作為一個產品經理,您怎麼收集並存儲自己的知識?

如在出在這麼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很多信息都看不過來,而作為一個產品經理,通讀,時刻關注互聯網,各式各樣的方法論又是並不可少的。 但是看完,大家就能記住嗎? 所以有了收藏的功能。 那大家是這麼收藏的呢??

我先說說我的方法,我是通過印象筆記剪裁、微信收藏這二個功能來組織自己收藏看到的內容(有點強迫症),如下截圖所示:

但我越整理,越感覺其實並沒有什麼卵用。 這些內容又感覺很重要,又覺得沒有任何用的。 大把的時間糾結在這上面,強迫症的人受不了啊。

各位是怎麼看待這件事,是通過什麼方法來組織整理的看到的,想到的內容呢?


這個時代的人都犯了一種「收藏病」。本身三心兩意,在獲取信息的時候也沒有什麼目的性,才會有題主所說的那般「信息多,方法論也多」,來不及看,只顧著建立收藏夾。在收藏的那一刻心裡是爽的,你看,我又收藏了一個跟 XX 相關的知識,有空再好好研究。周而復始,收藏的內容基本也就被塵封起來,收藏的再多又如何呢?

最好的存儲知識方法是自問自答,針對某一個問題,在查閱若干文章之後,看看自己是不是有什麼新的理解?能不能按照某個邏輯把這件事情說清楚?比如題主可以問自己

什麼是產品經理?

應該如何進行產品管理?

好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

覺得這些問題太大的話,可以再問小一些的問題(還是產品向)

應該如何構建賬號體系?

手機、郵箱的註冊方式孰優孰劣?第三方登錄呢?

產品必須要登錄嗎?

餘額「提現」的現金流是怎麼流動的?

...

以上問題應該在各種文章里都看到過,題主除了看完之後「哦,原來是這樣」,有沒有自己去思考過為什麼是這樣,跟自己的產品又有哪些相關性?

要管理好自己的知識體系,可以在印象筆記里新建一個筆記(比如我自己有一個公瑾札記),經常問自己問題,然後寫下來,標上標籤(好的標籤真的是一個非常棒的個人 wiki )。這樣你自己的知識體系,方法論才會慢慢建立起來,再跟實踐相結合,跟開發設計討論自己的想法,慢慢打磨,產品的感覺就會出來了。

光靠收藏是沒用的。


基本不保存任何網上看到的所謂方法論,網上的文章,哪怕是知乎上的高票回答,再好的乾貨,受限於時間、篇幅,也僅僅也是只展示了一些觀點和表面而已,就像露在海面上的冰山,我更關心的是海面下的東西,所以還是選擇了以書籍和自我的思考作為學習的主要途徑,而書籍經過閱讀、思考和實踐,都會記錄在我的大腦內,成為真正有用的東西。


多請你老大吃飯,比收集要好啊。


以上說的很好,我很同意

但我的方法是:

建立自己的 knowledge map

只有知識地圖建立了,信息的存儲和使用才可以


在知乎回答問題,我是說真的。


首先要有興趣驅動自己不斷收集知識。具體的方法總結起來就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仰望星空

1、優先推薦關注一些比較知名PM的微信公眾號,比如BLUES、梁寧-閑花照水錄等,我尤其喜歡梁寧-閑花照水錄,文風、內容都很棒

2、關注行業熱點新聞,人人都是產品經理、36kr、虎嗅等等,不過這些網站或公眾號信息量大,文章水平參差不齊,需要篩選,其實篩選信息其實也是自己成長的過程

3、看一些產品經理的課程、演講,這些除了優酷里各種CEO的演講,也可以看饅頭商學院、騰訊大學、優米等等,主要了解不同產品經理思考產品的思路

腳踏實地

1、在公司的工作中實踐,這點對於已經工作了的人來說是最主要的成長方式,接手好的項目尤其是正在高速成長的項目對於自己的成長幫助很大

2、寫用戶體驗報告,除了日常的工作內容,分析和體驗不同的產品,從其他產品中可以借鑒到一些產品設計的思路,不同於聽別人說,自己動手寫報告的同時也會有自己對產品更深入的思考

3、做個人項目,自己也可以運營微信公眾號或接私活,通常自己做的項目更符合自己的興趣所在,同樣可以獲得經驗的積累

總結,其實每個PM的知識體系都不盡相同,聽別人說的只能輔助自己完善知識體系,真正知識體系的建立還是要靠自己的實踐。


自己歸納總結,以日誌的方式儲存。別人的東西看看就行了,別當回事兒,做產品都在摸著石頭過河。有時候有人是找對路了,不過風雲變幻第二年他的知識就可能不適用了。

把自己的經驗總結成最有價值的知識,訓練自己的產品感,把握不準方向的時候,直覺比一切都重要!


