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國的主要矛盾是否發生了變化?如果是你認為現在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我們以前學習的時候了解到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以前也有過階級鬥爭為綱的時候,那麼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今天,我們的矛盾是否發生了變化呢?現在的社會生產是否還落後呢?


謝邀,社會生產已經不再落後,物質文化需要依然還沒有滿足,究其原因是少數人佔有過剩,多數人佔有不足,貧富差距懸殊,有房階級和無房階級的利益對立已經成為新的主要矛盾。未來,無房階級將被有房階級剝削,無房階級將成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接班人。


現在矛盾實際上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與先進生產力的矛盾。物質是有的,要不也不會產能過剩。


謝邀,非常抱歉,長時間沒有回復,一是一直在外,剛回到家中,另外,你提出的這個問題,我認為是一個較難簡短就能回復的問題。下面嘗試儘可能簡短回復。

我認為要研究分析這個問題,應從「是什麼」和「為什麼」兩個層次進行分析。

一、目前我國建立的是什麼樣的社會經濟制度

1881年2月16日,俄國的維·伊·查蘇利奇給馬克思去了一封信,請求馬克思談談他對俄國歷史發展的前景,特別是他對俄國農村公社命運的看法。馬克思在給查蘇利奇回信的初稿中談到:「因此,從理論上說,俄國『農村公社』可以通過發展它的基礎即土地公有制和消滅它也包含著的私有制原則來保存自己;它能夠成為現代社會所趨向的那種經濟制度的直接出發點,……它能夠不經歷資本主義制度……而佔有資本主義生產使人類豐富起來的那些成果。」

而我在別的問題答覆中已經論述過,按照馬克思上述觀點,我國目前實行的就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的混合所有制社會體制,這是一種不同於資本主義制度的新型經濟制度。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一文中有過一段精闢的論述:「在現代社會,勞動資料為土地所有者和資本家所壟斷(地產的壟斷甚至是資本壟斷的基礎)。……勞動資料也包括土地」。馬克思在這裡特彆強調了「地產的壟斷甚至是資本壟斷的基礎」。也就是說目前我們國家建立的社會經濟制度已經消除了資本壟斷的基礎。

建立這樣的制度並不是為了建立而建立,一定是為了加快經濟社會的發展,但是哲學上歷來講「是什麼」和「為了什麼」。或者如同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分析問題思路一樣,首先是說明論證一個事物是什麼和不是什麼,然後要回答「怎樣做」「不怎樣做」。中國今天建設的社會主義,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是一種不同於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制度,這回答了「是什麼」的問題,建立這樣的社會經濟制度是為了發展,但是發展是為了誰發展,主要矛盾就出現了,發展是為了少數人還是多數人,發展僅僅是為了物質方面的發展還是包括文化精神方面的發展。發展是無序的發展還是和諧的發展。這就是發展是「為了誰」和「怎樣做」之間的矛盾。當然這也就是目前我國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矛盾。故此我認為目前的主要矛盾的確就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因為我們的發展確定了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但是如何做呢才能真正的滿足呢?這就是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

G

?????????/??


沒有變化。大多數人掙的錢還是不夠他們過上理想中的生活——住一線城市市中心200平的房子,開豪車,沒貸款,月入n萬元,孩子上最好的學校(最好可以直升清北,還能跟哈弗做交換生)老婆可以買名牌包包,家裡可以雇三五個傭人。

可是如果大家都過上這樣的生活,傭人從哪裡來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中央已經回答了你


十九大具有重大歷史性意義,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

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意味著國家已經認為經濟增長與平衡發展的倒「u」型拐點已經到來,「不平衡增長」的邏輯將被「再平衡增長」所代替,過去三十年的經濟、政治生態即將發生改變。

過去的「不平衡增長模式」已經取得較大成就,如今得益於經濟的發展,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原本地理上不具備交通優勢的地區交通格局發生改變,兩橫三縱網狀格局基本形成,「再平衡增長」的客觀條件成立。

若要實現在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經濟增長與平衡發展同步進行,一方面通過產業升級打造「T」形空間的國際化大都市,另一方面通過產業轉移實現兩橫三縱其它城市的快速發展。

可以預見未來若干年內將有大量利好政策向兩橫三縱(除沿海沿江)關鍵城市傾斜,產生大量人流、物流、資金流。


十九大報告看城市發展戰略方向:

從「不平衡增長」到「再平衡增長」

2017年,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這是一個重大判斷,自1981年在《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規範表述社會主要矛盾之後,「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表述成為從十三大報告到十八大報告36年來我們一貫的表述。

十九大提出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預示著我國經濟增長與平衡發展的「倒U」形「拐點」已經來到,未來將更加註重經濟穩步增長與平衡發展之間的同步,實現「不平衡增長」到「再平衡增長」的轉變,這將極大影響未來國家戰略規劃、戰略制定的方向。

這意味著過去三十年的經濟、政治生態即將發生改變,「不平衡增長」的邏輯將被「再平衡增長」所代替,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流向不同往日,過去我們認為重要的核心城市,在未來機會可能越來越少,而過去被我們忽略的城市可能潛在巨大的機會。

下面,首先將理清80年代以來我國城市發展戰略演變脈絡,接著從國家城市發展戰略角度,解讀十九大報告背後預示的我國城市群發展規劃,最後,從宏觀角度分析未來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點」與「軸」。

