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艇在水中如何通訊?
本來寫了一堆,後來想到CD上好像有。。。所以直接轉載了,海軍能掌握貨輪的實時位置 / 艦船通信導航 / 航母通信系統 / 潛艇通信系統第24樓潛艇通信系統的基本組成:
不同類型的潛艇其通信系統都不例外地由綜合內部通信系統和綜合外部通信系統以及控制它們的中心分配控制系統組成, 潛艇通信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岸對潛通信。岸對潛的通信聯絡主要是用於從岸基廣播站到潛人水中的各型潛艇的信息交換,這類通信聯絡由ELF/VLF/LF和艦隊衛星通信系統提供。
(2)潛對岸通信。潛艇對岸基台站的通信聯絡電路是為支持潛艇到岸上指揮節點間的信息交換而建立的。通常使用附和衛星通信手段,並且均需採用突發方式。 (3)艦對潛通信。艦艇對潛艇的通信聯絡,主要是為支持戰鬥群中的某一艦艇與直接支援戰鬥群作戰的潛艇間的信息交換,較常使用潛艇數據鏈。因其基本上在近程線路上進行,所以可採用HF/VHF/UHF無線電路和衛星通信。 (4)潛對艦通信。潛艇對艦艇的通信聯絡通常使用近程通信線路,支援潛艇到戰鬥群中某一艦艇間的信息交換,主要使用HF/VHF/UHF無線通信線路以及衛星通信。 (5)飛機對潛通信。飛機對潛艇的通信聯絡,主要是為艦載機與直接支援戰鬥群作戰的潛艇之間提供信息交換線路以確保其間的戰術協同。 (6)潛艇對飛機通信。潛艇對飛機的通信聯絡是為戰鬥群中的直接支援潛艇與艦載戰鬥巡邏機和觀察監視飛機間提供信息交換,它類似於潛艇對艦艇的通信聯絡。使用HF/VHF/UHF近程、低截獲率的通信線路。 (7)潛艇對潛艇通信。潛艇對潛艇的通信聯絡,是通過HF/VHF/UHF無線電線路、衛星通信和聲學電話直接為兩艘潛艇之間提供信息交換線路。 (8)潛艇作戰及遇險網。這個通信網主要用於在作戰指揮機關、潛艇和有關艦艇之間交換作戰信息,它主要使用HF和UHF頻段。 潛艇通訊系統的主要通訊方式: 一 VIJF無線電通信VLF頻段通常規定在3-30M倉之間,一般認為這個頻段的無線電信號可以在水下15m以內的深度接收到。大多數潛艇常裝有兩種天線來接收VLF信號。第一種是使用很長的拖曳天線,如美國海軍使用的拖曳天線長度為500m左右。第二種天線是裝在塑料浮標上的環狀天線,塑料浮標由低速航行的潛艇在其工作深度放出。雖然這樣做可減小潛艇被無線電偵察設備探測到的概率,但是這種天線在水中移動時會產生振動而發出聲信號,會被聲吶設備探測到;當塑料浮標非常貼近水面,也易被敵人從空中觀測到。岸基VLF發射天線非常龐大,按四分之一波長計算其長度也在2.5~25km範圍內。顯然體積十分龐大,造價極為昂貴,而且易遭受攻擊而損壞,但它仍不失為當前比較好的對潛通訊手段之一。因此,一些軍事大國都不惜花費巨額資金建立這類VLF發射台。
二 ELF無線電通訊 ELF頻段被定義在3KHz以下的頻率範圍內,潛艇能在100m的深度上接收ELF無線電信號。據悉,若採用先進接收設備和天線,還可使潛艇在400m的深度上接收到該頻段信號。使用ELF頻段進行對潛通訊還有抗干擾能力較強和·受核爆炸影響小的優點,因此它比較適合於彈道導彈核潛艇通訊。使用這個頻段進行對潛通訊存在兩個主要問題。第一是信息傳輸能力低。美國海軍在70年代建立的「海員」系統,其信息傳輸速率每分鐘只能傳送10bit左右的信息。以後提出的「緊縮」ELF系統,據說需要15min才能傳送一個三字元組。但是據稱採用高度壓縮的代碼後,可用三字苻碼組發送更多的報文。第二問題是陸基天線佔地面積大,長度最短也要數十公里。 為了充分利用這個頻段穿透海水的能力,實現潛艇在幾百米的水下接收信號。