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主觀能動性真的存在嗎,難道人的思想不是受到命運支配的嗎?
有的時候我覺得我可以做什麼事,也可以做另一件事,我覺得我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了。但是細細一想,我最終決定做什麼事,還是受到我的思想的影響,而我的思想,受到我之前所受的教育、環境等各種影響,甚至可以說是這些因素決定了我現在的想法,那這樣看上去,我好像其實並沒有逃出命運的魔爪——命運通過我出生時的環境,我的教育一天一天,一環扣一環地一直影響著我以後人生的每一步。我的成功、我的失敗,我以後會怎樣,都是已經決定了的,雖然他們還沒有發生。就好像在荒野中,只有一條路,雖然我還沒走完,但是我肯定會沿著這條路走。
作為在知乎命運圈混的,這個答案出現在我的時間線上就必須要答一下了。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相對的自由意志論,它承認客觀規律的同時也承認人意識的能動作用。這是一個辯證的說法,但很耍無賴。
要說主觀能動性不存在,我們可以一起批判下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是指在人的心理活動是「自己決定自己的」或者「非前定的,兩可的」。
非前定的,兩可的,自己決定自己的,一般就是指脫離因果(規律)限制的。
人的心理活動本質上是生命物質運動產生的現象,是大腦的一種高級屬性,它必須依靠物質的大腦才能存在,因此它不可能「自己決定自己」。而必然受到物質條件的制約。
在馬克思的唯物論中,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這一手用的很無賴,從物質跳躍到意識再跳躍回來的一個過程意識就有了能動性。
但意識牢牢地依附在大腦上,大腦的物質活動帶來意識的變化,兩者可以是同時的,也可以是大腦先活動意識後活動,但從沒有意識先活動大腦後活動的道理,否則先活動的意識是什麼呢?(一個沒有質量沒有體積沒有物質實體的東西如何影響大腦?)
因此我們把這個過程改一下同樣是成立的,物質環境造成大腦物質活動,大腦物質活動反作用於物質環境。(把意識去掉這段也完全行得通。。意識正是大腦物質活動的過程的「產物」)
大腦的物質活動也要遵循客觀規律,這裡就體現出它不能自己決定自己。
意識不可能先於大腦活動,因此意識不可能單獨反作用於物質,更不可能以精神的方式改變大腦的活動。
這一段其實說的已經挺清楚了,意識沒有脫離大腦的自由,沒有先行於大腦物質活動的可能,因此不具備能動性。
再者舉個例子來說非前定的,兩可的。
也是人做決定能脫離嚴格的因果律,在選擇面前你有選擇A的權力也有選擇B的權力。人們往往相信自己有自由選擇早餐的權力,那麼做個假設。今早你到早餐鋪。看到包子和油條你猶豫了。不知道自己該選哪個。你思考了十秒鐘,買了兩個包子。
然後我們把時間倒回十秒鐘前(整個世界的時間,把你的記憶也消除到十秒前),十秒鐘前你來到早餐鋪前,開始猶豫,在這個物質構成完全相同的十秒鐘前,你會以相同的速度和相同的大腦相同的神經反應相同的呼吸頻率和脈搏站在早餐鋪前猶豫,那麼產生的思維是否一樣呢?最終你會不會再買兩個包子呢?