作為一個正在入門的產品新人分享一下我的積累思路:

先簡略地給題主的積累方法提兩點建議:

1.在時間充裕的前提下,對於比較有價值的文章,我建議採用這種形式:先閱讀,然後再摘錄文章中自認為比較有用的要點。這比微信收藏、剪裁收藏等「走過場」的記錄方式記得更牢固。

2.在時間不夠的前提下,調整好心態,不必在乎你看不看得完。先按照上述方式進行收藏,當你需要的時候,你可以將你剪裁的材料作為你工作遇到問題後的參考資料,這樣會更加深刻。

以下分享一下自己的知識積累步驟:

簡單來講,我的知識積累思路是:以實踐為導向,堅持知行而一。在實踐中發現不足,通過反思與閱讀來彌補不足。

第一步:實踐發現不足

1)工作(實習)內實踐。每天堅持記錄當天的實踐內容,反思當天的產品規劃思路、溝通協調、時間安排等是否有不足。

2)工作外實踐。每天有目的地體驗不同類型的產品,在體驗的過程中記錄下自己對應用的流程、頁面功能、交互框架的迷惑。

第二步:通過反思與閱讀彌補不足

1)當實踐的時候思路被卡住時,我會在知乎或平時收藏的公眾號文章中參考其他前輩遇到同樣問題時候的思路。如,當我整個產品思路擼不通時,我會參考 @劉撲騰老師的回答(創業公司產品經理怎麼做? - 劉撲騰的回答)

2)當我發現整個知識體系存在明顯不足的時候,我會通過閱讀去補齊。如,當我發現自己業務分析一窮二白的時候,我會閱讀《七步掌握業務分析》這麼書作為入門(真心是一本好書!!)

補充:樓上對於網路上乾貨的反對,我表示不同意。閱讀的內容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關鍵在於你閱讀的內容與閱讀的目的是否匹配。當你需要整個知識框架,讀一本完整的書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當你需要參考他人的思路,網路上相關的乾貨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如果你覺得我的回答有用,請點個贊吧~我會私聊你給你《七步掌握業務分析》這本電子書,親身體驗,是好書一本~


寫文章

寫作,對知識積累、總結、提煉、應用的綜合考練。


我真的很佩服大家能夠用筆記啊之類的把事情記錄下來!(是真的)

建議大家更多看一些個人的博客,一些朋友自己寫的文章,不要看媒體寫的文章(多數是狗屎)。


==============================再次回復==============================

2015-09-25

素材是為了收藏而收藏,用收藏夾或筆記皆可;但知識點用文章來收藏,利用率低,沒價值。

原因

知識點本身沒有創造價值,單純收藏的價值非常低(除了原料價值)。它要創造高價值就必須放進模塊流程中,通過實現一個模塊的價值來體現自身的價值。

就像互聯網創業,你需要擁有產品、技術、運營、銷售這幾個模塊才能實現一個商業鏈的價值。只有產品,沒有其他幾個模塊的配合,商業鏈的價值無法實現,產品就沒有任何價值可言。

好,再說產品模塊內部的流程,你把產品前面的幾個流程實現了,卻不上線。那麼你前面實現的那幾個流程也毫無價值。

綜上所述,知識點的記錄必須放進實現一件事情的流程中去記錄,我當前的工作實現了這件事情,我其中的知識才產生了價值。(做過程序的人可能更好理解,把思維導圖知識庫看做是一個程序,系統架構按實現流程和邏輯來排布各種功能模塊,通過各個模塊功能的實現來實現整個程序的作用。你的架構越大,你能實現的功能越強,你的知識能創造的價值就越大。)

另一方面,思維導圖來管理知識庫其實更重要的是顯性化你的格局觀:

讓你的格局有一個白紙黑字,系統構造,可查閱的手冊。

你在哪方面很強,強到什麼程度,有哪些成果。你做哪類事會有一個怎樣的流程和標準來處理。當你的格局可查閱的時候,你做人做事才有了標準,才不會總是隨著心情去做事,你的水平才會穩定發揮。當你要提升時,通過進化和修正這些標準,你的水平就會穩步提升。

展望

思維導圖在當前只是因為技術限制,所以大家使用起來覺得效率低。但是它其實就是人工智慧邏輯的一種雛形(我之前做技術,研究物聯網和智能管家系統),當Siri+智能檢索+模塊流程型思維導圖=鋼鐵俠的電腦管家賈維斯。