在1958年美國便開始實施「桑格文」計劃,歷時30多年,計劃幾經變更,最後終於建成一個ELF對潛通訊系統並投入使用。它使潛艇能以最佳深度和速度航行時,在幾百米的水下接收預先擬好的低速報文,通訊距離可達幾千海里。其確定是不能發送複雜的核控制指令(緊急行動報文)到艦隊彈道導彈核潛艇。如果要發送這種報文,只能選用ELF信號通知潛艇上浮到水下聲吶層以上,然後用VLF發送報文。除此之外,由於岸站目標太大,易遭到攻擊破壞的危險也是明顯的。 三 機載對潛中繼通訊系統 上述兩種對潛通訊系統均屬於陸基固定通訊設施,它們體積龐大,特別是天線系統,極難採用隱蔽措施,極易被敵人發現和遭到攻擊摧毀。為了保證與戰略核潛艇的聯絡,還可以使用一種具有較高生存能力的機載VLF通訊系統。例如,美國所謂的「塔卡木(TACAMO)」機載中繼通訊系統就屬於此類。該系統全套設備裝在大型運輸機EC-130Q的無線電設備艙內,基本組成有VLF,LF,HF和SHF通訊設備。VLF通訊採用一台200kW發信機和一根約10Km的拖曳天線,天線端部帶一具穩定傘。需要發射信號時,飛機沿小半徑圓圈連續飛行,使天線的垂直方向有效長度達到實際長度的70%。當陸基固定VLF通訊發射台被摧毀時,則保證在任何時候都能有一架或多架這種飛機處於巡航狀態和時刻準備轉發發往戰略核潛艇的報文。 四 潛艇HF/VHF/UHF通訊 潛艇的生存能力完全維繫於自身的隱蔽性上,潛艇在海上一旦被敵人水面艦艇或飛機發現便很難逃脫被攻擊的厄運。為了安全,潛艇原則上要盡量少發射或不發射任何無線電波。 目前比較有效的辦法是盡量縮短通訊時間和提高信息傳輸速率,無線電波在空中總的發射時間限制在無線電偵察定位系統的反應時間內。比如:完成一次通訊時間只有0.08s,這使敵人的定位系統來不及對無線電波信號的存在做出反應。 五 UHF/SHF/EHF衛星通訊由於衛星通訊的許多優點,特別是它的全天候通訊能力,使它成為潛艇通訊的一種主要手段。現在,大多數潛艇都在升降桅杆上裝有衛星通訊天線,這種天線能在潛艇貼近水面或在潛望鏡深度航行時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敵方的偵察探測難度。
六、對潛通信浮標 對潛通信浮標是指在與潛艇進行通信時,可利用飛機或水面艦艇向潛艇投放的通信浮標。例如,為了向水下潛艇發送電報,可將通信浮標裝在標準聲吶浮標內由飛機投放或從水面艦艇投入水中。預先擬好的報文(最多出四組三字元電碼組成),利用一個按鈕開關輸入到浮標中。浮標入水時,在水面附近完成第一次發送電報工作,然後下降到預定深度第二次發送電報,在同一深度停留5min後再發送一次電報,然後沉沒c從浮標入水到沉沒全部過程約持續17min。 潛艇向外(岸基、水面艦艇或飛機)通信時,可由潛艇發射通信浮標,如需發送的信息對實時性要求不高時,可使用一種裝有盒式錄音機和無線電發射機的浮標從水下潛艇發射出去。在其上浮到水面後,經過15-60min的設定時延將預先擬好的電文(最長4min)發射出去,經1h的延遲後再重發一次。設定這樣的時間是為了潛艇的隱蔽。 七、藍綠激光對潛通信 早在70年代初,美國海軍就開始利用海水的這個所謂藍綠光「窗口」為潛艇通信開闢新的途徑。據悉,一些主要技術難關目前已全部解決,應用前景比較樂觀,只是還存在一些實現上的問題。對潛藍綠激光通信是指利用在海水低損耗窗口波長上的籃綠激光,通過衛星或飛機與深水中潛行潛艇的通信,也包括水面艦隻與潛艇之間的通信。一般來講,藍綠激光對潛通信系統可分為陸基、天基和空基三種方案: (1)陸基系統。由陸上基地台發出強脈衝激光束,經衛星上的反射鏡,將激光束反射至所需照射的海域,實現與水下潛艇的通信。