如果買了,說明這就是前定的,不存在自由選擇的。如果你買了油條,請告訴我從何而來的自由選擇。在自由意志和決定論的問題上不能討巧,不能說又遵守客觀規律又有主觀能動性,大腦也是物質的,也要遵循客觀規律,不是學會了勞動就能讓大腦脫離客觀規律的束縛,一點點都沒有,勞動不能讓人產生哪怕一丁點靈魂,只有非物質的東西才不會受到客觀物質規律的限制。而主觀能動性來的如此尷尬。它說在遵守客觀規律的同時要發揮主觀能動性。
大腦在遵循客觀規律的情況下只能買兩個包子而不能買油條。這就是結論。沒的選擇。
以下是相關閱讀
關於命運的兩三談(分享自知乎網)https://zhuanlan.zhihu.com/p/24653852?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聖母癌的廢死新姿勢(分享自知乎網)https://zhuanlan.zhihu.com/p/24558201?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
鐵口直斷,一卦千金(分享自知乎網)https://zhuanlan.zhihu.com/p/23724633?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所謂的命運和所謂的主觀能動性其實是一回事,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面向。有什麼樣的命運就會有什麼樣的主觀能動性,有什麼樣的主觀能動性就會有什麼樣的命運,這兩者壓根就不割裂。
所有把這兩者割裂開來討論的都是因為掉入了二元論的陷阱。
PS:我知道,這註定又是一個無贊的自說自話,我還是去抖機靈好了……當然存在,只是主觀能動性也無法脫離客觀規律。
實際上宿命論是對的。所有的一切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經被安排好了。包括我們的主觀能動性。這個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然選擇,都是自然規律在操作,生物的主觀能動性當然也是自然選擇的產物。題主說「我好像其實並沒有逃出命運的魔爪——命運通過我出生時的環境......」
這種觀點從兩個方面講有不同的答案。從自然規律的角度去解釋,這句話當然是對,所有的一切都是因果律的循環,現在的果都是過去的因造成的。從你出生那一刻開始你的命運就已經被安排好了。如果從個體意識的角度分析,這句話絕對是錯的,因為人有主觀能動性,儘管是自然選擇的產物,但是主觀能動性一個特點是可以自由選擇一切,起碼對於你本人來說,你是自由的,你可以選擇今天早上吃什麼,可以選擇穿什麼衣服,你可以選擇怒不努力,可以選擇什麼時候結婚等等等,對於你自己的本體意識來說,你完全是自由的。就算別人壓迫你,你的選擇也是被你的本體意識操控的。所以你的人生是你自己選擇的,並不受到所謂命運枷鎖的擺弄。
我們把兩種觀點結合正好可以解答題主的疑惑。
從個人意識來說,人是自由的,人的命運是自己掌握的。從超越個人意識的大自然來說,人的命運是早就被安排好的。對於你自己來說,你將來有很多路可以走。對於大自然來說,你將來要走的路只有一條。而且是被安排好了。因為你活在自然規律之中,無論你怎樣,都是一種存在的自然規律。你為什麼要逃出命運的魔抓呢。好好享受啊。你覺得爽或者不爽,就是你的主觀能動性撒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一本書裡面說的(霍金說的吧,記不清了),人理對宇宙萬物統一理論的追求,是不是宇宙安排的人類的宿命。我們人類對自然無盡的好奇心,直至我們掌握一切真理,而這個真理的存在是不是就是推動我們探索的好奇心。
有的時候,對於命運,難以完全理解。人囿於自己的命運,我曾經也有同感。我從生在農村,到如今在大學裡讀書,小時候一起讀書的小夥伴,都不再讀書了。他們很小就被認為不適合讀書,雖然事實並不如此,但好像真的逃不出「命運的魔爪」。有時候,回想自己短短十幾年的記憶,也有命不由人的感覺。會覺得,自己能上大學真的是必然的,我的父母支持我,我遇上了大學擴招的環境,我的家庭能支出大學的費用。
實際上,真的如此嗎?或許是陷入了結果決定過程的思維誤區了吧。《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句千古名言,歷來解說很多,對於年歲來描述個體成熟的不同階段是很有趣的。
《論語今讀》中關於「知天命」的註解為,到了五十歲,自己對這偶然性的一生,算是有了個來龍去脈的理解和認同,一方面明確了自己的有限性,另方面明確了自己的無限可能。不再是青少年時代「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的前景茫茫,也不再是「天下事捨我其誰」那種不自量力的空洞抱負。「天命」、「命」、「立命」、「正命」,孔孟屢言及,如何解說,恐非易事。其中有多種含義。「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即非人力所能主宰。但王船山說:俗諺有雲,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凡舉瑣屑固然之事而皆言命,且以未死之生,未富貴之貧賤統付之命,必盡廢人為而以人之可致者為莫之致,不亦舛乎?