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生是否因為樂理學習重音律而輕邏輯導致自身對文化課(語數英等)的接受能力比一般學生差一點?

如題

2014.12.13補充說明:感謝各位音樂愛好者或從業者詳盡的回答,讓我對問題了解多一點了謝謝!!

題主國內普通家庭的普通學生,小時候沒機會接觸音樂學習,只是因節奏感和音準不錯曾在合唱團待過一下,對音樂及音樂人一直抱有敬畏及仰慕啦!!

因為樂理基礎有限,問題問得不能再外行,大家的回答讓我有動力好好把樂理基礎惡補一通啦!!


講講我自己對音樂特長生態度的轉變吧,恰恰是因為自己去親自了解了樂理。或許讀了我的經歷,大家就會多份寬容啦。

(補充:剛看了題主情況,驚喜地發現這不就是另一個我嗎,同樣沒基礎,同樣合唱團。或許比起一些打擊的回答,我更能和你感同身受啊…)

我自己作為一個之前不懂樂理、只會彈幾下琴的人,學琴淺嘗輒止,小學畢業就斷了,樂理只是識譜水平。我以前看藝術特長生就覺得,不就是練么,熟能生巧手不就快了?還是刷題難呀。

後來大學加入合唱團,跌跌撞撞發現很多樂理與和聲是有規律的,不是我想的「多練習,手就快,音就高」那種體力活。從合唱的大量排練中,我發現差距不僅在最高的音我飈不上去這麼簡單,更有無數的細節:

特長生可以不假思索告訴我,你找不準1 b3 5小三和弦,那就想成6 1 3來唱;

這個屬七一般也不常用,你聽主旋律不是你的聲部,還是聲音較弱為好,為襯托主旋律服務;

這個曲子第二段轉調了,bA調轉成E調了…大調轉小調了…

我完全不懂啊,他們就耐心解釋給我聽,這個調的意思是以前的1變成現在的5了…他們人真耐心。可是,等等,他們真的都能背下來那麼多調的升降號嗎?他們可以瞬間算出音程關係與和聲結構嗎?他們…

然後我越來越覺得其實他們不僅是唱歌彈琴的匠人。我想自己去了解一下樂理。然後我現在請一位擅長音樂且時間較閑的同學給我每周講講樂理,不要太難,比識譜高一級的就行。打開新世界大門好嗎。

沒錯這是最基礎的樂理,有專業人士一定會鄙視我小白了…可我真心感受到了,原來我們聽起來的和諧的音,其實是有著深刻原因、和數理有著緊密相關的!沒錯我就是這麼小白,但我也最容易感受樂理不一樣的魅力,畢竟我多年來一直沒有音樂知識,導致我對音樂除了「憑感覺」,沒有任何理性分析。

這也是最基本的樂理吧。給你隨意2個音,請你立即說出他們之間差幾度。當時和我一起聽課的還有幾個同學,專業分別是計算機、自動化。算音程關係應該算是是最簡單的數理計算了,可放到琴鍵上我們就慌了神。更別說特長生同學還具備聽音判斷音程關係的超能力,我覺得這是高超樂感和嚴謹訓練二者結合的長期結果。

接下來是我的筆記,沒錯,字寫得如此亂如此渣,但我勇敢且驕傲地來鮑照了!

這是大家熟悉的五度圖,但答主我之前真的不知道。特長生像元素周期表一樣,一背一串:就是do so re la mi xi 嘛。 但我沒學過,真是要自己推一遍的話,我倒覺得有幾分數理的精妙在裡面。

這頁筆記是七和弦,我覺得最有意思的部分。這是我第一次聽說「解決」這個詞。你可以在琴鍵上彈個1 3 5 b7 ,就會覺得,哎這樂句怎麼感覺沒結束呢?聽得我渾身痒痒,直到聽到1 4 6,才覺得,噢總算踏實了。好像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圓滿解答了才能安下心來。

