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多數人只能靠小說、影視、音樂、遊戲來消遣,卻沒法靠電動力學、流體力學、建築設計來消遣?
如果一個人平時累了無聊了,靠玩電動力學、流體力學、建築設計來做消遣,豈不是對人類的實體經濟和科技發展更有助益,同時自己也很容易能在這些方面搞得很牛逼(已經是用來消遣的愛好了嘛),從而就業無憂。為何偏偏很難做到?
難道搞小說、影視、音樂、遊戲這些消遣,「天然得」要比搞電動力學、流體力學、建築設計、物理化學這些要輕鬆省腦子?
在知乎,當討論的問題是物理、數學、法律、金融這些話題時,對於相關學科沒有系統學習的人,往往不會貿然發言。
但當討論的話題是政治或者藝術評論(音樂、電影等)時,很多人無論是否有系統的知識,都會來答題——因為很多人認為在政治和藝術評論這樣的話題上,是沒有門檻的。
但,其實是有門檻的。
再回到你的問題,「為什麼大多數人只能靠小說、影視、音樂、遊戲等來休閑消遣,卻沒法靠電動力學、流體力學、建築設計等消遣?」
事實上,當我們讀小說、聽音樂、看美劇和玩遊戲時,我們都只是一個消費者。
無論我們看的是卡爾維諾還是起點晉江,聽的是巴赫老柴還是槍炮酷玩,看的是小眾英劇還是是《來自星星的你》,都只是一個消費者而已,都只是在消費他人的文藝創作。
當然,我們同時也是電動力學、流體力學和建築設計的消費者——我們每天都在使用電力,住在別人設計的建築里。
而你所說的「玩電動力學、流體力學、建築設計來做消遣」,如果是指讀專業書籍、學習專業知識的話,那麼這個人是一個學習者;如果一個人設計了一個建築,那麼他是一個生產者。
那麼,同樣如果你真的想「玩音樂」的話,那麼請關掉豆瓣電台或者蝦米電台,去學習和聲、復調、曲式和配器——試著去當一個學習者。
或者還想玩得更高端一點,那麼當一個生產者——創作一首音樂作品,顯然是彰顯你實力的最佳選擇。=)
-
最後分享一個和問題無關的答案,我非常喜歡這個答案,希望它能對你有些幫助。有人問: 專業的影視/文學類從業者觀看影視、文學作品時,會因為視角過於專業而失去了本來的樂趣嗎?
@張佳瑋 的 回答 ——恰恰相反,絕大部分事情,是越專業,越能領略其樂趣的。
比如跑步,你不跑步,那看他人跑步也就覺得枯燥無味;但若你自己跑步,那看一個優秀跑者的跑姿、呼吸方式,都會覺得有意思。比如做紅燒肉,你不會下廚,就只能吃個味道;但你會做紅燒肉,就會邊吃味道,邊感受到」嗯這個糖色炒得好,嗯這個五花肉挑得好……「比如足球,你完全不懂規則,就覺得是一大堆人在那兒亂跑搶個球;你懂的技戰術套路越多,越覺得」呀這裡的跑位是有用意的,這個球傳得好!「比如相聲,你不懂,就當笑話聽。你自己在朋友圈裡演出過相聲,再聽大師講,一些普通的墊話都會覺得妙不可言。文學與影視,亦如是。許多匠心妙筆,許多聰明的細節,你自己從事過,懂得,才能感受到其中妙處。至於說會只注意細節而忽略本身的美妙,怎麼說呢……其一,大多數專業人士不是二傻子,不會這麼不解風情。比如作為一個寫字的讀金庸,我可以隨時在」這個地方的結構,這個細部的描寫真好「,切換到」哈哈這裡看得好爽」。
其二,樂趣是多方面的,不要單純的把「外行人也能理解的樂趣」定義為「唯一的樂趣」。實際上,越專業的人,越能同時享受到複合的樂趣。至於專業人士讀文學作品和看電影,唯一的壞處是:因為耳濡目染太多了,所以,我認識的大多數專業人士,會很挑剔。但遇到好東西時,只會更加倍珍惜和欣賞,並不減損樂趣。就像笑點高的人,只是對笑話比較挑,但不妨礙他們聽到好笑的東西會放懷大笑。
真是給知乎上的死理性派跪了,有沒有搞清楚問題在哪啊。
"小說"是「文學鑒賞」的消遣版;
「影視」是「電影藝術」的消遣版;「音樂」是「音樂理論」的消遣版;「遊戲」是「遊戲測評」的消遣版;
而以大多數人覺悟程度之低,根本沒有把一件事做到最好的勇氣。
「電動力學」是「玩具汽車」的專業版;
「流體力學」是「模型飛機」的專業版;「建築設計」是「手工製作」的專業版;在場的各位,有多少人經歷過這個過程?
能夠認真做好一件事的人,通常都是值得尊敬的。試想像,如果高考考的是遊戲,世界會有多少不同?我猜,強者永遠是強者。看清事物的規律,採取最恰當的行動,並且百折不撓。附鏈接:如果高三是一款遊戲 ——如果高三是一款遊戲
應該保持理性,客觀的講述觀點。
在這方面我沒有做到,是我的錯。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我會記住。4月18日
真不想在這個問題上再多牽扯什麼。我對自己身為一個這麼低贊的人,全部贊同主要來自這個問題感到丟人。有興趣的人不妨移步教育遊戲化的一個設想?看看這條路到底走的怎麼樣。這麼多年過去了,一個老話題,還能帶給現在的人這麼多幻想。如果真的可行,就不會只在12歲以下才行得通了。附一文,略表對
支持娛樂業從業者的發言,而無視醫學博士之見解的諸君的無奈佐藤謙一,禪茶一味
吾輩與大陸青年之座談交流中,普遍感受到如下之問題: 其一、雖曰『提問』,但大陸青年往往混淆『提問』與『發言』之區別,慣於將提問視作發表自我感受之契機。其所言雖有理有據,卻往往並非提問,也並非希望對方回答,而僅僅是發表『我認為』和『我覺得』,或者『我所知道的是』。 其二、所問之問題,通常為『如何看待』類問題,而非真正之疑惑,亦非基於自我修養而提煉出之提問,因此便少建設性。例如於哲學座談上問諸位學者『如何看待康德之思想』,或『如何解讀薩特之學說』。此類問題非真正之問題,缺少提問者自身之思考與疑惑,若傾向於此類提問,便略顯缺乏尊重。
僅僅提問乎?回答與評論 亦不過如此。
3月22日修改Unknown Artist 的答案我認為是不完善的。- 僅僅套用一個「即時反饋」理論的答案是片面的。
因為整套遊戲設計理論中,包含很多方面,不止是一個短期激勵這麼簡單的要素。
將遊戲設計領域的理論帶入到其他領域中,應該做適當的調整。比如對於可以用遊戲的方式來學習知識這個想法,不應該孤立的將 改善「學習的獎勵機制」就可以讓學習變輕鬆 的假想放在那裡,應該限定一些條件。舉例來說- 我們對於同一個進食的行為,在飽食的時候和飢餓的時候,感覺是不一樣的。
- 對同一種食物,也會存在邊際效應:在剛開始品嘗時認為很美味的東西,隨著短時間大量進食,我們就會對這種享受麻木,而不再那麼喜歡了。
- 還有在不同的環境,背景下,我們對同種美食的感覺也會不同。
對大多數普通情況而言,玩遊戲玩到一半的時候,正常人不會突然停下來去看小說。這和小說寫的是不是夠吸引人無關;在和妹子恩愛到一半的時候,也不會因為突然想玩遊戲而停下來去玩遊戲的吧?這和遊戲是不是吸引人沒關係。
再來說另一種情況,不是在某一行為進行中選擇另一行為,而是平等的選擇機會,將會體現出這樣一種事實:不同的事物在感官刺激上有不同的閾值,有些事能給人巨大的感官刺激,某另一件事可能無論如何也不會比的上。對於一個沉溺於遊戲的人,如果有可能會沉溺黃賭毒,給他選擇的時候,再精妙設計的的遊戲也競爭不過的黃賭毒;在相對空閑尋找休閑項目時,有機會玩遊戲的話,喜歡玩遊戲也喜歡看小說的人很少會選擇看小說;同樣是看小說,很多學生在上課的時候,無論這堂課設的計激勵有多頻繁,還是會看小說看的津津有味。