故士之貧賤,天無所奪;人之不死,國之不亡,天無所予,乃當致人力之地,不可歸之於天」(《讀四書大全說》)這有點近乎荀子了。但確是包括孔孟在內的儒學共同精神,即人生活在無可計量的偶然性中,卻決不失其主宰。這才叫「知天命」。「夭壽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知命者不立乎岩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孟子·盡心上》)這種「立命」、「知命」、「正命」都指人對自己命運的決定權和主宰性,而絕非聽命、任命、宿命,這也才是「知天」。從而「知天命」、「畏天命」便不釋為外在的律令或主宰,而可理解為謹慎敬畏地承擔起一切外在的偶然,「不怨天不尤人」,在經歷各種艱難險阻的生活行程中,建立起自己不失其主宰的必然,亦既認同一己的有限,卻以此有限來抗阻,來承擔,來建立,這也就是「立命」、「正命」和「知天正命。」「五十而知天命」著意在這種承擔和建立的完成,即一己對「命運」的徹底把握。這大概一般非五十歲左右難以實現。總之,認識並安寧於一己存在之有限性,仍強自建立,並不悲觀、焦慮,或作徒勞之無限追求,此種中國式的「知命」「順命」的情感「超越」。有次,我和朋友站在商場的入口,我對他說,你看,命運讓我們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但我們能做什麼?假如我現在從人群裡面選擇一個朋友,那這個人是命運讓我選擇的,還是我自己選擇的?朋友說,你選就是了,管他誰選擇的,就你這樣子,你看上別人別人不一定看上你呢。你陷入了一個誤區——即這個世界是非此即彼的。
實際上,一個人的人生可以是宿命式的,也可以是自由意識式的,也可以是宿命和自由意志相結合的。
但是無論如何,你的靈魂——也可以說你的主觀意識是高度自由的,是擁有高度自主權的。換句話說,你是你自己生命的主宰,無論是過什麼樣的生活,都是你的意識所允許的、所選擇的。你可以隨時改變自己的想法和預期。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止你這樣做。
社會上有哪些讓你細思恐極的細節? - 孫志超的回答 - 知乎
這個回答被微博大號拿去,轉發了上萬次。看到很多人未能理解其心理治療的內涵,而把目光集中在這是不是一種宿命身上,實在是可惜。
雖然很多人生腳本可能被預先寫上幾筆,但這都是可以改的啊!而且,可以在原來不完整的腳本基礎上,續寫新的腳本。
當然,這需要信念。堅強的信念,可能只是成見的作用。可以說,自己認為「正確」的成見,就是信念。如果成功了,就會被認為是「有信念的人」。
我們的「信念」,多半來自於以下的想法:
1、「我認為有價值」和「現實」應該要一致
甘地、特蕾莎修女都是有信念的人,他們相信印度獨立運動、幫助貧苦的人們是有價值的事情,而付諸行動,改變現況。但是信念的出發點,可以說就是成見。
不限於社會運動,商場上的創意也是如此。「如果樓梯可以移動,會更方便」想法,誕生了電扶梯;「如果不用動手也可以開門,會更輕鬆」的想法,而發明了自動門。某人注意到某件事情有價值,認定世界上的人都需要它,這就是一種成見。因為相信這個世界需要電扶梯和自動門,這些東西才會存在。
對自己來說有價值的事物,便認定現實也應該如此,這種想法會成為堅強的信念。
2、一切事情都有意義
人不管遇到任何事都想找出意義。遇到壞事接連不斷,就會想:「這是不是有什麼含義?」而去看手相、占星、到廟裡拜拜。事實上,只是偶然發生的事情,跟玄關風水、星盤等等一點關係也沒有。
將所有事情都看成是有意義的,才會產生信念。如果認為一切都是虛無的,就不會相信任何事,也不會產生信念了。3、其他人也和自己有相同感受
「男人應該要堅強」、「只要努力就能幸福」、「金錢萬能」等等想法,很多時候都是因為認為「其他人也這麼想」,這種想法就會成為「信念」。
堅強的信念會成為行動的方針,產生行動力、自信、樂趣。相反的,失去信念也會失去自信與活力。但是,信念也不完全只有好的一面。例如,所有的戰爭都是起因於「我才是正確的」、「我才是正義」的信念。不好的信念會帶來悲劇。
也許一個人逃不掉所謂的命運(比如災難),但在某些人生選擇、生活理念、幸福狀態等方面,只要找到好的信念,寫上新的腳本,無論如何,都開啟了新的變化可能。我覺得題主的想法半錯半對,主觀能動性雖不存在,但宿命亦不存在。人沒有辦法掌握自己的命運是對的,因為粒子的運動狀態必然來自於之前運動狀態的累積結果,這也就是因果律。所謂的人做出決定,其根本來自於之前的種種經驗。但是人的命運是被註定的這就不對了,其落入了機械唯物主義的窠臼。因為粒子的運動具有隨機性。也就是說知道上一刻所有粒子的運動狀態並不能推得所有下一刻所有粒子的運動狀態,這就說明了沒有所謂的宿命。
簡而言之,人的命運是未知的,但是它前進的方向亦非人力所能把握。
一局五子棋,可能的下法總數是有限的(雖然數量很大),你無論怎麼下,都只能在這些下法中選擇一種但你可以自己選擇怎麼下
以下來自和朋友的實際討論
有個女孩去健身館打乒乓球,遇到素質不高的男性,先是打球,然後打聽個人情況。女孩沒有搭理,只是微笑。然後繼續打球。後來男人提議打球輸了做俯卧撐。
如果你是那個女孩會怎麼回應?
