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行人應該用什麼態度去待人接物?
我想幫朋友問一個問題,她覺得佛教徒是很有智慧的。不過不想聽你們搬出經文來。因為她看不懂經文,所以在這裡請教大家。也不要說禁止性行為,因為他有一個很恩愛的男朋友,打算明年結婚生孩子。我朋友她想信佛。請各位,可否實際一點的表達分享下?
如果叫她禁慾,我會勸他不要信佛,因為她是我的很好的朋友。她不擅長表達,所以我幫她問這個問題。謝謝大家!
謝題主隆恩邀請。
為善不甘後人,這個問題當然我要回應啦!
放心,雖然我不是智慧人,但也不應是愚蠢人。
現直接入正題,真正明白佛法的修行人,必會用以下理念做人:
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我好、你不好,不該做。
3)我不好、你好,可做也可不做,隨緣地做。
4)我不好、你不好,一定不能做。
5)我好、你好、大家好,盡心地做,這就圓滿慈悲嘍。
如果自己快樂,沒有使別人痛苦,當然可以做。否則,難道要自己痛苦才對嗎?修行要自己痛苦,我就不修了。
佛陀教人離苦得樂,修行就要越來越快樂,從來無叫人去受苦,「觀受是苦」這句話,只是告訴人如果不明白真相,人生就好容易有苦,要儘快脫離開痛苦,好好覺察醒悟,否則會容易身處火海,不要執迷不悟,目的就是教人從「痛苦中出離」。
你及朋友可能經常會見到很多佛教使自己從「快樂中出離」,故此,佛教徒大部份苦口苦面,這就是邪見源頭,這班人是「迷信者」,請你朋友敬而遠之他們。
佛法修行人,決不會自虐,亦不無情,更不會無緣無故叫人去禁慾、拋妻棄子、走入深山食樹皮。學佛人面對生活,能幫的必盡心去幫,幫誰?幫自己、幫別人,自利利他。
學佛人是「隨緣而盡心,盡心後隨緣」的人,會讓自身存在成為身邊利益,永不成為別人負擔,笑容滿面,更不會為了成就自己而犧牲他人,真佛子是不折不扣自在快樂人,不會被表象際遇所縛,佛法博大精深,智慧如海,親近佛法修行人,會感受到他們的思想言行令人有所啟發,不會拘泥於小節,頭腦清醒,使人生各領域也趨向更加圓融。
你可能以為我在說謊,不相信世上有這樣的人,勿少見多怪,學佛人個個都是這樣的人,如果你朋友不相信,可以請她找我,我介紹她認識這個人,哈哈.....
最後:學佛人不一定食素,但是一定叫你培養慈悲心,絕不能殺生!這是最重要的一點!這是底線!絕不能觸犯這條底線!
這段說話你可以幫我傳達給你的朋友,我的說話好實際,如果以上說話都不夠清晰,誠邀你的朋友私下找我,祝福你朋友能夠接觸佛門,一起互勉。P.S 以上說話如果以為是簡單,可以問一問今天自己每一個思想言行,是否秉持「你好、我好、大家好」,完全做到未?我就未完全做到了,這是《金剛經》所指的破除「我相、人相、眾生相」。【佛教徒是令人討厭嗎?】Handsome:這個問題其實問得很好,但是如果要我分享,可以長到絲綢之路一樣......http://www.zhihu.com/question/47421096/answer/105899232?f3fb8ead20=45a04ebbf5a195c35ee2f0b58754591b【佛法所指的「著相」究竟是什麼?】Handsome:法國名牌「hermes愛瑪仕」,一個手袋可以為賣200,000元......http://www.zhihu.com/question/46845773/answer/103199162?f3fb8ead20=45a04ebbf5a195c35ee2f0b58754591b
《佛法有教人如何面對被批評嗎?》Handsome:世上絕對沒有單單受人非難,或單單受人讚美的人.....http://www.zhihu.com/question/49295553/answer/115239107謝邀
邀請是種信任,不確定能答好,我儘力。前面 @Handsome 答的特別好,續貂幾句。一、盡本份對家人、朋友乃至社會盡心儘力盡到責任義務;先做好人,再是學佛人。二、愛惜自已
1、如法生活不是不可以享受,而是要有度,適當簡樸,不要把瞎折騰自己當享受;當然,最主要的是過程中勿起貪著,能出能入,不為外物役使方得自由。反之,吃苦同理;2、持戒清凈
勿怕勿畏,做一分有一分的功課,能做幾分是幾分。須知持戒是在保護我們自己,要有保護自己的意識,善於樂於保護。3、勿念重他人
世界是自已的,與他人無關;4、護持心念
人生在世,總有不如意事,學會轉念,善自調護;
誦經也罷,念佛也罷,乃至不殺生之類,總是為了常住正念,不管何時,守住一顆心最重要;5、精勤精進
隨緣親近佛、法、僧,由住持三寶漸養自性三寶。三、利益他人
與人無傷;於他人起平等心、廣大心、慈悲心,於人有益之事,孰論大小,能力範圍內,盡量為之;及於眾生。想到的大致就這麼幾點,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不起嗔恚,無損惱意、無怒害心,與眾生結善緣。
燒香叩頭是好事,但主要是立信根,有尊重心生希求心就很好,不在形式,佛放在心中好了。
學佛修持是普惠事,惠利他人終究惠利於己,漸至惠利世間。
希望有幫助感恩祝福謝邀。
這樣一問,猶如去菜市場買菜一般,這裡挑揀,那裡計較,哪裡是虛心求智慧的樣子?!