在一個人追求消費取悅自己的時候,延遲的強烈感官刺激是遠勝即時的微弱感官刺激的。並不是但凡使你不感興趣的事物,都是完全因為激勵周期非常長導致的。所以在你將激勵做足的時候,也很可能不會讓人感興趣。
在考慮人們選擇什麼作為休閑消遣的時候,不能用單一片面的「反饋周期」來解決全部問題。
- 人選擇什麼行為,並非都是完全取決於「獲得反饋後的愉悅感」。
人的激素控制體系,是層層下達的。有時是大腦作用垂體,有時是垂體作用腺體,分泌一個激素,中間層有很多而且同一種感覺,是由多種不同激素共同作用,才產生的。
同樣是多巴胺,有多種激素可以促使它分泌,又有多種不同激素和它一起作用會產生多種感覺。
人在睡覺過後神清氣爽,不是受到了反饋才產生多巴胺感到愉悅。無論是排泄過後,還是睡眠,在人體清理了一定垃圾後感到的愉悅並非來自外界刺激;人在消除了債務後一身輕鬆,不是受到了反饋才產生多巴胺。很多時候消除不安感也會讓人選擇和決策,不是非享樂不可。人的精神狀態,是分緊張和安逸兩種的。當緊張的時候,更傾向積累而非消費;當安逸的時候,更傾向消費而非積累。當緊張的時候,進行積累可以讓自己消除不安感,當安逸的時候,進行積累會加倍的增加疲倦感。所以如果人在安逸的時候追求享樂,那學習能帶來的愉悅就是少於遊戲。這和反饋沒有太大的關係。各種前提條件沒確立,不可以說人選擇什麼來休閑消遣,是(完全)取決於「來自反饋的愉悅感」的。就算是遊戲,很多時候也是利用「我可能會落後」「我可能會吃虧」來吸引和留下用戶。
遊戲初期會依靠劇情和關卡設計來達到「即時反饋」的目的。但是當遊戲通關了,體驗也就結束了。這時候「日常任務」,「裝備升級」,一切耐玩性的考慮,已經不再完全屬於即時反饋了。- 並非所有的知識,都可以用「遊戲」的方法來學習。
俄羅斯人數學厲害,並非是因為他們在自我激勵。正如中國乒乓球厲害,韓國電競厲害,並非因為自我激勵,獎勵周期短。並非所有學問都可以用純消遣的心態去掌握。
其實和這個問題特別相像的另一個問題,是關於記憶方法的。現在有一種趨勢在鼓吹記憶大師無所不記,但凡信息都可以用超乎尋常的記憶方法來記住。不說他們的記憶方法只是編碼原理的應用,也不說是不是什麼信息都可以用編碼原理去編碼(對於16位2進位可以編碼成4位16進位的數,1000可以編碼成10*10*10的坐標點。但是如果本身就已經是壓縮過的表達形式的數據,就很難再壓縮了。對於一般可以用8個燈的亮滅表示8選1,也可以用3個燈的亮滅3位2進位來表示8選1,但是想表示8選1不能再少於3個燈了。就算用圖像,聯想,如果本身就是及其複雜的非點陣圖像,也是很難編碼的),光說他們用編碼原理進行的是短期記憶,能不能適用於進行長期記憶都是個問題。
大多數新東方的老師不是從新東方學成後當新東方的老師,而是先自學成才後才去當新東方的老師。大多數單詞的記憶,技巧性的東西只是幫助你背第一遍,幫助你進行一個高效的短期記憶。但是在轉化為長期記憶的過程中,我沒見過哪種技巧可以幫忙的。美國人說英語,絕不會從詞根詞綴,語法等技巧出發的。我們可以靠技巧入門,但是不可能靠技巧到達精通。
現在的問題是「流體力學」,「建築設計」可不可以單靠「遊戲模式」來掌握?這些學科已經不再是入門級別的時候,我不認為掌握高端技術能避開枯燥的學習環節。
我不否認有人能從高精尖學科中得到樂趣,但是絕不是消遣。消遣更意味著「打發時間」,和「享受挑戰」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當人們想要「打發時間」的時候,尖端學科註定不能滿足人們的消遣需求。
確實每個問題都會因為建立的模型不同而有各種答案,沒哪個答案有資格說其它答案是錯的。但是有些模型的缺陷顯而易見,就要進行適當的完善。
建立錯誤的模型,就算代入正確的理論,得出的也還是錯誤的答案。P.S.我們有時候會刻意的選擇模糊的答案,受歡迎的答案也往往是模糊的答案。因為模糊的答案才給人解讀的空間,而解讀空間大就意味著可以迎合讀者的意願讓讀者有傾向的去理解。比如關於算命,關於改朝換代的五德之說(木宋克土唐,金元克木宋...),關於道家,關於「仁」,等等各種可以多方面解讀的理論。這些答案,很多都是可以從結果去回帶,迎合結果來反前提的理論。
所謂言多必失,大概還有另一層意思:如果你說的模糊,會有些儘管實際想法和你有出入,但是因為解讀的偏差,認為你和他是一個意思(其實你並不是那麼一種說法),從而引起共鳴。當你太過詳細的說明你的看法,對方有一定幾率會認為:原來你是這麼想的,根本沒我想的好,不過如此而已。4月21日編輯
對於這個問題演變成一個娛樂向話題,我著實感到無趣。請各位好好看看,一直排在前五的 周不潤(不知道為什麼沒有再更新過,把相關的文獻資料引用等豐富一下,是意識到這個問題已經變質,娛樂向了嗎?) 的答案。目前為止,他的答案才是最值得一看的答案。但是贊同數直到現在都沒過100。何其悲哀。我們其他人,只是在不同的角度給出不同的觀點而已(雖然不妨礙我對不完美答案的贊同)。而有的人,自始至終,一次都不更新他那甚至被贊同者也詬病的爛答案。
對一個根本當 都在講道理的地方 是逛論壇,不怎麼把網路當一回事,隨口各種說說玩玩,三兩天上來看看玩玩,從來不考慮編輯自己答案不好的地方的人,就連指出他的不對,都要承受U can U up的嘲諷。被嘲諷了,也不能有任何憤慨。不然又會冠以「你和他有什麼區別,都是在貶低人」。我在想,如果我都已經被人嘲諷到 好幾個人,同時專門指名點姓的質問我「你行你給寫個答案」 的時候,我還要保持風度翩翩的說「好的,小人這就去辦」?有些評論我就不說什麼了。我現在也已經妥協到你們愛贊誰贊誰的程度了。但是能不能別再用明顯想找茬的口吻,指名道姓的@我回復我,還反過來說我的態度?我本就是伶牙俐齒的人,我現實生活中也是誰惹我我就干誰,從來不慣著講歪理的人。我就是這性格,暫時也不打算改。跟我相處,請對等,別指望你居高臨下給我挖坑,我還心平氣和的讓你嘲諷。我再強調一遍,我就是一個伶牙俐齒的人,不要妄想我會在詭辯中讓任何人說最後一句話做結尾。我一定是做結尾的那個人。
我匿名了幾天,因為我知道這幾天這個問題的瀏覽量太大,我不希望我是依靠爭執賺大眾眼球,我希望每一個關注我,贊我的人,是真的覺得我的答案好,真的覺得我表述的方式很贊。而不希望依靠爭執,依靠獵奇,依靠唱反調讓多少人看到我。我也一直在努力剋制自己,約束自己,並且為了改變自己而一直在付之行動。所以我打算避過風口浪尖,讓那幾天的人不要看到我。
提問的人也很好笑,知乎明確告訴大家,問題一但提出,就是公共財產了。他還在問題里編輯,去支持一個人反對一個人。真的應了 佐藤先生 的說法:有些人根本不想聽別的聲音,他提問的時候就是想聽到他想聽到的,說他想說的而已。對這個問題,我的看法可能是很不受歡迎的。但是確實是我的真實想法。那就是之所以大多數人只能考小說,影視,遊戲去娛樂,是因為全體人類中,大多數人是庸人,聰明人佔少數。也有少數人提出了,目前排第一的和排第二的答案其實說的是一回事。因為兩個答案並沒有明確的矛盾,一方沒有說學習不能取樂,但被另一方扭曲並遭受攻擊。之所以是一回事,原因就在於此:聰明人和庸人必須分開去看待。他們同為人類,但是是不同的人。庸人天然不能用尖端科學取樂,因為他們很難有所成就。這是將尖端科學扭曲成大眾入門科學,將學習積累和消費休閑扭曲成跑題,也掩蓋不了的事實,掩蓋不了的真相。統一兩個答案,拆穿另一方的詭辯的關鍵就在於,用尖端科學取樂的人註定不能是庸人。這是不能遞推的兩個命題:別想用普通人學普通學問能享樂,去說明普通人能玩轉高精尖的學科並樂在其中。這種詭辯漏洞百出。所以為什麼說,消費者,生產者,門檻 這些東西。