我在樂理學習中,知道了主音、大三、小三、屬七等基本概念,突然覺得主音就好像最近在學線性代數里的秩。而那些各種和弦,像是各種初等行變換,變了色彩但變不了秩。我拿著筆算出各種和弦,拿ipad鋼琴再將它們彈出來,聽到是和諧的,那就說明「演算正確」了。算了幾次,我發現自己懂了規律,可以不靠筆頭算,跌跌撞撞猜出和弦… 比起以往只會135 146 257這樣的基本和弦,現在我似乎才真正明白音樂的魅力何在,數理的差異如何導致音樂色彩的差異…

那些我們曾經以為的「匠人」們,其實有著無窮寬廣的創作天地。他們積澱的樂感、樂理、技術,都不是體力活那麼簡單,而是建立在感性感知、理性推演得到平衡的基礎上,死記硬背會消磨靈性,不按章法又難以規範。因此,我要為自己以前不負責任的偏見道歉。我真心崇敬在音樂上有造詣的人們,他們的造詣,行雲流水的演奏、和諧的創作,真正能夠帶給人美的享受。相比之下,很多人看似是成績高,也就只會刷題,投機鑽營,這又能為社會做出啥貢獻?


不是。

我雖然不是科班生,但音律感這玩兒在你有條件反射之前,還是得去記去推導。學習樂理本來就需要理解音與音之間的邏輯關係,各聲部該如何組織,轉調後對應的和弦內音變成怎樣,那都得動腦子思考。

而事實上高中的音樂生往往重技巧輕樂理,因為不少人讀音樂美術是因為文化課太差,而不是對藝術感興趣。


和聲,在我眼裡就是高數= =


來小夥子,請寫出中央c的泛音列並標註頻率


音樂專業的學生很難問出這種負情商問題的


說反了。應該說:有的孩子因為文化課學不好所以做了「音樂生」,以為從此可以迴避文化課的短板,但遺憾的是,正因為他們學不好文化課,所以即便去學音樂,他們也照樣學不好樂理。


樂理才是邏輯性很強的學科,為什麼很多藝術生覺得樂理學起來難?就是因為沒有邏輯性。

樂理中的每一個知識都可以引申出下一個知識點,而且知識點之間也是環環相扣的。

看看我的專欄,從音程一個話題引出12個話題,都是樂理中的重要內容。

Pianofanie的音樂專欄(目錄) - 知乎專欄


男票名校鋼琴系畢業,現在在做金融,順便學了編程,最近的愛好是做數學題。

我從小學長笛,長大學古琴,曾經數學考過140,大學念的全英文課程,會計專業,現在在當編劇,順便寫小說。音樂和語數英都齊活了。


一看你就沒學過音樂吧哈哈

你找本樂理書 看看

然後再找本 曲式分析瞅瞅

再給你譜子看看,雖然這個我也看不懂


不要用天朝的現象去套全世界,你如果去西方國家看看,像「既然文化課不行就去當藝術生吧」的情況在那裡是行不通的。

物理、數學:musical acoustics,連正弦餘弦都不懂別想學下去了,大量的物理聲學原理,更不要提進一步得接觸的電腦作曲了。

語文:讀文獻,許多理論都得靠自己去圖書館查資料加深理解,自己歸納總結,老師在課堂上能教你的其實很有限。還有音樂學,一輩子和論文打交道,如果連像樣的文章都寫不出,別混了。

外語:玩爵士,你不懂英語根本沒門兒;歌劇、藝術歌曲有大量的德語和義大利語;樂理中有不少拉丁辭彙;巴洛克和印象主義,法國的影響根本就沒法忽略。總之離開了外語,你就是個殘疾人士。

