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世界上會有戰爭?

始終不明白世界上為什麼會有戰爭。

戰爭的勝敗取決於資源(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科技資源等),如果資源相差懸殊,那麼一開戰勝敗已定。只有資源差不多的國家之間,戰爭勝敗才具有偶然性。

那麼,按理來講,世界上不應該有戰爭:

如果大國對小國開戰,小國知道必敗無疑,抵抗無益只會犧牲自己,就會應該立即投降做順民。

小國對大國開戰,一開戰小國必敗無疑,所以這是不可能的。

實力差不多的國家,雖然勝敗具有偶然性,但一個國家即便取勝也會消耗掉自己絕大多數資源,得不償失,所以實力差不多的國家之間也不可能開戰。

綜上所述,世界上不可能有戰爭。

可是事實上,世界上數千年來戰爭不斷,直到發明了原子彈以後才略有收斂。這是為什麼?


你可以去看看《貓和老鼠》有一集,貓,狗,老鼠天天打架。然後有一天狗問貓和老鼠我們為什麼要這樣打個不停?為什麼不能握手言和?於是它們簽訂了和約。結果後來因為分肉不均,又打起來了。


因為不是有了物產資源就萬事大局,還需要看國家的自身的資源轉化率,即單位時間內,豐富的物產資源有多少能夠轉化成國力,這國力包括經濟民生,也包括軍事實力。而軍事實力還包括近地防衛能力,遠程兵力投放能力,軍事物資生產速度等等。

資源再豐富,國土面積再大,資源轉化能力太弱的話,面對資源貧乏資源轉化能力卻強大的小國照樣打敗仗。

例子請看非洲大部分國家、日本,前者資源豐富卻是弱國,後者資源貧乏卻站立在世界前列。

而且,國與國之間的強弱對比信息是相對模糊的,除非國力差距懸殊,否則你又如何知道對方身軀龐大卻只是空架子,國與國之間國力對比不是簡單的數字遊戲,而是複雜的系統,就說現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各種經濟軍事數字隨處可見,你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而且紙面的個體數據與真實整體情況也有很大差異。

難道美國知道中國暗地裡在偷偷摸摸研究哪些武器?進展如何?難道中國又知道美國暗地裡還藏著多少後手?

美越戰爭,看著是大國打小國,但你計算過這麼漫長的路程進行兵力輸送,美國實際投入軍力要打多少折扣?中國還在越南划了條線,警告美國不得跨線打擊,變相給越南提供了安全的後方。更別說中蘇兩國暗中給越南提供了天量的軍備物資和眾多經驗豐富的軍事指導員。

法國二戰前經濟和軍事實力貌似不差,怎麼沒幾天就被體積差不多的德國發動閃電戰給吞了。

現代如此,何況是信息來往落後的古代。


戰爭的根源是僭越與不滿足。

應戰的根源是自尊與生存欲。

在多個國家之間,當一個國家(及其領導者)所需要的東西不能夠由本國內的資源或現狀所滿足,且不滿足的狀態對國家(或其領導者)的長期發展是不利(主觀上的)的時候,就可能引發戰爭。

在一個國家內部,當一個階級所渴求的利益不能夠由國內現狀所滿足,且不滿足狀態對階級的擴大與存續及未來的發展是不利的時候,就可能引發戰爭。

當一個國家(及其領導者與人民)發現自己所生活的家園或是與自己相似同源的同胞受到傷害,且這種傷害正在蔓延並有將波及自身時,就會應戰。

題主的兩個推論是非常現實且具有功利傾向的,要是放在戰爭的大環境下,國家層面上也總會有抱持這種想法的官員或是普通百姓,很正常。戰爭是不好的,戰爭是要死人的,要產生損失的,搞不好國家會變得破破爛爛,打輸了搞不好我們都得死。別打,別打。快歸順,活下去最重要。活下去最重要。

第一個推論,別說大國和小國了,推廣到任何國與國間都是可能以成立的。重要的其實不是大國和小國,而是這個國家在戰爭時能凝聚出來的戰爭力量。這種戰爭力量,就是所謂人力、自然、科技資源的綜合。但是遠不夠,還要有國家的意志,不管是民眾的還是高層的。——這實際上也是題主的推論模型里所欠缺的。

