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智能電視越做越薄,超薄的電視到底有多大意義?

現在電視做的電視已經比手機還薄了!

作為擺在客廳里的顯示設備,我們追求越來越大的尺寸可以理解,越來越薄除了美觀之外還有哪些更加實用的意義?


現在大型液晶行業——主要是電視和顯示器——不太景氣,國企還好有補貼,私企和外企就難了。其中這幾年比較流行的costdown 方式就是減小顯示器模組的邊框和減小顯示模組的厚度。

這種costdown優缺點如下:

1、減少用料。無邊框設計是用膠水(其實是雙面膠膠條,不過現在連用的膠條都越來越薄了,恐怕膠水也不遠了)粘合背光模組和LCD面板,這樣可以省一個前鐵框錢(有邊框的模組是用錢鐵框扣合LCD和背光模組)。而且後段組裝廠在組整機的時候也可以省下前塑料框的用料。缺點是可靠性降低,最簡單的,如果電視掛在牆上的前傾的(比如地鐵站的電視),無邊框模組的LCD面板在前傾15°溫度60℃濕度90%環境下前傾100小時左右就會掉下來,即使用最貴的3M雙面膠也不會超過300小時,即可靠性測試的出廠規格要修低很多(以前2000小時合格)。

側入式背光模組的導光板和背板也在變薄,無邊框超薄模組的導光板從舊模組的6mm減小到1~2mm(不同廠用的不一樣),鐵背板鐵皮厚度從舊模組的1mm以上減小到了0.5~0.8mm,背光所用LED寬度也從2mm減小到1.4mm或更小。缺點就是模組強度大大下降,鐵皮薄了更容易扭曲,LCD又比較敏感,一扭曲漏光、色偏、畫面異常就嚴重了。另外,可靠性測試的規格也同樣下降很多。

2、增加賣點。超薄、無邊框,很多產品都以此為賣點,賣點多了自然就有人去買,要知道世界上喜歡新奇和炫酷的人非常多。缺點就算這流行起來之後,以前那種可靠性強的舊模組可能會在幾年內被市場淘汰,這種新東西有比久的容易換,於是消費者買起來就更頻繁了,這個對市場是好處,對手頭不寬裕的人群就。。。

大概就這樣了,不放模組和BOM的圖是因為雖然我現在離開了液晶行業,職業操守還是在的,產品、工廠和實驗室的照片我是不會發的。要是以後有機會拆機,可能會更新一下顯示設備拆機講解之類的。


  1. 當下看來,只是滿足人的虛榮心與商業利益:顯示開發者的技術、顯示購買者的品味和實力;提升產業鏈的商業價值。
  2. 歷史看來,則是走向電視本來應有的樣子:之前厚度數十厘米,到幾厘米是飛躍,再降低讓人感覺意義不大——但是未來可能要走向毫米級。
    任何領域都是如此,想想從第一台計算機到現在,微觀上有多少「無意義」的改進。但就是這些改進,讓計算機成為現在「最應該最自然」的樣子——但這條路其實還遠沒有結束。

圖:ENIAC,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出現於40年代中葉。

我們在創造歷史。更可以說:歷史藉助我們完成了創造!


沒什麼蠻大意義,薄點看起來比較厲害,那就盡量做薄點咯

很多人不懂硬體,電視千篇一律的情況下,購買都是憑感覺,那我就給你一個看起來屌屌的感覺唄,創造選擇理由耳。

實際上,多數人對極致的薄沒有啥需求,你創造個需求,我覺得還不錯喲,然後就有了需求。


非常贊同樓一的看法 。如果想要雙面膠的粘結力增強穩定性更好,就必須要搭配上945底塗劑,這是一款不含鹵素的,高環保型助粘劑,其效果跟性能可媲美3MAP111與3MPT896底塗劑


個人感覺,薄是大家追求一個賣點,薄的掛牆上和牆的一體性好,而且屏幕大的前提下會拉遠人和屏幕之間的距離,尤其是房價高平米小的情況下,屏幕大距離近時間長會很累,感覺屏幕看不全。


推薦閱讀:

達蓋爾的旗幟,新時代的……iPhoneX
跟弟弟妹妹扯淡的時候想到了雷總老在說的產業升級這回事兒,於是不得不來吹一發了。
為何飛機上的電腦運算能力還不如一台iPhone
守望先鋒一周年——論緊隨其後的群魔亂舞

TAG:科技 | 智能電視 | 數碼 | 屏幕技術 | 顯示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