宅院起火,救火是否也會如此閑適?!
親兒不見,尋找是否也會如此矯情?!
久病在身,醫治是否也會如此拖沓?!
佛法是病中藥,不是飯後甜點。這點不明白,倒也不妨生死海中沉浮幾番,消消慢心,苦的是誰個?!
未得熊掌前,緊握手中魚不放手,世上有這般好事,也叫僧眾空了寺院,倒學去了。
——上面幾位善知識說的很好了,怕就怕旁人學來無根,根本無法長久保持,反而遇到難處不解時,視佛法如草芥,那才是斷了佛緣。首先謝邀。
我在魔都愛馬仕旗艦店做營業員的時候接待過一位女(Bao)土(Fa)豪(Hu)。我給她介紹愛馬仕品牌文化,她說這個她沒興趣聽因為她只知道愛馬仕貴就好了;我給她介紹皮革的產地,今天流行款的設計方向以及時尚元素,她說別BB那麼多,她只需要知道這個包比她老公保養的那個小賤人的貴就好;我給他說這個包的一些功能與保養方法,她說不需要,她只要知道貴能在她牌友面前愉快的裝逼就好了。然後她跟我說,必須打五折,不滿足她她就不買。然後必須保修十年,不滿足她她就不買,因為她要「節約」。和她一起來的朋友說,你必須滿足她啊,不然我會勸她不買。我這女性朋友不擅長討價還價,所以你要先過我這一關。
我優雅一笑:親,你好。
1.你愛買不買,沒人逼你買。這裡沒人慣著你。2.包是用來裝錢的,不是用來裝逼的。3.買不起請去隔壁,香奈兒古馳等著你,不過估計也買不起,還是阿迪達斯適合你。哎呀,不好意思發錯帖子了。瀉藥。。然而並不是佛教徒。
然而想說一下,作為一個吃瓜路人,不管是什麼教徒,如果能做到「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一般都能得到我的尊敬,而能做到「己之所欲,慎施於人」的,那就會得到我的好感,至於能做到「得理而饒人」的,簡直能讓我崇拜了。
然而,有的教派止步於第二點,有的教派連第一點都做不到。
感覺在這一點上,佛教徒的素質是最高的,個人看法,不一定對。信佛和佛法修行人不是完全重合的概念。大概有以下三種信佛:1、口頭說「我信佛」,找塊佛牌佩戴,找個廟燒燒香的求個保佑的。2、比1略有進步,放生、念咒什麼的。3、看佛經、思維佛經,努力要了解什麼是佛、佛到底說的是什麼。第一個與人為善、不違反社會法律什麼的就差不多了。第二個隨其參與的各種團體有其行為規範,按時聽課,初一、十五上香什麼的。第三個佛經有具體的要求,不過看題主的朋友暫時沒有什麼興趣,所以暫時不推薦什麼佛經了。
謝邀。
題主可以請你的朋友看看這個帖子。
http://www.bskk.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31070extra=page%3D1%26filter%3Ddigest%26digest%3D1mobile=2
這個帖子是面向初學者的,它的內容很多很全面,既有經典依據,又有通俗易懂的解釋說明。
而且澄清了很多對於佛法的誤解。
我建議看到我這個答案的朋友,如果對佛法有興趣又不是很了解,都可以看看這個帖子。布施愛語同事利行
佛法修行人應該用什麼態度去待人接物?