這種方式可通過星載反射鏡擴束成寬光束,實現一個相當大範圍內的通信;也可以控制成窄光束,以掃描方式通信。這種方案靈活,通信距離遠,可用於全球範圍內光束所能照射到的海域,通信速率也高,不容易被敵人截獲,安全、隱蔽性好,但實現難度大。 (2)天基系統。與陸基方案不同的是,把大功率激光器置於衛星上完成上述通信功能,地面通過電通信系統對星上設備實施控制和聯絡。還可以藉助一顆衛星與另一顆衛星的星際之間的通信,讓位置最佳的一顆衛星實現與指定海域的潛艇通信。這種方亨不論是隱蔽性還是有效性都是不容置疑的,應該說它是激光對潛通信的最佳體制,當然實現的難度也很大。 (3)空基系統。將大功率激光器置於飛機上,飛機飛越預定海域時,激光束以一定形狀的波束(如15Km長1Km寬的矩形)掃過目標海域,完成對水下潛艇的廣播式通訊。 如果飛機高度為10Km,以300m/s速度飛過潛艇上空時,激光束將在海面上掃過一條15Km寬的照射帶。在飛機一次飛過潛艇上空的約3秒的時間內,可完成40~80個漢字元號的信息量的通訊。這種方法實現起來較為容易,在條件成熟時,這種辦法很容易升級至天基系統之中。激光通信的優點是:穿透海水能力強,可實現與下潛400m以上的潛艇通信;工作頻率高(10&<12&>-10&<14&>Hz),通信頻帶寬,數據傳輸能力強;波束寬度窄,方向性好;設備輕小;抗截獲、抗干擾、抗毀能力強;不受電磁以及核輻射的影響。但是,由於這種通信方式使用經大氣傳播的光波,在大氣中會引起光散射,造成信號的衰減。
十 現代(SSB)調幅水聲通信 其技術核心是:水聲通信信號(話音、電報)的傳輸採用單邊帶(SSB)調幅技術。水聲通信往往都是單程傳輸信號,傳播損失比主動聲吶小得多,最大通信距離可達約100n mile。發信機把從用戶終端送來的話音或電報信號(300-3000Hz或800Hz單音)和一個8.078kHz的載波混頻後,只留下上邊聲帶經換能器送出。鑒於戰略核潛艇以及常規潛艇在現代以及未來戰爭中的重要作用,迫切希望為其提供更多優良的通信手段。從目前發展情況分析,水聲通信很可能成為一種有前途的對潛通信手段。近期的研究表明,在海下600一2000m之間有一聲道,聲波在該聲道中可傳輸到數干公里之外,其傳播方式與光波在光波導內的傳播類似。現代潛艇的下潛深度一般為250一400m,而未來潛艇的潛深達1000m將是普遍的。因此,這種通信方式將成為一種有前途的對潛通信方式。 對潛艇通信常用的幾種通恬浮標附加介紹:一、綜合通信浮標 這是一種用玻璃鋼做的新型通信浮標,可由潛艇遙控。浮標內裝有四通道的短波發信機和超短波發信機,用來向指揮中心發送信息,報告有關軍事情報;另外還裝備超長波前置放大器,用來放大指揮部門發給潛艇的微弱信號;在浮標上還裝有與海水絕緣的各波段收、發天線,以提高通信性能。這種浮標通常用幾百米長的電纜和潛艇的控制台連接,潛艇的通信控制台可以通過電纜遙控浮標上的各種通信設備。潛艇內裝有電纜絞盤,通信時把浮標放出海面,不用時用絞盤快速收回浮標。 二、高速曳航浮標 當潛艇在水下高速航行時,一般通信浮標受到海水的阻力很大,穩定性也比較差,只能在潛艇處於潛伏狀態下使用。這不僅影響了潛艇的機動性,而且容易被敵方發現。為此,設計出了適應潛艇高速潛航時使用的曳航通信浮標。這種浮標由一個流線型玻璃鋼外殼和可以摺疊的天線組成。浮標尾部帶有昆翼,它包括一個水平舵和一個垂直舵,形似一架倒懸的飛機,有很好的水動力特性和拖曳航行性能。它可以貼近水面隨潛艇高速航行,能保障潛艇在快速潛航時實現對外通信。 三、應急通信浮標 這是一種用於潛艇遇險救生、發射報警信號的通信浮標。當潛艇一旦遇難而陷入危險狀態時,可以立即放出這種浮標,向水面艦艇發出求救信號。通常,浮標內裝有短波信標、氖燈信號器和水聲定位信號發生器等各種報警通信裝置。水面艦艇收到應急浮標發出的各種求救報警信號後,即可根據水聲定位信號迅速確定遇難潛艇方位,立即快速前往搶救。四、消耗型無線電浮標
