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瞬間讓你覺得手機搶走了你的生活?

越來越離不開手機,又覺得手機真的佔用了太多時間


當不帶手機拉不出屎的那一刻,手機就搶走了所有人的生活,包括現在刷知乎的我。

被搶的一塌糊塗。

有個被說爛了的例子,十年之前,有【網蟲】、【網癮】的概念,現在呢?

不存在了,因為誰都是網蟲,而且比當年的網蟲、新新人類更甚一步。

當年的網蟲,是有「不在線時間」的,就算每天網上衝浪6個小時,那其餘時間是處在現實生活中的。在web時代,我們還有「在線」與「線下」的概念,智能機普及之後,就營造了「隨時上網」的大氛圍,大概在2012年以後,你就再也和手機分不開了。

敲黑板,這裡是重點——

個人認為,【微信的全民使用】是「手機搶走生活」的最初、最直接、最大的原因

在電話簡訊時代,非「網蟲」們如果對互聯網不感興趣的話,完全可以不上網,讀書、戶外、工作,生活依然充實,不玩手機也是沒有影響的。

但微信的出現和全民式鋪開使用,把人和人的聯繫方式改變了,剝奪了人們最後的【不在線時間】。什麼意思呢,在2011年,你是可以用非智能機的,有人有事就電話聯繫。2012年後,無論工作、生活,正事、非正事,都用微信聯繫,微信沒有「不在線」功能,手機不在身邊的話,別人會找不到你,等於這人消失了、失聯了,大量的通知、公告、重要信息,都是用微信發,你不用智能機試試?領導每次發通知,整個單位的都知道了,還要單獨打電話給你?

根本不現實。

就在5年前,我還在上大學,以前班裡發通知都用簡訊(那時候叫「飛信」,現在應該沒有了),從5年前的這時候開始,就在QQ群微信群里了,我是非常不適應的,因為在那時「網路」還算是個虛擬語境,在不在線不必強迫,我那時的習慣是每天晚上在電腦前上兩個小時的貼吧,看看這一天網友都討論啥,然後回復,上網是個悠閑且快樂的事。「微信有正事急事找你」曾讓我非常不爽。

但沒什麼卵用,很快古板如我就習慣了,而且還極其熱衷於發朋友圈,悄無聲息的,使用習慣就改變了。

當微信把【不在線時間】侵佔之後,時時用手機上網的行為前提就鋪開了,破冰之後,各大APP風起雲湧,無限的內容客戶端讓手機變得無限好玩,粘度越來越強,發展了五六年,最終感嘆,現代人啊,被手機綁架了。

當然我不會傻逼到反時代,說「手機微信有害論」什麼的,手機和微信的正面作用大到無窮,但有意無意的,「我們再也離不開手機」的客觀事實已經成型,不能說壞,但總有淡淡的憂傷和蛋疼。

好像說跑題了?扯回來

基於「不在線時間被消滅」的前提,在改變了大部分人的行為邏輯後,移動互聯網的【文化】開始起來了,這個很可怕,可怕到我現在就踏馬以這個為職業。

基於手機的使用場景,移動互聯網文化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浮躁】。

因為太長不看。

用戶在什麼時候用手機?下班路上、等地鐵時、拉屎時、偷懶時。這時候要求用戶平心靜氣的讀一本《瓦爾登湖》?或者分析一篇人民日報的特殊評論員文章?

都不行,需要的是短平快的、一眼到底的、扎眼扎心的。是個人,都喜歡在信息洪流中挑選刺激的吸收,十年前你用半個小時讀一篇文章,現在你用半小時刷100條微博。

這種使用習慣、網路語境,毫無疑問的平移到了現實生活中,甚至不用平移,因為網路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

沒耐心了,沒耐心了。當所有人享受極大的便利時,人就不願花心思花時間追求「真」的東西。

20年前,李建軍追張乃霞,追了兩年半,寫了200封情書,沒準還寫過一沓朦朧乾淨的詩。每次等回信哎呀這個急的啊

20年後,趙日天追妹子,陌陌成批發私信,願者上鉤不約就跑。

so?

