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是不是侵犯隱私?


我也一直有這個問題啊。

我覺得嚴格的講,算。

但是想在普遍的觀點是,只要不針對個人就不算。

比如你調查移動有多少用戶?通過統計活躍的電話號碼,能給你一個數值。你覺得這個侵犯隱私了嗎?我覺得其實是的,因你的號碼也被調查了,但是結果僅僅是一個數字而已,可以說和你有關,但並不能反映出你的信息。而且有時候,用戶協議裡面會寫到有相關的行為,然後,雖然是不得不,你點了接受或者簽了字。


毫無疑問,是的。

你在網上的一切行為都會被記錄下來,你的個人照片、手機號碼,家庭住址,社交賬號,你瀏覽過什麼樣的網站,你買過什麼樣的東西,你的個人愛好,生活習慣等等。你在網上做的一切事情都會留下痕迹,而無數人留下的無數痕迹累積到一起,就是我們所說的大數據,那麼,這樣算不算侵犯隱私呢?

目前國內的大型互聯網公司如BAT,完全可以做到通過mac地址綁定以及多個產品線之間的賬號打通獲取每一個互聯網高頻使用者的個人信息。

由於個人隱私問題非常敏感,不僅涉及到用戶安全感還涉及到法律法規,互聯網公司對個人數據相關問題也保持著非常謹慎的態度。在與外界進行大數據業務合作的時候,一般只接受大樣本的趨勢分析。譬如,分析某個城市的人流密集程度、分析某個商場的顧客消費水平。而類似

一個銷售公司給出100個客戶,希望得到他們的消費習慣、興趣愛好等等這樣的案例是不允許的,因為理論上來說,你可以將100個樣本進行各種各樣的拆分組合計算,從而得到個人信息。

儘管業內對大數據相關業務限制的非常嚴格,但畢竟,我們的隱私數據是被得到了,並且這也數據也經過一定的挖掘處理,具有實際意義。企業道德是一個問題,信息安全也是一個問題。而更令人感到沮喪的是我們並不能阻止這樣的問題,因為互聯網在發展,它在不斷深入到我們生活中的各個部分,我們越來越多的隱私將會被觀察,記錄,存儲。這將會是一個沒有隱私的時代。


數字貨幣,大數據,人工智慧,三體人

互聯網十幾二十年前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個新鮮事物,可現在大家的生活早已經離不開它了。有了互聯網,有了信息共享,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方便快捷。比如你要打車了,不用去馬路上等了,打車軟體就直接叫附近的空車來了,你要吃飯了,也不用去飯店點菜了,直接叫外賣就送到你家門口了。生活的效率越來越高,質量也越來越好。

可是最近菜鳥和順豐的大數據之爭暴露了一個問題,人們在享受著快遞便捷的同時,丟失了的是自己的個人信息。你的家庭地址,電話號碼的暴露已經不稀奇,更有甚是你的消費頻率,你購買商品的產地範圍,包裹大小等都暴露在快遞公司的面前,也就是進入到他們的大資料庫里,為商家提供了更多的商業信息。

隨著共享的信息資源越來越多,在享受著便捷的同時,人們失去的是自己的隱私。現在很多國家已經開始著手進行數字貨幣的研發,而隨著數字貨幣的出現,所有的流通數據都會被記錄。也就是說一個貨幣數據從誕生開始,經過誰的手,怎麼被使用,怎樣流通的,完全被監控著。你也許會說,這只是監控貨幣而已,但是同時,貨幣使用者的信息也完全被暴露了。你從開始使用數字貨幣的那一刻,所有的消費習慣及消費對象也完全暴露了。

好的方面可能包括打擊腐敗,加強國家治理,保證國家安全。但是可怕的是,人們還有隱私嗎?權力擁有者擁有的不僅僅是統治的權力,通過大數據分析,他們甚至可以得知你的生活方式,以及你的努力方向。通過人工智慧的分析和計算,他們統治起來就更容易,甚至不用開會做出決策,人工智慧就可以迅速的給出最佳方案。而那些想通過努力往上爬,打破階級的天花板的普通人,向上的路徑就更變的更容易被控制,更不可能。