是因為實在說不出「普通人就只能玩門檻低的東西取樂,聰明人才玩門檻高的取樂」這種話啊。不說話,不代表沒話說,請不要再有鑽空子,找茬,引發爭執的人來招惹我了。請帶著你的腦子,用各種科學道理和學術著作,旁徵博引各種專業理論,來打我的臉,我歡迎之至,真的有道理,我會像一個講理的人一樣啞口無言,愧疚難當的。用最膚淺的,沒經過任何考證,沒任何支撐,沒任何成功實例的臆斷當理論依據,用詭辯過來打我的臉,我只會用詭辯去回擊你。另外,我自從看過為什麼會對愚蠢的人容易憤怒?這個文章之後,我再也沒有對愚鈍的人有過任何偏見。而且我相信並認為,我也是一個愚鈍的人。但是我不可能憑空從一個激進的人變成一個平和的人,所以我必然會轉移我的衝動。所以我對懶惰的人忍受能力更差。如果你和我一樣愚鈍,請和我一樣徹夜泡在實驗室,徹夜準備競賽。不要指望和聰明人一樣,兩眼一瞪就出結果。請和我一樣忍受對聰明人來說是娛樂的,對我們來說是痛苦的學習。知道什麼叫萬中無一嗎?沒有那麼多能讓你樂呵呵去掌握的本事。因為在一萬個人里不可能有一萬個萬中無一。
我只問一個問題:如果真的把各種你們現在認為的超好的學習方法,都普遍推廣了,你們真以為社會精英會與之相對應的井噴式的增長嗎?判斷依據,理論基礎何在?好有趣的問題,不妨簡化一下題主的說法:「為什麼大多數人不選擇玩科學技術作為休閑方式?」。或者可以先回答這個問題:」選擇小說、影視、音樂、遊戲等作為休閑方式有什麼優點?「題主說的」省腦子「應該是重要的一方面。在看小說、看電影、聽音樂、玩遊戲的時候,我們多數情況下是被動的,甚至可以不用思考,跟著預設的情境走,僅靠人與生俱來的感情和直覺就能完成,這裡感性思維用的較多。而進行科技學習或創作的時候,需要大量的歸納和演繹,理性思維較多。因此,看小說、看電影、聽音樂、玩遊戲對體力勞動者來說,坐著就可以,不怎麼耗費體力;對腦力勞動者來說,又不怎麼耗費腦力,是比較適合的休閑方式。也有可能是,我們的休閑方式是經過人類數千年進化後,自然選擇的最適合的放鬆方式。當然,我們的原始人祖先不會抱著電腦看電影,吃著火鍋唱著歌,但可以想像當時的場景:夜幕降臨,一群原始人圍著篝火,有人連說帶比劃地向大家講述草原上遇到的離奇遭遇,有人獨自敲打石器,聆聽不同部位傳出的聲音……隨著時代的發展,講故事逐漸演化為今天的小說、電影,自然界的聲音被創造出原始的音律,直到發展為今天的各種音樂類型。也許古人打獵之類的休閑與今天的遊戲也有相似之處。傳統的休閑方式理應是進化發展過程中發現並保留的有效方式。心理學對於傳統休閑方式也有研究,認為電影、音樂等休閑能使人獲得一種滿足感,而這種滿足感是其他活動如教育等很難體會到的。雖然理性思維告訴我這裡應該加參考文獻了,但感性思維告訴我太晚了,還是明天再補充吧。最後,以電影、音樂作為休閑就比玩科技弱爆了嗎?這倒未必。傳統休閑方式不止滿足感這麼簡單,還有其更深層次的意義。小說、電影、音樂和遊戲雖然在經歷過程中讓人更放鬆,其後更能引發深層次的思考,體會作者想表達意思的同時,結合自身的經歷感悟其中人物的一個個人生。從這個角度上講,科技倒是顯得冷冰冰了。
作為一個高中搞物理競賽(學得自得其樂但是考得很差),本科土木工程在讀(到大三學很多專業課時發現自己不想搞設計)的人。說一些直接的認識吧。我認為這些有一定門檻的學科能成為消遣取決於:
1.對自身的定位 能不能作為消遣真的和費不費腦子沒有關係。圍棋很費腦子,但是如果你想到你想到這縱橫十九道是模擬周天之數的運行,感覺開了上帝視角有木有?你俯視著全局,有操控的感覺。竊以為一些極客的行為也是把自己往主宰上靠,做狹窄天地的主宰,至少也是逐鹿中原的一個玩家吧。想一想考試神馬的,好像是把自己變成了待價而沽的商品,地位千差萬別啊。為什麼名校的很多人積極性那麼高?因為對待先賢,人家可是彼可取而代之的心態。我高中時聽中科大的本科生說,法拉第這個人數學那麼差,要不是麥克斯韋,他那套啥也不是,只是個做實驗的罷了,還能算物理學家?中科大的老師給我們高中上物理競賽培訓時偶爾會說一下八卦,比如密立根油滴實驗一開始是用水做的,但是效果很差,有一個學生提議用油結果由於種種原因論文沒有帶他的名字,後來他成了美國物理學會的會長,雖然混得很好一輩子就是拿不了諾貝爾獎,是個無冕之王,在場的小夥伴們紛紛情感代入唏噓不已。再舉法拉第的例子,成熟的教授不會像學生那樣貶低他,但是可能會這麼說,電場啊,這個東西好,是法拉第提出的最好的東西,這是場論的鼻祖,他的其他成果嘛,還是要差一些。下課後我的小夥伴(後來此人保送上了中科大物理學院)拉著我在科大的書店裡買張量分析,李群,那興奮得就像在刷裝備有木有,真的是發燒友,不是為了備考競賽(競賽沒有那麼難)。當電動力學裡的那一個個概念的提出像是一個個決策,引發出個人學派的榮辱興衰,像是一枚枚棋子落下,改變著整個棋盤的氣候形勢,這個時候電動力學可以像音樂遊戲一樣好玩,可以如史詩般震撼人心。歷史大牛 @姬軒亦(我是姬喵喵的腦殘粉,這篇回答提到了他多次)提到自己2013年看的最好的一本書是《量子力學史話》,可能是有類似於上面描述的感受吧。然而從做學術的攻略的角度幫你拆解先賢的招數的老師是不多的,而且需要一定的門檻才能參與,自己的一些嘗試又容易走偏。2.事情與心中理想狀態的契合程度 面對從事一件事的未來,你到底是無限憧憬還是無奈地被裹挾著向前。消遣即使不與職業等功利目的相互配合,也至少要保證不能與內心期許的狀態相互矛盾。大一時我們組取得了全校結構設計大賽的第一名,我們使用了有限元分析軟體,使用TMD(可調式質量阻尼),而我們大二大三的對手們卻沒有用這些東西。建築設計也可以當消遣的。大一暑假參加學校集訓隊準備當年的結果設計大賽,預習了材料力學之後,我饒有興味地看結構泰斗林同炎的《結構概念與體系》,那時我很想做一個優秀的結構師,即使不是為了準備比賽,只是為了為將來刷裝備,我也願意看經典的書。而當你憧憬時,經典的美就容易顯現出來。大二那年重慶市賽是我們學院辦,我們組被委派了試做賽題的任務,那是一個做輸電塔,材料是美工木條,頂部加荷載,在振動台上加地震波。我從結構的整體入手,考慮了耗能抗側等需要,想到了林同炎在書里提到的跳層桁架(MIT開發出來的一種結構形式),採用用K形偏心支撐抗側耗能,做出來了不管地震波從哪裡來都兼顧了又省材料的結構,我記得在宿舍里活動室的夜裡,我查資料手算結構的自振周期避開地震的卓越周期,像是在躲避Boss的大招,有意思爆了。但是對建築行業了解越來越深之後會發現,很多東西不是我想要的,很多東西與未來無關。整個人生又何嘗不是? @姬軒亦在一個問題中答道:「自己的經驗是這樣的,很多聰明人,看到實質性的東西之後,在我們這個時代,只有一個字,那就是頹。阮籍窮途痛哭,是因為豎子成名。嵇康登高長嘯,是覺得沒有出路。」像是電動力學建築設計這些有功利價值的學科,你學的時候會被與之相聯繫的現實世界裡的事所影響,很少有人對事情潛在的價值及其對人生百態的折射漠不關心,而只是關注事情本身,尤其是當自身的生存發展遇到重重阻礙的時候。然後你就可能會厭煩抵觸。3.現實對效率的要求使得你所做的東西不能按你的審美品味呈現
