憐憫與慈悲的區別是什麼?我佛慈悲,卻沒有聽聞過菩薩憐憫?

之前在西藏生死書里有看到講過二者的差別,但幾筆帶過,並沒有明白。

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與人交往中修慈悲心?

如何才能不怨?不憤恨?


把愛作為一個中間特質的東西再說慈悲也許好一些。

如果一個人得了癌症很痛苦,在哭,憐憫的人可能會上前安慰,告訴他怎麼樣就好了,希望他停止哭泣.或是和他一起哭,說平時就是太不注意身體才得癌症,以後要注意身體之類 。這樣的安慰看起來不是安慰,也許只是受不了這種悲痛的情緒,或是說出來的安慰也只是給自己一個不怕死亡的理由,讓自己從癌症的恐懼中脫離出來,根本和對方無關。

真正愛他的人不會有這麼多自我,可能會讓他持續地哭下去. 等著他釋放,一直陪伴左右。聽他分享關於死亡的感受和痛苦,真實地交流對死亡的態度。現實中和他一起去找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如果沒有可能痊癒,陪他走完最後一段,看著他死。

憐憫和愛都很有人情,但愛很多時候是無我的,自發地給予陪伴和關注,是理智的,完全從對方角度著想。

愛是慈悲的起點,整個行程都在學習何為平等。愛像青澀的果子,有一天不再有人間小愛,照見眾生平等,果子成熟也就成了慈悲。

我的比喻有那麼點不恰當可能,僅做參考。


謝謝邀請,道家也說慈悲慈悲,不說憐憫。

道教問候語是慈悲慈悲,道友或者信眾見面作揖,口稱慈悲慈悲,信眾問為什麼把慈和悲放在一起說,慈和悲看起來是對立的辭彙啊。興揚這樣認為:慈是慈善,是教導為人要有愛心,我們可以理解為陽的一面。悲是憐憫,是教導為人要有同情心,我們可以理解為陰的一面。慈悲是對立的矛盾統一體,僅有慈沒有憐憫心,談不上道德圓滿,光有悲沒有關愛心也不行。慈悲是統一對立的, 如同只有光明沒有黑暗,世界將不復存在。慈悲也不應該僅僅留在口頭上,應該留在我們的心裡,都是以心為基礎,茲心非心,此處有心也是你,此處無心也是你,是為慈悲,一種寵辱不驚的態度。為什麼是「慈悲慈悲」不是一聲「慈悲」呢?只有你善待別人,別人才會善待你。辨證的看待這個問題,當對我們不慈悲的時候,我們慈悲,獲得善意回應便好,不善則退。

另外澄清下,「無量天尊」不是道家的問候語,只是評書家、小說家的語言,一些初入道門或者對道教一知半解的人,往往會用這個作為問候語,其實是不對的。道眾相互問好,一般是「慈悲慈悲」。


憐憫只是特定人群對特定人群的。

是條件健全的人俯視條件低下的人,例如人們憐憫貧窮的人,憐憫生病的人。出發點都是「哎呀,這個人好慘。」

而慈悲是無條件的,是對所有芸芸眾生升起的愛。不帶有世俗的批判和標準,沒有條件階級種類之分。

總體而言 是因為慈悲看到更本質的層次,覺悟更高的人更有能力去愛,境界使然。


願給一切眾生安樂叫做慈;願拔一切眾生痛苦叫做悲。

慈悲中包含了憐憫,但慈悲又比憐憫更進一步。

目見眾生受苦,心生惻隱之心,這是憐憫;

目見眾生受苦,心生惻隱之心,並發願拔出眾生之苦,讓其離苦得樂,這是慈悲。

慈悲是菩薩心,憐憫是常人心。


謝邀!

