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請用科學的、現代的語言解釋下「空性」?

知乎上有關於空性是什麼的問答,見這裡:什麼是空性?但答案大多比較主觀,能否用現代的、科學的語言對其描述?空性是否就是清除日常意識、自我意識後的某種意識背景?肯·威爾伯在描述空性時,空性似乎是消除主觀、日常意識之後的某種深層次意識背景,它就像是黑板、鏡子,而日常意識則是在這面黑板、鏡子上浮現的表層意識,進入空的狀態後,就可以清楚的觀察到各種意念從中升起……


如果用科學的、現代的語言解釋下「空性」 ,鐵漢這位朋友的解釋就是了。緣起性空的基本含義是指世間萬物因緣集聚才得以存在,沒有獨立的『本體』。譬如說電腦看似是一體,但卻由機箱、CPU、GPU、屏幕、鍵盤各種硬體才得以組合成形,這各種硬體細分下去便是塑料、金屬;再細分就是原子、質子、中子……因為沒有獨立的本體,所以世間的本質可以說成是空性。

佛法中「名色」的概念用現代語去翻譯,色是物質,名是精神。他解釋的是色法,我從另外一個角度解釋一下名法的「空性」。

我們出生時一無所知,出生後通過身體這個渠道學習與社會的灌輸,我們接觸到各種世間的事物與知識,形成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我們是世間事物、知識、觀念、記憶印象的集合,並沒有一個真實獨立的自我。南傳佛法的行者隨著內觀的深入,如實證知這個真相,了悟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過程中會陷入斷滅大恐怖之中,經典上記載自殺的行者多由於此。一陰一陽謂之道,走過這段路,『無我、空性』的實相便如黎明的曙光來臨,行者入流後,解脫如入海河流,已是必然。

如果今生不能解脫,死亡時這些集合都各自還回去,我中關於你的印象還於你,你中關於我的印象還於我,然後生命結束。如果有輪迴,在大道的支撐下,在慣性(業力)的牽引下,我們再次尋找適合的肉體與之結合,逐漸集合相近於今生的各種知識觀念、能力天賦,成為另一個既相承又毫不相干的「生命」。這也是南傳佛法中聖者七世註定解脫的因與果,也構成了人生而不平等現象的根本。——從有輪迴的角度論述是這樣。

肯·威爾伯在描述空性時,空性似乎是消除主觀、日常意識之後的某種深層次意識背景,它就像是黑板、鏡子,而日常意識則是在這面黑板、鏡子上浮現的表層意識,進入空的狀態後,就可以清楚的觀察到各種意念從中升起……

清楚觀察到自己的各種念頭生起是很簡單的事情,通過簡單的訓練就可以達到。

從禪宗的角度去解釋空性,也無不可。但可能無關科學,但可以證偽。我舉上面的例子:鏡子。

——如鏡照影,物來物現,人來人顯,了無分別。人的眼睛像鏡子一樣照出世間萬象,看見電腦時只是電腦,看見人時只是人,如果沒有經過大腦去思維分別是電腦還是人時,就毫無分別。

這就是一般意義上的『見性』,如果離開眼睛這個載體,離開所見的事物,這個『見性』也是沒有本體的,但卻靈明遍照。

有鏡子的照察顯現能力卻無鏡子的本體,這就是空性,無形無相的上帝與道。


原子裡頭有原子核,原子核裡頭有質子和中子,中子裡頭還有更微小的粒子,但是按佛家的觀點認為,目前科學上可以拆分到極限的最小粒子還不是最小粒子,而當物質被拆分到真正的極限時是無法再往下拆分的。這種無法在往下拆分的粒子叫做究竟色法。這個世間的物質界就是由究竟色法(最小的粒子)所構成,而究竟色法,每一刻都在飛速不停的產生和壞滅。沒有任何一個色法能逃脫得了這個規律,物質的這一種特性稱為空性!精神現象(名法)也是一樣.