為了使潛艇不必到淺水處進行通信,有時還使用被稱之為消耗型的無線電浮標,浮標內裝有一部無線電發射機和預編好程序的報文。在潛艇下潛時它可以彈出並浮至水面,天線能馬上或在設定的延遲時間之後豎立起來進行通信。通信結束後,浮標自動引爆並下沉。這種裝置可向潛艇提供有效的發射手段而不限制潛艇作戰的機動性,可用於除VLF和LF以外的任一頻段。雖然在其發射信號時有可能被敵方的測向系統探測到,但是發射前的設定延時使潛艇可以在浮標位置被測出之前就已遠離這一地點。 五、潛艇衛星終端浮標 現代新型潛艇都盡量配備衛星通信設備,潛艇衛星終端可裝在一個特殊的浮標內。潛艇通過浮標天線,向通信衛星定向發射信息,通信衛星再把信息放大轉發給地面站、水面艦艇或飛機。同樣,這種浮標也可以接收通信衛星轉發來的信息,然後由潛艇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這種通信方式速度快、容量大、方向性強、保密性能好,敵方難於察覺潛艇的行蹤。以下引自中國海軍百科全書
岸上指揮所對海上潛艇的通信。使用無線電通信手段,主要包括對潛甚長波發信、對潛超長波發信、對潛衛星通信和對潛收信。
特點 由於潛艇活動隱蔽的需要,岸對潛通信與岸艦通信相比,具有以下特點:①因潛艇主要在水下活動,岸對潛通信實質上是岸對水下通信;海水對電磁波的傳播,波長越長衰減越小,所以岸對潛通信主要使用無線電甚長波和超長波波段。②為適應海上潛艇活動的隱蔽性要求,通常採用定時單向發信(廣播)方法。③因通信手段的限制和保密要求,岸對潛主要的通信方式為簡短的密碼電報和約定信號。④為保障對海上遠距離、多方向、多艇群的水下通信,岸上需建立龐大的專用對潛通信體系(對潛發信網和對潛收信網)。
對潛甚長波發信 甚長波是波長為100~10千米(頻率為3~30千赫)的電磁波,在海水中衰減較小,其入水深度在20米左右。甚長波發信台規模龐大,功率為十數千瓦至數兆瓦,其山谷天線或鐵塔天線高度在200米以上,天線場地佔地數平方千米,地網導線總長1000千米以上;若用氣球舉升天線,其高度超過1500米。岸上指揮所通過甚長波發信台進行對潛通信時,通常採用定時單向發信(廣播)方法;為適應潛艇續航力大、活動面廣的特點,世界主要海軍國家都在陸地上建立多座甚長波發信台,按多點、縱深、疏散並能相互代替的原則配置而成的對潛發信網,使甚長波對潛信號覆蓋潛艇主要作戰海域甚至全球。美國建有9座大、中型甚長波發信台,其中2座在亞洲,1座在澳洲,1座在中美洲,1座在歐洲,4座在本土和夏威夷,構成全球對潛發信網。前蘇聯也建有9座大、中型甚長波發信台,其中4座在西伯利亞,5座在歐洲地區。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起,已陸續建立多座大、中型甚長波發信台,形成布局合理、使用靈活、通信覆蓋面廣的對潛發信網。
甚長波發信台信號傳輸衰減小,穩定可靠,受自然和核爆炸引起的電離層騷擾影響小,但其信道頻帶較窄,只能傳輸低速電報,不能通話;尤其是地面大型發信台,設備技術複雜,造價昂貴,天線規模龐大,隱蔽偽裝困難,戰時是敵方打擊的重點目標,且一旦遭破壞則難以恢復。為保障戰時對潛指揮穩定,除地面固定發信台外,有的國家建造了機動(機載或車載)對潛甚長波發信台,其天線部分利用飛機拖曳或氣球升舉。如美國20世紀60年代研製成功的「塔卡木」(TACAMO-take charge and move out)機載甚長波發信系統,是將甚長波發信機、拖曳天線及控制監測系統安裝在特製的大型飛機上,分別擔負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對潛發信。工作時,每架飛機沿小半徑圓圈連續飛行10餘小時,數架飛機輪番升空,保證任何時候都有1架飛機在大洋上空執行任務。機載甚長波發信系統,具有靈活機動、較高抗干擾能力、不易被發現和不易受攻擊等優點,適應性強,可單獨使用,也可與地面固定台同時使用。主要任務:平時,可承擔部分對潛發信業務;戰時,當地面固定台被摧毀或遭受嚴重破壞時,擔負起全部對潛發信任務。「塔卡木」系統經數十年不斷改進,已成為美國全球戰略性應急通信手段之一。