我在高中時在家附近散步,看到合肥市的政務辦公中心的雙塔好眼熟啊,仔細一想它的剖面與前一天看的《新概念物理學》里推導茹科夫斯基定理時的那個圖形特別相似,感覺美輪美奐。可是當我上大學時學流體力學時,要花大量的時間在符號約定上,取隔離體分析云云,考試大概就是那幾種定式,算算基坑啊神馬的。實際學流體力學時,從建立體系到簡單運用就像一場足球賽,只看見球從開球時腳下倒來倒去然後突然就進了,你關心的比賽的細節被略過。讓事情按自己的品味審美去展開,這件事情的成本是很高的,現實資源有限而且要求產率,沒那麼課時而且要畢業得修滿那麼多課,就會特別讓人感到枯燥壓抑。我看過一本《計算機程序的構造與解釋》,這本MIT的入門書里序言就寫道:使完成了這一科目的學生能對程序設計的風格要素和審美觀有一種很好的感覺。。。我在小夥伴的推薦下讀了這本書,這邊書第二章就講數據結構了,第三章就講模塊化了,雖然我一道題一道題地自己思考,試著做過去(看了第三章開頭就沒有往下看了),但是坦白說對我做科研和做數學建模大賽沒有什麼幫助。 @姬軒亦在一次回答里好像說:在意明天的人會被只在意今天的人殺死。就是這樣喵!就像落後文明往往是壓著先進文明打的,品味審美可以提升你,但是注重它可能讓你就死在今天。人家有平台有渠道只要動員起手頭資源爆文獻動動腦子就可以發SCI,你呢?沒等到完成漫長的成長周期就不知被甩到哪裡去了。當你想按自己的品味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會發現興趣雖然是個好老師,雖然這位老師教給你的又多又深,但往往是偏的,如果你特別優秀另當別論,但是如果你像我一樣水平一般,意志力不夠頑強,周圍的人又很努力,就會使自己在競爭中處於極為不利的狀態。現實中沒什麼人把建築設計當藝術,這是社會經濟行為好嗎?師兄們的夢想都是「有朝一日當甲方,虐遍天下設計院」,什麼都要套規範,你很難知道這設計細節的來龍去脈。題主問題的核心在我的理解是「為什麼有現實功利價值的東西與消遣愛好為什麼不能合體」,我的答案一言以蔽之就是讓你爽的標準和功利的要求一般變形不協調,就算一開始是一致的,在發展中也往往會變成兩套標準。有一些例外吧,如果你的工作與興趣都是體現權力意志(想到尼采了囧)或許就可以使得興趣與功利一致,比如做官,貌似是基辛格說:「權力是終極春藥」。布萊德利曾經這樣對巴頓說過:「我們打仗是因為我們是軍人,你打仗因為你愛戰爭。」可是這樣的狂歡歸根結底是依賴於外界對自身適應的,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世界並不永遠需要你盡情揮灑你的才華,所以巴頓說:「一個軍人最好的歸宿,就是在最後一場戰鬥中,被最後一顆子彈打死。」
我僅從個人嘗試中說一說我的感悟,充滿了不成熟的狗血的成分,沒有有的答案那麼高屋建瓴。 我是一直嘗試著把自己的興趣與功利結合到一起的,但是總是玩砸,高中是這樣,現在上大學了還是這樣。因為我成長得不夠,總是有中二病的錯誤,並不是因為適應規則是一件沒有美感的事情。 @姬軒亦在適應世界與改造世界,哪個才是英雄?里的回答說得好:「像張居正這樣完全適應規則爬到頂端,然後開始改造世界的是英雄。主席適應的不是民國教育系統這個小規則,而是清末民國亂世這個大規則。華盛頓適應的也不是英國——殖民地豪強這個小規則,而是大西洋很寬,足夠容納兩個帝國這個大規則。」興趣和品味這些讓人享受的要素得以伸發是建立在自身全面的發展上的,藝術生於限制死於自由,現實越是嚴峻,越是有震撼的美值得挖掘,但是把這個當成消遣的人註定了是小眾的。都是些什麼亂扯啊?!!我發現人一但多讀幾本書就要在不了解的問題上展示才華。更有甚者展示才華前還要把題主踩一腳說「題主,你的整個觀念體系都錯了。」 然後還不過癮,再把知乎用戶踩一腳「其實,在知乎上犯同樣錯誤的亦不再少數」。胡扯的答案居然能得這麼多贊成,知乎都快變成扯乎了。
這個其實是一個非常好得問題。題主的觀念沒有錯,而且題主的思考已經切中現代文明的發展方向之一了。這個問題最適合搞遊戲心理學的人答。至於什麼消遣生產說一堆玄乎的東西,都沒回到到問題。雖然我不是專家,但專業要求曾今也上過一些認知心理的東西,我來試著回答一下。以下以玩遊戲為例子。
題主問的數學電動力學等高難學科為何不能像遊戲那樣讓人專註成謎。簡單的答案就是:我們人類的大腦有一系列物質{羥色胺(serotonin)多巴胺(dopamine)正腎上腺素 (noradrenalin)},這些物質發生複雜的作用,給你帶來愉悅感。這些物質不是隨便分泌的,只有當你做了某些行為或者受到了某些感官刺激,這些物質才會產生,作為給你的獎勵。遊戲讓人成謎專註是以為開發者通過盡心的關卡難度設計(由易變難),背景音樂,絢麗的畫面,誘人的故事懸念,等一些列元素去讓你玩這個遊戲,並在玩這個遊戲的過程中,讓你的大腦分泌神經遞質,讓你產生快感。於是,你建立的條件反射,發現只要堅持玩,就會有快感。
因此,哪怕數學物理再難,只要我們學習或者研究中,能不斷有小激勵來刺激我們大腦分泌這些物質,我們也會對數學物理上癮。
為什麼數學物理很讓人討厭?因為對大部分的人而言,學習這些複雜的學科,激勵是很慢,而且並不規律。慢指的是學了很久也沒有讓你達成一些小成就。激勵不規律指的是一開始學習會有很多小成就讓你一下非常開心,而當你學到特別難的時候,需要小成就來激勵你的時候,卻遲遲沒有進展,於是很難繼續深入學習。
Problem Solving是人的本能。解決問題得到的快感是很容易上癮的。但躲避困難也是人的本能。所以關鍵就是如何利用適當難度激發你的挑戰慾望,同時偶爾給你一些獎勵讓你堅持下去。比如最近很火的fapply bird,你每飛過一個管子,就叮咚一下,給你小鼓勵,同時分數不斷增加,讓你越來越興奮。2048這個遊戲也是,一開始很容易,你迅速得到一個大數能很快獲得成就感,但慢慢越來越難,又激發你的征服慾望,每次你到了512以後,感覺自己再小心一點再努力一點,你就能成功。於是你會堅持。
數學物理除了難度曲線太不人性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不能直接和我們的肉體感官發生聯繫。遊戲可以有音樂視覺手柄震動來刺激你,但數學物理不可以。比如,你可以快速區分一個工科生對數學是不是真愛,你就問他什麼是特徵向量。如果他能很興奮的說出特徵向量3種以上的意義(幾何變換,微分方程解,震動分析等),那麼他學數學就和打遊戲一樣。他每學到一個對定理的新理解,就和你打死一個boss的快感是一樣的。我曾今問我數學系的朋友為何蘇聯人的數學這麼厲害。他的解釋是蘇聯冷又窮冬天沒法出去玩,就躲在屋裡解題,和打遊戲一樣。這雖然是玩笑話,但我真覺得蘇聯友人學數學和打遊戲差不多:
這是柯斯特利金三卷本的《代數學引論》第三卷的開篇。是不是覺得這哥們寫數學教程就像嗑藥一樣high了?
