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韓國 2015 年 1 月 14 日公映的電影《許三觀》?

麻煩諸位,請看清楚這裡希望談的是韓國2015年1月14日公映的電影《許三觀》,而不是余華的小說原著《許三觀賣血記》,或者吐槽廣電總局如何如何。寫文請對題好嗎。


正式看完,不管別人評價如何,在我看來真是很不錯的一部電影。

1.17凌晨補:

對這部電影有興趣的朋友要看看這個節目:http://www.iqiyi.com/v_19rrnxsnf0.html?vfm=2008_aldbd

河正宇這個級別的演員上綜藝不是常常可以見到的。

講了作為新人導演的困惑和壓力,「新人導演河正宇虧欠著演員河正宇」。

講了河智苑最初是打算拒絕的,為了俘獲芳心,專門為了河智苑製作了電影籌備工作的雜誌,《河智苑月刊》。

出了四個月,後來因為演出部門的強烈抗議取消了……

「俺們製作電影已經夠累了!」

另外,河正宇有飛行恐懼症,偏偏自己第一部電影拍了飛機里的事,《過山車》。

1.中韓兩個民間情緒既融合又對立的國家,相似之處多得可怕。

因此,彼此間很多文學、影視作品,尤其是年代戲,平移的可行性極高。

那些覺得代入感可能不強的朋友,真的多慮了。

一部國內不讓拍的文學作品,最最最理想的出路,就是被韓國拍。

一個極具說服力的例子:韓國大媽和中國大媽的相似度最高,台灣大媽和日本大媽都無法相比。

2.有理由相信,韓國人對余華的喜愛和理解,是到位的。

3.河正宇。前幾天為了電影,上了談話類綜藝節目《HEALING CAMP》。說了自己從演員轉換為導演的觀念轉變,還有一些趣聞。

4.雖然宋康昊崔岷植們依然是韓國電影的門面,但河正宇是實力上的第一人——無他,戲路之寬,幾位前輩都不可比。

這句是個人妄斷,立場:宋康昊腦殘粉。

5.好演員未必是好導演,但河正宇很可能是個不錯的導演。

6.對了,河正宇坐擁追擊者,黃海,恐怖直播,國家代表等叫好又叫座的佳作,卻沒有一部1000萬觀影人次的代表作。

許三觀,估計也夠嗆。

對了,河正宇+全智賢神級陣容搭檔的《柏林》,空有700萬人次票房,真的很爛。

7.可惜,為這部電影貢獻下票房的可能性不大。

8.一部電影回答了兩個問題:

為什麼韓國電影成為了今天的樣子?

為什麼華語電影成為了今天的樣子?


與其說shame on us,更希望能在廣電門口掛個大橫幅,黑底白字那種,寫SHAME ON YOU


《許三觀》是我讀過的第一本余華的小說,溫暖、苦難、人性、命運。

在我心中許三觀的臂膀就是一座高山,縱然是賣血,也要扛起對家庭的責任,哪怕知道不是親生子。

夕陽西下,為了兒子去賣血的許三觀歸來,坐在勝利飯店裡,點了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餘暉打在他消瘦的臉上,那是的他還算健壯,最後,他十天里賣了四次血,中途休克,差點連命都丟了,卻沒丟掉身為父親和丈夫的那份責任感,我想,這是才是一名響噹噹的男子漢,那才是我們這個民族就算是把血抽幹了,也要留存在骨頭裡的東西。

聽說被韓國翻拍,本民族的東西不被自己所認可,因為歷史背景,就算拍了也要遭禁播,想想心裡真的很不是滋味。

所以,排名第一的答案說: shame on us 。

可是我想說的是:幸好,我們丟掉的東西,被別人撿了回來。

有人說 看韓國的電影肯定會削減認同感和歸屬感,但是,如果它能在電影的時間軸上刻上一筆,就算是忘掉情節也能留下一股精神,鼓舞到人,感動到人,這也算值了。

雖然我不喜歡這個國家的模式化的偶像劇和工廠式的造星產業,但那也是一個誕生了《熔爐》、《老男孩》、《辯護人》和《恐怖直播》的地方,畢竟沒有和我們這裡一樣的枷鎖。

總之,對於韓國電影從深度廣度上超過國產電影,廣X總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015.1.15