一、平等
其他一切諸如寬容、理解、體諒等待人接物的態度,都基於「平等心」。
視自己與他人平等。當有矛盾時,能夠明白「平等」二字,就會明白彼此之間的矛盾只在於兩個人對待外界的「觀點」不同。觀點只是各人依自己的感受、知識、經驗等形成,觀點也並不存在高下好壞之分,觀點也是平等的。允許自己有A觀點,就該允許他人有B觀點。
「平等」還在於,對待世事,若有平等心,就不會強求一切順應自己心意了。人人自我為先,要求世事順應自己心意。但可能嗎?大自然是一場集體活動,人只是大自然的小部分延伸,並不是世界之主。在大自然中,萬物都是平等的,世事現象只是中性的活動。
二、原諒
曾經看過一本書,書名叫:forgiveness is love,《寬恕即是愛》。
既然一切都是「觀點」,眾生之所以成為「眾生」,皆因眾多的「觀點」。而觀點並沒有高下之分,還有什麼可斤斤計較,還有什麼不能原諒的呢?不僅要原諒他人的觀點,也要原諒自己的觀點。觀點是中性的,沒有高低好壞之分。原諒,就是放下對觀點的執著。
三、感恩
懂得平等,便會明白,付出才是本份,終會因自己擁有的一切而向世間感恩、報恩。常懷感恩心,時思報恩行。懂得感恩的人,行為上自然會止惡行善,會向世間一切相遇做出報恩的行為。
以上是末學於生活中體會到的。佛法並不是讓人拋家舍業隱居山林,換一種生活方式,而是換一種觀念。覺與迷,只差一個觀念。
PS:佛法只教人凡事不要過度,有男友有性行為再正常不過,不必禁止。謝邀。就題主問題的幾點來回答吧。真正有「正信」的佛教徒,絕對不是一個只會把經文搬來搬去的人;更不是一個表面「口口聲聲」說要禁慾的人。一個佛教徒,首先得是一個正常人,亂搬經文,說一些高深辭彙,以「表現」自己貌似很高深的樣子和那種見人就勸人吃素禁慾的人,這種根本不是有「智慧」的佛教徒,只是一幫「迷信」的人。雖然這種說話可能會得罪一部分人,但事實情況就是這樣,也就是這部分人,敗壞現在的佛教圈,搞得一般人一聽「佛教徒」就頭疼,心生厭惡。這類人,就是當時佛祖所說的「獅子蟲」,打著「佛法」的旗號來敗壞佛教的。下面從正面回答一下,一個正信佛子,一定是圓融隨和,容易相處的。因為真正佛子會明白「摒棄二元對立」的思想,不會被種種感知牽走,做人會瀟洒開心,他人與之相處,會有如沐春風的感覺,在人群中,更是大家的開心果。到這裡,題主可以和那種「搬經文」、「勸吃素」、「勸禁慾」的所謂「佛教徒」做一下比較,看看哪種才是真正的學佛(覺)人。佛法的根本目的,就是讓人從生活的種種煩惱中生出智慧,然後用這些智慧去處理生活的種種矛盾,根本就是取之於「生活」、用之於「生活」,完全不是一般大眾印象中的走入深山去修鍊。生活才是真正的修道場,修行的地方更在於六尺之軀之內和六尺之軀所包裹著的那顆「心」。佛法乃「覺醒」之意思,是「心地法門」,教人不要攀附滯留種種觀點感覺,貪吃素與貪吃肉,本質都是貪,根本無高低好壞之分,更不能因吃素而有優越感。類似的,貪愛性與排斥性都落入「邊」見,已經輸屬於「外道」,因為落入了「二元對立」。「性」這件事本身根本無好壞之分,有問題的是人心的「貪」,亦即「過量、過分、過度」,這就是佛法所說的「淫」,與「富貴不能淫」中的「淫」根本是同一個意思。總之,真正的佛法是活潑的,是具虛空一樣的智慧的。一個真正的「佛弟子」,更應該是生活中的「開心人」。
第一,踐行五戒十善。第二,如果不想學習佛之經教,不想遵守佛之戒律,那為什麼還要信佛學佛呢?第三,佛陀對在家居士的要求是不邪淫(指與非伴侶的性行為),不是杜絕性行為。
我認為學佛人應該隨緣而做,隨緣而得,隨緣而活!盡心隨緣,廣結善緣,緣緣盡變大善緣!但是要搞清楚隨緣不是隨便!盡心去做,對結果不介懷,才是隨緣!
很多答主在大原則上都答得非常圓滿了。這裡我想補充一個大多數人包括佛教徒都很容易矇混不清,甚至迴避的問題。
假設你是一個佛子,在當他人與你不存在利益衝突、和可以共贏的時候,你可以做到心平氣和。然而當他人與你存在利益衝突的時候,此心如何安住?
當一個單位里評優評先進,佛子需要爭取嗎?
當一個學校里排名評優秀,佛子需要參與嗎?佛子說犧牲自己,說無我,說成全眾生,這個時候有個人問你不是無我嗎?那你什麼都不要爭,否則你就是有我,你如何回答?
當你參評之時,以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與他人同台競爭的過程?當你獲勝的時候,你是否仍能夠對對手保持慈悲?你能否保證自己在競爭過程中不產生強烈的貪念和嗔恨心?
