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目前國產微單鏡頭有什麼看法?

數碼微單市場份額越來越大 ,但是配套的鏡頭群相對少。國產微單手動定焦鏡頭某些方面填補了空缺,大家認為國產微單鏡頭的走向會在哪裡。


中國鏡頭公司,印象較深的有中一,老蛙,永諾,和我使用的七工匠。順便說,還有一個相機,小蟻微單。

他們都有微博,粉絲數量:小蟻微單9萬,永諾15810,中一8500,老蛙1628,七工匠153。

先說永諾。

他們有網站和微博,沒發現微信公眾號。

永諾的鏡頭不多,都是自動對焦,而其他公司都是手動的。自動對焦對使用非常重要,用戶數量比手動多一個數量級是可能的吧?

銷量大,產品就有了廉價的基礎。

當然,必須解決的是開發新產品的能力,聽說他們都是過期專利產品,不能一直這麼跟下去的。

另外,他們沒有Sony口的產品,主要是佳能和尼康。

如果你關注永諾微博,他們會自動回復一條:

尊敬的客戶:感謝您對深圳市永諾攝影器材股份有限公司的關注。。。永諾客戶服務熱線:400-001-3888 永諾客戶服務郵箱:service@hkyongnuo.com

當然這是宣傳,但可以看出他們的意識,這是其他公司的弱項。

再說老蛙

最初看到,是半年前CCTV2「創業英雄匯」上。

老蛙的名字大家都會不解,據介紹是來自毛主席一九一零年的《詠蛙》: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做聲。

如今大家只知道「老蛙」,沒幾個人知道公司名「長庚光學」了。

他們的產品有獨創,真正的用戶會說好。這是技術領先的優勢,尤其在鏡頭領域,特彆強調技術。

當然,這技術還不是全面的,自動對焦,防抖,變焦,鍍膜等,都缺。這就限制了擴展的舞台。中國在鏡頭領域弱,技術發展就艱難。

他們有網站,有微博,有微信公眾號,看似重視宣傳,其實並不是,他們的宣傳能力不夠強,是靠用戶的口碑。不斷有用戶發作品。

對於老蛙,網上能找到不少,關心的人都知道。

他們新產品不斷,這是昨天的文章截屏:

瀋陽中一光學。

這名字,有人會看成瀋陽第一中學。當然兩回事。

中一有網站,有微博,沒發現微信公眾號。微博很長時間沒有更新了,網站更是很少更新。

中一在知乎上邊有個專欄,可以參考: 中一光學

其中有個新的話題,討論稍微深入: 為什麼像老蛙、中一、威懾之類的國產或新興副廠鏡頭都是手動對焦?

這個公司,在幾家當中更均衡。

他們只有手動鏡頭,銷量比不過永諾,但是大家談論更多的是中一。

技術上達不到老蛙那麼高端,但普通用戶買更多的是中一。

三件例子:

1. 公園遇到一個陌生朋友,聊了半個小時,不是攝影高手,一年時間拍了大量片子。聊的時候隨時會提起中一鏡頭,認為標頭遠不如中一。

2. 知乎上邊一人說,為了使用中一鏡頭,他專門買了一台相機。

3. 拍微距有名的張超,特別喜歡中一的微距鏡頭: 超微距的利器,並不為過--國產中一超微距鏡頭20/2的試用 - 攝影鏡頭

說說七工匠

百度百科,他們由七個工程師,2016年上半年組建。幾個公司里最年輕的。

這個公司最初大概也想廣泛宣傳,他們在不同交流平台都有賬號。但產品少,又沒有相關人才和意識,多數賬號只是註冊過,沒有內容。

網上找到的七工匠信息,都是新鏡頭使用感受,開箱,試機照片。

似乎他們想把產品定位到高端一點,但又看到他們把鏡頭放在幾個淘寶入門級相機商家,作為附加選項。

我使用的七工匠鏡頭25mm/f1.8,到手還不到一個月。

買之前一直想找點參考資料,但他們網站這個產品的鏈接錯了,感覺網站從開通就沒更新過。

沒有做過對比測試,但能感覺到鏡頭畫質比套頭強,光圈大。

對於新用戶,手動鏡頭操控麻煩,拍一張的時間,自動對焦的套頭可以拍十張。如果仔細對焦,焦點準確得多,一種吃力的操控感。

兩張我拍的:

小蟲是水黽,無法靠近,陰天,距離三米左右,使用了數字變焦,這樣對焦更准。可以看出對焦精確。

單瓣木槿,那天之前下了幾次零星小雨。


更新:2017年07月12日23:12:42

提問的似乎是某國產鏡頭廠商,這問題的格局,恐怕始終還是不太大。

風物長宜放眼量。只看所謂微單鏡頭,未免眼光太短了。

君不見,微單的戰線不僅已全面覆蓋 C 畫幅,更是在 135 小畫幅上面也開始發力,甚至有富士的新品開始試水中畫幅。

而以天工轉接環為代表的各種自動頭和手動頭轉接微單機身的設備,會給高品質國產鏡頭帶來一個契機,但目前已有的諸君能否把握得住,恐怕還不好說。

所以這個時候,還把微單和單反區別來看待,恐怕舊氣象是有些過重了。

問題應該改成對國產鏡頭的看法,而不是對什麼國產微單鏡頭的看法。

————————————————————————————

我所接觸過的國產鏡頭,大概有如下幾個品牌:鳳凰,中一,老蛙,永諾,七工匠。

上面的排列順序按照我接觸到的先後順序。

————————————————————————————

鳳凰曾經是童年時代以為是像鳳凰座一輝一樣無敵的神級品牌,而成年後用了他們的產品,也大大低於預期。

目前網路上最廣為流傳的可能就是這枚 50f1.7,百元鏡頭的巔峰。銳度稍差,顏色素淡,便宜耐用,可以當做消耗品。

————————————————————————————

中一算跟我是同鄉,前身似乎是美德康代工廠之類的?應該也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典範,就是不同鏡頭旋轉方向和阻尼各自不同,這個讓我很無所適從。不過中一的一系列千元頭確實很有性價比,而且做工精細,使用起來並沒有那麼強烈的廉價感,成像也對得起價格,銳度一般,紫邊感人。

————————————————————————————

老蛙的低畸變廣角劍走偏鋒,一時間我還真不知道有什麼競爭者,價格雖然美好,但是用的場景對我來說不太多。我自己也沒有存留,畢竟我窮。

————————————————————————————

永諾是我所知道第一個生產自動頭的閃光燈廠牌,目前的體驗是在不逆光的情況下,永諾小痰盂尚可一戰原廠舊版小痰盂,另外現在二手二百出頭的價格也是很厚道了。永諾 50f1.8 的對焦速度似乎並不輸給舊版小痰盂,常規場景下是很好的替代品,逆光就狗帶。

————————————————————————————

七工匠,名字看著讓我想起來七武士,之前遇見過若干樣品的 50f1.1,好處是似乎無限遠合焦當時有些問題,不知道正式版後來如何了,想必是會改善吧。

————————————————————————————

我當初從奧林巴斯的 m43 機身 epl1 轉接鳳凰 50f1.7 入坑,到如今開始嘗試天工四代轉接 m 口,一直喜歡用國產鏡頭。早期主要因為性價比,後來就是出於對民族品牌的樸素認同感。

在使用國產鏡頭過程中,讓我覺得最無奈的其實並不是國產鏡頭本身的性能和操作體驗,而且這些廠牌自身的不上進。

我這裡說的並不是全部,而且有些用詞過重,但也不改了,就這麼說。

首先說鳳凰,你好端端老牌子,網站能不能好好宣傳一下產品?能不能好好弄幾個自媒體做做營銷?最起碼你完全可以搞個在線店鋪或者入駐京東天貓吧?我曾經多次試圖訪問鳳凰的網站,體驗和訪問某政府部門的站點很接近。

然後說中一,到底哪個淘寶店是你們官方的呢?是不是可以考慮入駐京東呢?搞個天貓旗艦店也好吧?無論哪個是中一官方的淘寶店,客服可不可以不要那麼高冷不理人?

老蛙是讓我挑不出什麼不滿意的地方,就是參數美好價格也美好,我這種底層人士能夠購買的比較有限,另外有朋友反饋說不同批次品控有差異,希望繼續提高吧。

永諾做自動頭,似乎是國內首家,而且做得也還對得住價格,對此我是很讚賞的。但希望能改進防塵和外觀,平時不太使用都能進灰也是很影響使用體驗的。

七工匠名字很文藝,但是我還沒找到特別可靠的購買途徑,參數頗有老蛙的那種高端風格,而外觀也明顯很有設計感。不過目前能看到的宣傳資料和介紹信息也太少了,強烈建議好好宣傳一下自己。

其他的例如圖美銳,我沒用幾天就出掉了,也不太了解具體情況。

然後說說個人眼中的方向:自動化,原生化,兩極分化。

自動化正如字面意思,做自動鏡頭,原生化也好理解,盡量避免轉接或者降低轉接的複雜程度並提高可靠性,兩極分化是說國產鏡頭可以考慮押寶全幅鏡頭和 m43 鏡頭。

無反機身有兩個趨勢:全幅為代表的專業化 以及 m43 為代表的小型化。與之對應的也是鏡頭的兩個未來潛在的增長空間。
全幅鏡頭目前普遍價格高且有性價比的競爭選手最少,m43 專用鏡頭競爭對手以松下為例基本做到了性能和價格的平衡,但是性價比還沒有凸顯。

在畫幅升級的如今,大法家的 a7 成了最廉價的全幅後背,而由於像場尺寸的提高,與之匹配的原廠鏡頭也貴得飛起,更加變得龐大可怕。目前大家通常是各種轉接,繁瑣複雜,這個時候類似永諾小痰盂那種第三方國產原生鏡頭可能會是一個爆點。