一、從「平衡增長」到「不平衡增長」

80年代中期,由於「西部大開拓」、「均衡發展」學說的盛行,在我國經濟基礎薄弱的情況下,無視地學基礎的城市發展戰略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在此前提下,陸大道院士參與《全國國土總體規劃綱要》編製,提出了「點-軸系統」理論和我國國土開發和區域發展的「T」字型空間結構戰略,即以海岸地帶和長江沿岸作為今後幾十年中國國土開發和經濟布局的一級軸線的戰略,集中優勢發展沿海、沿江在地理上天然具有優越性的城市,打造城市「增長極」[1]與「增長軸」[2],最終形成T型空間戰略格局,實現了從「平衡增長」到「不平衡增長」的戰略轉變。

我國國土開發和建設布局的「T」形結構(1986年)

[1] 增長極:由法國經濟學家弗郎索瓦·佩魯提出,認為一個主要城市快速發展可視為一個增長極,它對周邊的區域既有極化作用也有擴散作用,並且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極化作用會更為凸顯。表現在對周圍小城市的勞動力、資金吸引,實現自身快速增長的同時,使兩者經濟差距擴大,造成經濟發展不平衡。

[2] 增長軸:由陸大道院士提出,認為在區域開發的初期, 在經濟發展水平很低的情況下, 資金投入和開發活動的重點集中在少數中心和少數軸線上。這種重點開發可以導致區域經濟的較快增長。

「點軸系統」理論提出者、中國科學院院士 陸大道(嗯,這張是我拍的)

該理論在實踐上得到印證,沿海、沿江地帶的重點開發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成就,成為了三十年來我國經濟取得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顯然我國現在發展得比較好的城市,基本都在沿江沿海地區。

二、倒「U」型拐點日益凸顯

[1] 威廉姆森「倒U型理論」:認為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出現、擴大、縮小以及消失是一個周期性規律變化過程,經濟發展與發展不平衡之前存在倒「U」型關係

在沿江沿海戰略取得巨大經濟成就的同時,不平衡的快速增長將會帶來巨大社會矛盾。

對自身而言,工業、交通、人口、動力設施等集中的規模太大, 則用地、 用水必然緊張, 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過分複雜而代價太大 (如大規模立體交通工程、長距離引水、環境治理工程等), 環境和生態質量惡化, 各項工程建設成本大幅度增加。如果繼續再集聚下去, 區域經濟增長反而明顯減慢。對外部而言,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分配不均產生的社會矛盾日益凸顯。

一方面,我國經濟已滿足向平衡發展的基礎。如今我國經濟依然保持中高速增長,綜合國力與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均有較大提升,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54萬億元增長到80萬億元,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對外貿易、對外投資、外匯儲備居世界前列。

另一方面,經歷了近40年的改革開放,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存在著區域之間、城鄉之間、部門之間、領域之間、群體之間等不平衡,存在著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發展的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因此, 客觀條件、與人民需求達成一致,十九大後將逐步調整區域發展的方向, 重點發展新的地區, 實現經濟增長與平衡的發展。

三、從「不平衡增長」到「再平衡增長」

實際上,十九大之前國家已經做好了經濟轉型基礎。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樊傑主持國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工作,並於2011年發布。在原本的沿江沿海「T」字型發展戰略基礎上,增加陸橋通道為北橫線,京哈京廣通道、包昆通道為中西部縱線,形成「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以兩橫三縱為綱,各支線為目,綱舉目張地從宏觀上實現不同區域的平衡發展。

國家的意圖是通過大規模公路、鐵路基建,改變經濟弱勢地區的地理環境,在各地打造核心城市,通過核心城市帶動周邊衛星城發展以及鄉村城鎮化,促進各地區平衡發展。

「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

其中「強化舉措」、「深化改革」、「發揮優勢」、「創新引領」四組詞方向不一、力度不一,表明未來在西部、東北、中部、東部的不同發展戰略。尤其是「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一句,可以預見到未來西部將迎來大量政策優惠、資金支持;中部地區則會成為沿海經濟帶、長江經濟帶進行國內產業轉移的腹地,提高人均收入實現全面小康;而對已經成熟的長江經濟帶、沿海經濟帶,則希望能夠創新引領實現地區優化發展,進行產業升級,在關鍵產業上(金融服務、人工智慧、晶元、大數據等)構建相對世界其它城市有競爭力的國際大型都市。


修之來也原創文章

歡迎各位一同探討


厲害了……和黨中央有同樣的洞察力……


習大大說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沒有,簡單點來說。現在人民需要更好的醫療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環境,更完善的法律法規,更高檔的娛樂文化科技時尚等產品。更完善的公共服務。而中國還有很多的窮人。中國很多都比以前好,但還不夠好。而現在的人的需求還也比以前高。

所以沒有。


人們日益增長的對提升自身能力的需求同不充分努力之間的矛盾


已經改成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如果有選票的話,你會更加容易清晰地知道這個問題


emmm……

對我來說,最大的矛盾是

明天的毛概課堂展示——

"從xx角度 淺談你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及對策"

該怎麼弄??┐(′?_?`)┌


本源關係心理認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永恆的矛盾,沒有時限。


推薦閱讀:

中印會不會爆發武裝衝突,關鍵或許在於這個因素……
為何1999年吳嘉玲案與2001年莊豐源案的裁決相反卻仍有如今的雙非子女問題?

TAG:政治 | 社會矛盾 | 中國 | 辯證法 | 物質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