這些都是很現實的問題。我們談空說有,破我執、摧言筌,離所有相不著二邊,都沒有問題,然而當現實的選擇問題擺在你面前的時候,如何發心去面對就成了你的考卷。所以南公懷瑾有一次講課就說到,我(南公自己)沒有資格做佛教徒,因為我還做不到犧牲自己的一切待所有眾生都平等無二,一如親人。佛教徒的要求是很高的,其中一條說怨親平等,即使有人是你的怨敵,你很討厭這個人,但是你的內心待他卻依然能夠如待自己親人一樣無二無別,這個世界如果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連同其他的要求,那麼正法才有了傳人。
回到一開始所提的問題,如果有人願意探討,我將寫下自己的後續分析。實際上有多種方式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然而我曾詢問過一些自稱佛教徒的人,他們要麼曲解這裡的問題,要麼閉口不答答非所問,要麼公然污衊提問者為歪門邪道,我想如果有一種方法能夠讓別人對佛教徒產生曲解,那麼這種方法一定得在佛教徒群體上找。具體的說……從五戒開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你朋友最敬重誰?如果生活中待人接物都能像跟最敬重的人相處那樣的心態和作為就行了。
按原則來。學佛是學自己的佛,又沒有欠誰的?學佛即不高調也不低調;學佛即不厭世也不留戀這個世界;學佛即不怕事也不惹事;學佛即不消極也不積極;學佛即遵守佛祖戒律也遵守國家法律;學佛即可以投入生活,又可以讓自己遠離煩惱……學佛真好!……
https://zhuanlan.zhihu.com/p/31435268無見就是正見 不執著於空與有 不掛一絲一毫佛法 追求心靈解脫 覺者-宗薩欽哲訪談 安住當下不要遊走過去未來
無見就是正見 不執著於空與有 不掛一絲一毫佛法 追求心靈解脫 覺者-宗薩欽哲訪談 安住當下不要遊走過去未來
爵士貓32 分鐘前
宗薩欽哲訪談《覺者》—1 || 獻給所有追求心靈解脫的人
《覺者》系列 -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訪談 - 完整版
宗薩仁波切—— 《覺者》全輯
空性 —— 宗薩欽哲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63800551/
雖然「空性」是佛教最有名的教法之一,但它和「無我」以及「業力」一樣,也是最常破人誤解的概念。
人們常認為「空性」就是空無所有,有的時侯則認為空性是沒有了什麼東西,譬如說空杯子里沒有茶。有些修行人誤認為思想暫時停止的遼闊感就是空性,另外有些人則認為.空性是隱藏在一般現象界或經驗之後的某樣東西,或某種隱藏次元,只有具定智慧的人才能看得到。
這些誤解是可以諒解的,因為佛法中空性的慨念非常難於了解,而我們唯一具有的,又不足以表達或描述它。
我們使用文字、片語所組成的語言來說話,在我們心中為每個字和概念都創造了一幅圖像,這些圖像障礙了我們的溝通。「空性」超越了這些圖像和概念,只有從「沒有這些圖像」的觀點上,才能討論空性。
但由於我們沒有這種影像,所以只要一講到或想到「空性」,一般都設法先把心裡已經有的圖像去掉,以我們假想的「空性」圖像取代——這只是另外一張圖像而已。
因此,我們的心企圖捕捉或抓住「空性」的見地,這本身就是個錯誤。札巴妾臣曾說:「若有執著即非正見。」
可以這麼說:無見就是正見。偉大的中觀論師龍樹菩薩曾說過:「我沒有創造任何理論上的見地,因此沒有任何過失。」這句話指的是絕對的層面。在相對的層面上,龍樹當然接受平常的現象或傳統性的真理中所指「事物的顯現」和「事物的本性」。
【修行人解讀 般若菠蘿蜜多法 即是心識無般若菠蘿蜜多法 才是真正的般若菠蘿蜜多法】
當我們研讀和思惟佛法的時候,必然會討論和分析絕對真理,這時候就可能有困惑發生。每當我們說到或想到「絕對真理」的時候,必須警覺到.我們是在相對的層次上,以概念來說或思考非概念的絕對真理。
