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羅馬為什麼被稱之為大秦呢?
前些天和我哥突然聊天時突然跳躍到這個問題,很好奇,秦朝是我國古代很強大的朝代,然而羅馬為什麼會被叫做大秦呢?為什麼不起點別的名字像什麼小羅小馬大西之類的名字?
章太炎《大秦譯音說》(載《民報》1908年,第二十四期)
按:太炎先生此說於音有韻書、方言之證,於理可通,且「以種類稱其國」亦合於之前的答主「大秦泛指西方」的文獻例證。雖無板上釘釘的證據,然可備一說,可從。
從我個人觀點來看!從我個人觀點來看!從我個人觀點來看!
其實大秦既不是羅馬、也不是埃及,而是一個比較寬泛的「西方」概念。
「大秦」作為羅馬的稱呼,其實主要來源於《魏略》和《後漢書》,我們遵循史實辯證以史料出發的原則,來看看這兩段記載中的問題。
首先大家不要被書名搞混了,三國魏雖然在東漢之後(《後漢書》記載的時間段),但《後漢書》成書是在五世紀,而《魏略》是當代史,也就是成書在三國時期。因我國史書常有摘抄前代史書的現象,所以我們先來看《魏略》的記載。
《魏略》是這麼說的:「其人端正長大,衣服車旗擬儀中國,故外域謂之大秦."
說明」大秦「這名字不是作者自己起的,是「外國人這麼叫,我們跟著這麼叫」那麼為什麼外國人起這個名字的,有音譯和意譯兩種解釋
音譯論認為:「大秦」是Dasnia的轉音,Dasnia是古代安息人對其領土以西的稱呼,就是「西方」的意思。意譯論認為:」秦「本身就有強大,富裕的意思(甲骨文的秦字是豐收的場景),因當時西方的羅馬帝國其文化高度發達,堪稱與東方的中國一樣的禮儀之邦,就用」大秦「稱呼,這種說法也符合《魏略》里「衣服車旗擬儀中國」的說法。接著《魏略》又記載了大秦國的地理位置,這也是最奇怪的地方,原文是這麼說的:
「大秦國一號犁靬,在安息、條支西大海之西,從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風利二月到,風遲或一歲,無風或三歲。其國在海西,故俗謂之海西。」好,這句話怎麼看都明白意思應該是「大秦國」在地中海以西,那麼就是當時的羅馬帝國無疑。注意這裡的「西大海」是很遼闊的,橫渡最快也要兩個月。
而到了下面,又說「從安谷城陸道直北行之海北,復直西行之海西,復直南行經之烏遲散城……凡當渡大海六日乃到其國」。
安古城是埃及的亞歷山大成,那麼這裡的國到底是哪個國?這裡的"國"解釋為埃及也可以,解釋為羅馬也可以(埃及也曾納入羅馬版圖)。
《魏略》的記載雖然內容多,但考究起來卻是疑點多多,畢竟大多史料作者不可能去考證,而是聽說以後摘抄的。
那麼來看《後漢書》的記載
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臨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二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資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
其實《後漢書》的關於甘英的報告才是《魏略》的一手資料,也是說度海時間長。那麼甘英最遠到的是哪裡呢,原來是波斯灣。甘英看到波斯灣如此廣闊,偷懶不想再走了,於是就報了上面的內容回去復命,所以這句史料是存疑的。
那麼,很用可能雖然《魏略》的成書比《後漢書》早,但反而引用了《後漢書》中記載的原始材料,也就是甘英的報告。在回過頭來看魏略,那麼實際上「西海」指的就是波斯灣,而海西則是波斯灣西岸。
《後漢書》專門有一章是《大秦傳》,寫的神乎其神,連西王母的神話都出來的,連作者范曄自己都覺得有些誇張,特別在末尾寫道:「所生奇異玉石諸物,譎怪多不經,故不記雲」。看來除了寫在書中的,范曄還知道很多更稀奇古怪的說法。
「大秦」這麼多的說法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當時我們中國人的地理觀念還不夠成熟,特別是對西方世界不夠了解,消息多靠中亞地區商人獲取,難免道聽途說。而「大秦」又是那麼遙遠,那麼神秘。就如同馬可波羅說元朝「遍地黃金」一般,他可能根本就沒來到中國,但西方人對於中國的認識全在他這一本書里了。
回到「大秦」這個問題上,對於西方一些強大國家如羅馬、埃及,和其他西亞國家,可能當時的中國人並沒有那麼清楚的概念,乾脆都用以前用過的名字來稱呼。結果就造成了史書中經常出現的一個問題,這個名字是這個國家,到了下一個朝代又變了另一個國家的稱呼。
《後漢書》里的大秦顯然與羅馬帝國實際有很大出入,說這個就是羅馬顯然有待商榷。除此之外,還記載著有羅馬皇帝的大使來東漢出使的記錄,不過後來普遍認為是商人冒充的,可見當時的國人對大秦認識基本上很少。不過後來隨著絲綢之路的發展,東西方交流逐漸增多,古人對西方世界的認識逐步加深。