a滾犢子,我輸了你媽做俯卧撐。b我輸了,讓和你來的那個男的做。c沉默不語。d不打了,走人。e打球為什麼要算輸贏,為什麼俯卧撐?你想打就打,不想打走人。
從思維角度
cd是絕對弱勢ab是相對弱勢,e是相對強勢。從性格角度,只有e能夠掌控局面,而CD失去對場面掌控。ab相對被動,缺乏掌控
從創業或升職角度,只有e比較可能獲得成功。而cd只適合普通沒有太大挑戰的職位。
所以,如果你是abcd,又想比一般人更成功,那麼必須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
簡單說,你必須掌握主動,強勢,甚至有一定攻擊性。至於怎麼改變,這又是另一個大話題了。
如果你是cd性格,又不想改變,建議做普通人,不要太高目標。
所以,命運這種東西有——個人的成功要看努力 也要看歷史進程。
但不要忘記自己的努力才是你能主導的,環境一定,其他的靠自己掌控。主觀能動性被進化出來,是因為本能無法應對那1%的多變環境。沒有那麼複雜,僅僅是生物進化的一種策略。
人生的軌跡與自由意志
雪峰浩瀚的天空中有遠遠超過地球人數的天體,即星星,每一個星體有自己運行的軌道,每一個星體的運行軌道都是被確定的,不是星體自由選擇的。
人生也有軌跡,生長衰亡是逃不脫的軌跡,人生18項自身無法管理的事件是人生的軌跡,如果詳細研究歸納分析,人生軌跡上的每一個細節都是早已被確定的,包括名字、每一個人人生階段的脾氣性格,會說什麼樣的話,會做什麼樣的事,會遇到什麼樣的人,會遭遇什麼樣的不幸,會得什麼樣的疾病,結局是什麼等等,等等都是早已確定的。
問題來了,既然人生的軌跡及其細節是早已被確定的,那麼,人有沒有自由意志?若有,自由意志體現在什麼地方?
人,毫無疑問,具有自由意志,而恰恰是自由意志是造成人生猶豫煩惱痛苦恐懼憂傷的根源所在。宇宙是一,宇宙全息,宇宙是一個大劇本,人類社會發生的一切是宇宙這個大劇本中的一段情節,每一個人,是人生這個大舞台上的一個個演員,是嚴格按照事先確定好的劇本情節在演出,在扮演被規定的情節角色。
人生的猶豫煩惱痛苦恐懼憂傷等心理感受是由每一個人的自由意志和劇本情節的衝突矛盾導致的,要你扮演一隻老鼠,而你的自由意志想扮演大象,要你扮演住茅草房,而你的自由意志要求扮演住五星級賓館,要你去配合併服務於某個人,而你卻企圖讓某人配合你為你服務,要你去種菜,而你卻期望去製造宇宙飛船,要你去作惡,而你卻非要做善等等,等等,這是自由意志在與劇本情節安排相衝突的,每當自由意志與劇本安排相矛盾相衝突的時候,內心的猶豫、煩惱、痛苦、焦慮、恐懼、擔憂、憂傷就開始了,如果自由意志與劇本情節的安排相契合,內心就會平靜、喜悅、開心、快樂、幸福,就會感到自由。
修行修鍊的最高境界是要消除我執,做到「無我」,只有放棄我執,達到「無我」境地,能與道合一,與道合一了,就修成正果了。
又一個問題又誕生了,既然一切早已註定,人的努力和奮鬥有什麼價值和意義?
