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互聯網慢病管理業務?
現在有不少APP,對血壓血糖等指標進行監測管理,在此基礎上再為患者提供建議、關懷、挂號、輕診療、轉診、專家預約等服務。
理論上中國患高血壓、糖尿病或者說血壓血糖異常的人群數量不少,看起來似乎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是一片藍海。但實際上監測指標容易、後續服務很難,醫生不一定願意花費所謂的「碎片時間」來維護這些客戶,普通的健康管理師又難以得到用戶信任,而且現在做這個的公司也很多,看起來好像也不如想像中的那麼好。請教業內專家,如何評價這個事情?
我們發布的《慢病管理教育:一談收費就尷尬》可能對你有所啟發
作者:來福君鏈接:慢病管理教育:一談收費就尷尬 - 健康點healthpoint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健康點】眾所周知,作為一種慢性病,糖尿病需要持續地接受治療,日常疾病管理成為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的關鍵。《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顯示,糖尿病在我國的成人中患病率已高達11.6%,但在接受治療的患者中,血糖達標人群比例僅佔39.7%。一年365.25天,每天24小時,共8766小時,而傳統醫療條件下的糖尿病人一年只有6小時與護士、醫生、營養師及其他健康工作者接觸,剩下的8760小時只能依靠糖尿病人的自我管理。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慢病自我管理的參與方也在不斷擴展,受過糖尿病管理規範培訓的醫務人員的專業教育、同伴支持(Peer-leader)和移動醫療的技術支持以及醫藥企業、保險方等其他要素正在不斷參與到這個原本孤獨的事業中來。
無利不起早。慢病管理教育不僅關係到國家醫療衛生費用的分配和節省,也涉及到醫務人員勞動價值的衡量問題、移動醫療的生存模式問題,保險公司的付費動機轉化成付費實踐問題……慢病管理教育中的利益機制協調將格外關鍵。
如何走出「一談收費就尷尬」的怪圈?在8月6日至7日召開的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2016年教育管理研討會上,醫務工作者、糖尿病教育和管理專家、保險行業、移動醫療從業者齊聚一堂,從各自的角度探討了糖尿病教育管理支付的未來。
LH的調研:慢病管理是健康管理項目中用戶最想獲得的服務協和醫院教授、北京糖尿病防治協會理事長陳偉認為,「完全不收費的慢病管理教育是空頭的教育。」但是在中國的情況是:用戶得到慢病管理的意願非常高,慢病管理諮詢的付費意願非常低。
陳偉表示,病人平時免費諮詢是願意的,「但是你說收二十塊錢給你講一講,病人馬上臉就拉下來了。」有的醫院規定,日常慢病管理,諮詢時間超過20分鐘可以收費,「然後病人就盯著鍾呢,到了19分鐘他就喊,陳醫生,時間到啦!」
線下的收費諮詢教育尚如此艱難,線上的付費意願就更加低。陳偉認為,「慢病教育,成也APP,敗也APP。」互聯網醫療興起的這幾年中,各類APP大行其道,一方面的確在用戶中起到了很好的普及和聚攏作用,但另一方面用戶已經習慣白給,甚至「給錢我才用」的推廣模式。受教育方反而成了受施捨方。再想改變思路,對日常慢病管理教育進行收費,將變得更加艱難。
陳偉認為,「不收費的帶來的後果是:患者不珍惜醫生的服務,醫生不甘願自己的價值被低估。因為沒有報酬,慢病管理的方法也無法進行大面積複製、推廣。因此,必須建立向糖尿病教育管理醫務工作人員付費的模式。」