現在人嚮往的「那時候的愛情」,不就是沒手機之前的愛情嗎。。。

「那些年的兄弟情」「那時候的友誼」也同理。。

而且發沒發現,信息洪流高度發達之後,誒?又吵吵孤獨,沒人陪伴,有種「在擁擠的人群中孤獨不堪」的裝逼落寞感

自己本身就有感情需求,但並不耐心「付出和相互陪伴」,因為這太耗時、太費力,不如在看公眾號上的雞湯文有意思。

由於工作原因,我的一個微信小號里有大批大批的中年大叔大媽,這是他們每天在朋友圈裡分享的東西

他們孤獨。

而且他們現在刷著朋友圈,看著公眾號里的雞湯文或者謠言文,時髦地痛苦著。

不僅如此,中國互聯網發達到上街不用帶錢。

但是!

時代洪流只操控大部分中堅力量,對老人(指已經不再可能學習新事物的老人)和小孩(指還未發育到能自主接收並判斷網路信息的)來說,你移動互聯網再牛再吊再好用,我不會,這東西就等於不存在。這種「科技」或者這個時代產生的最好的東西,對他們來說沒有正價值,而他們依賴的少年、青年、中年,紛紛不同程度上的失去了陪伴他們的興趣和時間

這些悲哀是手機造成的?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或許這就是科技進步和人類自然情感的矛盾,是鋼鐵塑料和皮膚血肉的矛盾。

這些歪論絕不是我一家之辭,意識到這些的也不僅是文藝青年。

最典型的的例子就是最近知乎那個廣告爸爸被罵上天

「如果說科技進步帶來了大家都不願意陪伴的話,那麼我就造個機器人,營造陪伴的感覺吧」

——Rokid機器人

科科。

知乎的另一個爸爸搜狗的兒童手錶,也在打「陪伴」牌

這是外國朋友,谷歌的Google助手機器人,也在營造「陪伴」的氣氛,

so ? 說明什麼?

說明科技公司自己也意識到了這個矛盾

起碼在宣傳上意識到了「情感」和「人味兒」這個重點。

但科技永遠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無論是智能手機、微信類的即時通訊工具、微博知乎這樣的內容平台,還是什麼機器人或者手錶,都相當於催化劑,都在「催化」一些東西,根源還是在人身上,

像剛才提到的問題,一個想陪伴老人孩子、想與朋友肝膽相照、想追求真摯愛情的人,豈能因為溝通方式的迭代(手機或者網路),而不去做呢?

不存在的。

(完)


每一次滿懷期待點開社交軟體卻沒人找我的時候

每一次絞盡奶汁編輯生活段子卻關注聊聊的時候

每一次自欺欺人翻來覆去刷新不變的消息窗口的時候

每一次慣性點開娛樂至死的微博憤憤不平網路暴力又無可奈何的時候

每一次別人李白貂蟬爐石SSR我卻不甚了解無從交談的時候

每一次我想簡簡單單說話抬頭不見人屏幕見鬼愁的時候

我沒有哪一瞬間覺得他奪走了我生活

它在點滴里侵蝕讓我無可奈何的目送著生活


抓著他的手但是他在刷知乎的時候


每天早上冒著趕不上車要遲到的風險也要一邊刷牙一邊收支付寶螞蟻森林裡的能量。

一邊收一邊想,等種完第二棵樹就歸隱山林。


當手機里所有的軟體都和他的生活有關

真氣啊

是個痴漢的自己


不是搶走,是人們願意把更多的時間花在手機上,現在手機是家裡的一家之主了,wifi你得供著,電你得充著,涼了熱了都自動關機,我寧可養個娃。

現在萬事俱備,就差女友了


推薦閱讀:

用吃雞的眼光去直播電影《大逃殺》
科隆遊戲展Devcom 2017開發者大會
Steam非黑即白的評價機制,是不是應該改一改了?
如果猜拳和超能力結合在一起,會是這樣的…… |遊戲化設計
史低推薦 Vol.17——影子戰術、端木斐異聞錄、三位一體系列、黑客網路

TAG:遊戲 | 手機 | 情感 | 工作 | 心靈雞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