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蘊含的哲學有哪些?

想了解這些哲學應該去讀哪些著作?


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論大醫習業」中說:

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庄、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凶拘忌,觸塗而生。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並須探賾。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

這裡的「五經」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泛指儒家經典;「三史」是《史記》《漢書》《後漢書》,泛指史家經典;「內經」不是指《黃帝內經》,而是指佛教經典;「庄、老」泛指道家經典;「五行休王、七曜天文」指五行、占星等學問。可見中醫把諸子百家都當成借鑒的對象,無所不包,所以,要理解它的哲學內涵,首先需要對整個中國思想史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可以先讀一下葛兆光的《中國思想史》。中醫理論的雛形大約誕生於春秋時期,所以了解一下春秋時期的整個思想文化背景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讀一讀陳來的《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

在諸子百家裡面,影響中醫實踐最深的莫過於《易經》的象數學說、陰陽家的五行學說和道家的煉丹術了,所以如果有什麼好的思想史著作剖析這三個傳統的,也都值得一讀。可惜目前談及這幾門學說的書,要麼武斷地批評它們愚昧落後,要麼以迷信態度全盤接受,再不然就是信口雌黃胡亂解讀,在這大量的文字垃圾裡面想找出一部嚴肅的研究著作實在太困難,我就不貿然推薦了,等內行人來介紹吧。

在此只想強調一點,對中醫哲學思想的任何考察都要放在思想史的視野中來展開,絕對不能隨意套用任何一種我們自以為普遍的哲學,把什麼唯物、唯心、辯證、客觀、主觀、實驗證明、科學合理性之類的概念強加於中醫,否則就會出現那種把「辨證」和「辯證」混為一談,或是要求中醫做科學實驗,自己卻對雙盲、統計等科學概念暗含的本體論前提毫無反思的膚淺言論。只有思想史能夠幫助我們反思自己,看見中醫思想與現代思想、西方思想的根本差異,從而跳出我們自己思想的樊籬,獲得更廣闊的視野。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首先人體是有偏性的,很少有人是完全中和的。中藥即是利用藥物的偏性調和病人機體的偏性,實現順應自然。

其次,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道理。五臟六腑是息息相關的,舉個例子,腎陰等同於腎水,本來腎水要借著肝氣上發到心火,再心火下移到胃,為胃腐熱提供熱量,同時胃氣以和為降,降到腎中陰提供腎陰補給,同時心火也會降下來溫暖腎水,然後就是再次的腎水如上面所述的循環。這就是一個整的系統。我們可以看成完整的一個道。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其中一個環節(比如腎陰)出現了bug,很自然的其他環節很容易出現bug,當然如果你先天其他器官比較好,就不那麼受到影響、或者發現比較及時、醫生只要找到那個bug修補就好。可是如果bug沒有得到及時修補,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的bug越來越多,這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於臨床治病啊!治病必須了解疾病已經到哪個階段了,如果我們從"三"這個層面治病無疑下藥會太多,但是我們從上面一層"二"這個層面治療就簡單了不少,"一"這個層面就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了感覺了。但是,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比如,有的癌症之人已經到了萬物腐朽的狀態了,從一這個層面意義不大了,這是個極端的例子。所以有時是從"一"入手,有時從"一""二"共同入手下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推薦閱讀:

像印堂明明在經絡上為何被定義為奇穴而如圖傳統被認為是奇穴的膽囊點卻被歸於膽經?
喬布斯生前到底採取了什麼治療?為什麼沒看中醫?外國人生病是否會想到看中醫?其中存在文化差異問題嗎?
量子糾纏的實驗證實可以間接證明中醫的偉大嗎?
樂泉啊,最後一篇吧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為何記載了糞便之類的藥物?

TAG:哲學 | 中醫 | 醫學 | 論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