………

無論從古到今,音樂家需要涉獵的科目的廣度和深度遠超過你的想像,連最基本的接受能力都沒有,還是早點上藍翔靠譜一點。


中國傳統音樂,在以前的中國藝人的確是這樣的,要不然他們也會出現像西方那麼多的音樂理論著作,音樂美學著作。

而如今的音樂有非常多門學科為她服務,數學,物理,聲學,生物,心理學,哲學等等

所以學習音樂,研究音樂要從方方面面去研究去創造,如果你拿一本我認為小學生就應該讀完的基礎樂理來給音樂定性,就沒有討論的必要了。這是一本非常基礎的入門級學科,法國的小中學生就開始做和聲題啦,也不要說和聲就是高數了。


呵呵呵呵。現在普遍的情況是 學習成績不好—學音樂/美術/播音主持去!

呃。反正。我文化課蠻 好 的 啊。┒(?????)┎


那你如何解釋全球最好的合唱團大多在理科高校?


不會的。只是多學了一門課,語文要是學不好樂理題都看不懂


我帶了這幾年的高考生,一般來說,數學好的孩子更容易學好基本樂理,所以我一般認為因為樂理學習不會影響你其他課程的學習。反倒是數學很差的學樂理會不太容易


君不聞清朝康熙年間巴赫乎?


音律不要太講邏輯……


看到樓主的確是認真問問題的,我就不炸毛了,真心覺得音樂生這個群體好憋屈。

以往經常能看到文化課出身的學生評論音樂生「唱唱歌,跳跳舞就能考上大學了,多輕鬆啊!」每次碰到這樣的就想大耳刮子抽之,簡直沒有人性。

音樂生作為一個特殊的存在有很多地方是和文化課學生不同的。音樂生的分數線的確不高,那是因為平時每天我們都要花費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在練琴、練聲、練舞上,而那些時間被普通學生用來學習文化課、刷題、寫卷子,這導致總體上音樂生的文化課水平不如普通學生。但這結果是因為雙方在練習文化課的時間上不平等而造成的,並不能證明音樂生的邏輯思維及其他能力比普通學生差。比如題主提到的基本樂理,就要涉及許多數學相關的知識,學和聲學作曲那就更注重邏輯運算。藝考前的音樂生,至少七以內加減法能夠算地飛快,就是因為勤加練習,如果音樂生能夠和普通學生一樣學習文化課的時間相當,很難說哪個群體會更勝一籌。

當然,凡事不能絕對。普通學生裡面有能夠上清北的,也有無學可上的;音樂生里也有文化課分數很高的,也有渣渣。一名專業非常優秀的音樂生一般文化課水平也不會差,如果一名專業不錯的學生文化課不好的話,大多是因為他沒有用心去學習文化課。音樂學習很多時候要比文化課困難多了,甚至需要比學習文化課強得多的注意力和領悟力。能夠學習音樂並學得很優秀的學生的學力水平是很強的,如果有學習文化課的機會那他們將進步飛快,尤其是在藝考後高考前的兩三個月,我的一位朋友在三個月內提升了近三百分,而這樣的音樂生比比皆是到處都有。普通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是持續不斷的,音樂生則是斷斷續續的,如果去名校常駐,對文化課的學習甚至會有幾年的中斷。雖然如此,高考前音樂生成績的快速提升,反而是很多普通學生所做不到的。

音樂的骨架是理性的,皮肉是感性的,很多時候人們只看到皮肉而已。閑時無聊,拆一段巴赫,反覆折騰,那才是真·數學大師。


生活環境處在一個排名前幾的中國專業音樂院校,以所見所聞來看。1.專業學音樂的學生和普通學生在文化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學科安排的課程設置上。對專業課的重視佔據絕對主要地位,文化課被邊緣化。通史教育更是空白。