--------------------------第一次分割線--------------------------

感謝各位的抬愛,題主的意思是分析電影,但是現在確實找不到資源,國內引進的概率也不大,今天看了一下預告片,有幾點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1.影片的主線,很可能是圍繞著「家庭溫情」的角度展開,而非先前分析的政治隱喻和歷史角度,這一點從兩幅海報就能看出來,都是暖色系的家庭大合照,韓國在這種題材上面的水平還是不錯的,應該不會平庸,但是創新空間不大,悲情色彩肯定會減弱。

2.一開始不了解河正宇這個演員,看了預告以後有點的期待起來,演技還有的說,小說里的許三觀前期的時候確實是帶有一點無賴。

3.並沒有突出歷史背景,但分析一定是一個經濟蕭條的時期,目前有兩種說法,一個是二十世紀初,一個是二十世紀60年代,我感覺應該是後者,因為預告中還出現了小麵包車。

4.演員陣容可以算上豪華,《盜賊聯盟》裡面中鄭萬植和趙震雄,《恐怖直播》裡面的李璟榮和全慧珍,《過山車》綿綿的金秉玉,看過他們表演的盆友,應該會有所期待。

5.製作成本應該算不上大製作,因為我還沒看到除了這一個村子以外的其他場景。

6.從情節上來看,突出了兩個事件「許三觀娶妻」和「一樂的身世」。

7.「家庭溫情」這一個題材顯然比起小說的原意更加容易掌控,但深度上勢必會受到影響,應該和導演的個人風格有關係,如果是姜文肯定又是另一種風格的許三觀,姜文可能會更加註重深度塑造,就算是不深,網友也會挖深。

8.情節上肯定會削減,但變動不大,預告片里除了歷史背景以外,最大的變動就是他們點菜的時候吃的烤肉和冷麵。

9.片中沒有出現賣血的鏡頭,但是一定會有該情節,因為原著的重點就在於賣血,但是製作方可能從電影的整體風格考慮,沒有剪入預告片。

好了就這些吧,畢竟就是一個預告片。

目前有兩個版本的中文預告,一個是電影網譯制的的,一個是韓國電影吧譯制的。

我認為電影網的翻譯更加好一些

電影網版本:河正宇《許三觀》中文預告 余華經典小說首登銀幕

韓國電影吧版本

視頻封面【韓國電影貼吧製作】許三觀賣血記中文預告片視頻

感謝翻譯的盆友,如有侵權,通知刪除,三克油。

2015.1.20


對韓國電影又增加了一點好感


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吧,原來是韓國製作片方指名道姓讓姜文導,覺得許三觀是韓國人的故事,說韓國也有賣血的村子,一定要在韓國拍,改編成韓國版,姜文不幹,就跳票了。

幾年過去,這部片子居然真的上了。

片子沒看,但大概不會看,我心底一直覺得許三觀賣血記是一個中國人的故事,因為和中國歷史分不開啊。

為什麼沒有中國製片人投資啊,怨念。


這片就算把時間地點全換成中國都不會有什麼審查問題啊。。。不就是一部煽情的普通韓國催淚家庭倫理片嘛!社會背景和歷史事件都被導演架空了,原著的故事脫離了歷史背景,顯得懸在空中不接地氣。這樣的改編拿來中國照樣能過審,最多做小幅修改即可。

另外河智苑在戲裡面也太美了吧,生了3個孩子,還天天干苦活的女人能保養的這麼好?搞的我直接齣戲了。。。

B站資源

【余華作品改編】許三觀 2015【河正宇x河智苑】

----------------

2月14日前的回答

吐槽下國內文藝圈的現狀

一方面國內有很多深刻的小說可以改編成電影電視劇,但是國內有廣電卡著,沒法上映,只能賣給國外。或者某些有深度題材好不容易拍出來了,也過審了,結果沒人買票,比如《鋼的琴》。