到了唐代,「大秦」這個名字出現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大秦景教流行碑》。按現在理解,景教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而基督教又是羅馬的國教,那麼這個大秦就是指羅馬。但仔細想想,景教即聶斯脫利派,其實是敘利亞地區的基督教,並非羅馬的國教。而且大秦寺原來叫波斯寺,阿羅本也是波斯人,所以唐代的這個「大秦」指的可能並不是羅馬(拜占庭帝國)而是波斯帝國或者敘利亞地區。
總之,各種說法很多,所以把「大秦」理解為一個寬泛西方的概念會比較合適。大秦是不是指的羅馬現在也沒有個確定的答案,只是大家大多認為「很可能是羅馬」而已
大秦也很可能和「大」以及「秦」都沒有關係,而是音譯。大秦具體是哪兒,那觀點多了去了,1.大秦是埃及《後漢書·西域傳》記載:
大秦國,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大秦就是海西、犁健。那犁健是哪兒呢?不知道。犁健出自更早的《史記》,也寫作犁軒。目前對犁軒到底是哪裡並沒有一個確定的說法,比較多贊同的是,犁軒是埃及亞歷山大港的音譯,因為在印度的記載中,亞歷山大港被稱為阿荔散。2.大秦是羅馬:公元三世紀的《魏略》: 「大秦國一號犁靬,在安息、條支西大海之西,從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風利二月到,風遲或一歲,無風或三歲。其國在海西,故俗謂之海西。」
安息就是波斯,條支就是 ndiochia(ntiochia的訛音)的省譯,也就是美索不達米亞,這倆地方往西就是地中海,雖然魏略的時間記錄誇張了點(三年從敘利亞開船到羅馬誰信啊),但是總體還是可以看出是指的羅馬城的。3.「大秦」這個名字,很可能最開始是音譯的,詞根是Dacia,也就是現在東歐羅馬尼亞一帶。而對西域各國地理概念並不明確的漢朝人混淆了達西亞和羅馬。後來後漢書以訛傳訛,編了個「長得像中國人所以叫大秦」的理由。
你看,就這裡我就提出了三個大秦在哪裡的不同的觀點,而且沒有一個完全得到證明,所以我也不好說大秦就是羅馬。不過為啥叫「大」倒好解釋,漢朝不介意這個。你看西域諸國還有大月氏、大宛、大夏(巴克特里亞),漢朝人貌似並沒有明清時期動不動喜歡自稱「大」還不準外國這麼自稱的毛病。《後漢書》
大秦國,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地方數千里,有四百餘城。小國役屬者數十。以石為城郭。列置郵亭,皆堊塈之。有松柏諸木百草。人俗力田作,多種樹蠶桑。皆髡頭而衣文綉,乘輜??白蓋小車,出入擊鼓,建旌旗幡幟。
所居城邑,周圜百餘里。城中有五宮,相去各十里。宮室皆以水精為柱,食器亦然。其王日游一宮,聽事五日而後遍。常使一人持囊隨王車,人有言事者,即以書投囊中,王室宮發省,理其枉直。各有官曹文書。置三十六將,皆會議國事。其王無有常人。皆簡立賢者。國中災異及風雨不時,輒廢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
《魏書》
大秦國,一名黎軒,都安都城。從條支西渡海曲一萬里,去代三萬九千四百里。其海傍出,猶渤海也,而東西與渤海相望,蓋自然之理。地方六千里,居兩海之間。其地平正,人居星布。其王都城分為五城,各方五里,周六十里。王居中城。城置八臣以主四方,而王城亦置八臣,分主四城。若謀國事及四方有不決者,則四城之臣集議王所,王自聽之,然後施行。王三年一出觀風化,人有冤枉詣王訴訟者,當方之臣小則讓責,大則黜退,令其舉賢人以代之。其人端正長大,衣服車旗擬儀中國,故外域謂之大秦。其土宜五穀桑麻,人務蠶田,多璆琳、琅玕、神龜、白馬朱鬛、明珠、夜光璧。東
我覺得秦朝在還是秦國的時候就已經開拓西域了,對西域有一定的影響,秦亡後匈奴崛起,掐斷了河西走廊,直到漢武帝時代才重新開通
而秦漢和羅馬可能因為比較富足的緣故,當時相比起西域,高個子的人比較多,所以西域在接觸了羅馬人後發現他們和以前東邊看到的秦人都很高,外加羅馬作為農耕文明,服裝(特別是絲綢)、馬車、旗幟與中國也有相似之處,就稱羅馬為大秦了
但是中國史書對大秦的記載不太明確,甚至在中亞、西亞一帶也可能出現一個大秦
大概是個泛稱,就像方面的西方人把中國這邊叫賽里斯人,一種翻譯方式罷了
舊唐書卷九十一·列傳第四十一·桓彥范等臣竊按姚州者,古哀牢之舊國。絕域荒外,山高水深,自生人以來,洎於後漢,不與中國交通。前漢唐蒙開夜郎滇筰,而哀牢不附。至光武季年,始請內屬,漢置永昌郡以統理之,乃收其鹽布毯罽之稅,以利中土。其國西通大秦,南通交趾。按這段描述,唐宋時期所說的大秦就是今天的印度東北和孟加拉一帶,和羅馬不沾邊。
推薦閱讀:
※歷史科普(7):有沒有一張圖片讓你明白了什麼叫殺氣?│脫苦海
※歷史上排名第一的熊孩子,是個怎樣的人?
※奧巴馬的最後一擊:特赦了這個令美國軍方震怒的變性人
※如何看待《李品仙回憶錄》中辛亥革命見滿人就殺的記載?
※尼古拉·特斯拉厲害到什麼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