糖尿病教育管理費用該由誰來買單?誰來付費?這是此次教育管理研討會上被反覆提及的一個問題。
由於是中華醫學會主辦的學術會議,與大多數產業會議不同,此次大會參與人數最多的其實是醫生。記者在會上一個明顯的感覺是,日常的慢病管理諮詢,醫生十分渴望自己的勞動得到貨幣回報。至於是誰支付,則並十分不關心。但是醫生本能地會覺得醫保支付是最有效最長久的所在。
衛計委發展研究中心醫療保障制度研究室副主任顧雪非認為:「慢病管理可以提高醫保資金的使用效率,互聯網醫療是改善慢病管理的工具,而醫保是互聯網醫療和慢病管理的潛在付費方。」
考慮到前期慢病管理能為後期治療省下巨額費用,醫保資金作為最大的支付方有付費意願,但是實施環節可能困難重重。以美國為例,2014年,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MS)發布了慢性病管理規範「99490」(CPT99490)時,被稱讚是對慢病管理的醫療服務提供方進行補償所邁出的第一步。然而「CPT99490」在「叫好」的同時並不「叫座」,幾乎沒有醫生有時間和精力去記錄所撥打的每一個電話的每一分鐘通話情況,或者將查看病人情況的每一條簡訊、每一個郵件都記錄下來,以滿足規定要求。醫生們實際並沒有利用這個機會多賺些「外快」。
WellDoc到目前為止是美國唯一一家獲得FDA許可作為處方提供給病人的糖尿病管理軟體。2005年,Welldoc就推出了第一代糖尿病管理產品Diabetes Manager,保險公司將其產品納入了報銷範圍。其後推出的第二代產品處方葯APP「BlusStar」更是獲得FDA認證以及醫生支持,「Bluestar」的使用價格高達100美元/每月。根據BlueStar現在的定價,普通消費者的購買力還遠不能支持WellDoc的銷售和利潤預期。WellDoc選擇了向傳統醫療的支付方——商業和公共醫療保險計劃的承保者收費。
平安養老保險醫保產品部一位副總經理透露:目前平安養老險經辦的大病醫保賠付數據顯示,腎病、血液透析幾種大病,佔到疾病賠付金額的六成,而腎病和血液透析等疾病的發生,都和糖尿病關係緊密。從控費槓桿的角度看,保險公司完全有意願參與到慢病管理中來。
但是保險公司的付費意願離最後敞開口袋卻遠遠不止「一層窗戶紙」。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林就認為,保險公司介入慢病管理存在一些困難。第一點就是商業保險公司目前的市場空間很小。如果政策能夠放開,把商保空間放出來,商業保險會更多涉及很多多元化的保險產品。保險公司目前也處於觀望狀態,希望在政府的引導下去發揮效率高的優勢。
其次是數據的共享問題。保險公司分享的數據很多是商業保險經辦大病保險後才能拿到的精確數據,而平時雖然作為重要支付方,但是在基礎數據的可及性上一直難以獲得有效入口,這就大大限制了保險公司的付費意願。「我們也需要信息的共享。讓保險公司了解用戶的相關信息,做好服務方案的設計,這樣才能夠達到國家提出來建設一個多層次的社會保險體系的目標。」
不過移動醫療與保險的合作近些年已經出現了越來越多讓人欣喜的案例。比如2015年年末,掌上糖醫攜手中國太平保險推出的糖尿病併發症保險——太平糖尿病併發症險,掌上糖醫作為互聯網慢病管理服務平台,是該款保險產品的唯一慢病管理定製服務商,實現中國太平保險用戶的統一管理。所有保險用戶將享有掌上糖醫提供的優質血糖管理服務,優化自我血糖管理,進而降低併發症發生率。除去保險產品銷售本身的成本後,掌上糖醫將和太平保險共同分享保險的利潤。據悉,目前這一保險產品的單量已達數萬,正在規模化上量。
儘管如此,炙手可熱的移動醫療依然在慢病管理中,依然只是一個配角的角色。掌上糖醫創始人匡明在演講中就非常強調:「慢病管理的互聯網平台不可能脫離專業醫生」「為合作夥伴創造價值才是自己最大的價值」。
