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梁海戰電影中日本為什麼沒有火炮?火銃實際威力有多大呢?真實的鳴梁海戰是怎麼樣的?
關於火炮問題,這邊有解釋《鳴梁海戰》中,日本士兵都使用火槍但怎麼沒有使用火炮,反而朝鮮的在使用?那時的日本還生產不了火炮? - 歷史事件,但希望更深層次的解釋~梁鳴海戰上映,結合電影談談。好奇有沒有明朝軍隊的加入?還有日本絕對優勢兵力,輸的有點莫名其妙。實際情況中,小船能把大船拽開漩渦嗎?朝鮮和日本都是寫的中文,然後說的是各自的語言么?大神能詳細解釋下嗎
關於明時日本不用火炮,而喜用火槍,我覺得很好理解,因為火炮只有土豪才用得爽啊!先看看明朝火炮到底有多少
嘉靖年間,陝西總督曾銑在自己一份關於軍備的工作報告里,提到這樣一組數字:
每一營共用雷震炮三千六百桿,合用藥九千斤,重八錢鉛子九十萬個;大連珠炮二百桿,合用藥六百七十五斤,重一兩八錢鉛子四萬個.......
另外,曾總督的報告里,還提到了二連珠炮、手把銃、盞口將軍等多種火炮
一營通共用藥一萬二千九百五十斤,用鉛子一百一萬個;二十營共用火藥二十五萬九千斤
這只是陝西一邊的情況,而當時明朝共有九邊
隆慶年間,在戚繼光主持下,修整自山海關到鎮邊(今北京昌平西)的長城防線,共計兩千多里。
全線共修建了一千零七十座敵台,明制規定,每座駐兵三十五人,配備佛郞機八架,子銃七十二門;另有烽堠墩,每墩配備盞口、直口、碗口等火炮五尊。算下來,僅這一條防線上布置的各種火炮就有數萬架。
明朝製造火槍(火銃)數量其實也非常巨大。明制規定,每一年製造的火炮、火銃都需統一編號,並銘刻於其上。在出土的火銃上面,當年的編號都以數萬計算;火炮相應要小一個數量級。遼陽曾經出土一批嘉靖年間仿製的佛郎機炮,銘文」辛丑年兵仗局造「,編號已經到了」勝字陸千肆百「多位。
僅一個製造部門,當年已生產佛郎機炮6400多門,而明自正統十四年起,已允許各省自行製造銅將軍等大型火炮。火炮數量之眾,可想而知。
日本人擅長用」鐵炮「就是火繩槍,也很好理解了,想玩大炮,資源夠用嗎,他們玩得起嗎?
但當時的火器並非「大就是好」,實際上明朝火炮已經暴露了許多問題。核心技術落後於西方,粗放式發展,火炮的實效明顯事倍功半。
從歷史角度來看,日本火器技術並不落後,至少跟中國沒有代差(頂尖技術都是西方引入再山寨);相反,被資源緊缺所激發出的「工匠精神」,讓他們很容易融合進工業大生產之中。
戚繼光在《練兵實紀》里,總結了舊式火炮最嚴重的問題:「重而難舉,發而莫繼」。
"舊有大將軍等器,體重千餘斤,身長難移",而且裝填低效,「一發之後,倉促難以繼之」,在戰場上吃了大虧。實戰中甚至出現了這樣荒唐的局面:
我火器疊發,敵疊為進退,葯盡敵沖而前
俟我火發,(敵)聞聲之後即衝突而來
這簡直成了敵軍的集結號了。
明中葉曾自製了「兩頭銃」,射速有所改善;但真正解決問題,還是正德年間引進佛郎機炮之後,學到了後裝炮技術,才可以輪流裝填彈藥。
馮遠征主演的《大明劫》,開頭的攻城戰,有一段形象的展示:
先寫到這吧
回答,日本當時是能造火炮的,叫國崩,就是這個東西,事實上,日本也能把火炮裝在船上,在織田信長和本願寺之間的戰鬥中,織田方九鬼嘉隆製造的鐵甲船(好像是用安宅船改造的)上就配備有大炮,這使織田方對於來援的毛利水軍佔據了極大優勢。但是這種大船沒有辦法進行遠洋航行,而且穩定性很差(基本和龜船一樣,只能在家門口作戰)我猜這也是征朝水軍沒有配炮的原因。
再說鐵炮(火銃),因為長時間的戰亂,日本使用(可能也是製造)鐵炮的技術是世界一流的,電影裡面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是一個忍者試圖用鐵炮狙擊李舜臣,其實這正是鐵炮剛傳入日本時的用法,後來隨著技術成熟這種武器才開始作為戰場主力出現。到豐臣秀吉時期,日本的鐵炮戰術基本成熟,將領對於鐵炮的使用也更加熟練,無論是野戰還是攻城都傾向於使用這種兵器,我想在海上可能也不例外。