你只要告訴它你想要什麼,剩下的它幫你全部實現的時候,你還能說它效率低嗎?簡直是個無微不至的暖男好不好。

==============================我是回復==============================

2015-09-24

鑒於大家對思維導圖型知識庫的疑問,特此統一回復:

思維導圖做知識庫的困難

  • 從學習思維導圖的第一天開始,就被告知不要把思維導圖做得過於複雜,把它做成知識庫這樣龐大的體系更是大忌。

  • mindjet的搜索功能弱,只能用文字進行模糊搜索更是不便利。

所以嘗試了一段時間,我放棄過這個想法,用【有道筆記】和【印象筆記】來做知識庫。

但始終有問題困擾著我

  • 筆記里的文章無法像思維導圖那樣體系而直觀的展示,知識點注意了這點卻忽略了另一點。

  • 筆記中一萬多篇文章除了3級分類,關鍵字,目錄貼和超鏈接外,也並沒有更直觀的聯繫,依舊像個瀏覽器收藏夾,只是加強了搜索和編輯功能。

  • 搜索時回憶關鍵字也是個痛苦的事。

轉機!

後來我買了節產品經理課=幾千塊=117個視頻+作者做產品流程上的各種文檔、照片+思維導圖(將上課內容完全聯繫),上課就跟著這個思維導圖按做產品的流程,一個個知識點,一個個項目,一個個模塊的講述。我驚了,還真能這樣用!

問題:為什麼我當初沒做出來?

  • 知識庫分類、模塊化、流程化記錄的經驗不足

  • mindjet的超鏈接、便簽、關聯等輔助功能我之前並不了解

所以我用課程的思維導圖改版做了我的知識庫V1.0

具體細節不展開,因為說不完。但對於檢索困難可以說說。mindjet搜索確實困難,但是我們真的需要經常去搜索嗎?知識只有產生了價值才有用,而價值往往通過工作來實現。產品經理在產品經歷到某個階段時,用來實現價值的知識內容都處在產品流程上的同一個模塊,或兩個相鄰模塊內。所以我會用一個【當前重點】標籤+【關聯】聯繫到我當前需要重點關注的細分模塊上來(相當於一個書籤),而相關聯的知識模塊間我也使用【關聯】功能進行了鏈接。同時我的分支都是按做事的流程來排,有先後順序,所以在具體的小模塊內,我不需要搜索引擎就能找到我需要的內容。(書籤+模塊化流程化+縮小了範圍

上面是從日常使用的角度來說的內容檢索方法,至於日常收集到的好文章和知識點,我會作為素材在收藏夾中分好類。到了我真要整理思維導圖中這個分支的時候,再一次性讀完收集的相關文章,然後總結成我的知識結構,給思維導圖相應那一模塊知識做升級。

所以我需要在知識庫中搜索知識點的頻率非常低,當前只關注當前需要關注的重點,而不是東看看西瞧瞧。

知識庫V2.0

思維導圖不能像印象筆記同步的問題,我用百度雲同步解決了。

我目前不止負責產品,還要負責運營。所以我使用了【3級文件夾+百度雲同步盤+思維導圖】來做我所有的知識管理。放幾個截圖。

==============================我是原文==============================

這是一個好問題,因為90%的產品助理和50%的產品經理都在犯同樣的錯誤。我當初也在犯,每天早上固定花1,2小時看網路文章與資料,有道筆記+收藏夾里的文章目前有一萬多篇。深陷其中卻不得要領,很多文章收藏來就沒看過,為什麼?因為這樣收集的知識沒有體系,可操作性不強。你還需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去整理這些東西,能用於實踐的精力非常有限。別人花一年學到的東西,你可能要花三年。

那具體怎麼做?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最快速的構建基礎知識框架

1.讀兩本書:《你的知識需要管理》,《金字塔原理》。

2.學會使用【思維導圖】構建知識庫:把所有知識按流程順序在思維導圖中構建成知識體系。所有圖片,資料都可以放在各個分支的鏈接里,到了相應流程就可以非常方便的調用相關流程。