【修行人解讀 一切法的名相 符號均為施設假名 概念只是交流的工具】
有兩種絕對真理:一種是真正的絕對真理;另一種是為了溝通所建立的絕對真理模型,這種模型是相對的。我們能講、能思考的,只有後面這種模型絕對真理,因為真正的絕對真理超越一切概念,而我們卻局限於概念之中。
【修行人解讀 一切法無所有 無所住 無所執】
如果你必須找一個從未見過的人,認識那個人的朋友可以為你描述他,或給你一張照片。當然,你絕不會把相片當成真人,你會利用這張照片,在你碰到那個人的時候,就可以認出他了。同樣地,佛教老師試著給你絕對真理的概念化模型,幫助你在見到它的時候認出它來。在試圖溝通的時候,老師們有時候會說:「有智慧才能了解空性。」似乎空性是客體,而智慧是主體。試圖解釋,有時候只是徒增困惑,因為沒有一個堅固的客體可以標明為「空性」,也沒有一個堅固實存的主體可以標明為「智慧」。只要有主體、客體,就有二元對立——二元對立是自我的觀點,不是空性見地。
不幸的是,在相對的層次上所建立的絕對真理模型,反映了「自我」的觀點,否則我們無法了解它。然而,我們還是能夠利用這樣的模型讓我們遠離「自我」的觀點,走向究竟;不過千萬不要把模型與真實混淆,這很重要。
「空性」不是某種堅固存在的物體,也不是空無所有或虛空,例如把一切現象消失掉所遺留的空間當成是空性。消失表示先有個東西在,然後才能「消失」;這就是像認為「自我」是不存在的問題一樣:「自我」先存在,後來才不存在——但從來就沒有的東西根本談不上什麼存在或不存在。
我們標示每一種客體。「空性」的意思是,事物並不是依照你所標示的樣子存在。佛法告訴我們:凡夫所見的一切,都是透過情緒、習性和二元對立等自我的濾光鏡,就像前面琥珀色太陽眼鏡的例子一樣,使我們看不清楚事物完整的顯現,也看不清楚事物真實的本性。首先你看不見事物的真實本性;接著,雖然你看到了顯現,卻不明白這種顯現可能只對你而言是這樣,並不通用於其他眾生。我們自然傾向認為自己的見解最正確,別人見到的顯現是錯的,然後經常變得很生氣,並且浪費時間去做一些無益的爭論,試圖說服別人——接受所謂「正確的看法」,而這種正確的看法其實是我們的看法。
如果你能明白,你所看到的顯現是由於你所戴的有色眼鏡,別人所看到的顯現是由於別人所戴的有色眼鏡,大家都沒有看到事物的真正面目,那麼你與別人就會更和諧了。不幸的是,大部分的眾生都不明白每個人都戴著有色眼鏡,因此他們對自己所看到的都很認真,其結果是,大家卷進了包括戰爭的各種衝突之中。
「無二」或「無分別」是說明空性的另一種方法。有些對佛陀的祈禱文說:「頂禮大力佛陀,能把整個宇宙放在一個原子上。」密勒日巴尊者與弟子惹瓊巴也有類似的故事:惹瓊巴想要到印度去研習無二空性,密勒日巴告訴他沒有必要,可是惹瓊巴堅持去了印度。當惹瓊巴回到西藏的時候,密勒日巴去見他,惹瓊巴對於自己新學到的知識感到十分驕傲。在師徒二人走回密勒日巴洞穴的途中,突然落下一陣大冰雹,密勒日巴看到路邊有個氂牛角,就進入牛角里,但牛角沒有變大,密勒日巴也沒有變小。密勒日巴在牛角里對著惹瓊巴唱了一首歌,說牛角里的空間對任何了解無二的人還大得很!
這樣的故事和祈禱文對於懷疑論者而言,簡直就是宗教上可笑的符咒;而缺乏智慧的虔誠信徒,把它解釋為「神一般的英雄,利用凡人所沒有的超能力,表演了一些奇蹟。」仔細研究分析這些祈禱文和歌集,就能知道,這並不是什麼超能力,而是對於實相的某種了解或知識——他們了悟事物大小內外的不二性,也就是「空性」。
強烈的習性限制了像我們這種以我執為導向的人。我們和我們所處的世界,都被一些固定的特徵,例如顏色、大小、方向等限制住了。對我們而言,「小」的特質代表有個小的現象真實存在,而「大」就表示有個大的現象真實存在。在我們二元對立的世界中,只要某件事物被定上了固定的性質,它就永遠被困在那些性質的框框中。
我們僵化地生活在認為現象實存的自設牢獄中,這些成見是我們根本的問題所在。如果我們認為某人很壞,這種見解就蒙蔽了我們的雙眼,即使他真的做了些好事,我們也會說他在做壞事;相反地,如果我們愛上了某人,那麼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美妙的。連他的糞便也可以忍受,他就算殺了人也是被殺的人不對。