那些說什麼遊戲不需要門檻,藝術門檻高,玩遊戲時消費,開發遊戲時生產,消費容易,生產難。消費平庸,生產高雅。呵呵,沒有一個說到點上的。對那些玩個FPS都暈的人,你讓他玩個Portal試試?或者你也在minecraft 裡面做個8 bit計算機試試?或者一條命通關Super Mario?
為什麼我說題主的問題切中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沿呢?因為整個人類社會的演化歷史就是社會分工獎勵機制的演化歷史。而腦力分工,就現代文明乘風破浪的基礎。把花在改變虛擬世界的腦力用來解決現實問題? BOOM!!!現代文明會再一次飛進。 就在滿腹經綸學富五車的才子教導題主觀念錯誤時,老外已經開始嘗試實踐題主的想法了。
Jane McGonigal: Gaming can make a better world我一直都認為我國數學教學很大問題,無論大中小學。可能受杜威的教育觀念的影響,美國教學很強調用「身體學習,在大自然中學習」。我相信,將來人類已經可以設計出像玩遊戲的crowdsourcing 平台,利用人腦,這顆數千萬年演化出來的傑作,的認知能力去解決數學物理艱深問題。
我們玩遊戲並不輕鬆,但我們只是又很強的動機去玩,為了神經遞質的獎勵。開發遊戲也不輕鬆,但如果開發過程能像玩遊戲一樣,那麼開發者也有很強的動機和毅力去「玩」這個開發過程。對於創作文學音樂影視作品,也是一樣的。我也覺得這純粹是個生理問題。
假定「一本小說」和「物理課本」信息量一致的話,看小說時候,很多信息被接受之後,立馬就被過濾掉了,除了資深愛好者,大部分人可能就順著劇情,囫圇吞棗的看掉,搞不好過兩天就忘了大半的劇情了。即使忘掉也沒什麼,因為這本身就是娛樂。
而看「物理課本」,大腦則在整個過程不斷的邏輯思考,建立各種模型,分辨細小的參數,強行記憶大部分信息,而且不能遺忘,否則就等於白學。
這完全是兩種能耗,如果說大腦是cpu的話,「娛樂產品」性能佔用上都被優化得極好,只需要cpu極低的能耗就能運轉,而「學習產品」則需要高能耗來維持。
所以,討厭學習,愛玩,是一種本能,除非高能耗能換來快感,比如考了高分之後,被各種誇讚。恩,突然想起個事來。
自己經常玩遊戲,通常看到的計分都是10,20,50, 或者100,200,1000的組合,當時就覺得奇怪,後面搞這麼多零做什麼。現在想想,這是在告訴我們,在這裡,僅僅少許付出,你會輕易獲得超出你想像的回報。
你看,打開電腦,連上網路,輕輕一點,看個網站的首頁推薦美劇,基本無需付出什麼,我就可以「各種鄙視看韓劇泰劇國產台灣劇的低端用戶」,自動獲得高人一等的快感,很划算的買賣。可是各種高端真學完了真能裝逼的課程,我來看看,這本書好像講的是……啊?我怎麼睡著了-_-bbb謝邀。
看到這個問題笑了一下,但躺下睡覺胡思亂想時卻發現它可愛得不行,反正失眠不心安,就來了。題目很詭異,於是我會儘力解釋清楚,但也請各位用力感受。除過人各有志,我要說,題主說的消遣,是無聊時的思維操練而並非不用動腦的純粹消遣。
自然科學專業性很強。而人文,淺嘗輒止會略感爛俗無趣。但撥開一切事表層,讓海葵一樣的觸手深深進入內部隱秘的世界,一切好像都不簡單。最初的狀態,總是先接觸到柔軟的人文。嬰兒需要仁慈和愛。如果一生下來爸媽就不給你念故事而是扔一堆物理化學教材在你床頭不給你看動畫片而是科教頻道不讓你玩遊戲而是逼著你寫程序。沒關係,那還是要祝福這樣的童年陽光燦爛。但是你喜歡聽故事,和他們唱的歌。在小學大多數你的小夥伴都擁有「很差的學習能力」,所以只能教什麼學什麼。但你漸漸有了自己喜歡的東西。後來你慢慢長大了,終於等到了BlingBling的物理化學生物和政治歷史地理,於是要你在同樣很美妙的自然與人文科學之間做出殘忍選擇。你選了一個你愛的。(或者並不愛總之是選了)但你真的會永遠拋棄落選的小朋友,不再去找那個玩兒么?大多數人,不會。但被拋棄的那個大多成了長久的愛好。舉一個古典音樂界用了幾百年的理論作為栗子:十二平均律。
將兩倍的頻率嚴格按照數學中幾何關係分成十二等分,依次構成音階。鋼琴上一組7白5黑十二個琴鍵,正是因為十二平均律,相鄰兩個鍵才會音差相同。就是把半根琴弦按照等比數列平均分成十二份。因為這樣的一組音是等比關係,所以無論從哪個位置開始彈起旋律都是一樣的。十二平均律在鍵盤與交響樂器中被廣泛應用。德國音樂最值得驕傲的部分便是嚴謹和純粹,巴赫於1722年發表的《十二平均律》,其結構對稱而均衡,十二個音最終完滿而確定地構成了數學中美妙的圖形:圓。
這樣看來數學的美不再那麼佶屈聱牙,而像彩色的情人,溫順優雅。數學和音樂向來是生死不離的小愛人。換句話:你真的以為聽到的只是音樂?唯物辯證法觀點:聯繫具有普遍性,孤立的事物不存在。世界是普遍聯繫的。愛因斯坦,我不明白他的消遣到底是小提琴還是相對論,對,他樂感非常棒。
所以很多愛好是相通的並不是看到什麼就是什麼,做這個就僅僅只是這個。並且一個人,他的愛好可以非常多,根本不拘於天文還是地理,詩歌還是經濟。看到評論還是很遺憾我那蹩腳的比喻水平沒有很好地體現出Point(不過真心沒跑題)刪去比喻,把Point簡化一下:因為小說戲劇影視比起專業知識更容易也更早被我們接觸到,而且若說是愛好只消遣表層的東西,更可愛的是文字而非公式。至於人各有志,是最後的事情。當然不可否認有極品的理工世家,如同我們家對建築,工業經濟,國防科技的愛逆了天,但也並沒有影響我最終的愛好選擇。開始勸題主XD
深愛自然科學的小朋友絕不少,且多數擁有正常的智商,加上愛,就會循著思維的光走向未來。因為熱愛,所以連閑著的時候也喜歡沉入廣袤的宇宙里,在我們看來這種專業性極強的消遣,也許是「對社會發展更有用的」「有益於人類進步的」「利於自我思維成長的」,而他們作為閃亮的星辰,似乎將整個宇宙變得更美了一些。事實的確如此。但加入這世界上絕大部分的人都用這個作為消遣,那不就不平衡了么?不是很可怕么?