第二個推論,只考慮了戰爭損失,卻又不討論潛在的戰果。不說現實的國家戰爭決策,就在我們個人層面上進行思索,這種推論也是片面的。戰爭就是博弈,不考慮投入與回報,就因為投入超出個人的期望上限就否決,這顯然是欠缺考慮的。

題主的兩個推論都是一個單一因素模型,只以「各類資源的保有量」進行判斷,這種方法顯然是不能用於涉及面廣泛的國家決策及戰爭本身的。

即使一個國家擁有巨大的資源保有量,能凝聚足夠大的戰爭力量,但是成事仍在人,倘若將領與領導者——那些操縱這些資源的人能力不足,也不能說它就能以這懸殊差距定奪這戰爭勝利的。

這時候只要對方的將領與領導者的手段高潮些,那情況很可能就不一樣了。

如果有第三國牽扯其中,那又不一樣了。

戰爭並不會因為所謂劣勢而未起先熄。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求生欲和被喚作「骨氣」的信念可不是這麼容易就被眼前的事實所擊倒的,一個國家、君主或是階層對利益的渴望也不是這麼容易就被眼前所謂的潛在損失所阻止的。

只要回報足夠客觀,付出的代價和潛在的損失都在可允許範圍內,而且自身也有足夠把握,那用戰爭解決是毫無問題的。尤其是古代,君主們可不像現在的總統總理首相主席們這麼能耐著性子坐下來談判,要麼割給我,要麼就打一仗把它搶過來。

而作為應戰方,自然是不允許別國隨意來掠奪與破壞的——就像你不會允許別人闖進你家隨便打砸一樣。還有共有著同樣的生存地域及同樣的歸屬感的民眾,也同樣不會允許同屬於一個群體里的人受到外界的無端傷害,這是一種純粹的維護群體及認同感與歸屬感的方式。也是一種原始的反擊本能。當然,反擊與否也不能說是的民眾說了算的,但是當民眾意志指向開戰時,國家也不會還干坐著的。除非領導人們在權衡中發現將國家拱手送出去能讓自己獲得更多的收益。領導者也會權衡倘若反擊需要付出多少代價,能取得怎樣的勝利。但是這也只是理論上的倒推罷了,被打了不還手那你就滾邊去,換願意打的人上來領導反擊。

世界上一直以來戰爭不斷,一是因為經濟尚未發達,各國家與地區的聯繫尚不緊密,獨立性較強,除地域與政治聯盟以外很難再找到什麼相互聯繫。所以戰爭爆發後的影響是較小的,一般僅限於兩個國家或是包括周邊國家或是聯盟國家的幾個國家。這樣的戰爭代價也是比較小的,彼時各國的經濟都是獨立的,戰爭成本都是由自家經濟承擔的,戰敗的後果無非是某個國家的人口、經濟、領土的損失,這並不影響別的國家及損失較小的國家繼續開戰。戰敗仇恨與重燃的成本也低,你滅不掉我那我總有一天會再來滅了你。

這樣的局面直到二戰結束後才得到改觀,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後世界都累了,處處皆瘡痍,開始重建之後便順著原先的世界貿易體系,再順著美國的意把大家連到了一起。當大家聯繫緊密之後,戰爭就不是一兩個國家的事情了,而可能是牽扯到這兩個國家背後其他貿易夥伴的經濟穩定與否的大問題。這時候開戰的成本就高了,因為搞不好就是要和數個甚至十數個、數十個國家交惡,那對於開戰後的經濟發展可是大問題。所以,目前世界上仍處於戰爭狀態的國家,要麼就是交戰國在國際貿易上處於較為獨立的狀態或地位極高的狀態,要麼就是交戰的某一方背後有強力的經濟支持。

另外一個原因,可能就是原子彈的存在。因為原子彈的殺傷力太大了,一旦再引發大規模戰鬥,原子彈的大量使用,就可能引發的是全國家乃至全人類的毀滅了。所以是否要進行全面戰爭就得慎之又慎了。

但這並不代表著戰爭就這麼消失,還是那句話,只要產出能彌補投入和損失,那使用戰爭依舊是沒問題的。但是產出是否與預想那般、後果是否如預想那般,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另外,軍事干預和協助打擊與展開戰爭是兩回事。