3.找一個較為完善的產品經理課程或經典入門教材:把它的知識系統的轉化為思維導圖知識庫。至於找課程和教材的經驗需要多向業內前輩諮詢。

完成第一個階段,你至少獲得兩樣東西

1.產品經理的主知識框架:做產品需要學什麼,走哪些流程,做哪些模塊等。在大方向上可以不迷茫。

2.可持續升級+便於調用的產品經理知識庫:所有資料和思想都根據流程、模塊分門別類在思維導圖內,及其容易調用。你的產品經驗經歷也建議以項目的形式保存其中。

小結:完成第一階段只能說你用了最快的方式建了目前最好的產品經理知識體系的基礎,但是這還只是一個枝幹,你需要不斷地填充細節,讓枝幹上長出綠葉。

第二階段:資料的補充、豐富

這個階段是不斷升級知識庫的階段,升級的是什麼?是細節,是流程,是思維格局,是某一個模塊下的深度挖掘。

但是信息爆炸的時代,產品經理知識的模塊太多,細節太多,不加選擇的學習只會讓你精疲力竭卻依舊一無所獲。這時候要分兩塊來做。

1.日常信息持續收藏:產品經理就是持續關注幾個科技和產品經理相關的網站,看到你覺得有用,有興趣的內容就按分類存入收藏夾中,積累這些作為日後研究的素材。

2.有目標的信息錄入知識庫:根據你的需求,特別是工作和職業規劃的需求去選擇你要深入研究哪一塊的產品經理知識模塊。然後找找有沒專門講這一塊的課程或經典教材、業內專家,幫助你快速構建這個模塊下的體系。當這些都還不能滿足你的需求時,前面收藏的那些分好類的素材此時才是你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時候。精華的內容也要能融進你的思維導圖知識庫中。

知識庫不是為了收藏而搜集,它是為了滿足你的需求(職業需求、能產生價值的需求、規劃需求)而能持續生長的一顆知識樹。

用mindjet做的思維導圖是我目前用的最好的知識庫,一旦日後實現思維導圖識別,這個知識庫甚至能升級為我個人的一個人工智慧體系。類似鋼鐵俠的電腦管家-賈維斯。


收藏、分類、標籤、細分...等方法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只是心理上的安慰。

那麼如何才能夠收集並存儲自己的知識庫呢?

「有目的的收集」+「對知識的實踐」 = 最好的收集和存儲,也是最為高效的。除此之外,再做一些其他內容的發散性閱讀、拓展、收藏,以達到知識面的擴展。

想必你一定有過類似的感受:

當我還在大學的時候,早早讀上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在看的時候覺得哪裡都是寶藏,說的什麼都是好。但是看過之後沒多久便忘記了。

然而,當你真正走上了產品工作,再回頭看《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時候,發現自己工作內容和某段內容有共鳴的時候,才會讓自己有很大啟發,或者有很大幫助。並且對實際工作也有了很大幫助,閱讀後很久都不會忘記。

如果你有以上的感受,那麼你應該就能夠理解我所說的話了。

因此平日過多內容的涉及,也只是當時覺得牛逼,當時覺得有用,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並不大,而且過眼雲煙。充其量只能當做自己知識面的拓展,不被時代、不被潮流所拋棄而已。

因此講到最好,那麼就要根據當前內容所需,去有目的的搜集內容,並結合內容快速實踐。這樣才是最好的知識管理與收藏。


關於《金字塔原理》我在讀,雖然不是產品向,但作為思維模式的管理大有禆益的。

知識和思維方式是兩個系統,構建框架的目的最終在於建築的成型。

什麼叫產品畫像?

產品值錢不止在於做競品分析,不止在於做數據寫文檔。表面上是一個產品的風向,內質是一個團隊中綜合考量最最多的人。產品對於整個團隊的了解要比hr更深入,大項目小項目,產品要為每一個細節負責。一個產品有很多優秀的理由,狼廠入口好,鵝廠基數大,馬教主的神布局和運營。一個好的產品能最大化產品的優勢,巧妙的解構不足。

缺了程序猿就沒有下一個版本,沒有商務狗產品就下不了地。一個不夠好的產品,好像也沒什麼,但真正缺乏好產品的項目,永遠也做不成時代的里程碑。

產品,上限和下限最大的職業,可能10年後第一眼看到PM我會以為是到了下午,彼時的產品,已經做到沒有產品的地步了吧。

互聯網,我和你一起度過下個10年。


然並卵,是這麼說的吧,忘了

收藏那麼多,還不如多寫一寫自己的東西,知識得有自己的思考,進行再加工,結合自己的一些實踐,或者多找牛人聊天,交流想法,拓寬自己的視野


我也和題主一樣,有道雲筆記堆滿了很多乾貨!!特別是微信公眾號上看到乾貨,馬上就保存到了有道上,結果就會出現以下的現象:

微信上收藏的很多,跟自己寫的不是同一個量級的!!

一位前輩跟我說過,這些東西要反覆看3遍才能記住!!!

我堅持過一段時間,然後就放棄了。。真的太累了!

後來換了一種模式,開始去聽相關的微信講座或者是網路課程,每聽一節就做一個思維導圖,如下:

相比之下,這樣一目了然!!看3遍也是很容易的事情!!記住的話還是可以的所以我現在的做法是:看到一篇乾貨!做成思維導圖,放到公眾號或者是雲筆記那裡!!!!最最重要的是::看3遍!!!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