依照佛法,我們從來沒有真正看到任何事物的真相,只看到假像;但在這之後,我們就落入自己對它的成見中,不再覺知事物的真正面目。這樣的造作不僅出現在例如美醜等粗劣的層次上,而且也在例如主體、客體或天堂、人間等極微細的概念層次上運作著。
沒有圖像、卷標等成見而能夠見到真相的人,就不會受「小永遠是小」和「大永遠是大」的概念束縛。超越自我觀點的人,不僅不會僵化地認為他就是他的自我(與充滿實存的東西的世界分離的一個實存主體),而且因為沒有二元對立,所以他也了解到主體、客體都沒有真實存在的本性,因此,他不受顏色.大小、形狀、年紀、性別、地點等任何固定性質的拘束。
有時,在夢中,我們能瞥見沒有成見的自由。夢中可能有一千頭大象舒適地在我的卧房中起舞,而房間和大象卻都沒有改變它們平常的大小;或者解放對於時間、空間的成見,瞬間在一個地方,下個剎那就到了一千里外。
平常我們認為杯子比桌子小,所以我們把杯子放在桌子上,絕不會把桌子放在杯子上;我們心中認為小的東西很容易放在大東西上,大東西卻絕不能放在小東西上——我們被教導成這樣,這也是我們所認為、所感受的情況,這種概念卡住了我們。距離、重量、向度等事物對我們而言都像這個樣子。
不在二元對立陷阱中的人,就不會黏著某個特定的大小。杯子並不是究竟地小,只是和桌子相比顯得小而已;和調羹相比,杯子又顯得大了,原來「杯子是小」的概念被消滅掉了,現在杯子大了;而調羹和一滴茶水相比又顯得大了,於是原來所認為的小就消失了,而「一滴茶水是小」的概念又消失了;就連原子和原子內的粒子相比也顯得大——這樣的步驟可以一直進行下去。像這樣的比較可以讓你知道,沒有任何物體是絕對的小或絕對的大,因為小和大是相同的、是互相信存的(這又好比最先和最後的數字一樣,每個數字之前和之後都還有另一個數字,因此永遠找不到第一個和最後一個數字)。了解「無二」的人知道這一點,因此不執著於無條件的最小或最大的概念,這樣的人能夠把整個宇宙放在一顆原子上,就像我們把茶杯放在桌上一樣容易。
有人會想,看佛陀表演這種魔術一定很妙——的確也是這樣。你可能會想,佛要花多少時間、用什麼工具才能舉起這樣龐大的宇宙呢?但是就算親眼看到佛舉起巨大的宇宙而把它放在一顆微小的原子上,這也完全是想像所虛構。我們是充滿了奇思幻想的人,會看到東西、會作夢、會見到種種境界等,但是這一切都與證悟無二真理了無關係。
如果你真的要看佛陀成功地把宇宙放在原子上面,那麼,首先你必須了悟不二,才有資格當觀眾;這並不表示佛陀是做某件事的另外一個人,而是代表了超越一切標示的悟境——不去強加限制地把某些感受標示為「主體」,把另外一些感受標示為「客體」,也不區分現象,標示為「大」.「小」等等,這樣一來,宇宙很容易地就可以放在原子上面,就連「可能」和「不可能」也都只是標籤而已。
惹瓊巴的例子也是一樣的。惹瓊巴了解無二,所以他才能清楚地看到密勒日巴表演的事情。二元的難題,例如「牛角那麼小,密勒日巴怎麼進得去」等,都不會產生。如果像我們這樣的人站在旁邊,我們什麼也看不到,因為我們完全陷在二元對立之中,只能夠看到自己對於實相的成見。
就連日常生活中,成人也無法看見小孩們奇想的天地;因為成人缺乏赤子之心,無法超越他們所謂的可能和不可能的堅固信仰。
佛陀和密勒日巴都是無二之心或究竟真理的展現;至於你如何看他們,決定於你自己的悟境層次。雖然在相對的層次上,佛陀把缽放在桌子上,而不是把桌子放在缽上面;但究竟上,佛陀並沒有像小、大、自、他種種的偏見。同樣地,對密勒日巴而言,究竟的層次離於大小、內外。事實上,任何知道無二和實證無二的人的概念,都能夠看到非常美妙的實相表演。如果你真的能夠看到這場表演,就具足了西藏人所稱的「塔瓦托巴」——證悟了見地。
談到「無二」時,我們總是這樣說:「佛陀做了這樣的事。」有時候,我們誤解了真正要傳達的訊息——而以為我們可以在相對的層次上看到這樣的事情——就好像魔術表演一樣。
