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為什麼會有動詞活用?
初學日語,被動詞活用難住。想知道為什麼會有活用形式?日語不用活用,日語就沒法說了?感覺中文就沒有活用這一多餘的形式啊。活用大概相當於中文英語的哪種形式?
「活用」在西方的語言學叫「動詞變位」(Conjugation),是綜合語的特點之一。漢語不屬於綜合語而是分析語,分析語的特點是詞語不通過變形來表達不同的語法意義,而是通過附著其他辭彙來表示。比如助詞「了」表示完成。英語的動詞人稱曾有四種形式(一單,二單,三單,複數),現在只保留了三單,說明英語從綜合語逐步發展為分析語。
謝邀
簡單來說,日語的句子構成就是動詞+動詞變的某個形+句型(日語句型前面要接的動詞形式是固定的),所以動詞得變形。
比如大家經常聽到的橋都麻袋,「請等」便是「等」的動詞「まつ」變成「て形」的「まって」然後加上了「ください」,「請~」的句型。變成了「待ってください」,請等一下!因為日語是黏著語啊。現代日語的活用還算簡單,你去學屈折語類的德語、俄語就知道,詞分陰陽中性、變格的排列組合比這個麻煩多了漢語的分析語化應該在中古時期(隋唐)就已經完成了,現在的論點是在商周時期還存在複輔音、變格呢。
童鞋……日語的變形到底是從哪裡來的這個問題……如果誰能準確回答出來……那基本11區任何一個研究語言和歷史的研究機構他都隨便挑了……載入史冊都沒問題的……
日語作為一種文字誕生極其晚的語言,考察其古代語言起源的情況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日文要在公元8世紀之後才被發明出來——注意,是日文,不是日語。所以,古代的日語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沒有留下任何文獻可以供參考,全都只能考猜。普遍的研究方法就是從各地主要琉球北海道等受現代日語影響更少的地方言來倒推古語的殘留。但是這種方法……大家也應該知道就像在沒有任何考古文獻做支持的情況下用用粵語去推古漢語發音一樣,根本不靠譜。
有種說法是,公元前12000年到前300年左右的繩文時代,日語的所有動詞都只是幾乎沒有活用的兩段變形。而到了前300年之後的彌生時代,就變成了四段變形,而現在的第五段未然形究竟是什麼時候冒出來的,很多人都各執一詞,根本就是一筆糊塗賬。總之,就是隨著語言的發展,意思變得複雜之後,一個辭彙需要不同的形態來表達不同的意思,所以就有了活用變形。不過,具體到底是怎麼變的,無數專門研究日語古語的11區學者互相之間都是各種著書立論爭得面紅耳赤的,我們作為外國人,硬插一腳去解釋這種學術上都完全停留在猜想階段的的事情明顯是不合適的。
如果解釋到現代日語的變形是幹什麼用的,那麼還算比較簡單吧。
漢語作為一個鼓勵語,一個動詞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是只有原型的,表現不同的意思只需要加入表示其他不同意思的漢字,有些時候只是靠語氣來區別,比如,「跑」表過去:跑了表將來:要跑表祈使:請跑表否定:不跑表正在進行:正在跑但是在日語中,一個動詞要表達不同的意思,則需要接續各種不同的助動詞,這時動詞本身就產生了各種變化。
表過去:走った
表將來:走る表祈使:走れ
表否定:走らない表正在進行:走ってる當然,你要說,可不可以變成不是靠著在動詞變形,而就是加助動詞完事,比如
走るた走る走るれ走るない走るてる或者只有一種變形走た
走る走れ走ない走てる就來表示不同意思可以不可以?理論上沒什麼問題,現在有些動詞(一段動詞)也基本就是這樣留下詞幹加助動詞就可以表示不同意思的情況。但是為什麼就出現了現在這個必須變好多不同的活用態的辭彙,這問題,請參照前面的回答,因為從有文獻記載就已經是這樣了,連11區的語言學家們都沒搞清楚起源和變遷呢,本人在這裡也沒法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1.為什麼要用活用型?語言就是這樣的,鬼知道為什麼要用,這和問為什麼日語總要把謂語放在最後,"知乎"這兩個漢字為什麼要讀成"zhihu"而不是其他的音一樣,沒法解答。2.日語不用活用,日語就沒法說了?嗯。。其實也能說,隻言片語的話也能讓人聽的懂(棺姬嘉依卡?)
比如像
」あの、一つ、いくら」」これ、欲しい」(寫到這才發現,明明只用隻言片語的名詞和形容詞指帶詞也能交流的好么orz)嗯,不用活用型,能說"ご飯、食べる、欲しい"不知道有沒有人理解這個意思3.活用應該是指的是詞就變了一樣式表達別的意思了吧中文的確感覺沒有英文的話。。動詞+ed 豈不是 た型動詞+ing 豈不是ている
un+動詞,dis+動詞,en+動詞 豈不是 ないbe+ 動詞過去分詞 豈不是 れる動詞+sion 豈不是 動詞+さ嗯,就這樣了西語那動詞你看看,絕對不比日語差
推薦閱讀:
※小河淌水:日語數字 日期 時間段
※日語中「度」和「回」的區別是什麼?
※《你的名字》一個片段裡面わたし的用法求解?
※學習日語聽力難搞定?記住這六大關鍵詞, 聽力就變得簡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