《中論》: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空性就是指一切事物都是因緣而生,緣缺則滅


肯,威爾博這個體驗是進入清醒後的旁觀者狀態。如同一個觀眾,看著電影里發生的一切,卻知道在看著電影。

但是,這不是非常精確,也不是空性。

現代科學還無法接觸這個部分,因為沒有能觀察到測量意識的機械。

所以,只能用主觀描述。客觀比喻。

靜坐進入靜下來的狀態後,如同混亂的客廳里,所有進出的客人開始離場。主人就站在那裡,突然發現自己原來在這裡。

能清楚的分開客人與自己。而且,確立房子主人的自我存在感。

第二步,主人開始收拾屋子。把垃圾處理,亂東西放好。沒用的扔掉。這是從靜,開始觀察起心動念,去除不是自己的所有外物。越來越清晰,越來越舒服。

第三步,該清理的差不多了,突然發現自己可以觀察自己。自己的衣服,自己的身體。觀察自己的覺知。發現這個身體並不是固定的。越觀察自己,越發現沒有一個固定的自我,都是覺,以後跟隨的習氣種子。

這個時候,才接觸空性。

-------繼續

為什麼接觸了空性?

因為,這個覺的本質是找不到的。好像一根筋連接著虛空的覺和我們。再回頭觀察,再靜坐提煉注意力,觀察力,也只能觀察那個覺生起的閃現的一瞬間。所以,覺,不是連接的一條,而是瞬間閃現的超頻光束。

而產生這個覺閃現的有一個更核心的,這裡不能用背後。因為,這個核心一直主導。

也就是本心。

所以,空性,有兩個方面。1.干擾都不是自己。去掉了,也沒事。想法,情緒,記憶,感知都是客人。2.能覺的源頭,沒有固定的實體。只有憑空出現和虛無連接。

所以,不要用理解。那超越了理解能力。用體驗。用自己去找到。


某種意義上看,每個人都有一個最本質、最高的自己。佛教中稱之為「自性」,或曰空性。《壇經》中說,「自性迷為眾生,自性覺為佛。」
這個最本質、最高的自己,在人的一生中卻很難發揮作用。為什麼呢?這牽涉到人的意識的複合結構。
可以視人的肉身大腦為意識的終端——就像電腦的顯示器一樣——它不管接在哪一台電腦上都會顯示。就是說,它只管顯示,卻不管信息的來源。
人的意識是個複合的結構,怎麼理解這個「複合的結構」呢?打一個粗略的比方,就像個洋蔥——洋蔥的內核是人最本質、最高的自我——而其外層層包裹的物質因素,它們共同屬於人意識的組成部分。
一般說來,越接近洋蔥表層的那一部分就越不好,但出現的幾率卻越高;越接近內核的部分,相對來說就沒有那麼不好,但出現的幾率相對較低。
這個「洋蔥」的最外層,是與人的大腦連通、同步的。大腦一接收到「洋蔥」最外層的信息後瞬間顯示,再指揮著人的動作、表情、眼神…所以大腦的作用就相當於是一個中轉站。
也就是說,對於意識結構的這個「洋蔥」而言,不管意識的來源是屬於洋蔥內的哪一層,抑或是中心的真正自我,都必須傳遞至洋蔥的最外層後,才能與大腦接觸從而產生作用,否則的話,對大腦而言它即是不存在。
大腦自身不具備辨別信息來源的能力,它只是被動的顯示。
綜上結論是:人的思想是一個事件。 你的念一閃,你的心一動,實際上就經歷了起源、傳遞、顯示等一系列完整的過程。
這一系列的過程是在另外空間里運行的,對於人而言是無法察覺的瞬間。人唯一能知道的是:我是這個觀點、我是那種體驗、我是這種情緒、我是那個需求 —— 卻不會知道,上述種種表現,往往是來源於此人(『洋蔥』狀)意識結構中的某一層次中、相對應的某種因素的作用。 所以說,人們通常不假思索的以為:自己的思想是自由的、隨意的,是一個錯誤。
應當說,每個人的意識都有一個相當複雜的構成——其中包涵著不同層次的、複雜的物質因素。
人們的每一種觀念、情緒、需要、甚至於習慣、慾望都不是無原無故的,而是來源於人的意識構成中各自對應的物質因素。
思想中這些物質因素的存在,人自身是意識不到、無法察覺的。
而人能感受到的是什麼呢?是這些物質因素所傳遞過來的結果——某種觀點呀,某個看法呀,某種狀態呀,某種體驗呀…
生活中,人的觀念、性格、精神狀態等等,雖然看起來千差萬別,卻很難改變,這是由於對一個具體的人而言,這些物質因素的構成方式是相對穩定的。
看一看你身邊的人,同事或同學,每一個人的性格、秉性往往都是相當穩定的,許多年過去了都很難改變,其背後就是這種物質因素在支撐著。
世人日常生活中的意識活動大都屬於上述層次。而在很好的狀態、或很高的境界中,生命可以瞬間排除上述因素的作用、干擾,使深層的那個「自己」直接傳遞至自己的表面意識——此刻,即相當於哲學家伯格森所說的「直覺」、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的「存在認知」、或佛教中所說的「悟」。