糖尿病教育管理分級分層的服務需求巨大,既往的公益服務模式遠遠滿足不了實際的需求。這不僅要在模式上創新、在服務上創新,還需要找到支付創新的突破口。
吉林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孫亞東教授認為,在糖尿病的醫療市場展示互聯網+的優勢,需要由政府主導、醫護管理、患者參與的「醫療一條線」。
醫療智庫機構Latitude Health的調研顯示,只有28%的用戶願意為慢病管理付費,且67%的用戶的付費意願低於500元一年。在Latitude Health不久前舉辦的慢病管理論壇上,其創始人趙衡認為,慢病管理成為單獨行業,自負盈虧的能力會比較困難。因為大部分患者只願意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線下服務付費,而線下服務重度依賴布點和操作人員,輻射人群有限。因此,總體來說,慢病管理將是醫療服務的一種衍生,難以成為單獨行業而存活,更適合嫁接在基礎醫療機構、商業保險產品以及藥店服務上。
本文作者-湯晨通過互聯網做慢病管理(注意,這裡說的是實實在在的造福病人),基本會遵循一個循環: 收集數據,積累數據,分析數據給出方案。具體解釋如下——
1.收集數據
患者的數據使用什麼醫用級設備測量,最好還能直接把數據最簡單地傳到伺服器。
2.積累數據
如何控制數據獲取成本,如何選擇收集數據的種類,且這些數據種類對期望進行的分析有意義。
3.解讀數據
給病人或者相關者提供對於疾病情況的評價,協助醫生調整藥物或給出診療建議。當然,如果獲取的數據足夠多,足夠准,也許會出現醫療級的演算法,去替代醫生做更多的工作。
都有哪些玩家可以進場?
基於互聯網慢病管理的一個基本模式(數據採集-積累-分析給方案),玩家的背景和角色不同,思路和結果也是大相徑庭。
創業公司總是沖在時代的最前線,別人沒想清楚,創業公司就已經在路上了。團隊的衝勁兒、員工的創新意識是公司最值錢的東西,遠遠超過了公司擁有的醫療行業資源。從資金上說,幾個億的融資額度雖能嚇倒老百姓,但是和其他大鱷玩家們比還是差的遠。這類公司做慢病,應該先瞄準幾個付費方,把線上慢病管理的模式做起來,即使成本大一點,即使人數少一點。更激進一些說,除非為了佔領PR高地,要不現階段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用戶。仍然以糖尿病為例:中國號稱有一個億糖尿病人,但這些人有自我管理意識的只有一小半,有意識的人群中能夠積極去嘗試管理工具的人群比例也是一小半,剩下的人群中又有一大半年紀大的不玩兒手機,所以互聯網大規模獲取用戶的方式,放在慢病領域成本會極其高。土豪隨意,一般的公司為了跑模式,真正能有個一萬活躍且真實的用戶,我認為就足夠了。)模式跑通了,然後就等政策鬆綁吧~~~
2.BAT或者ATB或者TAB or whatever。提到互聯網相關行業,坐擁巨大流量的玩家們總是忍不住要出手秀一下自己老牌地頭蛇的身份。資源稍微傾斜所達到的效果,可能小公司數月的努力都難以望其項背。有錢任性路子野,公司里有幾隻大現金奶牛養著幾萬人,抽出來幾百人做點布局,完全不需要擔心餓死的問題,純純地羨慕~~~要說劣勢,那只有傳統的醫療資源了。我理解的醫療資源不僅僅是高層關係、渠道這些,也包括在用戶心裡品牌的醫療屬性。
3.傳統醫療大咖比如上市的葯企、器械企業等等。特點非常明確,不差錢,不差資源。搭著移動化的快車,大玩家可以做多方面的嘗試。舉個例子,對慢病患者,葯企提供長期免費的隨訪等服務,在幫助患者更健康的同時,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用藥脫失(用藥依從性)的問題(這個數字據說很高)。這件事做漂亮了,對於葯企、患者以及政府會是三贏的局面。對於器械廠商,提供綜合的慢病管理方案理論上可以給自己打開擴充品類的機會。舉一個簡單粗暴的例子,你用我的支架,我告訴你這個支架在各個階段都需要注意什麼,定期隨訪你,再和你推薦配合我這個支架最完美的那個藥品(例子不一定準確,研發或者找到一款合適的葯都不容易)。對於這類玩家,管理慢病不需要直接賺錢,只要推動自己主營業務,『循環補貼』。
