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觀禪如何念住所緣?

我以手握冰,會感覺到冷,但不知如何念住於冷的感覺上從而持續深入的看到冷這種感覺的本質。若是沒有念住,則心神可能只在握住那一下一剎那是念住於冷,接著立刻去聽,去看,去想,游移不定,毫無力量,無法持續深入觀察冷。同時還搞不清念住與專註的區別,怕做錯了


修習念住是從發現念住自然集起的。你這個「以手握冰」已在觸發行蘊,然後又再想如何觀察到冷的本質觸發了想蘊。五蘊讓我們觀察不到如實,以這樣方式是不能如實觀察到念住。可是如果你守株待兔地等著發現念住集起,卻不知「守著」其實又再次不自覺地刻意發動了行蘊和想蘊。然後在不如實的蘊等著念住集起,這也不會如實觀察到念住的。

如果你有翻閱雜阿含經,你會發現雜阿含經開始頻密提到四念處之前的百多篇經都是一直在提及五蘊的。認知五蘊五蘊的集五蘊的滅五蘊滅道跡(八正道)五蘊味五蘊患五蘊離。在認知了五蘊的存在,開始注意到我們常常執著於五蘊的固定內容中才產生了憂悲苦惱這些問題。這固定內容,我們原以為能願景著,希望它不變,但是又怕它生變才會有憂慮或苦惱。然後當它生變至沒落時,我們就會悲傷受苦。而原先一直期盼不變就是佛陀所說愚痴凡夫以為五蘊為常(不變)。其實五蘊的內容是變易無常,所以才有的。那麼五蘊屢屢無常,證知屢試屢敗,顯然不能掌握,亦不再去掌握,那麼就會生起厭離,亦即五蘊離。那麼在五蘊的篇章其實在後部也夾著十二緣起

離五蘊,就開始容易觀察到緣起。若能從你自身經驗證知十二因緣,那麼繼續翻閱雜阿含經就開始到四念處的篇章了。離五蘊,觀察到緣起,就好像已經洗禮了,對於念處自然集起覆滅,很容易就被覺知到。很多人忽略了這個學習順序,直接跳進修習四念處,這樣學習才導致很難得心應手的。

切記,在還沒能對五蘊有所離,證知緣起,修習四念處,很容易就被五蘊牽著鼻子走。這樣根本修習不了四念處。


不執取是建立在執取上,【不住】是建立在【能覺】上。其實保持最自然的正念相續就可以了嘛,「感受的時候只是感受」,頂多再複習一下解脫道基礎常識,心識發散時候注意收回來就行了呀。

可以先將意識認知為一條河流,我們覺知的對象應該是流動的河流本身,而不是上面漂浮的某個物體,對於那些漂浮物只需要做到「我知道」程度的覺照就足夠了。

另外啊,止禪的本質也不是專註於河流上漂的東西,而是跑到最上游倒入dark♂顏料,同樣也需要先將意識從河裡收回(即正念),以清晰的觀察者視角才能操作。


修習觀禪若只是專註,靜止不動,這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觀察所緣境的特性。禪修的所緣境有兩種特色,一種是自相,另一種是共相:自然的特性指軟硬、冷熱,這是它們特有的性質(自相);而它們共同的特性(共相)是它們會生滅。這種共有的特性,指無論它是什麼都會生起和消失,在這一點上它們是共通的。禪修中最重要的是:緊緊跟著所緣境--焦諦卡禪師《禪修之旅》

修習念住禪,是不斷覺知在六根門所發生的一切,從醒來的那一刻,直到入睡前的最後一刻,而不止是在坐禪的時候。更重要的是,對妄想、挫折、孤獨和任何感受,都要保持正念,並且加以了解。--焦諦卡禪師