憐憫: 憐憫(詞語)_百度百科

哀憐;同情。

慈悲: 慈悲(漢語辭彙)_百度百科

"

慈悲,佛教術語,為慈與悲二者的合稱,為佛教基本教義之一,也是四無量心的基礎。大乘佛教中,佛、菩薩以追求慈悲及智慧為最高目標。

慈悲,梵語karun!a,巴利語同。慈是指帶給他人利益與幸福;慈悲的悲是指掃除他人心中的不利益與悲傷。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亦謂給諸有情快樂與快樂之因,並將彼等從苦難與苦難之因中拔救出來,亦泛指慈愛與憐憫。

慈悲與同情的區別:因為恐懼而憐憫是同情,因為愛而憐憫是慈悲。

"

百度百科已經給了慈悲與同情的區別。

末學的這篇回答也有討論到如何先自利,讓自己對自己慈悲(與樂拔苦),再開始將自己自利的心得來利益別人:

怎麼修慈悲心?我從來沒有發起過。。。很想知道怎麼修,感覺自己有分別心,所以發不出? - 自在之路的回答 - 知乎

題主說:"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與人交往中修慈悲心?"

就如上篇所說,先能自己做到能對自己慈悲,也就是先能讓自己時時都禪悅法喜,就知如何能做到,而將此方法教導別人,或以自己的身口意展現,讓別人了解時時禪悅法喜的好處,而想要學習。

拔苦亦同,先讓自己有拔苦的能力,當自己能在是常生活中,不論經歷再艱難,也是心中不染塵埃的處理事情,面對解決,只有過程的經歷,而沒苦的展現,將這種生活方式傳播給想要學習的人。

許多人都以為滿足別人的要求是慈悲,這種世間法是值得讚嘆的,但若"鼓勵別人貪,而讓自己修行",這是不值得鼓勵的,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如上篇回答中所說的,讓人人都能自己做到慈悲,是利己利人最好的方式。

與人交往中,只要自己時時都展現中性,沒自己的排斥對抗,也不容易讓別人起排斥對抗,讓別人能了解真能慈悲(與樂拔苦)的過日子,是人生中最該珍惜的,自己的身口意,就是最好的慈悲展現。

題主說:"如何才能不怨?不憤恨?"

若真能練習到具有中性的覺觀的能力過生活,自己雖然會做一些不完美的事,但自己知道,怨或憤恨,只是在傷害自己,而自己就不會怨或憤恨。

別人做了讓自己相當不贊同的事情時亦同,自己知道,只有面對商量解決(或其他好方式)才可能更好,怨或憤恨,只是在傷害自己,而自己就不會怨或憤恨。

能有覺觀的能力,在現實生活中真的很重要,有覺觀能力之後,自己就可覺觀到,處理事情的過程中,自己念頭的展現,自己後續行為或念頭的展現,有沒有被牽著走,自己清清楚楚,自己就越來越不會自己懲罰自己(如:怨或憤恨),而漸不再怨或憤恨。

末學在知乎的回答,幾乎都在討論如何覺觀,由這篇往下看,會看到練習覺觀的次第及方法,有興趣的師兄請參考:

自信心對證果重要嗎? - 自在之路的回答 - 知乎

感恩!

祝福!


慈悲和智慧,是佛陀的兩種核心品質。事實上,這兩種品質在佛教中是不能被分開的。沒有智慧的慈悲,也會給人帶來煩惱(比如最常見的,父母說:我都是為你好)。而沒有慈悲的智慧,更不可取,甚至會給社會帶來災禍。這也就是佛法說的「悲智雙運」。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智慧,在佛教中,又稱般若,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說的「聰明智慧」,般若是無上正等正覺,是徹底的覺醒。

所以其實佛的意思就是「一個覺醒了的人」。佛陀曾經和我們一樣。也是一個平凡的人,他通過修行和證悟,開發了內在的覺性,成為一個徹底覺悟的人,稱之為佛。同是他還指出,每一個人,都具有這種覺悟的潛質,可以通過修行,徹底離苦得樂,止息煩惱,每一個人,都可以成佛。這也是佛教講「眾生平等」的真正意義所在。

所以,所謂憐憫,其實是缺乏智慧的萬千情緒中的一種而已,它是帶有粘性和執著心的,是有副作用的。

而佛陀所說的慈悲,是建立在覺性的基礎上的慈悲,是不帶有執著的慈悲。

佛法中有很多明相詞語,沒學習過可能比較難理解。我盡量用普通的語言表達出來。佛法奧秘而博大,是我目前遇到過的最高智慧。題主若有心,可以從更大眾化的學佛書籍看起喔~

希望能幫到題主。


憐憫是動詞,慈悲是形容詞。憐憫是描述一種行為,慈悲是描述人的特質。有那麼難嗎?