還有從業無憂,這不可能。如果那麼多人在這方面都如同題中說的牛逼,可是我們並不需要這麼多牛逼的人,這又如何是好?不可否認,用文學,戲劇影視藝術,音樂繪畫,遊戲作為愛好的小朋友們就沒有讓世界變得更好。
要平衡。想起羅素的一句:高尚的生活是受愛激勵並由知識引導的生活。知識和愛都是能無限延伸的,因而,不管生活得多麼高尚,總還能想像出更高尚的生活。
所以無論自然還是人文科學,都是赤裸裸的知識,學到東西解決問題發現新的世界是再美好不過的事情。無論形而上還是下,都是有趣的東西,人生只要有趣就夠了,別無他求。很好的問題。
「電動力學、流體力學、建築設計」相對於「小說、影視、音樂、遊戲」,我們想要獲取樂趣時,所需的原始積累更高。例如我也喜歡看建築設計的書,但是想要獲取足夠的滿足感(效用),設計出能產生樂趣的作品來,這真不是立刻就能上手的。但是一旦突破這種積累的臨界點,那麼以此消遣也挺正常。我曾經在大企業工作時,用業餘時間設計軟體產品,設計了不少,這都是獲得樂趣的方式。在我看來,這裡產生的效用和看電影讀小說是一樣的。之所以能做到,只因為這裡的原始積累已經有了,突破了門檻而已,在這個領域的「消遣」對於自己都是手到擒來。
實際當中,也常常看到有很多各種各樣的愛好者,一旦他們在某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上有了原始積累,常常就可以從裡面獲取很大的樂趣,作為消遣,同樣有人在造飛機。曾經的許多科學家,他們的成果不也來源於此么?
我有兄弟喜歡動手做各種實際的東西(木工等等),有一年我就送給他一套電鑽,讓他「消遣」~^_^~
「小說、影視、音樂、遊戲」它們的消遣門檻要低很多,不需要太多的原始積累,識字聽話,這個大家早早就有積累了,同樣可以獲得很多樂趣。
生活不是單調的,消遣也可以同時有很多,喜歡玩電鑽的,研究建築設計的,同樣也可能會喜歡玩遊戲,這對他們而言,都是消遣。抽象化這些具體的事物,從另外一個抽象化的角度去看。所謂「小說、影視、音樂、遊戲」是供人使用的產品,「電動力學、流體力學、建築設計」 是設計原理和製作過程。題主吧產品和製作原理和過程搞混了。
最終產品是供人使用和消遣的,使用者無需知道背後的原理和製作過程,好像開車的人無需知道汽車如何製作的,只要會開就可以。小說、影視、音樂、遊戲也是,享受(玩,看,聽)的人和製作者的感受差別很大。使用者是享受,而製作者是工作。聽音樂的人只要覺得好聽,卻不需要知道樂理知識,而製作者需要有樂理知識才能製作出想要的音樂效果
就以題主的內容來舉例:
看小說是一種娛樂,因為小說是成品,看小說是使用這個成品。然而寫小說卻是製作過程,寫小說不是一種娛樂,而是一種工作,尤其是催稿子的時候。
電影電視是一種娛樂產品,觀眾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產品去看(使用),而製作電影電視過程可能只是工作,而不是娛樂了。導演演員和其他工作成員花了大量時間做出來的東西,可能市場卻不看好累人又累心。
聽音樂很放鬆,好聽,但是聽到的是成品,你買的專輯是產品。製作這張專輯的過程就是工作了,而不是娛樂。
電動力學的產品的電器工具的最終產品,是可以用來娛樂的,比如說電視機,遊戲機,或者是遙控汽車等等。而電動力學是這些東西的原理。
你不會用建築設計去娛樂,但是建築設計的最終產品,卻可以用來享受,你可以購買其最終產品,比如若音樂會的專用音樂廳,只有在那裡才能享受最好的音樂,你買你喜歡的房子,用來構建自己溫馨的家,或者造個聽音室玩玩。但是房子其製作過程是工作,它的產品房子,可以供你使用或者消遣。
當你享受熱氣球高空觀光時候,當你游泳的時候,當你玩划艇的時候,當你玩紙飛機的時候, 你別說流體力學不能用來消遣。蟹妖
個人完全不懂電動力學和流體力學,不過建築設計是本行還算能說點。
首先來看看消遣是啥意思:《現代漢語詞典》:消遣 xiāoqiǎn
(1) [divert oneself;while away the time]∶尋找感興趣的事來打發空閑;消閑解悶我今夜不睡,消遣這一夜。——《警世通言》(2) [make fun of;dupe]∶戲弄,捉弄你還來消遣我!——《封神演義》
在此顯然是取第一個意思,否則你也太能擬人了吧,能把流體力學擬人的人是大神,至今俺沒見過……
所以一個人把一件事情當做消遣,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他對這個事情有興趣,且做這件事情的過程能讓他覺得有樂趣(看起來是廢話,但是絕對是個重要的前提)。然後來看看小說/音樂/影視/遊戲為什麼可以成為消遣
這四樣東西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非常容易取得的,同時由於市場上這些內容極其豐富,所以有很多作者為了市場,就將其作品的內容做的非常通俗易懂,比如網路連載小說/國產電視劇/某些口水流行歌/免費網遊或小遊戲之類的,他們之中絕大多數在你的體驗中是完全不用過腦的,比如某些國產電視劇你中間兩三集沒看然後看五分鐘都能猜到後面的劇情什麼的……同時期內容主幹還是有討好觀眾的成分在內的。可是這些項目中總還有些奇怪的作品會非常晦澀難懂或者不招人喜歡,比如恐怖片啦,黑金死金哥特金啦,比如EVE啦,諸如此類。個人本身是很喜歡話劇的,還曾業餘演過個小配角,但是當我看《等待戈多》的時候真心接受不能,一會就困了……但是就是這樣的一些作品還是有人會喜歡的,否則《等待戈多》為什麼會被尊為荒誕主義戲劇的代表作?那些喜歡的人在人群中的數量實在是太少了,所以你很難見到有看這些東西作消遣的人(也許看恐怖片和聽金屬什麼的還算相對常見)。所以其實還是有人把這些看起來很費勁,實際也很費勁的東西當做消遣的,只是太罕見了,大多數人見不到。雖然建築設計沒有長期的系統訓練連入門都很難,可是常被拿出來舉例的安藤忠雄(日本建築大師,95年普利茨克獎獲得者),沒有受過正規建築教育,年輕時是個職業拳擊手(這貨其實該叫建築打師~),用了十年時間到處旅遊看建築,然後就做出了住吉的長屋這樣的經典作品。這個例子算是可以解釋你前半個問題。至於建築設計為什麼「天然地」就很複雜,你可以大概的了解一下建築學的課程內容設置(基本內容都差不多,各校可能略有不同):素描1,2,素描實習,色彩1,2,色彩實習,建築表現技法;
畫法幾何,建築陰影與透視,設計基礎1,2,建築初步1,2;建築構造1,2,建築結構與選型,建築力學,建築材料,建築電氣,建築設備,建築物理,建築照明,生態建築設計與技術構造,建築自動化,建築防災,裝飾材料與構造;建築名作解析,建築設計基礎1,2,居住建築設計原理,公共建築設計原理,高層建築設計原理,室內設計原理,城市規劃設計原理,城市更新與歷史文化保護,城市設計概論;建築設計1,2,3,4,場地設計,高層建築設計,大跨度建築設計,工業建築設計,園林與景觀建築設計,概念設計,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古建築設計與修繕,建築策劃;居住區規劃與設計,區域分析與規劃;建築模型製作,建築構造課程設計,快速建築設計,畢業設計;美術史,中國建築史1,2,外國建築史1,2,中外城市建設史,中國古典園林,當代建築理論,建築批評,專業英語,環境心理學,人體工程學,建築色彩學,建築經濟學;認識實習,建築測繪,木工實習,金工實習,建築師業務實踐,畢業實習;施工圖解析,建築規範,建築法規,建築施工,工程項目管理;計算機輔助建築設計,計算機建築表現,建築測量,建築攝影;