如果這一方面問題還能怪怪政府,怪怪市場的話,可另一方面國內電影導演,編劇現狀卻是整體水平稀爛,不思進取,大都心思放在圈錢上,最近幾年竟然開始有一股索性從外國買劇本或者直接抄的風氣(電視劇前幾年有一波翻拍風,還是不花錢的那種「翻拍」,被廣電給禁了,但還是有《愛情公寓》這種因為抄襲目標太多,沒被發現的存活的奇葩,所以後來人也學精了,不整部劇抄了,開始東抄一點,西抄一點)。今天看新聞 因為翻拍韓國電影《奇怪的她》的《重返20歲》票房很好, 韓國電影《盲證》、《建築學概論》、《戀愛操作團》都會被國內影視公司買進,要在今年拍中國版,這不是在學習什麼韓國電影的先進經驗,貌似連團隊都整體從韓國買過來用,根本就沒想到要學習什麼先進經驗,投資人的初衷也只是簡單的買過來翻拍賺熱錢吧。

不只是電影電視界有這種風氣,你看國內綜藝節目非常火的幾個《爸爸去哪兒》《中國好聲音》《非誠勿擾》等等,大都是從國外買過來,買版權的還算好了,可最近湖南衛視不是被扒了嗎,湖南台綜藝節目很多小單元的創意就是抄的,布景,DV風格也是抄的,湖南衛視從這一點看來還蠻精神分裂的。還有從前國內的相聲小品多麼繁榮,優秀作品可多了,可現在打開電視,不是抄日本的就是抄韓國的,就連春晚小品都敢明目張胆的抄日本,在日本那邊都上新聞了,丟人丟到國外去,可能國內就郭德綱等少數人還在堅持原創吧。

這能怪誰?

現在看起來國內文藝圈缺少一種「進化」的能力,這和創新還不太一樣,如同中國古代對待科學技術的態度一樣,可能國內先發明了,但幾百年都沒有太大進步,變成皇帝的私人玩物,誰知道在國外竟然變成決定國家命運,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技術。再後來國內從國外好不容易學過來一點東西,但最後因為種種原因也無力再進一步的發展,到頭來還是被人甩在後頭。

沒有「進化」能力卻有「退化」趨勢是最令人絕望的。

------------


咱們文化輸出了 是好事啊

自己不拍 還不讓人拍嗎?


趕在fix字幕出來前 快速的看了一遍原著,再看電影 覺得韓國電影只是套用了整個小說的故事框架,因為電影時長 還有國情背景的原因 做了很多刪減和改編,只能給演員的演技點贊。

失敗 和遺憾 完全來自:這麼優秀的小說劇本國內拍不了,即使拍了 僅賣血這一題材就無法過審上映。

這部電影 沒有集體公社 文化大革命 上山下鄉 大饑荒 這樣的歷史背景,豬肝變成了血腸 紅燒肉 麵條 變成了肉包子,就容易理解了。

總體來說這部韓國電影 如同燉了一隻雞,劇本是骨架,觀影體驗是雞肉 太柴吃著不香,演員的演繹是唯一的精華 全在湯里。


SHAME ON US


期待河正宇有上佳表現


差不多是n年前,我問余華先生,

-

"高考制度如此操蛋,我們年輕人到底怎麼辦。"

-

他回答,"娃啊,淡定些。無奈的事情,激動也沒用。有種,就想辦法去改變它。"

-

現在,他的許三觀卻被韓國人搬上銀幕了。我心想的是,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誕生中國版。

-

#有種,就去改變它#


小說是長篇小說,電影壓縮能力有限,我能不能理解成河正宇功力太差?

電影把小說里能表現的都盡量在表現,可惜全是蜻蜓點水,虎頭蛇尾。整個戲簡直就是在撓痒痒。

有這麼幾個地方交代得比較清楚(不考慮小說):

許三觀娶玉蘭的過程;

三個娃干架過程;

芬芳老公過來罵架過程;

法師做法過程;

醫院找兒子的過程;

許三觀賣血的過程;

交代得和一坨屎一樣的地方:

許三觀一家與何小勇一家的衝突;

許三觀對一樂情感變化過程;

許三觀與許玉蘭情感變化過程;

我覺得應該濃墨重彩的地方基本是輕描淡寫,趣事兒都被放大了,悲事兒都被模糊了。

所以,這拍的是商業片,商業片,而且是一部一般的商業片。

接下來,才是我真正發火的原因。

我真的特別生氣!

