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個人發展與孝敬父母是否存在矛盾?怎樣處理?
父母會以子女的成就為樂呢,還是更偏愛膝前的照顧?以中國為背景。(問題有些詞不達意,並非完全古意,僅描述一種狀況,類似「漂」。)
忠孝確實很難兩全。
很難很難。古今中外都一樣。這個就不要爭了。怎樣「儘量」兩全呢?
我的建議側重於「孝」。具體如下:- 無條件的互相尊重和禮節。堅決不說傷感情的話。
- 給父母面子要給足。
- 無條件的時刻保持理性和剋制。一定要講道理。對事不對人。
- 首要搞清楚父母想要什麼。否則,所謂的「盡孝」都是一廂情願。
- 父母最大的幸福是兒女的幸福。所以,盡孝的基礎是自己要幸福。
- 自己幸福的基礎是事業與家庭的平衡。
- 脫離了自己的事業或家庭,空泛的談論父母的幸福,是荒唐的。
- 迴避自己事業或家庭中的問題,以父母幸福或盡孝爲藉口,是虛僞的。
- 過好自己的生活,經營好自己的事業和家庭,讓自己幸福,讓父母滿意、有面子,這也是盡孝。
- 距離產生美。不要和父母長期住一起。
- 保持行爲上的距離,但不能有心的距離。和父母一定要時刻交心。保持充分信任和溝通互動。
- 經常看望父母。經常帶父母出去轉轉。現在有私家車,很方便的。
- 精神方面,父母更需要關愛。一個電話就可以讓他們少些牽掛。
- 給父母配個簡單的手機,把自己的號碼用快捷方式設置好。讓父母隨時可以聯繫自己。
- 與父母交談時, 控制自己的語氣與語調。要儘量響亮、簡明、清晰。聆聽父母講話時,要有耐心,不要打斷。有爭議時,要控制情緒。儘量求同存異。
- 尊重並讚美父母的交往圈子和老朋友。可以準備些小禮物。讓父母在朋友中有面子。
- 定期帶父母體檢。隨時關注父母的健康。任何問題早發現,早認識,早治療。
- 如果父母願意且身體還好,可以建議父母養個小寵物。不僅有個情感寄託,而且父母有些事情做,生活更充實。
- ……
(未完結。歡迎補充。)
好像還有句:「父死,三年而不改其志」 怎麼可能呢?放在當下這不是扯淡嗎?所以說,古典是有很多好的東西。但是被統治者塗改過的,有時代烙印的我們要選擇讀下。不盲從,不迷信,自己學會判斷。
「父母在,不遠遊」的出處是: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意思是: 孔子說:「父母年邁在世,盡量不長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須告訴父母去哪裡,為什麼去,什麼時候回來。並安排好父母的供養。」方:原由,道理。
來源:http://baike.baidu.com/view/2771040.htm
「忠孝不能兩全」的最早說法據說是伍子胥生於楚國,但由於父親被楚王所殺,助吳滅楚。跟個人事業發展沒什麼關係。主要是為了報仇。後來有「忠孝兩全」的說法:
唐·白居易《除程執恭檢校右僕射制》:「業傳將略,名在勛籍;蘊天爵以修己,忠孝兩全。」
網上沒找到全面的解釋,個人對這句話的解讀是在報效國家的同時提升了自己,光宗耀祖,達到「忠孝兩全」。也不是講侍奉父母。
可見,你所說的「不能兩全」,並不符合這兩句話的本意。也就是說,古人並不認為,有必要放棄謀求個人發展來陪伴父母。此外,中國的「孝道」在古時被推崇,很重要的原因是統治階級需要用它來培養「順民」,其實並不符合儒家思想。這個就不具體展開了。
放在今天的環境中,過去的很多侍奉父母的障礙不存在了,比如距離太遠交通和通信不便,比如社會保障和社會服務不完善使得只有子女才能侍奉雙親。父母更多的是在心理上需要慰藉。而心理需求就因人而異了。
補充:
我說心理需求「因人而異」,是因為看過太多身邊和網上的例子(當然,個人相信其真實性)有些父母不斷向子女索取物質,而完全不要心理慰藉。例:一個在國外的女兒,每次父母打電話就是要她寄錢回家,平時她有任何事給父母打電話,父母都不耐煩,能早就早地掛斷電話。有些父母不向子女索取物質,但也不怎麼希望子女回家。例:一個在外地讀書的兒子,每次回家不超過一周,父母就開始念叨,你學校有什麼事沒有,早點回去吧,因為他們嫌兒子在家打亂了自己已經養成的生活習慣和節奏。有些父母不索取物質,但要求子女按照自己的安排陪伴在身邊。例:父母把子女送出國讀書,然後要求其必須回家結婚,在家鄉定居,在父母為其安排的單位工作。有些父母不索取物質,也不要求子女聽從自己的安排,但十分關心子女在事業上的發展,同時希望子女能多回家看看。這樣的情況可能比較普遍,就不說了。有些父母不索取物質,也希望子女發展得好,也十分牽掛子女。但是子女把他們接到自己身邊住之後,他們又非常不習慣,而提出要回老家。有時候不僅僅是個人和父母的衝突,父母本身的要求也可能是互相矛盾的。只能是在各方面的需求中,尋找一個平衡點。
1.在當下,個人發展與孝敬父母確實存在矛盾。
2.要了解在中國父母會以子女的成就為樂還是更偏愛膝前的照顧,就必須了解中國的特色,譬如說村落文化,即大部分人的對於別人的看法大於自己的想法。如果別人覺得他們的子女在外面很不錯,他們就很有面,在別人對子女的看法影響穩定落地之後,他們才會更偏愛膝前照顧。(村落文化詳情請參考李銀河的《生育與中國村落文化》)。
