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行普通話的同時,是否應該保護方言?如何保護方言?


今日之中國,方言並非濫用,而是用的太少

方言乃一個文化系統之根。中國是一個多名族、多文化糅合的國家。很多人好奇,為何中國如此龐大,文化如此眾多,而可以保證國家的統一?若知道「胡煥庸人口分界線」(又稱「愛輝-騰衝分界線」),你就可以知道中國的文化實際上並非結合的如此緊密,而是處在一個非常分裂的狀態下。若過度推行普通話,將方言「斬立決」,看似能「加強聯繫」,實則將人與他所處的文化環境做了一個了結,而這裡面聯繫有音樂、信仰和對自身身份的認同感。中國已經經歷過「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洗劫,本身已經將多元的文化碾壓得慘不忍睹——包括可以作為人與人間紐帶的宗教信仰等。方言本已是最後的一根稻草,若直接切斷其聯繫,是非常要命的,這隻會將人變成遊離的人,漂浮不定,更成為中國的不穩定因素。

普通話的推行,最初僅僅為了不同地域的人們溝通聯繫更加方便而已,並不是為了去為「哪個文化更好」、「哪種語言更好」這種問題做出結論。沒有一種文化能稱作「最棒的文化」,也沒有一種語言可以稱作「最棒的語言」,因為文化和語言本身就是一個多元的系統。漢人有漢人的文化瑰寶,藏人有藏人的文化瑰寶,本身都是值得珍惜的。況且,普通話本身就是經過以易學、易傳播信息為目的的特殊設計,是一個「人工製品」,而方言則是「純天然」的語言,音色、音調變化更多樣,更好聽,更容易讓人聯想到「說出來比唱出來的好聽」(雖然這是貶義的,不過各位應該知道我指的什麼意思)。所以硬是要將普通話與方言哪個更好比較,從聽者的角度,我會投票給方言。

這裡再多扯幾句。「標準化」是一個節約時間、成本的一種手段,但是,「標準化」出來的東西裡面,不會有什麼「藝術品」,只會有「商品」,或是說「工具」。但是,若一個社會只有實用主義,你會不會覺得很悶?

以上。


以長沙為例

1956年推廣普通話,那時長沙大多數人講方言,沒多少人講普通話。

輾轉五十年後,在長沙城裡隨便找一個年輕人,普通話流利的占絕大多數;長沙話地道的已經式微。

若是縮小範圍,在小學生里尋找熟練長沙話的,還能找到多少?

五十年的推普工作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方言與普通話的關係今非昔比。現在長沙,已經互相知道對方是本地人的情況下,仍然開口就說普通話的情況甚普遍。

我在小學階段親身體會過學校推廣普通話對學生有多大的影響。當地小學為配合教育局推廣普通話,許多行為有意無意中表現出對方言的「排斥」,如:各種場合禁止說長沙話,違規同學會受到批評(即使是下課說);有些行為甚至被人疑為「歧視」方言,如:「說普通話,做文明人」的標語,說長沙話在小學會被視為粗鄙的表現。在這樣的輿論導向下,小學生的心中很可能形成「普通話=有文化有教養,說方言=不文明」的定式,長沙本地兒童之間的交流全部用普通話,說長沙話的孩子易遭到排斥。

受爺爺奶奶熏陶我從小說長沙話,即便如此,在小學幾年裡,我仍「翻然改口」和爺爺說起普通話,帶著爺爺說普通話!

爺爺的普通話在南方人里真算說得好,不論講普通話還是說長沙話都是一樣的儒雅、大氣、謙和。遇到了外地人,好好說一口標準的民族共同語;跟本地人聊天辦事,地方話照樣地道,這才是說長沙話人應有的樣子!文不文明跟說哪種語言沒有關係。

作為方言支持者,我從來沒想過要讓方言取代普通話。我們僅僅是希望方言得到平等對待,就如大眾呼籲尊重女權、尊重殘疾人、尊重少數民族一樣。方言不比普通話低一等,某種意義上普通話也是漢語方言的一種而非漢語的全部。

1958年周恩來總理說過:「我們推廣普通話,是為的消除方言之間的隔閡,而不是禁止和消滅方言。……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來禁止。」

求學在北京,說好普通話能跟五湖四海的人交流,確實方便。有幸班上有湖南湘潭的同學,每次和他說話都會操起熟悉的鄉音。短短的假期回到長沙我都會盡量和本地人說長沙話,打著燈籠找機會說長沙話,只因為:

如果在長沙都不說長沙話,我到哪去說?

如果長沙孩紙還不說長沙話,長沙話留給誰去說?


許多年以後當你發現周邊竟然沒有能和你用方言溝通的朋友,那一瞬間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下一個場景 流浪在外的你輾轉於各個城市之中,家鄉已經遠去,在你搭上下一個城市的火車的時候,木然間旁邊一個人用你最熟悉的方言給家人打電話問好,你會是怎樣的感受?

長年在外的你終於在某個時間回到那個叫故鄉的地方,父老鄉親變化眾多,不變的是你的鄉音,這時的你又會是什麼樣的感受?

鄉音是應該被傳承的,能夠有意無意拉進你與某些人的距離,能夠讓你知道你的來源方便了解你的去處。

每個人都有這個義務這個責任,傳遞自己的鄉音,不為別的,這是你們一族傳承下來最最基本的語言,時代的印記!


在目前語委只管推普不管其他一切後果的情況下,這個問題及答案應該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拿到兩會上面去提審。


川渝地區方言保護的還比較好。我一個重慶人,說普通話同學都說聽起來我儒雅溫柔。可是我一說四川話或者重慶話,都說我變了一個人,一點都不溫柔,聽起來很兇。

特別是罵人的時候,感覺普通話罵人一點威力都沒有。

我個人比較贊同的觀點是,各地方言能表達出更多的情緒和味道,以及普通話不能表達出來的家鄉味。

大家練好普通話,又學會自己家鄉的方言。

這樣你就可以出去說我會兩門語言!普通話和 例子(四川話)。


推薦閱讀:

新生兒應該先教普通話還是先教方言,亦或同時教?
當你未來有孩子的時候,你會和孩子說普通話還是方言?
南方方言或者南方人說的普通話中常用作助動詞的「有」是不是歐化中文?
為什麼大部分南方人聽得懂北方話,而大多數北方人聽不懂南方話?

TAG:語言 | 方言 | 普通話 | 普通話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