2.很多來考大學的藝考生很多年齡非常小,因為高考文化課要求低,只要提前來學好專業課就行。所以導致一些高中都沒讀完或者直接15,6歲的年紀就來考了。可想而知,文化基礎是多薄弱了。而如果從藝小開始學起,一直這麼升上來的,和文盲也差不了多少。文化課以前根本是可有可無,就算上課也不會注意去聽,如果不是後來設置如果超過多少門不及格馬上退學的規矩大概是根本沒人會去在意的。就算是老師也是專業上牛,但是其他方面就值得商榷了。所以要從事這個行業搞創作的有才華靈氣的很稀缺,因為缺乏文化底蘊。而創作優秀作品很多都是取材於歷史故事。試想如果連歷史故事都不知道如何理解人物內心變化醞釀情緒呢?所以為了參加專業類比賽獲獎的學生,找指導老師編舞編曲的收費是非常高昂的,有時候一曲難求。

3.而學藝術的費用高昂,所以大部分孩子家庭狀況都不錯,而很多專業是對於形象外在都有要求的,入學的時候甚至會作為參考項分數。所以打扮攀比自然也佔據了一部分精力。學風自由,自帶光環,物質生活富裕,還有什麼理由去重視精神和邏輯呢?起碼,從小積累的基礎就太薄弱。所以藝術考研,英語只需要三十多分。

當然,普通大學的藝術系不在此列。因為他們高考的要求是根據普招來的。

以上,所以對於還在學習技能階段的藝術生可能無法體會通識教育和文化培養的重要性。如果想要達到學界相對頂尖的層次就非常需要了。

補充一點,似乎大家都在強調專業問題而無法認同問題本身的提法。其實沒門學科都有自己的語言和邏輯。數學有數學語言和邏輯,歷史也有自己的邏輯,藝術也同樣,美術也有語言(筆觸),美術邏輯就是構圖和線條的組合。同理,音樂也是,樂曲的邏輯就是樂理。但是提問問的是思辨邏輯範疇。其實都是不同領域的問題,思辨邏輯也需要經過訓練。普通人都是發散而不具系統的。我文中提到的文化底蘊是社科類通時教育。因為文學歷史和藝術有相關聯繫,都需要蓬勃的激情和情感觸角去體會。而文學歷史類和藝術類在這方面是有共同點的。


先回答問題,不全是。

我從作曲者和演奏者的角度來聊一聊這件事。

首先優秀的音樂作品是很多都是通過作曲者大膽的想像力加上嚴謹的藝術構思來完成的,而嚴謹的藝術構思是建立在嚴謹的邏輯性之上的。

因為我比較喜歡肖邦的作品,我簡單舉個肖邦作品的例子。

下面是以前 彈的一首《升C小調圓舞曲》,我盡量簡單一點解釋一下這個作品。

先從作曲者角度簡單談一下

這部作品非常地奇妙(其實肖邦得大多數作品都很奇妙),簡單地說,這部作品無論是旋律和和聲,獨立出來都非常非常優美,能把和聲寫得如旋律般優美的,怎能說作曲者邏輯性不強呢?(要驗證它的和聲優美的方法就是只彈左手和聲,優美程度會驚到你的)

下面我就從演奏者角度再來說一下這個作品,

第一段輕柔而傷感,第二段明朗中又含有一絲無奈感,第三段又回到憂傷與無奈。

演奏者在演奏前就要思考好這些情感的出現順序,加上演奏時的即興發揮,而這個思考的過程,是極度重邏輯的,悲傷的樂段你不能構思成明朗的。

而在演奏時就更考驗演奏者了,悲傷的樂句你觸鍵過重了,明朗的樂句你觸鍵又輕了,那表意就完全錯誤了。

所以結論其實就是這樣:優秀的演奏者(或者說音樂生,也包括作曲者等),邏輯性一般很強。

以上僅代表個人看法,歡迎更專業 的朋友交流指證。


推薦閱讀:

嘻哈?民謠?重金屬?看看這份數據報告再了解深一點!
【樂理101】9+. 大調的音程與和弦
用科學的方式認真八卦:英式搖滾歌圈的關係

TAG:音樂 | 學習能力 | 樂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