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有效地培養「聽感」?

不是木耳朵,不過希望聽到更多。請問如何在接近零基礎的情況下有效地訓練聽感,舉個栗子:如果要區分128kbps和320kbps究竟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哪裡? or 200的入門耳機和800左右的耳機「應該」聽到多少差異。 如果能附上鍛煉聽感的音頻文件最好了。

ps:以上「聽感」不是指對某一特定音樂領域的「鑒賞力」。

———————————————這是一條分割—————線啊——————————————

下面都開始歪了~好吧有沒有人推薦什麼樣的曲目……甚至什麼樣的聲音128和純音之間的差別可以較為輕易地識別~這兒是倒真貨的時候了~


針對這個問題我覺得一句話就能解釋清楚原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就好像當你習慣了小米手機的時候,可能你去用IPHONE也不會覺得很驚艷,但是當你習慣IPHONE後,再回去用小米可能就覺得無法接受了。習慣了720P的視頻,再去看youku標清視頻就會覺得簡直無法忍,但是別忘了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看著這種品質的視頻也覺得非常開心和滿足。

聲音也是一樣,當你習慣了高品質的音樂,再去聽低劣的耳機就自然會覺得有各種問題;而如果你習慣的是品質平平的音樂,就算去聽一些很高端的耳機可能也不會覺得有很大變化(很直觀的就是覺得「對不起價格」)。核心就是:什麼對於你來說才是GOOD ENOUGH的。

當你習慣了無損音樂,覺得320K才算及格的時候,你自然就會覺得128K是不夠好的,根本不需要別人告訴你怎麼去分辨。你的耳朵一直都能聽出來它們倆的區別,只是你開始的時候不知道從聽覺角度到底哪個是好的。本質上來說,聽音觀的積累,設備的提升都是在提升你對品質這個詞的【理解】,讓你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差的。只有你知道了什麼是好的,才能夠很容易聽出來區別,因為你很明確的知道它的缺點在哪裡。

就好像128K和320K/無損(320K和無損是類似的含義,意思就是高品質音樂)的區別究竟在哪裡?在我看來,細膩度、信息量、厚度OR飽滿度上都有很大差別,我聽128K會覺得聲音很單薄粗糙,很「難聽」。你看區別我都說了,但是沒有很多聽音經驗的人是否能夠很好理解上面幾個詞的意思呢?我覺得很困難。其實大多數人是沒有高品質音樂的相關經驗的,這也是為何會覺得HIFI是玄學叢生,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很多東西是反直覺的。


謝邀。

以下只是個人建議,談不上專業。

首先,要培養聽音觀,先不論是不是正確,首先要清楚真實的聲音是怎麼樣的。有些人不管出於什麼目的,非要把發糊的聲音稱作「模擬味」,並號稱這樣的聲音才正確,其實說穿了就是失真唄。我自己認同的聲音風格就是還原真實的聲音,不添油加醋。非要懷舊,可以直接去聽磁帶,沒必要折騰這麼一大堆東西。

很多人說自己是木耳,實際上是不知道該怎麼聽,聽什麼東西。這類人對於音樂的理解也就僅限於旋律和歌詞層面。

最好的方式就是常去現場聽音樂會,小編製也行,大編製也行,歌劇也行,各類屌爆的演唱會還是少去為好。聽這類音樂會,至少能讓你知道不同樂器的真實聲音是怎麼樣的,音樂廳的聲場是怎樣的,什麼是爆棚感,人聲齒音真實情況下是什麼感覺等等。要是能在業餘時間了解一下各種樂器的聲音特性那就更好了。

有了這些基本的聽音觀念之後,再去欣賞任意風格的音樂,聽音目的就能明確不少。一首曲子可以多聽幾次,哪怕是流行樂,第一次可以聽旋律,第二次可以聽歌詞,第三次可以聽配樂。逐漸的,如果之前學了點樂理知識,還可以分析分析編曲,還可以研究一下作詞,可以從多種樂器當中分離出某種樂器仔細聆聽,感受吉他弦的顫動或鼓面的震動,也可以逐漸分辨出演唱者的氣息、唱法。

再進一步,就可以比較清晰地對比不同器材、不同碼率的音樂文件之間的差異了,因為你自己的聽音觀就是比較標準的參考。此時,評判一隻耳機的低頻是不是好,不會再單純以量感多少來衡量,評價人聲好不好聽,也不會再單純說人聲到底是凹還是凸。

當然,欣賞音樂,或對聲音風格的偏好雖然有很大程度上的主觀因素,但絕對不是玄學。我能評價A的解析力比B高,C的聲場比A規整,但我絕不會說A的小提琴聲音有滿滿的松香味,這真的很2。


以前在erji發過一個投票帖子。形成聽感的途徑大概就是下面幾個方面:

1、器材AB(最常見的方式)

2、唱片等軟體的大量聆聽

3、現場

4、其他

譬如技術流,通過自製器材,磨機等方式尋找自己喜歡的聲音。

——————————————————————————————————————

關於我自己。

個人聽音樂稍微側重古典一些。非古典的音樂除了少數唱片以外都是隨身聽配小五搞定。2005年入erji論壇後升級器材時有幸地認識了東東兄。在器材方面得到了很多指引,從他那也可以直接對比到很多很多器材(如頂樓的器材照片均來自東東兄),從而獲得了一些直觀的聽音經驗,這些經驗主要得自器材AB對比;

另外的經驗來自古典唱片的聆聽,雖然個人也比較喜歡歷史一點的錄音,不過還是有半數以上的cd是錄音質量不錯的唱片,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也形成了一些聲音觀念;

最後,個人覺得最寶貴的聲音經驗來自2007年以後逐漸接觸的古典音樂現場,雖然一些現場票價不菲。不過現場帶來的感覺是器材和唱片無法比擬的,所以後來往往以現場的感覺來印證器材,其結果就是「百毒不侵」。所以我自己這票最後還是投給了現場。

——————————————————————————————————————

後續的一次三人聚會和探討。

談到標準主要是涉及到器材比較,就如上圖那樣一摞耳放放在你面前,或者那一床的耳機擺在面前,你怎麼才能比較出哪個才是你喜歡的聲音呢?最簡單的辦法當然是比較,但是比較總得有個標準,正如耳機一位老兄的質疑,如果以HD650作為平衡標準,AKG K1000都是不平衡的,反之亦
然。兩個器材尚且如此,何況一堆器材擺在面前?

而據我們小聚三人的揣測(希望不是真的),有為數不少的一批燒友兄弟都是以A來作為標準來比較B。而那個A可能就是你接觸最早或者接觸時間最長的器材。當你形成了聽音習慣,把你聽到的聲音作為標準,那麼除非你聽到的另一個聲音全方面超過目前這個聲音,否則很難對比出個所以然來。我就有這個毛病,聽完KK,別的基本上不入耳了,呵呵,直接退燒。其實這種傾向幾乎每個燒友都不能避免,或多或少而已,這就要求我們有一個有效的途徑,逐漸接近正確的標準。如果總是A vs
B或者看看別人的評測,很難形成自己的標準,找到自己喜歡或者想要的聲音。

可以說每個人的標準都不一樣。這個不好說對與不對。比如在這次聚會中,我覺得其中一位耳放的製作者的標準主要來自技術方面,而東東兄的標準則是來自真實聲音(現場)和技術兩方面,比較側重現場,當然還有他從事音響行業能夠長期聆聽高級器材的經驗積累。小弟則主要依靠現場的印象外加一些平時的聽音習慣(不管是正確還是錯誤),技術是一點都不明白。不過小弟還是比較推崇現場作為標準,並向這個方向逐漸努力。

至於器材,比如現在用的KK,雖然很喜歡,可惜幾次交響的現場一次都沒能和KK聯繫起來。倒是小奧菲斯有那麼幾秒鐘似曾相識的感覺。過幾天佩拉西亞來北京,倒是可以試試鋼琴的現場~呵呵~不過絕不能因此而否定KK的特色,也許我壓根就沒推好呢?


最快就是去試聽店聽一周。把所有旗艦聽透就好


首先你得有錢買好的設備,不然無從談起,摺疊我吧


~~~關於希望聽到更多,如果不是專業人士,不要太糾結。

需要分辨音樂品質,請不要比較128與320 直接和無損比,同時,請注意你的器材,如果便攜,起碼得是個hm601左右的機子吧,耳機也別太差,最起碼你去買個森海akg有起碼音質保證的東西,然後,不用比了,很明顯一耳朵就能區別wav與320

關於正確聽音觀,聽聽現場,不過,也不必要太糾結,喜歡就好,有的人就喜歡低音多或者就喜歡甜膩膩的,玩兒器材可以,別過了,一味追求音質忘了音樂本身


我認為培養聽感的方式是 選一個正確的好的耳機一直聽 先別管對不對 然後再去聽價格偏低的耳機 於是聽感啊 樂感啊就出來了


推薦閱讀:

淺睡眠怎麼在大學寢室生存?感覺即將神經衰弱?
求各位推薦一款4000-5000左右的耳塞?
現在有哪些頂級耳塞?
我平時聽bigbang,預算1000左右,買什麼耳機比較好?
威索尼克vsd1(s) vsd2(s) vsd3(s)這幾款到底有什麼具體的區別?買哪個好?

TAG:音樂 | 耳機 | 音樂製作 | 混音 | 耳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