淺思雜言權當拋磚引玉,如有錯漏不妥還請不吝指出。



1、戰爭的勝負並不一定取決於資源。比如冷兵器時代,將領的智謀,士兵的氣勢非常重要,更何況還有外交影響;

2、大國打小國,小國未必敗。美國打越南就是最好的證明;

3、小國打大國亦未必會輸,當年日本打甲午戰爭就是證明;

4、實力差不多的國家也並不就不會發生戰爭,英法百年戰爭即證明

大量戰爭都不是競技式的兩國比拼,而是合縱連橫式的多國鬥爭。

樓主所有的推論都是錯的。因為現實社會不是簡單的單數據模型推論:大國的大指什麼?小國的小又指什麼?打仗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戰爭背後的角力是什麼?戰爭成本和戰爭局勢是什麼?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每一場戰爭。

利益決定了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一定會有戰爭


"未來世界的衝突來源於文化,而非經濟和意識形態上的。"

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明確指出了這一點。

亨廷頓是否言中,只消看一看現今近20年發生在中東/非洲地區的戰爭,再看一看現今網路論壇,即可知曉。

戰爭,衝突都是歷史的遺留。不同文化之間無法共享一個身份認同,於是就出現了"我們和他們"的概念。

"我們是最重要的""我/他們要消滅他/我們"

但是,所有人都忽略了自己共享著一個"人類"的概念。民族,種族,階級,國家都是這個身份下的一個附加品。

盧安達,納粹。屠殺根源在於"他們"。

Us and Them,

And after all were only ordinary men,

Havent you heard its a battle of words,

the poster bearer cried,

With, without,

And wholl deny thats what the fightings all about,

For want of the price of tea and a slice,

The old man died.

——《us and them》


當你用邏輯構建的理論和世界的現實不符的時候,那一定是你的理論錯了,而不是世界錯了。

「大國對小國開戰,小國知道必敗無疑,抵抗無益只會犧牲自己,就會應該立即投降做順民。」這句話的正確性只在只存在兩方的時候才成立,然而現實是玩家很多,大國少,小國多,大國之間有摩擦,小國要站隊,構成了一個很複雜的局面,你是大國,但你沒有通吃的能力,也就不能想對小國怎樣就怎樣。

「實力差不多的國家,雖然勝敗具有偶然性,但一個國家即便取勝也會消耗掉自己絕大多數資源,得不償失,所以實力差不多的國家之間也不可能開戰。」不知道這一點是怎麼得出來的,戰爭勝利經常帶來巨大的收益。


以色列國土面積狹小,卻能和面積是他幾倍的埃及、敘利亞等國家死磕,原因是什麼?


不在乎以下幾點:哪個民族是最好的?哪個宗教是最好的?那種政治理論和政府形式是最好的?為什麼其他人是如此的愚昧和邪惡?他們為什麼要抗拒我們把他們納入我們的控制之下?

——《亮劍》田墨軒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當談判桌不能達到目的時,戰爭就可能發生

至於說大還是小,這都是複雜動態的,還需要考慮很多其他因素,例如 所謂天時,地利,人和...


如果戰爭獲得的利益大於戰爭帶來的傷害,人類還是會選擇戰爭的。


戰爭是一種訴諸於武力的訴求。不論是想要訴求什麼,肯定不是能通過談判得到的……

一般戰爭的起因都不是什麼光明正義,所以望世界和平,永無硝煙


題主就是典型的書讀得太少但是思考得太多,一言以蔽之,戰爭的唯一目的就是以暴力手段,強制獲得資源再分配權。當實際上的有限的資源分配和政權實力不相稱的時候,就會爆發戰爭,古往今來,莫不如此


推薦閱讀:

現如今我軍重視技術領域么?
皇家海軍海受體(MBDA CAMM(M))艦載短程防空導彈
如果發生外星人攻打地球,全球會形成怎樣的趨勢?
這個狙擊手有多牛?
林彪執掌東北的歷史背景與《四野戰史》編寫風波

TAG:政治 | 軍事 | 戰爭 | 國際政治 | 原子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