首先,所謂的努力和奮鬥幾乎是無稽之談,當程序確定,要扮演的角色確定,一個人的所謂努力和奮鬥是確定的,也就是說,你不想努力和奮鬥是不行的,一系列的事逼著你不得不努力和奮鬥,你生命的反物質結構決定的性,性格脾性逼著你或者說鼓動你不得不努力和奮鬥,我自身的狀態一直就是這樣,不是我想努力和奮鬥,而是我的性格和周圍發生的事物及其牽連促使我不得不這麼做,這就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人,都嚮往美好的未來,嚮往去天堂生活,那麼,最終誰能實現自己最美好的理想?既然一切早已註定,個人嚮往又有什麼用?
這就牽扯到宇宙劇本中的某些程序,宇宙劇本中有定數,也有變數,劇本情節是定數,誰去扮演劇本中的人物是變數,扮演得好的,是可以去不斷扮演更符合自己自由意志的角色的,比如去天堂扮演,扮演得不好的,將會扮演更背離自己自由意志的角色,比如去地獄扮演角色。
那麼,誰去天堂呢?凡按照既定的劇本情節無執無我地扮演好角色的人能去天堂,凡與安排的情節衝突,也就是自我意識強不情願扮演角色的,就得去地獄了。
從中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奧秘,去天堂還是去地獄,與你扮演的角色毫無關係,而與你是否扮演好角色息息相關。比如法西斯黨魁希特勒,從人的角度看,他應當下地獄,而從宇宙劇本情節看,若他對自己扮演的角色演出的很好,他反而會去天堂。不管你是扮演皇帝,還是扮演一個小偷,只要你扮演的好,就獎勵你去天堂,如果你扮演的不好,就罰你去地獄。
那麼,如何才能證明自己扮演的是好,還是不好?
這有一個很簡單的驗證方法,即:不論是扮演什麼角色,不管是受苦受罪的角色,還是享福享樂的角色,不管是叱吒風雲的角色,還是平淡無奇的角色,任何時候你能平心靜氣,且開心喜悅,沒有猶豫、沒有煩惱、沒有痛苦,沒有焦慮,沒有擔憂,沒有恐懼,而是心存感激,那麼,就證明你角色扮演的好,反之,就是扮演的不好。
掌握了佛陀教誨精粹的人明白,我執是阻礙前往極樂世界的最大障礙,我執是因為自己的自由意識太強導致的,凡事都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願進行,總認為自己有理由,總要堅持自己的觀點,總認為自己是對的,這樣的人是扮演不好劇本安排的情節的,這樣的人是悲苦的人,是得不到天道獎勵的人。
隨遇而安,隨緣而化,隨性而動,隨機而作是扮演好角色的最佳法門。
2015-11-20
轉自生命禪院中文網http://www.lifecosmos.org/bbs/portal.php之前答過一個相似的問題,分享給題主
—————————————————在命運面前,也許每個人都顯得蒼白無力,正如傳說中魚的記憶只有七秒,不知下一個七秒能否與心愛的她相遇,正如蜉蝣只能活很短,甚至來不及說我愛你,似乎總是有一隻無形的大手操控我們,將我們把玩其中,使我們不得自由。生活如此,人生如此,命運如此,奈之若何?