對潛超長波發信 20世紀60年代,戰略導彈核潛艇研製成功,為保證核潛艇的安全和核襲擊的突然性,核潛艇必須經常處於深潛狀態。由於甚長波入水深度有限,無法滿足岸對深潛潛艇的指揮要求,從50年代末,即著手研究超長波對潛發信系統。
超長波是波長為10~1兆米(頻率為30~300赫)的電磁波,它在海水中衰減小,約是甚長波入水衰減率的1/10,潛艇接收深度可比甚長波大10~20倍,且基本不受自然和核爆炸引起的電離層騷擾的影響,穩定可靠,可覆蓋全球;主要缺點是傳輸速率極低,發3個字母組成的信號約需15分鐘,通常用於岸上指揮所向大洋深潛潛艇發送重要的加密指揮信號(如核武器使用等),或以約定信號通知深潛潛艇上浮至能接收甚長波、短波或微波信號的深度,再用高速電報將詳細內容發給潛艇。
超長波發信台規模龐大,通常裝備數部至數十部功率為兆瓦級的發信機,天線總長達數百到數千千米;但超長波發信機及其天線均可設在地下,且天線遭部分破壞後仍可工作,生命力比甚長波發信台強。至80年代末,全球建成並投入使用的超長波發信台有2~3座。
對潛衛星中繼通信 岸上指揮所與海上潛艇間,通過通信衛星中繼轉發而達成的通信。岸上指揮所發給潛艇的電報,可隨時儲存在衛星岸站設備里,潛艇給岸上指揮所的電報可隨時發出,並以「主動取報」方式自動接收岸上信息。傳輸速率高,通信容量大,可靠性好,能在短時間內交換大量信息;但衛星通信主要工作在微波波段,而微波是不能穿透海水的,潛艇只有將天線露出海面才能進行通信,對潛艇隱蔽性帶來不利影響。衛星通信傳輸速率高,數秒之內即可完成岸潛間信息交換任務,一般情況下也不易被敵方偵測。
對潛輔助發信方式 岸對潛信息傳遞,除甚長波、超長波發信及衛星通信外,還有一些輔助發信方式,供在特殊情況下使用。
對潛通信浮標發信 岸上指揮所可通過飛機或水面艦艇在潛艇活動海區投放通信浮標,通過浮標對水下潛艇進行發信。發信時將報文或約定信號輸入浮標,然後投放。浮標入水時,在水面附近進行第一次發送,然後下降到預定深度進行第二次發送,在同一深度停留5分鐘再發送一次即沉入海底,整個過程約持續17分鐘。
對潛短波發信 對潛短波發信台,功率數千瓦,通常與甚長波發信台建在一起,由甚長波發信台統一鍵控,發送岸對潛電報,作為甚長波的輔助方式,供處於水面狀態的潛艇(或水下潛艇天線伸出水面時)接收岸上指令。
正在研製、探索中的對潛發信手段 岸對潛發信手段,雖然根據潛艇作戰性能不斷提高而日益發展,但仍不夠理想,如甚長波入水太淺,難以滿足對深潛潛艇的發信需要,且抗毀性差;超長波雖入水深度大為提高,但傳輸速率太慢,只能起「門鈴」作用;衛星通信雖然傳輸速率很高,但電波不能入水,需潛艇浮出或接近水面才能通信。所以主要海軍國家一直在研製和探索新的對潛發信手段。
對潛藍綠激光發信 是以激光作為信息載體對水下潛艇進行的單向發信。波長為470~530毫微米的藍綠波段激光,穿透海水的能力遠比甚長波強而與超長波相近,且傳輸速率遠高於超長波,在氣象與海況良好的條件下,可使高速航行於水下數百米深處的潛艇接收到信息。其對潛發信有3種方式(見圖):①星載方式。激光發射機安裝在衛星上,地面站通過射頻信道將信息發給衛星,由衛星通過激光信道轉發給潛艇。②陸基方式。設在地面的激光發射機,將激光束射向空載反射器,空載反射器再將激光束反射給潛艇。③機載方式。激光發射機安裝在飛機上,地面站通過射頻信道將信息發給飛機,再通過機載激光發射機將信息發給潛艇。