你既然都拍商業片了!為什麼要省略這段!!!

「大腿根疼不疼?」

林芬芳說:「大腿根不疼。」

林芬芳話音未落,許三觀霍地站了起來,他的雙手撲向了林芬芳豐碩的胸脯……

難道沒有同感嗎?


電影拍得不咋地,雖然是改編無可厚非,但是差的有點遠。

另外,到處印的怪異中文和韓式妝容看著各種齣戲。


搜了一下相關信息,許三觀賣血記的電影拍攝版權2000年賣給了韓國映畫世界株式會老闆安東圭。

不過,安東圭說拿到電影改編版權後,自己並未能在第一時間籌措開拍。「當初我和余華都希望由姜文來自導自演。而姜文從戛納歸來,與余華見面後,也答應了他的要求。但影片的劇本卻一直沒有能夠通過電影局的審查,結果使得該片沒辦法在中國拍攝。」

我們已經從當年《活著》拍出來被禁播過(tui)度(hua)到了《許三觀》連劇本都通過不了的程度了。

廣電總局,Shame On you!


河正宇導演,我還想看《兄弟》。


寫在前邊的一些廢話:(微信公眾號:北京電影公社)

說到《許三觀賣血記》的電影,知道的很早,卻猶豫了很久才看,因為《活著》;

也是想寫了很久,卻遲遲未敢動筆,因為《活著》。

其實我是不太敢寫帶有評論性質之類的,一方面是因為道行太淺,要是刻意寫的深沉,覺得總有一點兒故弄玄虛,擺弄文筆的意思;

另一方面,我總覺得書啊,電影啊等等諸如此類,其實是有很強烈的去表達他想要表達的個人情緒在裡面,能理解很好,不能理解的話就沒有辦法去評論別人了好像。

不過說了這麼久,我還是寫了一點東西,關於《許三觀賣血記》,無關評判,純粹是小透明的一點感想。

對這部影片的期待很大,原因什麼的不外乎兩個,一個是余華的原著,一個是張藝謀的《活著》。

改編自小說的話,我覺得其實是很難做好和突破的。

因為

原研哉說的一句話很貼切的表達了我的看法:

藝術說到底是個人意願對社會的一種表達,其起源帶有非常個人化的性質,所以只有藝術家自己才知道其作品的來源。

所以說,翻拍小說要想成為經典,我覺得最起碼要做到兩點。

第一,導演,包括所有劇組的每一個參與者都要能夠完全了解小說的內容,和作者想要表達的一種強烈情感。

第二,導演要找到把作者的個人色彩和自己的風格糅合在一起的契合點,然後打上自己的烙印。

當然那種藉助原著一個故事框架的那種type就不在討論範圍之內了。

拿《活著》來說,

余華的原著像一把鋒利的冰刀,帶著刺骨的寒意和濃烈的死亡氣息。

而張藝謀的《活著》像不停滾燙的開水,劇情總是在極端中展開。

都是水,只是兩種不同的形態,兩種極端,但在我看來,很好。

基本我去感覺一個作品好與壞的標準就是奧羅姆曾提到的一個全面表達的概念:

只有在受眾離開影院或者讀完一本小說時能熟悉作者的意圖,全面表達才能得以實現。

因為我很懶啊,所以隱喻還有各種細節什麼的根本就跟我無緣,所以我對於電影的要求就是不要過於脫離,讓人有一種出離感,只要我能看懂,我能感受到人物的感情,他的掙扎,他的愛恨。

而電影版的《許三觀賣血記》就像是一杯還未燒開就熄了火的溫水,半生不熟,口渴的人禁不住去喝,喝完了又覺得有些說不出口異樣,想要吐出來。

溫吞,每每情節都在快要推到巔峰時戛然而止。

把原著改的零零散散。

關於許三觀賣血

原著中的三觀在看到根龍賣血後幾乎昏死過去的模樣,是有恐懼的,可電影中的情節做了改動不說,單拿三觀看到根龍賣血的一無所動,就讓三觀的形象更多的有一些痞子氣的無所畏懼,少了幾分平凡人的恐懼和那個時代固有的麻木。