生命是一副多米諾骨牌,環環相扣,片片相依,如題主所言,我們的下一刻卻是由我們無法控制的前一瞬所決定,如此往複彷彿是跳進命運的怪圈。這一令人絕望的死循環使我想起了同樣令人絕望的熵增原理:熱力學系統的熵不會減少而總是增大或不變,即一個孤立系統永遠不會變得有序。這一令人傷心絕望的道理,彷彿就在冥冥之中規定了宇宙的方向。
宇宙絕望嗎?絕望!宇宙不絕望嗎?不絕望!宇宙的幸運之處在於它永遠不會有自我意識,而人類的幸運之處在於我們擁有自我意識。在孤立體系中,熵增原理永遠有效。而自我意識使得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處境,也使得我們不再孤立無援。題主在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反思命運的那一刻,不就正代表著跳出命運困局的開端嗎?
解決問題永遠簡單于發現問題,學習能力就是上帝賜予人類破解迷宮的鑰匙。人類很弱小,只是天地間的一株蘆葦;人類很強大,他是一株會思考的蘆葦。這個問題只有走思辨路線來答了,來完全思想實驗一發:
人的意識是心理狀態的封裝。人的心理狀態是生理狀態的封裝。人的所有生理狀態可以定義為基本信息單元。基於此可以說人的意識是信息的某種『組織形式』的封裝。基於信息單元的說法,我腦洞一下人的思想的形成過程和人的活動(與外界的交互)過程,整個過程是基於第0點的假設推演的:
0. 人誕生時的生理狀態為初始狀態,初始狀態具有信息,但不足以構成思想。
1. 人的思想觀點是從出生以來由所有感官渠道所吸收到的外界信息以不同『組織形式』存在的集合。人的大腦的長時記憶區貯存了這些思想觀點。2. 人後天形成的判斷、思考能力是基於先前的思想觀點的。3. 人的邏輯推理是將信息從一種組織形式等價推演到另一種組織形式,而並不增加信息量。4. 人的學習過程是運用已有判斷決策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去吸收外界的信息組織形式封裝成的知識與系統知識,處理並融入已有思想觀點體系中。5. 人改造外界的過程,是運用自身的系統知識,改變外界的信息組織形式以及承載其的物理組織形式。6. 人的一生是以物質交換的新陳代謝過程為基礎,改造外界的過程。這7點是環環相聯的。綜合來看,人是一個通過『自身』與『外界』的信息介面(感官渠道),基於『自身』已有信息,在與『外界』的交互中吸收①、處理貯存②信息流到『自身』,同時能通過信息介面(發聲系統、肢體+使用工具)輸出③信息流的反饋系統。
基於上面的說法,還不能說人完全沒有主觀能動性,運用基於自身思想觀點的判斷決策能力進行選擇、甄別的過程可以被我們定義為在運用主觀能動性。但是可以這麼說,如果只擁有過程①②③的人的活動,是不具備自由意志的,這種活動我稱之為服從於『routine式的命運』。因為即使是運用主觀能動性這一過程,其動因的根源也是來源於外界的。推演過程:根據第0點和第1點,人的思想觀點首先來源於外界,根據第3點,人的思考過程所基於的邏輯推理並不產生新的信息,根據第2點和第4點,人的學習也是基於已有的來源於外界的信息繼續吸收外界的信息,根據第5點和第6點,人對外做出行為的決策動因也是基於已有的來源於外界的信息。於是整體來看人的活動的動因是發源於外界而非發源於自身。(人的自身只具有一定的初始狀態,也就是出生時生理狀態的初始狀態,一方面這類初始狀態不構成完整的自主意識,另一方面這些初始狀態如果完全遺傳自父母,那麼也是發源於外界)
人要突破這種routine式的命運,必須在『自身』範圍中使得信息組織形式在自由變換中發生突變,這一般在潛意識中完成——也就是在夢境、流體驗中迸發靈感——從而由自身獲取新信息,進行頓悟④和創造⑤。這種經歷,不少人有過,大多不可控,對其進行分析已經超出我腦洞能力範圍。希望以後有機會能思想實驗總結出來。
--------分割線下面是(zai)一(luo)段(suo)備(ji)注(ju)--------