20世紀80年代初,藍綠激光對潛發信試驗成功,但易受大氣中的雲、霧,海面波浪和海水的透明度的影響使激光產生衰減;陽光中的藍綠光也會混入,降低信噪比等,需要潛艇採用靈敏度高、視場寬和頻帶窄的濾波接收器。儘管對潛藍綠激光發信在技術上還有難題,但就其信息量、抗干擾性、生命力和效能而言,都優於甚長波和超長波發信,是新型的、具有發展前途的對潛發信手段。
對潛中微子發信 是以中微子為信息載體的對水下潛艇進行的單向發信。中微子是一種不帶電的、質量比中子小得多的基本粒子,其運動速度接近光速,穿透力極強,直線傳播,無反射、折射、散射現象,抗干擾性和保密性好。中微子發射機不需要甚長波、超長波那樣大的天線,可以建在地下指揮所內,其傳播不受太陽活動或核輻射影響。由中微子加速器和感測器構成的中微子系統,是岸對深潛潛艇連續、可靠、保密的理想發信手段,有著廣闊的發展潛力,它的應用將是對潛發信的一個重大變革。此系統尚處於探索階段。
對潛收信 岸上指揮所通過多種手段向海上潛艇進行單向發信(發出指示、命令及情況通報等),只有收到潛艇發出的信息(對指示、命令執行情況及海上情況報告等)後,才完成雙向信息交流,形成一個完整的「通信」過程。
海上潛艇對岸上發信除衛星中繼方式外,主要使用短波進行單向發信。由於潛艇活動距離遠,發信功率有限,發信時間短促(通常在1秒鐘以內),岸上指揮所為可靠地接收海上潛艇發出的短促、微弱的短波無線電信號,必須設置專門的對潛收信點。收信點內有多部高靈敏度接收機和有關終端機,架有覆蓋相應扇面的多副高增益天線,採用頻率分集或空間分集方式對潛艇發信進行全時接收。
當多艘(群)潛艇在不同海區活動時,單個對潛收信點無法可靠地接收潛艇信息,一般都以數個收信點組成對潛收信網,以提高對潛收信的收全率和準確率。網內的收信點採用分散、梯次配置,以保證最大限度地接收潛艇在不同距離、不同方向、不同時間發出的信息。各收信點都與對潛指揮所有線路連接,收到潛艇信息後,迅速傳遞給指揮所,指揮所將各收信點傳來的信息進行人工或自動判決,整理出完整的報文。
簡史與發展趨勢 岸對潛通信是隨著科技進步和潛艇活動方式的變化而發展的。20世紀以前的潛艇發展史上,潛艇僅靠簡易的視覺通信手段對外進行近距離通信,尚無遠距離通信手段,實際上不存在岸對潛通信問題。20世紀初,無線電在海軍的應用,潛艇裝備了無線電通信設備,建立了岸潛間遠距離通信系統,由於當時潛艇以水上活動為主,岸對潛通信與對水面艦艇通信一樣,以短波雙向通信為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海軍飛機和雷達觀察設備用於反潛搜索,迫使潛艇轉入以水下活動為主,岸對潛遂改用甚長波單向定時發信方式,短波通信降為輔助手段。50年代初,出現戰略導彈潛艇,隨著海洋監視衛星和遙感技術的發展,戰略導彈潛艇的活動深度愈益增大,甚長波已滿足不了大深度通信要求,為解決深海通信問題,50年代末開始研究超長波,並於70年代投入使用,70年代後繼續研製、探索其他對潛通信新途徑。現代對潛通信將是一個多元化的完整體系,融甚長波、超長波、衛星、藍綠激光和中微子等通信系統於一體的綜合體系。以各系統之間有機結合和最佳配置來完成未來戰爭所需對潛通信任務。
托曳天線 可以收發報
推薦閱讀:
※GTW的勝利:曆數本次珠海航展空軍參展機型
※不考慮美國插手,日本現在能打敗韓國嗎?
※中國一批武器賣了300億,買家正是這個講義氣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