《金剛經》 中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指的就是在很高的境界中,人表面意識的來源接近於人的內部核心(『』洋蔥『』的內核),此刻,是一種本性、或曰空性展露出來的狀態。
什麼是『住』呢?有住足、停留、著相、執著的含義。此刻,人表面意識的來源屬於人意識複合結構的低層(『』洋蔥『』的外層),人的本性、或曰空性處於一種蒙蔽、替代的狀態。

嚴格來說,真正的空性境界,只有在開悟、或頓悟之後才能達到。而一般的人,可在一定層度上接近這個狀態吧。

以上。


空就是變化 色就是存在 我是這麼認為的


空性維基詞條:近代學者認為,緣起性空是佛教區別於一切宗教或哲學的世界觀[33]。為人所見的世間萬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所以有生住異滅的現象可見,人們因特定條件下的功用(因緣)來確定諸法的生或滅,任何可見的事物(諸法)都隨著變化而生滅,因此世間萬物沒有所謂的「絕對本質」(自性)。

在西方類似的命題:忒修斯之船亦稱為忒修斯悖論,是一種同一性的悖論。假定某物體的構成要素被置換後,但它依舊是原來的物體嗎?公元1世紀的時候普魯塔克提出一個問題: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那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因此這類問題現在被稱作「忒修斯之船」的問題。


給不出答案,但是同問,虛空,這個詞也不懂


可以用虛空來近似理解空。金剛經里佛問:虛空可以思維嗎?不可以。

虛空中的一切事物都在生生滅滅,虛空即不生,也不滅。既不是明,也不是暗,既不是天崩地裂,也不是寂靜無聲,既不是。。。。。,也不是。。。。。可以一直不是下去


用數學觀點解釋一下,二進位0和1,這是有為法,非零非一就是空

矛盾論解釋一下,沒矛盾就是空


一個空杯子,你可以往裡面倒水,也可以到牛奶,也可以倒飲料……甚至汽油,甚至毒藥,什麼都可以,只要這個杯子是個空的杯子。因為它如果是實的是滿滿的時候,什麼都不可能發生。

只要是個空杯子,那麼,它所接納的液體就是多種可能性的。

這就是空性的意思。

並不是空無一物的意思,而是因為「空」的這個特性,它可以有萬種狀態。

它可以「生」萬物,生萬法。

我是如此理解的,還請各位指正~


什麼是「空」?最經典的詮釋應該是六組慧能的詩: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推薦閱讀:

從前有個人,要等到世界盡頭
用無二的空性慧來看,佛教本身也是分別心的產物,但在仔細想想,這種對佛教的看法本身是不是也是分別心?
南懷瑾:深入淺出談「定」境

TAG: | 佛教 | 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