憐憫與慈悲的區別是什麼?我佛慈悲,卻沒有聽聞過菩薩憐憫?
01-29
慈悲者,慈能與樂,悲能拔苦。願給一切眾生安樂叫做「慈」;願拔一切眾生痛苦叫做「悲」。
憐憫,又稱悲憫、哀憫。以哀憐悲憫眾生大苦故,而發菩提心,慈悲救護一切有情眾生。
因驚而憐是憐憫,因愛而憐是慈悲,這樣的解釋易懂,但深度未夠。我佛慈悲,佛教之人的常用語,但我佛為何慈悲呢?佛教的教義中,普渡眾生,脫離苦海,為宗旨之一,教眾按經旨修行,能得道者,空靈頓悟為標誌之一,這也是修行者能進入真正法門的標誌,能得道者,精神狀態常處於空靈狀態,這是一種中等強度的精神快感狀態,人處於這種狀態時,身心都較為舒適,整體生命狀態都較佳。於是,生命是如此的美好,這是佛祖的引導,弟子才能達到這種理想的生命狀態,那我佛的西方凈土,不是更加美妙嗎?看那壇壇眾生,仍在苦海中掙扎不休,我佛的法門才可讓他們脫離苦海,願他們也可達到空靈凈土,時刻體驗無盡的安樂,世界大同,人我同心,我佛慈悲!這些才是慈悲之意,佛教弟子,通過修行,感悟到美妙的空靈意境,感受到生命的美妙,以美好為追求,達到這種境界後,願世人也能擺脫苦難等不美好的東西的糾纏,同達此境,這才是我佛慈悲的真正意義。只要世人仍在苦海中浮沉,我佛門弟子就會憐憫他們,就會慈悲普渡眾生。憐憫與慈悲的深意就在於此。中醫遠行學派的人類精神快感三大原則之一,靈感的運作機理,在定義的最後一句:優美本為精神快感的核心內涵之一。這裡已經說明了,優美與人類精神快感的關係,優美的事物,大都能引起人們的舒適感,而舒適,舒暢,愉快,歡樂等良性的精神狀態都可以歸為廣義的精神快感的範疇。玩弄精神快感的最高境界是,在沒有或者最少的傷害的情況下,盡多的體驗中高強度的精神快感。這也是人類生命中深藏的潛在本能,生命的重要意義之一。能做到這一點的,只有極少的宗教清修高人與精通房中術之人。當世對房中術與精神快感領域研究最深者是中醫遠行學派的人,中醫性學經典之一《天下至道談篇》中醫遠行學派版,《人類延長壽命要論》等論文有闡述。
慈悲,慈:仁慈、仁愛,悲:苦也,悲痛。看到眾生受苦,不忍,悲也!憐憫,憐:哀憐,可憐,憫:同悲。痛也。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惻隱之心…………或多或少會憐憫可憐之人可憐之事…………但我想很少有人會無差別的憐憫…………而慈悲相當於升級版大範圍大級數的憐憫…………不因小而憐憫卻因大而慈悲…………
慈悲是形容詞,憐憫是動詞?
大概是因為「慈悲」修飾的對象是「佛」本身,而「憐憫」比較在意其後連接的賓語?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和《憫農》這個例子怎麼樣?翻譯的特定術語…如果翻譯成憐憫,自然可以用憐憫了…
至於統一,是標準化,減少流通的困難沒什麼本質區別,一回事。摳字眼忒累。下面一堆人還把慈悲拆成兩個字解釋的也是夠了。
憐憫是屹立於更高的位置上產生的情感。而慈悲則不然,慈悲不應是屬於感情範疇,我認為慈悲是人類神性里的一部分?
慈悲不住相,而憐憫是住相的。
或者說慈悲是形容詞,憐憫是動詞。用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是慈悲。惻隱之心,是為憐憫。
為與不為的區別憐憫是想法慈悲是行為
似乎好像也許大概是Mercy和Pity的區別
慈悲是價值觀,是理論;憐憫是行為,是實踐。佛家當然是要宣傳價值觀咯
推薦閱讀:
※《維摩詰經》眾生品中舍利弗與天女的一段對話,愛好者們可否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
※遊戲害人法身慧命?
※菩薩畏因,凡人畏果。難道是因為恐懼才修行或者皈依的嗎?有沒有更高境界的原因或者佛理?
※為什麼佛祖有頭髮而弟子要剃度?
※為什麼境界不讓說,說了就壞境界?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