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做好獨立樂隊的經紀人?
比如國內外各種小樂隊、獨立樂隊
作為一個經紀人,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的,分享下經驗:
1.你聽的要夠多:
如果作為一個經紀人你對音樂的理解都不夠,你怎麼能夠把他更好的傳播給別人?最起碼要了解你手下樂隊的音樂吧。
2.你要有個規劃:
樂隊何時巡演?何時發專輯?專輯和巡演如何搭配?宣傳文案投放時間?去哪些城市?同城市哪一家場地氣場更符合?樂隊何時必須結束錄音?巡演後發展計劃?什麼樣的音樂節更適合樂隊?什麼樣的演出你得接?3.你得有人脈:
看看腦濁的經紀人變成了鍾靈後,他們登上了騰訊視頻首頁,嗯。(雖然歌我實在是覺得)
然後就是如何使用人脈4.樂隊需要什麼:
告訴他們歌曲里哪些部分不夠成熟,經常的要看他們排練,了解樂隊成員心理狀態和演出狀態等等,並根據這些告訴他們該乾的事。(很多有潛力的樂隊全死在這了,他們根本不明白自己該幹什麼)5.溝通
6.有些事樂隊必須聽你的:
有很多事因為音樂人是不理解的,所以你學會讓他們按照你的方案和規劃來。7.因為上一條,所以你得見多識廣,懂得推廣和營銷。
8.為樂隊拓寬人脈和群眾觸及面:
搖滾明星們不屑做的"巴結"等事,需要的時候,你得做。如果你能做好以上這些,那麼你會是一個成功的經紀人
小八已經回答了很多很實操的音樂人需要經紀人需要有的能力,那我來談一點形而上的把。業餘做過一隻小眾的迷幻電子樂隊的經紀人,媒體也上了不少,演出也做了一些,國內數的上來的有名氣的音樂節也都演過(也終於是從星球舞台演到了草莓舞台了)。我自己沒有在唱片公司做過經紀人,但是做過音樂節的宣傳和藝人統籌,也在自媒體做過音樂主編,算是比較了解經紀人所要對接的各個合作方、資源方,也許是這個原因,我能在溝通中比較順暢,提供給對對方有價值的內容繼而完成合作。我之前應邀去做過一個分享,話題是-如何用產品經理思維做好經紀人。
我從知乎上摘取的關於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簡稱為 PM)的定義,這個詞,最早是寶潔公司發明的。
定義1:在公司中,針對某一項或是某一類的產品進行規劃和管理的人,主要負責產品的需求分析、研發、製造、營銷、渠道等工作;
大家有沒有覺得,這裡面說的產品,其實跟藝人/音樂人很類似?通俗來講,在寶潔時代的pm是負責實體消費品的整個開發、運營,互聯網時代的pm指的是打造互聯網產品(軟體)的人。如果我們把藝人理解為產品,然後還有應運而生的子產品(內容產品),這些產品在市場中被檢驗,被用戶接觸到,經紀人在這個過程中的打造和運營,其實可以類比,研究市場需求(傾聽用戶需求),規劃藝人的人設和作品(負責產品功能的定義、規劃和設計),在複雜的市場環境下做決策(做各種複雜決策),協調創作和藝人在工作中的各種事情(保證開發隊伍順利開展工作及跟蹤錯誤),出作品(產品的最終完成)和打造藝人的上升通道(後續迭代)。
經紀人不比製作人、導演,音樂製作、拍片子是項技能,一個可以安生立命的技能,也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但是對於經紀人來說,如果從技能角度去總結,那簡直弱爆了,看看我們每天用的工具,word、PPT、excel、了不起再加上ps,都是基礎的不能再基礎的工具,就算有點專業性的PS,我想好好學的話,一個星期差不多也能勉強出個活動海報圖了。
如果要比硬技能,我們單項肯定談不上核心競爭力,頂多拼個綜合素質來進行自我安慰。所以經紀人的核心必殺技一定是軟技能。
曾經有些前輩跟我講,經紀人要把人脈和資源整合能力作為武器來武裝自己,尤其是藝人發展出現混亂(不好)的時候,經紀人必須保持冷靜從一團亂線中找到線頭那個。這話不錯,但是貌似還談不上核心能力,所以要再去向前深挖一步,就是藝人發展出現混亂(不好)是在什麼時候呢?
一般來講,會有幾種情況,一種是藝人對自己的發展沒有頭緒,一種是在藝人做作品的時候出現迷失,還有就是藝人遭遇重大負面事件的時候,有內有外,基本上涵蓋了經紀人的核心價值,能否搞定這些關鍵時刻的狀態,讓藝人順利步入下一個階段,就是經紀人的能力所在。
我認為【洞察能力】是經紀人非常關鍵的能力,無論是對市場還是對用戶還是對趨勢和客戶爸爸。
做營銷的時候,也講究消費者洞察,但是由於每次都只是執行一段時間客戶爸爸的案子,所以其實沒有長時間深入地理解某一批用戶。互聯網越來越多的吃掉我們的時間,本質上還是這些產品滿足了大眾的需求,互聯網一開始的屌絲文化,也讓他們擅長去挖掘用戶的潛在需求,就像如果一個帥哥和屌絲男都有個漂亮女朋友,那可以肯定屌絲男一定在背後為此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去追女生,想法設法理解女生的需求並滿足。有些人可能聽到這裡會反對,做藝術要堅持自我,才不要管市場,我理解這件事情要分成幾個維度來看,作品?還是產品?做這件事情的目的,目的不同也決定了做事情的方式不同。迎合受眾還是引導受眾,學院派和草根派都會有自己的堅持,但是說回洞察用戶需求這個方法,本身並沒有錯,只是我們需要明確我們的用戶是誰,堅持引導受眾的,就是面對那些在已有環境中不滿足,渴望更高級的人群,堅持迎合受眾的,就是面對市場上明確已有的某群人。在目前的大環境下,無論是迎合大眾還是引導大眾,堅定地做到任何一種,我認為都是了不起的。
最近馬東在混沌大學有一個很火的對談,內容非常棒,內容經濟里工作的小夥伴們都可以看一看。
這裡面有幾個觀點:
1.內容發自人心,本質是解決焦慮
2.消費升級是人心需求的升級,內容行業註定向好
3.好的產品在於將用戶的潛在需求顯性化
4.內容沒有先進與落後,當內容有力量直擊人心的時候,它就有力量穿越時間,成為人類的共同記憶
馬東老師是做內容的老手,他老人家更絕,他說引領客戶的需求和迎合客戶的需求,其實是一回事。表面的需求未必是真需求,而潛在的需求是說不出來的。用戶都不知道他所不知道的,他需要你的產品把他的需求顯性化。「你需要思考的是:你的產品,解決的是人心的什麼問題呢?」他用一條大河作比喻,所謂的潮流文化,它是存在於表面波浪下面的一條暗流,但這條暗流才是決定一條河能夠起多大的波瀾,能夠走向哪裡的重要力量。那條暗流,是人心所向、共同的痛點與焦慮,摸到它,是文化產品生產的核心。
完整版文章可以到我的專欄來看小粉的專欄
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中國音樂的願景
※音樂生是否因為樂理學習重音律而輕邏輯導致自身對文化課(語數英等)的接受能力比一般學生差一點?
※嘻哈?民謠?重金屬?看看這份數據報告再了解深一點!
※【樂理101】9+. 大調的音程與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