拿個圖釘 ,在你腳上扎一下,出血弄傷

然後你走路的時候就會疼,你就會自覺不自覺的盡量避免傷口完全和地面接觸,總會省點勁,否則會疼

這個時候,你儘管去看去聽去玩手機走路

你依然會時時刻刻注意腳下的覺知

等你傷好了,養成了注意腳下覺知的習慣

逐漸主動覺知,養成習慣,這就是觀了

至於止,就是停的意思

就是面對大千世界,燈紅酒綠,你作為一個人民警察

下班後,在家裡,玩遊戲,打牌喝酒的時候都毫無心情,毫無樂趣,經常忽略現實的聲色光影

心思常常被唯一的線索抓

唯一的線索是被害者死前用口紅在地面上寫的一個符號「·」

剛開始你對這個點還有很多聯想,漸漸的沒有了聯想,整天對著這個點發獃

直到有一天,你坐在家裡客廳一邊抽煙一邊想這個點

時間靜止了彷彿

突然你手被燃燒完畢的煙頭燙傷

這時候你才發現,5分鐘的時間對你來說就像兩三秒鐘

這就是止,也是奢摩他的被動款

如果你能做到主動這樣,就是正牌奢摩他

毗婆舍那也是一樣,主動去覺知,就是正牌毗婆舍那


為什麼選擇觀手,在身體的各部位中,手最與心相應,我們對自己的身體覺受比較敏感,注意力容易集中,容易形成專註,因此,通過觀手可以引導心快速達到入靜和突破。

手怎麼放置。雙手平放或疊在一起,隨便怎麼放都可以,因為這個手無論你怎麼放,它都不容易出現問題,同時也很容易產生感覺,所以這個是非常自由的。另一點,你可以在靜的情況下做,也可以在運動中進行。 躺著觀還是坐著觀?隨便,姿勢是很隨便的,你覺得哪種姿勢最容易升起感覺,就用哪種姿勢。不管是躺著還是坐著,都以自我感覺舒適、平穩為主,標準以身體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放鬆為準。這樣,就可以一心於心了。

首先放鬆,要高度的重視放鬆,經過放鬆到位後,把注意力放在一隻手掌上,隨著專註力的增強,手掌會出現麻、漲、熱的感覺,選擇其中一個最明顯的感覺來體會,比如,選擇熱感,這時候,要放棄體會其他感覺。體會熱感、熱度一絲一毫、很微細微細的變化,要靜靜地體會、高度專註的體會它的非常微細的變化過程。

當你的心越來越柔細,和這種一絲一毫的變動融為一體的時候,慢慢的,你的身體其他部位的覺受就會越來越微弱,心已經非常專註於這個熱感。手的這種熱感的穩定,標誌著心的穩定;手的輪廓,身體輪廓的喪失,標誌著你將不再走神;這時候,你就逐漸和這個熱感融為一體。當你和這種熱感融為一體的時候,很快會有暖洋洋的感覺迅速包圍整個身體。這就完成了欲界定的問題,這就形成了一個酥暖。

觀手,剛開始的時候,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原因在哪裡,第一就是,手的感覺沒有升起,因為你手的感覺不明顯、沒有升起,這樣就導致沒法集中,等到手的感覺升起之後,非常明顯之後,就很容易集中了。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觀手的時候,不是去體會手掌在哪裡,而是去體會手掌升起的麻、漲、熱各種感覺中,其中的一種感覺。只要盯住一點感覺,就可以帶動全身。一既一切,突破一點,也就突破全身。同時,要在心上下功夫,讓心專註於一個感覺一絲一毫的變化,體會越細越好,越耐心越好,這樣,可以讓心穩定的處於柔細的狀態。

觀手也要有一定的方法,有的人一開始觀的時候這種氣感就特別的明顯,有的人不行,因為身體素質的原因,和這個心能不能集中,心情是不是平靜,這些原因。所以剛開始的時候要採取一定的措施,比如說,你注意力不能集中的時候,那麼你就可以觀手的運動,手像打太極拳一樣慢慢的運動,在這種運動中你體會那種手的麻、脹、熱等等,體會這個覺受,讓這個覺受先提起來,有了這樣的覺受之後,你就容易集中注意力;然後也可以把手垂下來,垂下來之後它就容易出現這種脹,特別容易出現脹;等這種覺受升起的時候,明顯的加重、升起的時候,然後你就可以平放著觀;等到這種手的感覺已經很明顯了,專註力已經能夠增強了,然後手的運動幅度就慢慢開始變小一點;漸漸地過渡到觀這個手指的運動了,手掌稍稍的伸縮,稍稍的張開、合住等等,就觀這種微細的動作,在這種微細的動作中,體會那種氣機是怎樣的收縮和膨脹的;再進一步,手就不用動了,就慢慢的體會這手中的氣機它是怎樣的在一點一點運動的;慢慢的也不用再體會這個運動了,因為你不是練氣功的,不再體會這個運動,就體會這種手的熱度它是怎樣一絲一毫很微細很微細的變動,靜靜地體會這個變動。當你的心越來越柔細,和這種一絲一毫的變動融為一體的時候,慢慢的你的身體其他部位的覺受就會越來越微弱,心就完全就專註,專註於這個氣感,這樣你就逐漸和這個氣感融為一體。當你和這種氣感融為一體的時候,很快的這種氣團,這種氣的暖洋洋的感覺迅速的就包圍整個身體。這就完成了欲界定的問題,這就形成了一個酥暖。所以就通過這一個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先看一下自己屬於哪種層次的,比如說你剛開始的時候屬於氣感一點都不明顯的,那你就可以採用一些輔助的動作,總之讓這個心能夠專註;如果你的氣感特別的明顯,那你就不用輔助的動作,就這樣靜靜的觀就行。