3.根本問題在於政治上刻意造就的人口流動。在國企倒閉、買斷工齡、取消接班制後,子女的生存問題就突出了,而一般的父母能做的很少,幾乎幫不上忙。這就導致你沒有能力幫襯子女,那就不得以讓他去外地求生存……所以一般家裡條件較好的,例如紈絝子弟,或家境富裕的,一般很少出去。
比如說你在父母身邊又有值得稱讚的事業,這是父母最想要的吧。。。您好樓主,根據這個問題我想說一下自己的看法,手機碼字,如有不工,還請理解。
先說說自己的情況,作為一個畢業沒才幾個月的大學生而言,現階段個人發展和孝順父母絕對不是主要矛盾,下面說說我對現階段自己的分析吧。 1.家庭篇家庭為典型的工薪階層,對外面沒有什麼關係,家裡也沒有什麼余錢可供經商,既不可能給我買車,也不可能給我買房。 2.工作地篇本人在貴陽工作,也是我的家鄉,在貴陽工作人情味很濃,沒有什麼大的私人企業,工資福利好的企業一般為事業單位、效益好的國企,同學家裡有關係給弄到了輕軌公司(ps:貴陽正在修輕軌),5、6千的工資,對於畢業沒多久的大學生真的不算低,何況還有很好的福利待遇。
小公司呢,多提供一些銷售崗位,本人又不喜交際,頻繁交際多感心力憔悴,干過教育諮詢師,和家長溝通多了,真的很累。 3.個人篇個人無一技之長,三本院校畢業,性格內向,喜歡研究抽象的東西,不喜社交,本人勉強能溫飽,遇見紅白喜事,生活就會變得很窘迫。本人無心向商,但求幾年之後能有一港灣,些許余錢供個人發展之所需。綜合上面三點
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想要達到小康水平卻無一穩定發展之職業以支撐。主要問題:沒有一技之長,無法從事一些特定的行業。
當前最需解決的問題:考取專業證書,開始從事專業工作(開始再看注會的書)
手動分割————^ω^————
所以樓主你看,在我這樣的情況下,孝順真的不是我第一考慮的事情,在個人發展沒有達到小康之前,沒有特殊情況,孝順也不是主要矛盾,現在的我,和父母吃吃飯,聊聊工作的事情,祈求他們不要生什麼大病就很好,並不認為自己在這方面有太大的負擔,因為我就在家這邊工作。
那麼對於漂著的人呢,隨著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個人發展和孝順確實矛盾越來越大。
當父母生病的時候,你不能回家去照顧父母,當父母生病需要錢的時候,你卻拿不出那麼多,當父母需要人陪的時候你和父母卻天各一方,這時那些背景離鄉的人該有多矛盾。
但是這樣的矛盾,大部分不是孝順和個人發展的矛盾,我就認識在昆明漂著的前輩,買了房把武漢的爹娘接了過來共享天倫。
個人發展走好,才是關鍵,剛畢業的、準備漂著的、準備回鄉的,在爹娘身體還好的時候,走好自己的步子,不要讓孝順和個人發展成為自己的矛盾吧,祝天下父母身體健康!
抱歉,回答得有點偏!要我說70年代末以後的獨生子女,等到你們父母80歲了,可你們正是繁忙的時候。不知你們怎麼辦?可憐的老人。可憐的子女。
絕對的矛盾。連龍應台也鬱悶著呢,呵呵。為了這,我們就得承擔更多的東西,什麼貸款啦,異地工作啦,天天做些自己不喜歡做的工作啦。這個年代的年輕人,較上代有了更多的精神壓力。
父母年紀大了,有時候他們得觀念想法已不可能改變,所以只能自己加強修鍊,周旋於婆媳之間。溝通技巧要學習。有些委屈也只能一個人扛著,總之了解父母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錢?兒女孝順?兒女事業發達?還是健康快樂
為得這兩種榮譽稱號,而思慮不息
唯一能做的,就是儘力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其它的讓他人去評說吧
這個問題問得好大,以後能不能分情況提問呢?讓人很難在統一的前提下討論,不利於思想交流。1. 我覺得這是東亞文化特有的問題。看到很多非洲、伊朗、阿拉伯、越南的高富帥到了德國,根本就不想回去。東歐的跑到西歐就不想回去了。德國人從小城市跑到大城市,就不想回去了。老人在家自己照顧自己,凄涼得很,可能他們有心理準備,無所謂了。2. 小城市或農村的孩子,到大城市打工,希望留下來,但哪裡有那麼容易,父母怎麼照顧呢?買房更別開玩笑了,大城市的高材生孩子都可能拿不出這錢。讓父母掏錢(譬如首期)?那是孝敬父母還是替地方政府和開發商宰父母一刀。3. 出國留學,雖然離家很遠,但拿著獎學金出國的或者是到花費很低廉的地方留學的,應該算是為父母和家裡考慮的。好好學習,以後在國外找到工作,工資是不會低的。就是離家太遠,不能照顧父母。以後經驗足夠,回國發展的平台也會高一些,但前提是外語流利或技術過硬。
談戀愛會耽誤學習嘛?
推薦閱讀:
※職場「中年現象」:第一批即將被清退的80後
※【設計師晉級之路】Vol.3 設計師的自我修養
※自如保潔讓女兒學能源專業,原因竟然是….
※年近40,還怎麼規劃?
※如何看待職業逆轉專欄 職場潛規則 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