二元對立表示我們只見到事物的一面,也就是我們這一面。我們習慣性地改編實相,以便能看到自我的版本。由於自他分別以及拚命地執著「自我」,所以我們除了自己的見解外,什麼也看不見。二元對立使我們和其他的人、事、物分開,嚴重限制了生活中的可能性,因為沒有其他的想法或建議可以不經改編地進入我們心中。
這種和萬物分離的感覺,常被解釋成孤獨和無聊,結果我們不斷去找尋和執著一些能娛樂自己、捕捉我們注意力的東西,來忘記孤立的感覺。
為了補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快樂,我們製造了成見所形成的替代性虛假的實相和激烈情緒,藉以安慰自己,讓自己全神貫注——把生活變成誇張的連續劇,而自己則是主角,很愚痴地幻想著痛苦的來源會帶來快樂。
就好比去看一場強烈而又有力的電影,因為太專註於情節,忘了那是一場電影,把它當成自己的生活一般;有時候你陷得太深,甚至於看完電影的幾個小時之後,還為電影的結局哭泣和憂慮。由於二元對立的成見,把自己和他人畫出界線,我們在「真實」生活中就是這樣;忽略了,這是我們的作為,不一定是事物本來的面目。
另外一個了解「空性」的方法,就是要明白具足空性見地的意思是:避免「二元對立」的一切極端——避免「二元對立」的極端本身就是「空性」。一個自我本位的人永遠都會掉到某個極端中,因為他一看到任何事物,就會自動形成例如美醜、好壞等的判斷;他相信這些性質天生就存在那件事物之中,並自認了知那事物的一些真相。如果不用例如好壞等概念支解事物,只看事物本來的面目,就非常近似於空性的體驗。
你可能會認為,只要抑制對事物的判斷,對它們漠不關心,就成就了某種空性——這種冷漠只不過是一種愚痴,同樣沒有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有時,某些事物既不吸引也不讓人排拒,我們完全忽略了它們——這種空白茫然是因為忽視,所以也是愚痴。
真正的空性覺知一切事物,因為它不受貪、嗔、痴等自我的觀點所遮蔽。見到空性並不意味著達成「見到某種東西」的佛教目標。見到空性表示「見到一切事物」,因為空性不排斥任何事物,函括了一切事物。見到某件特別的事物,必然表示你沒有見到某些其他的事物,所以你沒看到的就被排除在外而沒有感受到。空性去除了那些「沒看到」,因此每件事物都在其中;空性去除了一切事物的「不存在」,包括不存在的不存在。諷刺的是,見到一件東西是「二元對立」,而見到一切事物卻非「二元對立。」
趨近空性的另一種方法,就是把空性當成滿。雖然現象並非天生以某種事物的狀況而存在,但也並非天生不以某種事物的狀況而存在。現象並沒有任何真實存在的本性,就是它「滿」的性質。正因為這樣,對同一個現象,甲、乙二人才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事物的真相與人們對事物的感受並不相同。例如,假設有真正存在的美麗東西,那麼每個人都會把它看成美麗的東西,而它也絕不可能成為不美的東西。
因為並沒有真正存在的美麗或醜陋限制著事物,不具美麗和醜陋本質的空性,才可以同時具有成為美麗和醜陋的可能性。空性的意思是:雖然事物並不是天生具有某些特質,但也不是天生就不具有那些特質,這使得事物具有成為任何柬西的可能性——事物並不是那個樣子,但也不是「不是那個樣子」。因此,空性並不是一種斷滅論,並沒有否定任何東西的存在。空性是離於二元判斷,因此沒有任何限制。
空性也指「因緣相依」的真理。一切事物都互相依靠其他的東西而存在,就像左和右,如果沒有右,那就沒有什麼叫做左——那就是空性。沒有獨立存在的左.也沒有獨立存在的右。如果右能夠獨立存在,不依賴其他東西,那麼應該有一個不以左為參考點的右;同理,也應該有不需要客體的主體、有不需要他人的自己等等。由於存在與不存在是互相依存的,因此沒有所謂的「真正存在」,也沒有「真正不存在」。
龍樹在《中觀論》里說到,我們不應該說一切是空,也不應該說一切都不是空;此外,事物不是又空又不空,也不是非空非非空——這樣說是為了溝通的緣故,龍樹還提到,如果有的現象不是空性.那就表示有的現象是空性。但因為沒有事物不是空性,那麼空性又如何存在呢?