到最後,三觀一路賣血到首爾,更是如此。

從一開始懷著輕鬆和玩笑的心情為了娶玉蘭賣血,中間的為了家人口糧賣血,到為了救一樂四處奔走借錢一無所獲後,絕望中賣血,沒有內心活動,至少我沒有看到人物的情感有波動和變化。

關於玉蘭

(真是不想再吐槽玉蘭第一次出現賣爆米花時的慢鏡特寫推拉搖移。)

小說中包括電影中都有用這麼幾個詞來形容玉蘭,

「精明能幹又漂亮。」

可在電影里我只看見了漂亮,十一年後的她,依舊美麗,歲月並沒有在她的身上烙上任何的痕迹。

而至於她的精明能幹,導演很刻意的用別人之口道出來表現,

不過一句話,太輕。

去找何小勇要醫藥費時的潑辣,在被何小勇夫婦兩人共同羞辱之後,又堅韌的自己拍拍身上的灰,站起來回家,雖然中間也會覺得丟人而把手包擋在臉上。

看到三觀不帶一樂去吃包子,沒有大叫哭鬧,只是選擇一個人安靜的留在家裡選擇不吃。

在左右權衡之後,最終選擇把一樂送到何小勇家,沒有哭天搶地,

她,應該是痛的和恨的吧,在被羞辱之後還要把一樂送過去寄人籬下。

這個女人應該像一樁樹根,靜默地,堅韌的。

而電影里的她,該怎麼形容呢?

盛讚之下,必有失實。

關於一樂

一樂在幫二樂三樂打架時一上去就用石頭砸了對方,其實有震到我的,說明他是有一股狠勁在。

而這種狠勁兒在此只是一晃而過。

無論是面對別人對他的雜種謾罵還是在三觀不願意帶他去吃包子,都沒有再見到過。

那個時候的一樂,應該是覺得自己被全世界拋棄了吧!

家人都去吃熱騰騰的包子,而自己在爺爺家吃紅薯也沒有得到更多的眷戀,去找親爸爸卻被罵做是狗......

小孩子啊,單純,除了吃的什麼都不想要,可是卻沒有。

想到我小時候,大概是十二三歲的年紀,敏感而又多疑。

和高考完的姐姐一起旅行,早晨的時候因為帶著濃重的好奇心通常都會起的比姐姐早很多,有一天隔壁住著的阿姨說要到當地的市場看看,就帶著我一起去了。

在市場上喜歡上一個很美麗的竹杯,就拉著大人說了一句想要,卻被回一句這有什麼用啊作罷。

最後也沒告訴姐姐讓給買,只是一個人耿耿於懷了很久,那時候的夢想就是把那個竹杯買下來。

但到如今,錢早已不是問題,卻再也不會去多看那種工廠流水線的竹杯一眼。

關於電影

覺得整個故事的時間界限和當時的時代背景做的不是很明顯,只有開頭時漫不經心的打了一句十一年後,再以後,就無描寫。

沒有季節變幻,永遠都是溫吞吞的夏季,也不是很熱;

人不會老,不會長皺紋,衣服也不會變化;

景物不會滄桑,不會變舊,

明明應該是一個動亂暴動的年代,卻偏偏拍出了一個寧靜祥和安樂的感覺。

比如那段家人共同挨餓的難熬日子來的突然,走的也匆匆。

情節的切換讓人覺得突兀和荒唐。

整個漫長的人生,覺得他一個月就過完,每一天每一分鐘的在走。

無論斗轉星移時空變幻都與這些人的生活無關,沒有那些極其有特徵和辨識度的時代背景,所有的人物像是活在真空里。

最後,那不是我們的許三觀,也不是中國的許三觀。

也期待有一天,文化市場越來越開放,我們可以在電影界找到中國的許三觀。

倘若否定各種具體文化形式和風格的重要性,抑或隱退於藝術家的純審美意向,全面表達是難以實現的。

-威廉斯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