還可以這樣觀手,我們現在靜靜地坐下來,但因為剛從煩亂的生活中出來因而思維非常混亂,雜念紛飛,無法專註地觀察手的感覺。這時候就要順應此時思維狀態的動的特徵,因勢利導,觀察手的細微的動作。你可以讓手指微微的移動,觀想寫毛筆字、畫畫等都可以。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慢慢地小幅度的運動,保持心的平靜、柔軟、美好。這樣觀想一段時間,心就會平靜很多,你會感到這時候手指的運動已經變得多餘了,已經不想再動了。這時候就要順其自然地讓手停下來,不要再動,僅僅只在心中繼續專註地觀想手的運動。漸漸地,你終於能夠非常專註地在心中觀想手的運動,再也不會走神了。就這樣,繼續在心中默默地觀想手的重複運動,越慢越好,你將覺得這種觀察多麼美好,你將非常享受這種觀察,在不知不覺中你將進入高層次思維狀態,你將徹底擺脫身體上的任何感覺,哪怕是癌症的疼痛,這時候也將無影無蹤。時間將變得飛一樣的快,你會不動不搖地一坐就是七八個小時。

主講:清涼月老師


手握冰幹什麼?

鼓掌不會嗎?搓木條玩生火不會嗎?這些都比握著冰塊好。

想要念住所緣,首先要學會讓它具有吸引力。

比如你鼓掌,手打的啪啪響,搓木條也一樣,手的感覺是非常強烈的,你的思維會主動關注這些具有強烈吸引力的觀察對象,等到觀手產生氣機暖的反應的時候,那就觀住了。

如果怕疼,也可以想像呀,抱過小孩嗎?你可以想像你在用手抱小孩。寶石漂亮嗎?你可以想像手上有這個。

如果想像抱小孩厭煩了,也可以想像自己摸貓的毛,如果又厭煩了,可以想像自己把掉下樹的小鳥柔和的捧回鳥窩。

但無論怎麼想像,目的只有一個:讓你的觀察對象具有吸引力,不會讓你失去所緣,初期的修行,無論是觀呼吸也好、觀外景也好、觀手也好,一定要學會設置自己的觀察對象,即使在設改變觀察對象的時候,要符合相變心不變的原則:

也就是你無論觀什麼所緣,設置完後一定能夠讓你的心境的柔軟柔和深沉,這就是一心不亂。


附 錄(一):正念禪修的原則

一、不論發生什麼事,喜歡的、不喜歡的,以接納的態度放鬆地觀照。

二、耐心。

三、不是要事情隨我們的意願發生,而是試著如實地了知正在發生的事。

四、不排斥拉扯你注意力的對象(如聲音),覺察這些對象帶來的不舒適。

五、不沉迷於喜樂,覺察喜樂帶來的舒適可意。

六、任何煩惱出現時,品味其中的感受、情緒和痛苦。

七、不要求別人為自己的情緒、痛苦負責,苦的因潛藏於自己的內在。

八、觀照自己的身心,發現它們的實相,超越它們的束縛。

摘自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

正確的態度是禪修時最重要的一件事:

1* 當你修行時:不要過於努力專註,

不要去控制,

不要企圖製造任何事物,

不要強迫或限制自己。

2 * 不要企圖製造任何事物,

    但也不要拒絕當下正在發生的事。

    然而,當事情發生或停止發生時,不要忘記它們,要對它們保持覺知。

3 * 企圖製造某件事是貪(lobha),

    拒絕正在發生的事是嗔(dosa),

    不清楚某件事正在發生

    或停止發生是痴(moha)。

4  * 只有當觀照的心沒有貪、 嗔、 或煩惱/焦慮(soka)時, 寧靜(直觀)的心才會升起。

* 你必須反覆檢查自己修行時的態度。 

6 * 你必須同時接納並觀察好與壞的經驗。

7 * 你只想要好的經驗,

    你連最微小的不愉悅經驗都不想要,

    這是否公平?

    這是正法之道嗎?

摘自 正確的修行態度 雪吳敏禪師

這些是一些基本的原則,要放鬆,不要去追求,

不過我覺得你可以試試從身念住開始而不是受念住,例如馬哈希禪師一系的觀腹部起伏和動中禪的觀手臂移動,這些對象的變化比較明顯,容易標記和持續念住,有了一定的定力以後再去觀察受就容易了,甚至會自然地轉換成受念住。


建議初學者還是從佛經里有的法門下手,不要依照自己的見解自創法門。一方面佛說的法門更靠譜,另一方面歷朝歷代嘗試的前輩也多,很多坑都已經有人填過了,自創法門相當於你在神農嘗百草,有什麼問題誰也不知道,發現問題也不知道怎麼解決,問別人,別人也沒見過這些新方法,只能泛泛而談,隔靴搔癢,憑空浪費精力。


所以,一般都是觀呼吸,這個不會冷過頭。

最好先練習放鬆。進入狀態不會有後遺症


這麼修怕是要修到歧途中去,不以無常、苦、空、無我為主旨的打坐念住,皆非佛法


推薦閱讀:

無我,五蘊,煩死了?
有個可愛的女朋友依然選擇出家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唯一路》
相信與不相信里的因果
泰國四面佛、佛牌、古曼童和南傳佛教有關係嗎?

TAG:上座部佛教 | 禪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