有些人誤以為「空性」就是空無所有.而且執著於那種想法,試著去觀修空無所有——釋迦牟尼佛在《大寶積經》里譴責這種見解。執著「有」大如須彌山還容易解決.但執著「空性」即使小如芥子許,都是很麻煩的事。空性的見地是最高的見地,但若執著空性真實存在,就無藥可救了。
為什麼佛陀讚美空性是至高的見地,卻又譴責對於空性的執著呢?因為真正的空性超越了「存在、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這四種極端,它也超越了可能產生執著的主客二元對立。在相對的層次上,佛陀教導以空性見地來對治眾生相信現象實存的這種虛妄見地,因為現象本身既非真實存在,也不是它們的「不存在」就是真實存在。你誤以為,空性就是你原先認為真正存在的現象,不再存在時所留下的「空無所有」,然後你又執著於它們的「不存在」是真實的——這樣的見解完全扭曲了空性的真諦。這種謬誤遠比原先執著事物實存的見地更難根治。空性的見地不會把你帶到愚人的天堂,也不會以各種想像的未來苦惱和折磨來嚇唬你。空性展現出事物的本來面目,也就是「實相」。
For those who look forward to setting their soul free
謹以此片 獻給所有追求心靈解脫的人
事實上
安住在當下,
如果我們可以稍作努力
投入一點關注的話
比遊走於過去和未來要容易得多
簡單的原因是
當下就在那兒
就在你的眼前
但是你知道的
跟所有事情一樣
你需要習慣這樣
你需要創造出一種習性
我想這是人們很難習慣安住在當下的原因
因為人們總是習慣於遊走在過去和未來
所以要培養一種新的習性
這是有難度的
販賣夢想要容易得多
梁冬老師問:難道人們不應該有一種夢想,對於他想過的生活的一些夢想嗎?
宗薩仁波切回答——但是你知道的,當夢想成真的時候,你先前那個夢想的版本,我想早已被修改過了。
另一個問題是,當夢想成真的時候,又會有新的夢想不斷湧現出來,而很多時候你根本不敢去夢想的那些事情,居然也會成真。
所以,為什麼要把自己局限在,你夢想要成真的這件事情上呢?
我剛才看了一下報紙,是男女約會的廣告,所以有一點點感想。約會,在約會的時候你需要信心,不是嗎?如果你有信心,即使你今早忘了用listerine(漱口水品牌),你還是可以很有信心地去接近那個人,你需要信心,那你怎麼會有信心呢?是你了知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亦空,空不亦色。這就是你有信心的時候。
當我們照鏡子的時候,你看見你的臉,而我們也知道,你的臉真的不是在那兒,不是嗎?要不然你就得準備兩套刮鬍刀,什麼你都需要兩套,所以我們大概知道那不是真正在裡頭的,所以我們知道那,色,是空的,可是我們又不能完全否定,說那個形象不在那兒,你不能這樣說,每次你照鏡子的時候它都在那兒,而且它很有用,假如你看著鏡子裡面的那個嘴唇,你在自己的唇上塗口紅,這是行得通的,你不需要給鏡子裡面的人塗口紅,而你也了解我跟那個影像不是不同的,那個影像跟我也不是不同的,但是這是一個很稀有的狀態,讓我們似乎可以理解那四句話的意思。
但是,根據觀自在跟舍利子的對話的觀點,我們所有經歷的一切都是這個樣子的,這個觀點是很難下咽的,特別是一旦遇到,我們所在乎的事情時,甚至不需要是什麼大事,可以小到就比如:有人颳了你的昂貴的法拉利跑車,你會非常生氣。你不會想到法拉利即是空,空即是法拉利,你不會那樣想!或者有人捏了你女朋友的屁股,這個時候你絕對不會想起那四件事情,什麼空不空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有強大的習性,一種相信所有事情都真實存在的習性。
看看我,
再看看諸位自己,
我們遲早會報銷的,
某種程度而言,對於世俗生活的厭棄,也是必要的,凡事都是這樣,也許你最愛的人,到最後變成你最恨的人,所有這些都是非常好的,用來思索的材料,至少你要了解到,這一生是無法被完全修復好了,就好像我的那部車子一樣,已經千瘡百孔無藥可救了。
「慈悲,什麼是慈悲呢?
很多人理解的慈悲,
就是對可憐的眾生的一種同情心,
然而那不是真正的慈悲。
「因為這種慈悲是非常二元的,我是一個非常強有力的存在,往下看著這些可憐的眾生,我是救世主,而你們是接受我慈悲的人,這是非常二元對立的。
我希望我的下一世,
可以不再是一個以宗教性的外表,
去給予宗教性影響的人,
我祈禱我依然會給予佛法的影響,
而不是以一個僧侶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
因為我會在真誠和虛榮之間有一點糾結,
我也會糾結於人們的期待,
還有人們先入為主的觀念。」
解脫道空性實體
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宣化上人開示錄》
應物自然。站在事件中看事件,我是事件中的一環而已。
機緣未到!
以一顆平和,安穩,寬容之心接納一切你所愛與不愛。
推薦閱讀:
※為什麼學過科學文化知識還會信佛?
※親近善知識乃至依歸上師與攀緣的界限?
※佛是圓滿了的人,且早已涅槃,那佛如何能保佑求佛的人?
※佛不貪 為何要受世人供奉 佛不惡 為何容不得對其一點不敬 。如何了辯駁?
※一切有情眾生都曾做過我們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