除此以外,大家都要花時間的英語,高數,政治系,體育等一樣也跑不了。
如果你有耐心看到這裡,你大概應該明白為啥建築沒法當做消遣了吧,因為你一旦開始搞建築設計,就將消耗極大的時間成本,以至於你已經無法再有時間去做任何其他事情,此時,你如果不以建築設計為生,就沒得混了。所以像建築設計這樣複雜的東西,只能成為職業,幾乎無法成為消遣。當然,不排除極其罕見的超人選手可以做到,不過相比而言,想要達到入門水平甚至只是能夠讀懂建築,都要比理解小說、音樂、電影等困難得多。以前專業是物理,後來成了碼農,那些科目就成了我的休閑方式了
最上面兩位回答者回答前都要踩一下別人的作風,就不多評價什麼了。
其實兩位各回答了一半的問題。
第一個答案澄清了一個概念,即被用來消遣的都是成品,如小說、影視作品等。實際上,電動力學、建築設計的成品,也是被用來消遣的,如電子產品、壯觀樓宇等。然後問題可以轉化為,為什麼大多數人是消費者,而不是學習者和生產者?此外,同樣是學習和創作,人文社科領域的門檻也確實比理工科底。
第二個答案給出了一個其實一點也不新鮮的視角:即人是可以在「玩中學」的。即「消費」的過程與「學習」和「生產」的過程是有可能統一的,學習和生產的門檻,無論哪個領域,都是在降低的。只不過以往的條件有限,這幾個過程必須分開。
兩位並沒有太大的分歧,因為關注點不在一個地方。除掉那臭屁的作風,我個人還是要感謝二位的答案的。 @luckystar@Unknown Artist其實凡事都是相對的,其實把任何學科拿來玩,拿來消遣都不奇怪。。。我很明白為什麼大部分人不能,只能拿音樂小說來消遣。。。1.最重要的一點,大部分人都被應試教育殘害了。。。大多數人對於數學,英語,物理的印象都是題目,各種題目,公式語法。。。在應試教育的戰場上慘烈廝殺過的人,無論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回到曾近戰鬥過的地方時,多半都是帶著戰爭的陰影。。。在他們眼裡這些東西都只是工具,淘汰別人證明自己的工具,只有利用關係,而不是朋友關係。。。而沒有被戰爭創痛的領域才有可能是綠意盎然的。。。記得我的第一本英語原著是在高中買的,當時只是因為書面封皮好看,直接買了,是紀伯倫的《先知》。。。我當時什麼都不知道,我唯一知道的是我愛上了那本書,那本書的感覺。。。紀伯倫特殊的那種「綿柔」的智慧與哲學。。然後我又因為封面買了一本《牛虻》英文版。。。然後仍然很享受。。。我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是大多數人都是帶著目的去學什麼。。。比如題主就想著就業那邊了。。。我身邊有很多人他們也試著讀英文原版,然後他們很快發現自己有很多單詞句子不懂,然後就開始查字典,標意思,記小本本。。。開始還能邊讀邊記,大概到30頁之後(很多原版小說的辭彙相當過分),隨著頁數的增多,他們會發現自己要反覆記憶的單詞越來越多,他們不再享受閱讀,而變成了煎熬,然後他們漸漸的開始放棄,大概能撐到一百頁的已經是毅力最好的了。。。或許對於這些人,還是做一些試捲來的實在。。。圖書館裡面也有很多「很難的」書都是這樣的,就前面幾十頁被反覆翻看過,而後就丟棄了。。他們只是不知道如何享受了,被關在籠子里一輩子的鳥,突然放生後卻不知如何飛翔,繞了半天又回來了。。。我一直覺得要想享受一個學科,你應該先和它成為朋友,不是出於利用的原因。而只是單純的喜歡與其交流。。。尊重一門學科。。。不要帶著利用的目的,,,選一個好的入門書(相當重要,我在第二點會講)。。比如我當時讀英語日語小說,我只是帶著友好的目的,我會盡量從整體感覺上去把握,去嘗試和作者交流。。。就像和一些大師在促膝交流一樣,你可能有很多話聽不太懂,但只要你把心靜下來去交流,你仍可以從整體的感覺中,整體的氛圍中感受到什麼。。。哪怕只是通過「表情」,仍然可以讀的。。甚至先通讀漢語版知曉脈絡,再讀原版感受氛圍。。。切記這不是考試,單詞語法是次要的,交流感悟,談心才是重要的,多次談論後你自然能慢慢開始懂。。。GRE,拿這個考試的目的是想吐槽一下,很多人學GRE都是痛苦的,他們根本就不懂GRE是個什麼東西,然後就去學,就去考高分,出國混學位。。。GRE最初是美國幾個頂尖大學用來考美國人的,不是考辭彙或者奇葩思維還有什麼坑爹長句的。如果一個美國人(或者外國人),他,熱愛科學,並且讀了很多領域的論文,那他自然會答的很好,GRE或許他就能享受這個考試了。。。而國內的人·根本就不懂這個初衷,變成了毅力測試。。。尼瑪。。。結果去了美國發現自己根本就不是干研究的料,然後熬個學位回來在小夥伴面前炫耀。。。。我學了一陣GRE就放棄了,太坑爹了,直接去看IEEE上面的技術文章了。。。日語國際一級也是。。我因為享受過日語,讀過幾本小說。。我是帶著邊考試邊享受的心去測的,當時有一篇文章比較幽默,我甚至都笑出聲了。。。其他的人,就呵呵了。。2.一本好的入門書,國內有太多坑爹的書,由於長期的應試教育氛圍以及極差的科研環境導致的。。很多領域都買不到好的入門書。。。我的數學入門書,或者我認為的真正帶我走進數學之門的是《什麼是數學》。。。一個初中或者高中的人,就可以讀的懂。。而且是國內的同類的書無法比擬的深入淺出。。。計算機軟體,馬士兵的JAVA視頻。。還有《30天自製操作系統》,記得當時那個日本作者是讓沒計算機基礎的初中生來試讀他的書,一旦初中生有地方不懂,作者就反覆修改直到能直接看懂。比起國內裝B的或者處置濫造的書,這是一本十分有誠意的入門書。我最終跟著做出了個操作系統,入了門,而且跟著作者一路玩得很開心。。就在今天在軟體公司碼代碼,沒事兒了,帶我的老員工,就把社招題拿給我練手,,,我一看是用鏈表實現約瑟夫環,臨機一動,不用鏈表了,用了別的思路,大大縮短了運行時間(如果數值夠大的話,縮短几百億倍都有可能)。。。順帶更新了一下標準答案。。。享受這種東西,突然的一個想法,然後就離經叛道的實現了。。。高斯當年搞出(1+2+3+...+100),他也不是那麼聽話的一個個加的。。。他是帶著享受的心,有點離經叛道的想法去的。。。縱使你可以說他本來就很厲害,但他對待數學的態度,卻是跟那些比著耐心一個個加的人是不一樣的。。。態度決定高度。。。記得有個世界著名的歷史學家在歷史學大會上談論為什麼研究歷史時,給出的觀點是「歷史很好玩」。。或許那些死板的教授無法接受這一點,如此嚴肅神聖的學科,卻是好玩?當然那些死板的教授永遠不能拿他們的歷史消遣,即使他們了解得再多。。。
——
這個問題真的非常有啟發性,非常值得認真回答。(2014-03-19 更新:當我試著認真閱讀其它答案的時候,發現 Unknown Artist 的答案 比我的答案更加深入淺出而且充滿激情。我真心需要藉助這樣精彩的答案重構自己的思維模式。)
可惜我目前的知識水平和表達能力都太有限了,只能給出一個蜻蜓點水一般的答案:
【消遣通常是不反直覺的,專業知識的學習通常是反直覺的】
什麼是直覺?