科技的進步需要法律法規以及制度的相對完善,而這些都是需要一個過程,而且這個過程永遠趕不上科技的進步。這種滯後會被人利用,這才是最讓人擔心的。

三體人的思想是完全暴露的,其實我們離他們的生活也不遙遠了。生活資料的完全暴露就在不遠的將來,隱私會成為值得懷念的東西。面對這些變革,除了欣喜,也會惴惴不安。對社會來說,科技進步過程不一定全是積極的,可能也會伴隨著倒退。希望制度完善的一天早日到來,人們在享受著方便快捷的同時還能繼續擁有隱私。


我認為搜索的詞條也是個人隱私

舉個例子,我媽京東上搜過的被子,能出現在我的網易新聞推廣里,問題在於,我從幾乎沒用過我媽的手機,電腦,我也電腦手機也是一樣。那麼這之間是怎麼聯繫起來的??那肯定是很久以前我在老家用我某個賬號登錄過老家的電腦,通過這種賬號之間的聯繫,大數據系統會把我用過的所有平板,手機,電腦全部聯繫在一起,即便是中間換了好幾個手機了,換了2,3個電腦了,我還專門該過很多賬號的密碼,或者直接換新號,即便是這樣能聯繫到一起了,可以看看這有多恐怖?直接來說大數據已經精準定位到個人了。

那這下就好了,你的隱私,性格,近況,已經全部被大數據收集起來了,因為這些東西直接可以通過搜索就體現出來。現在看來互聯網公司只是用來推廣廣告,那麼以後有不法分子直接定位你個人,那麼你的隱私全無。


蟹腰。肯定算,

不過這個已經上升到類似國家層面的高度了,國家也不會考慮你個人怎麼樣,所以除了重大嫌犯外一般不會 「針對」個人進行利益的侵害


首先,我們來分解一下這個問題。

大數據是什麼?其實很多人對大數據分析有個誤解,以為大數據就是挖你的手機號碼,身份證,甚至銀行卡密碼....我很負責任的告訴你,並,不,是。

數據挖掘確實需要很多數據,特別是用戶畫像,能拿到一個人的行為數據越多越好。

你是不是想吐槽,那不就是侵犯個人隱私嗎?

注意,數據分析主要是拿你的行為軌跡數據來做分析,最後給你這個人打上一個標籤屬性。你在什麼店,停留了多久,買了什麼,又去了哪裡,這些數據才是有效數據,另外請自行百度"脫敏"。

大數據之所以叫大數據,就是因為他不是針對個人分析,而是針對某個群體,某種行為或標籤分析,所以數據越大,分析越精準。話又說回來,即使沒有大數據,你的個人隱私也不會安全到哪裡?年輕人,你走在路上隨便一個小哥哥小姐姐笑著對你說,註冊個app可以獲得50元紅包哦!你告訴我,你會不註冊?反正我會。

個人覺得,未來數據肯定是越來越開放的,所以大家的心態嘛,也不妨放寬些。總得來看,大數據未來對大家可是越來越有益的。比如,罪犯的信息時刻被監控,他的行動也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限制,罪犯畫像越清晰,就越能及時防範於未然,大大降低了社會犯罪率(腦洞中:若未來趨勢是如此,最好乖乖做個良好市民,因為信用越好,就意味著你未來的社會自由度越高);大數據對你的分析越來越精準,你的生活會越來越便利,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感受,你在某寶買東西,越來越容易找到你想買的,甚至能找到超出你期望的產品,為什麼?因為你的購買數據越多,你在淘寶的畫像就越清晰,也就能實時精準的給你推送你想要的,大數據不想直播你是誰,只想知道你想做什麼,想要什麼。

當然啦,所有的新事物都是不完美的,信息安全確實是大數據時代發展存在的隱患,但縱觀歷史,所有時代的產物不都是在發展中不斷成熟和完善的嗎,那麼我們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數據安全和相關制度肯定會在不久將來一一跟上節奏的。最後,與其患得患失,不如做個樂觀理性派吧。


推薦閱讀:

Ray的數據新聞學習日記(一):什麼是數據新聞
大數據在水利土木等工程學科中有什麼應用前景?
如何合理搭建大數據分析團隊?需要有哪些背景的人?
大數據時代,互聯網金融風控如何利用大數據建模而有別於傳統建模方式?

TAG:隱私 | 大數據 | 大數據時代 | 隱私泄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