思想實驗這種思維過程涵蓋的「信息組織形式」太「自身」了,陳述過程是編碼成自然語言相當於是信息的降維,用了很多名詞概念和現有專業語境約定的不一樣。等以後有時間我會來完善這裡面所有概念在這篇文字語境下的定義……而就其中晦澀的地方,我會舉出一些實際例子來具象一下參考信息:自由意志,很可能只是錯覺題主,其實你要知道我們的祖先是人猿進化而來的。然後人猿再推後也許只是細菌了。人類也只是生物的一種,只不過在進化中我們的腦部神經和細胞比其他生物發達,於是我們人類有了「文明」然後開始建造文明時代,慢慢演變「人文」「道德」「倫理」「交配製」「生育」然後再沿著文明我們人類藉此發達的大腦總是思考著,於是建築,交通工具,電話,飲食。然後慢慢進步發展。當然其中影響最深是等價交換,然後慢慢發展貨幣,刺激這些動力去發展更好的生活。
但是歸根到底我們人類深處還是藏著獸性,喜歡好看的異性,女性喜歡有安全感的男性,有錢的男性容易找到配偶,放大看,這和動物界一模一樣,只是形式不同罷了,而你認真看大自然動物界,羊生來就是被獅子老虎吃掉,毫無反抗,也許從你眼中看到你會想假如我是一隻羊,我吃草我沒做什麼傷天害理的事為何最終還是逃不掉被吃掉的命運?如果你按照宿命和道德你會想到失眠你也想不通。物競天擇 妄指誰要做替罪羔羊。你之所以想不通,是因為先人一代代傳遞下來的文明和思想在你小時候慢慢影響你,但這些在大自然不堪一擊,大自然發怒,一場地震,一場颱風,滅幾十萬人不需要理由,更不需要好人壞人來區分。但先人的文明的思想是「必要」存在,因為這是人類要發展更好的條件,統治者需要這些來讓下面的人信任他。所謂命運不命運在大自然看來只是透明。
後來人類慢慢發展科技,能探索到宇宙,能靠科技預防一些天外之體撞擊地球。人的主觀能動性要看在什麼環境,要放在以前世界大戰,那時候的人沒那種安逸的時間來想這些東西,他們的主觀就是怎麼殺死敵人,保衛國家,如果他們在某天夜裡和戰友里訴說,命運到底是什麼?我的想法會支配我的結局嗎?我的主觀就是不想戰爭,但是不想戰爭的前提是和平。必須打贏這場戰爭,後來他們都死於戰爭,主觀能動性只是取決於他們的「教育程度」但和命運無關,命運則是無法用你以前的教育和思想影響能改變的。
結論;
想太多並沒有什麼蛋用。當你有錢了也不會整天想這些東西,也正是你困惑的原因是你沒有安全感。比如,題主主觀能動性看了一本小說,我想讓很多妹子一起陪著我合影,一起和我出出入入,這是你的主觀想法,但也只能存在腦海里,而不被命運支持,而王思聰主觀能動性想到了他卻能做到很多妹子陪她了,命運支持,因為有錢,錢多重要?按照先人,假如沒有等價交換,貨幣這些,我們能看到現在這麼發達的世界?也正是這些驅動慾望使人類能有動力做這些事,然後小時候父母和教師就叫你要加油讀書,以後才有出息。你深信不疑,主觀能動性認為。後來。。。命運不濟。。。你又變了主觀能動性。。。然後那些有錢人早玩膩了。年輕人好好賺錢,多看動物世界,想太多並沒用。懇求專業大神指正,只是個人看法。
在我們的內部系統中深深的刻著一股「人性律」。
比如餓了會找吃的;
困了想睡覺;
激素的分泌會觸發生理或者情理的反應。
我們的行為、言語,萬物的動態循環,都有「物質」作為催化劑使我們的一切形成了因果關係。
但是我們的一切都僅僅是「物質」作為催化劑使我們蹦蹦跳跳的生活著么?
如果是,並走了極端,如此可稱為機械唯物主義。
而唯心主義中提出了「能動性」的概念,
就是人的行為、言語是可以憑藉自由意志違背我們心中的「人性律」做事。
比如餓了,我忍著,繼續學習;
激素分泌使我面色腮紅,但我不為所動;
上班一份工作一份工資,但我在老闆面前多做,多干……
我覺得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超我」的概念很相似。
用人主體的意志對抗「人性律」的惰性,擺脫「物質」催化劑的支配。
有計劃、有紀律、有目標的,做著脫離舒適區之外的事,
主動的實現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