憐憫是同情,對別人的苦難痛苦感同身受,慈悲是有能力幫助別人從痛苦苦惱中出離,甚至免除痛苦。

不發菩提心不行菩提道,不可能成為菩薩,菩薩慈悲是因為他們有能力幫助眾生,而不僅僅是憐憫在一旁看著,比如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慈悲心不是一天兩天能發起來,需要長久的修行,在平日中多修平等心,諸法平等,眾生平等,破我執法執。

怨恨等情緒不生起比較難,一般對應貪嗔痴就是修戒定慧,但層次太高。還有就是修慈悲心。情緒的產生是因為執著於自我,維護自我,要想徹底不生起,又說回來了,還得破我執。情緒是無常的,有生有滅,它產生時,在一旁覺知看著它就好了,會來也會走留不住,不要被它控制就好。


先看中國古代《說文解字》的解釋。(參見漢典:http://zdic.net)

憐,哀也。憫,痛也。

慈,愛也。悲,痛也。

從佛教的角度,對「慈悲」最粗淺的解釋是「同樂共苦」。

佛陀意為離苦得樂的覺悟者。

因根本智而生歡喜心,是成佛的標誌之一。

當諸佛菩薩因眾生皆苦、諸漏皆苦而升起慈悲心時,總是與菩提心相伴隨。

當諸佛菩薩受到慈悲心驅動而度眾生時,因菩提心而能洞見眾生受苦之根源,故並非心生哀痛,而是始終歡喜。

因此,我佛慈悲,而非我佛憐憫。

這裡謹引一段對我有很大啟發的大德開示:

問:對他人的慈悲心會帶來更多痛苦嗎?

大寶法王答:有時人們會覺得當他們對眾生升起更多慈悲心的同時,自己所感受到的痛苦及悲傷也會隨之增加。這是因為我們只將焦點放在對方的痛苦上,而沒有放在對方的身上所致。

為避免這樣的錯誤,我們必須將焦點由痛苦轉移到受苦的人身上,以及思維如何幫助他解脫痛苦。

這就猶如我們有珍寶陷於熊熊大火時,我們當下絕不會只是坐著感受著悲傷,也不會浪費時間想像火的溫度有多高,或是思索著這場火會帶來多少災害,而是我們會專註於這個珍寶,然後找到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將它由火中取出。

同樣的,慈悲心主要觀修的對象是我們發願保護及關懷的眾生,而非只是他們所遭受的各種痛苦而已。


憐憫是有我的,慈悲是無我的。


憐憫是同情,有感情的人就會;慈悲非得有大愛才行。


憐憫一詞有我高你低之意,屬於二元對立,慈悲卻沒有這樣。


憐憫是帶我相的,即「我憐憫你」,是有分別心的。而慈悲是無我相、人相的,即「同體大悲」,是共鳴,共振下的「心心相印」


佛說慈悲,即非慈悲,是名慈悲。

何必分清慈悲憐憫?

遇到某些人,生心就布施。

學做不住相布施,

學來學去唯恐住相,

哈哈一笑不再介意是否住相(筏喻),只要布施得當就好,不當就改進。

學佛法是為了駐留此生當下解脫,慈悲夠用了,非要在佛門學憐憫,那也隨你開心就好。


慈悲是善的,憐憫是俯視,帶點優越感


我所認為佛是超脫一切獲得大自在的人,看透世間一切苦樂之人,所以才會有眾生平等的思想,你所受之苦與世間一切苦沒有區別,你所得樂與世間一切樂亦沒有區別,所以慈悲沒有所謂對立面,眾生平等,所謂苦樂也是眾生所受亦平等,所以慈悲對佛來說沒有區別,因為我沒有苦樂,何來慈悲之別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