松下奧林巴斯倒是還一直堅守 m43 ,深耕視頻和對焦速度防抖等等,另外還有一個小蟻加入。加之以廉價輕巧的優勢,這個梯隊未來還是會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的。所以充分實現輕巧的國產自動定焦鏡頭,也必然會有一定的空間。

而中間地帶的 C 畫幅機身,除了原生鏡頭,還有豐富的副廠鏡頭,價格和檔次也都基本覆蓋全面,似乎已經是紅海了。

所以我認為國產鏡頭未來可以著重考慮發力於性價比的自動全幅鏡頭和輕便的 自動 m43 鏡頭。

以上這些都是我胡說八道,沒有任何參考意義。


總體而言,功能尚可,細節稍遜

自己買過一個Laowa的12/2.8用來玩,這個頭可以無壓力覆蓋44x33的後背,勉強夠48x36。我買了Nikon口的,驚訝這個頭可以光圈聯動,像Nikon手動頭一樣。

無良球他有一個25/1.8似乎,忘記哪個牌子了。這個頭很便宜,好玩兒。

至於那些鏡頭,我覺得基本上幾個問題都犯了

1、同一品牌卡口轉動方向

老ZEISS和NIKON是一路,LEICA、CANON和眾多日系品牌是一路。

如果和Fujifilm以及Sony還有Leica這些微單相匹配的話,轉動方向最好一致的。

2、光圈環均一度

老的Zeiss Ikon AG在1945年前生產的Sonnar 50/1.5是不均勻的,大致是孔徑越大,行程越長。但是在戰後就立刻改變了,從f/1.5到f/16都是均勻的,和現代頭一樣的均勻。這一點可能和光圈葉片的運動方式有關,計算良好就應該沒問題。

3、維修難度

看材質,如果強調此鏡頭的材質是全銅,那麼銅屑是個問題,如果此鏡頭的材質是鋁合金,那麼呂屎的問題更嚴重。多頭螺紋的設計倒不是問題,在公差很大的情況下,需要保留一下合適的調整方法。

4、光學成像

鍍膜,色邊相差的控制,以及鏡片設計上適否適應現代像素井。畢竟,一支鏡頭如果只看f/4或者更大的孔徑,是不夠的,也要看f/11以及更小的孔徑的表現能力。

還有一點,鍍膜防菌的能耐。

至於自動對焦的鏡頭,我沒什麼發言權。馬達太落後了,這點真不好。

總之,出去自動對焦的那部分,大部分國產鏡頭似乎和裝了對焦筒的放大頭沒什麼太多區別。控制縮光圈的方式既比不上50年前的Komura(雙光圈提前鎖定)和Takumar(A-M開關設定目標光圈),也比不上40年前Visoflex的Elmar65,也沒法和20年前Olympus移軸頭控制光圈的卡鎖相比。

幸而,除了大部分大陸場,也還是有另類的,比如「無一居」的老頭復刻。不過貌似他的網站把簡體中文統統都關了。有幸在上海吳胖那裡看到一台「秋月」的L39機器。這家店主似乎是日籍華人?不太清楚。

這圖是他的「花影」鏡頭。此圖片版權屬於「空想のレンズを作ってしまう「無一居」」

總之,從機械和光學兩部分來說的話,民用國產頭,大部分適合玩物,不適合實用。

補充一下,民用攝影鏡頭上國產頭確實勉強,但監視器和不那麼高級的工業用頭上,卻是不可小覷。


我覺得那些頭就是用來低價體驗各種定焦的,入門的時候玩玩無所謂,但是畢竟不是長久之計。

畫質上呢,國產頭普遍很重視銳度,拍出來東西看著銳,但是顏色表現很一般,而且基本都逆光爆炸,炸得非常慘烈。。。

國產頭基本都手動,手動的話手感就蠻重要的,可能是我讓康泰時慣壞了吧,國產鏡頭至今還沒摸到過手感滿意的。。。而且不像其他德日鏡頭手感差主要體現在對焦阻尼上,國產頭比較接近毛子頭。。。各種曠量啦,漏油啦,晃晃悠悠的,不能忍。。。

至於國產頭主打的性價比,我是沒感覺出來,甚至有些國產頭可以買到同價位好很多的二手日本頭。不過老蛙倒是可以試試看,規格都清奇得很。。。

目前來看吧,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形容國產頭挺合適。。。


中一的太重

老蛙的規格都是高手用的

一般的鏡頭出手動的吸引力不太大

出fe卡口的薯片頭,類似宮崎光學的,可能會比較受歡迎


推薦閱讀:

拍人像和兒童,女生用,A7M2、A7R2、5D4如何選?
如何使用微單nex 5tl?
求問,現在買5d3值嗎?
新手如何使用索尼小微單(5100L)拍出較為滿意的照片?
沒玩過相機的人適合用Sony a7嗎?

TAG:索尼NEX微單相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