以上截取了我一篇文章的片段,完整的文章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
我上個月去貴州旅遊的時候順道探訪了貴州百靈的糖尿病專科醫院,發現他們正與騰訊的糖大夫緊密合作。也就是所有購買了糖大夫血糖檢測儀的患者的檢測數據全部轉交給貴州百靈。貴州百靈有一個不到100人的團隊負責分析和跟蹤這些用戶的檢測數據變化並主動聯繫患者。
我的個人感覺是:由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是一種更靠譜的模式。移動醫療的本質是醫療而非移動,同樣:互聯網慢病管理的重點是服務於慢性病患者而不是推廣互聯網概念。先問自己三個問題1、我做的這件事是增加了成本還是降低了成本,因為未來你賺到的錢,就是從這裡來的。2、如果我想從中賺錢,我是否增加了整個行業的效率。3、如果我想從中賺錢,我是否解決了行業原先無法解決的問題。
現在來看比較偽命題。你之所以看到這麼多慢病管理的業務,其實首先還是基於高頻打低頻的原則,慢病因為治不好,相對於其他病種是需要長期跟蹤的。其次慢病管理大部分還是靠生活方式,門檻比較低,相對於其他醫療服務更容易切入。為什麼是偽命題,因為現在用戶沒有為這個服務買單的意識。進來的太早了,年底會死一片吧應該
至今沒看懂這塊的模式,不過投資人貌似都喜歡看不懂的
如果能一句話說清楚你們的核心服務價值點在哪,並且有人願意為此埋單,just do it!
建立健康檔案是第一步。我們是做體檢報告管理的,並根據每一年的體檢報告指標曲線分析疾病風險,特別是慢性病上非常有用,有興趣的可以加我們公眾號(langweijiyin),我們的醫療團隊來自三甲醫院的主任級醫生,目前免費建檔分析,前提是針對有體檢的人。
健康管理是未來健康產業的發展方向,互聯網、移動端APP,健康管理系統平台等等都是幫助健康管理髮展的工具。所以還是要從慢病及亞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出發,建立基於用戶個人的健康管理檔案,實時跟蹤用戶病情,幫助用戶及時發現數據異常,提醒用戶複診就醫。
慢性管理垂直領域,個人感覺更接地氣。但是所有的創新都是美好的,核心問題是,醫生會不會用
1.有需求才有app研發,不過很多醫療app研發基於的是偽需求。
2.慢病這塊有很多app在做,就跟前兩年的百糖大戰。但是閉環是否能做成目前還沒結果。
3.理論上說慢病患者像高血壓和糖尿病等等是需要app進行日常數據記錄和管理的,然而現在很多慢病病人不以為然,能堅持每天測量的都是少的,如何指望按時去記錄和檢查。
4.醫生是否願意參與到app中來,慢性病人的問題很廣泛,醫生是否有足夠的耐心去回答。
5.用藥方面,很多app提供醫生諮詢,但是藥品因為是處方葯還是要患者本人去醫院開,這樣的話,又有一個問題,明明患者要去醫院找醫生開藥,為什麼還要在app上諮詢?
招聘醫學生,本科的就有醫師助理的資格雖然達不到執業醫師的水平,管理慢性病是綽綽有餘的。
推薦閱讀:
※嫌飛利浦Hue不好用?這裡有位自信滿滿的中國挑戰者丨新商業100人 黃小軍
※關於 iPhone 7,Apple 該感謝唱衰他們的部落客
※全家便利店的會員卡(集享卡)的商業模式應如何規劃?
※新一代互聯網智能終端,未來的市場將會如何,將如何搶佔市場?
※內幕-資深殯葬人士揭秘:死人生意利潤率竟達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