- 被釘子扎到手下意識地縮回來,完全沒有經過邏輯思維,這樣的條件反射行為——我稱之為【非常基本的直覺】。
- 英文基礎不足的人,看到大堆術語+俚語堆疊的英文文章,勉強看了幾分鐘,直到內心奇癢難忍,異常不適。這時候,下意識地拿起手機刷一下微博什麼的,發現一堆趣圖萌圖,趕緊轉發點贊,順便把英文文章甩到一邊不管了,這樣的知難而退的行為——我稱之為【相對高級一些的直覺】。
什麼是反直覺?
- 讓你用手砸釘子尖而不縮手,是非常反直覺的;
- 只有小學英文基礎的人,逼著他看超難的英文文章而不犯困,這是一般反直覺的。而順應直覺的情況是,讓那個人從【看英文快要睡過去的狀態】,進入【欣賞趣圖萌圖轉發點贊的狀態】。
回到題主的問題本身:
- 【大眾化】的小說,影視,音樂,遊戲等作品,經過專業人士的特殊包裝,已經把那些順應人們直覺的元素巧妙地融合到作品的視聽等感官層面了。但如果你願意的話,也可以找到【特別難以當做消遣】的小說,影視,音樂,遊戲等。我因為精力有限,今天暫不推薦了。
- 相反,對於專業知識而言,反直覺的地方非常多,比如中學數學裡曾經學過:1.99999999999999999999... 這樣的無限循環小數,【嚴格等於 2】,這個就把當時班裡一半的同學給搞暈了。
貌似就看到一個答案靠點譜,其他的好多都是一群根本不懂文學藝術的人在指點江山。
文學藝術關注的不是得到了什麼知識,而是感覺到了什麼。比如聽一首情歌,我不是用來學習愛情是什麼,只是來感受一下愛情的感覺。我看一遍三國演義,不是為了學習歷史,而是要感覺一下歷史是怎麼回事。要想知道什麼是愛情是歷史,去實踐去找專門論文資料來看,不要指望文學藝術教你什麼準確的東西。文學藝術能帶給你的,只是感覺。正因為如此,大家才能對文藝作品中的矯情和脫離現實有著驚人的容忍程度,明知道那個戲檯子是假的,也沒人去戳穿。
文學藝術中知識都是附加品,買東西買一贈一的,不要指望質量有多好。比如三國演義,當然有歷史的真東西,可是你要全信了那真怡笑於大方之家。遊戲是怎麼回事我不是太了解,但可能遊戲也不是為了訓練一個人的反應能力吧?玩一個遊戲也只是體驗一下那種感覺罷了。玩射擊遊戲我是體驗一下拿槍射擊的感覺,而不是練習槍法。玩網遊我是體驗冒險的感覺,不是真的為以後世界末日組團做任務練級做準備。分清主次。文學藝術感覺是第一位的,知識是第二位的。所以說贊最多那個答案完全跑偏了。按照他創作比欣賞高貴的理論,那文藝理論家應該比作家低賤,可事實是文藝理論家比作家高冷多了,一般人對其也是不明覺厲敬而遠之的態度。
創作和欣賞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欣賞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創作的一部分。作者和讀者共同創造了作品。至於理工類的那些東西,根本不注重感覺,只注重對錯和知識。那個說因為感覺的獎勵機制不對等也是跑偏了。有的人就是對數字沒有感覺,這樣的人很難從數學中得到樂趣,就好像一個聽不出跑調(說的是那種真聽不出來,而不是因為不懂樂理不夠敏感的)的人,不會欣賞音樂。
再說,文學藝術也是有級別的(那些說『』我覺得好就好『』的人請省省吧,文學藝術能在大學開設不是因為忽悠),比如小說,從知音體,網路小說,到一般的流行小說,再到嚴肅小說實驗小說,再到經典名著,這也是需要練級的。你一下塞給個初中生實驗小說和一下塞給他一本大學高數的效果其實差不多,都看不懂。但問題是,絕大多數人的欣賞水平都停留在了小說的某個級別,而沒有繼續上升(捫心自問,你們拿來名著除了個故事到底還能說說看看出了什麼?有沒有可能是為了裝逼才硬著頭皮看的?),我看他們看得也挺開心的,沒有因為欣賞水平遲遲無法提高而退縮。而學數學的只要一直學是不會停下來的,除非實在學不會了放棄了,那就不是『』一直學『』了。有看了幾十年婆媳關係電視劇樂此不疲的,不知道有沒有做了一輩子小學課本上的數學題(教師這種從業者除外)還覺得趣味無窮的(真有的話我膜拜)。因而,那種說成功感刺激不夠的可以省省了。真正原因是,休息時我們更多的是追求一種感覺和體驗。文學藝術遊戲可以讓我們輕易獲得這種體驗和感受,因為那就是它們存在的原因。而建築學邏輯學之類的課本不是為了提供體驗和感受,是為了獲取知識才存在的。有的人天賦異稟,能從不斷的學習中找到想要的體驗和感覺,但我懷疑到底是學習本身,還是學習的東西讓他快樂。也有可能他就是能從數字或者地圖這種比較抽象的東西中得到快感,而不像一般人用聽歌看書看電視這種具體的東西。但這畢竟是少數。所以當然我們要選擇文學藝術了。就好像如果一個武林人士要去殺人,肯定是優先選擇刀槍劍戟,而不是玉簫摺扇。當然有人就是要練玉簫摺扇來殺人,不過這樣的非主流小概率發生事件沒什麼普遍性了。消遣就是不怎麼需要動腦子就可以獲得愉悅感的活動。你說的那些不滿足前者。
不請自來,答主平時有事兒沒事兒就玩數學來著。
先說一個很簡單的事兒:玩遊戲、聽音樂、看小說等等,需不需要"經過專業訓練"?顯然不必要,也就是說這些東西的門檻比較低(相較而言,舉個例子,競技遊戲就相對不容易拿來消遣)。
另一方面,題主所說的,大多都具有一定的"用戶友好性",即它本身被"製作"出來的時候即考慮到需要使得消費它的人"感到"愉悅,這是其本質決定的;作為對比,就沒什麼人以欣賞晦澀的文言文與相對平淡的散文來消遣。而電動力學之類,一向是以"內容"先行的,一定要學術內容可靠才是第一位,用戶體驗只好往後靠了。
再次,並非諸如電動力學之屬不能帶來愉悅感(我會告訴你有謠言稱證出新的數學定理比OOXX要爽嗎?),而是想要體會它們的美感需要足夠的專業技能訓練以及與之相對應的方法。不巧的是這些訓練多半是"反人性"的(實際上專業的往往是反人性的),這些方法也是反直觀的(真空中的球形雞的梗。。。。好吧),它們與日常、與人本來的習慣是衝突的,所以對大多數並沒有接納這一套方法論(whatever,我就這麼一說)的人來說,使用這些東西帶來的痛苦遠遠超過可能帶來的愉悅(來,告訴你我們是在期望的意義下,實際上大多數人壓根體驗不到),而掌握的人,被稱為nerd、geek、程序猿(黝黑我大程序猿)。。。
再現身說法一下,答主早年曾浸淫於編程一道多年,曾經沒事兒自個做遊戲玩兒,參加建模比賽從來都是負責演算法代碼的。說實話,把程序調好的一瞬間所帶來的欣悅,不亞於其它任何人生經歷。
update:舉個例子說明一下專業的往往反人性的:答主練過游泳,基本不用力時雙臂可後曲至與身體呈約150度(當然是練出來的),彎腰反曲雙臂可過垂直角度。普通人要有這樣的柔韌還不太容易吧。建築設計是我的消遣
因為平時做的樓根本不叫設計推薦閱讀:
※你所理解的清單,其實只是「輕」單(1)——理念篇
※記住這5個小招數,就會讓你成為一個思想很深刻的人
※知乎雖好,瞎逛也沒什麼卵用
※To Be A Product Manager | Week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