至於鳴梁海戰,是沒有中國人加入的(如果有估計韓國也不會拍了吧)。李舜臣以12隻船重創日本水軍的確是戰爭藝術的頂峰,利用地理環境和靈活戰術擊敗敵軍應該也不奇怪,對比一下同樣是海戰經典的薩拉米斯海戰吧,波斯方有戰艦1000餘艘,希臘方據說是400多艘,同樣是守海口,同樣是以弱勝強。(好像李舜臣更厲害呢)還有文字的事,朝鮮和日本都是一樣的,把漢字當做正式(不知道官方不官方)文字。朝鮮的事我不太了解,猜一下,雖然朝鮮早有訓民正音,但是由於受到貴族抵制故未能普及。日本的一般文書都是假名寫的,但是到正式場合和比較值得記錄的事情時,日本人偏向於使用漢字,日本江戶時代的一些史書都是用漢字寫的,會用漢字,會作漢詩是當時日本高級知識分子的要求(其實現在也是一樣吧,朝鮮和日本人都以能背誦漢古文為有教養的體現呢)。謝邀。最近在加班修改本子,先留個腳印,明天上來認真回答。樓上 @司唯廣 說得已經相當細緻,我就補充一點兒有的沒的,就當是大餐之後的甜點吧!因為工作原因,很多史料無法細究,請見諒。===================這是綉春刀砍出來的分割線=======================首先,要說這件事不能不提這場戰爭,中日朝鮮戰爭。明神宗萬曆年間,日本的戰國時代初步結束,「猴子」豐臣秀吉取得天下,進攻「人不知兵二百餘年」的朝鮮。戰爭初期,朝鮮被日本的三板斧給打頹了,僅僅用了一個月就「三都守失,八道瓦解」。沒有辦法,朝鮮國王宣祖李昖只好向當時的明朝皇帝求救。當時的明朝其實過得也不舒服,但是呢,我國自古以來以天朝上國自居,向來有自己吃得苦點兒沒什麼,勒緊褲腰帶也要援助外國友人的傳統。總而言之,萬曆皇帝大手一揮,明朝的部隊出發了,一開始,我天朝上國沒有把東瀛的彈丸小國當回事,栽了跟頭。後來開始重視起來了,於是陸戰沒有吃太多的虧,當然,重要的是我們人多糧多馬匹多。雙方你來我往,後來曾和談,結果談不攏又打。結果打著打著,豐臣秀吉的身體撐不住,開始竄稀了,德川家康發動內戰,日軍就顧不上在朝鮮戰場上消耗國庫了。其次,就要說說鳴梁海戰。鳴梁海戰又稱「鳴梁大捷」,發生於元1597年10月26日。也就是和談過後,再次發動朝鮮戰爭的初期。當時明軍和日軍的作戰人數上差距不大(後來明軍只有約四萬餘人,日軍則將近十萬餘人,具體數字兩國史書記載「略」有出入),但是因為更換了主帥(李如松分兵北上作戰,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明軍的即戰力),和日軍你來我往互有勝負。海戰部分則交給了朝鮮名將李舜臣,李舜臣利用鳴梁海峽的地理優勢,以手裡的12艘板屋船,面對日本海軍133艘戰船和至少200艘後勤船,最終重創日軍,取得了鳴梁海戰的勝利。不過,在鳴梁海戰以後,日本海軍還是擊潰了朝鮮海軍,摧毀了朝軍的海軍基地,使得朝鮮海軍不得不向北逃去。簡而言之,雖然是「大捷」,但不足以就此取得制海權,但確實是戰爭史上的經典海戰。目前翻遍所有有關萬曆朝鮮戰爭中海戰方面的書,並沒有發現有關明軍將領參與的資料,應該可以斷定這場戰鬥確實是李舜臣指揮的(論對地形的熟悉明朝將領是肯定排不上用場的)。再次,聊聊大炮和火銃的事情。火銃又稱為鳥銃,其實明軍很早就使用火銃,比如著名的「神機營」就是主抓這種武器的東東。在明朝早期,明成祖朱棣就曾經通過「神機營」,在呼蘭呼赤溫重創蒙古軍隊。但是隨著明朝的發展,明朝發現這種鳥槍實在不起作用,填充火藥麻煩,射程有限,震懾作用遠遠大於實際殺傷力。到明朝後期,荷蘭和葡萄牙的紅夷大炮開始傳入中國,紅夷大炮的射程遠、殺傷力大,這非常符合像我國這樣幅員遼闊的地方擺開了陣勢以後互轟,又有氣勢又有殺傷力(你能想像在「看鐵蹄錚錚踏遍萬里河山」的悲壯音樂下,康熙皇帝和吳三桂大將軍手裡拿著鳥銃互相的「biubiubiu~」么?反正那畫面太美我不敢看)。而相比起國土面具木有這麼奢侈的日本,紅夷大炮無疑屬於大而無當的配置,射程太遠,一炮可能就轟到對方部隊的屁股後面去了(屁股後面著火反而拼得更凶,這就是適得其反的效果了)。於是,射程短、更實用的鳥銃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明軍在朝鮮戰爭中時常處於被動的主要原因,大炮不易在山地見搬運,則利於鳥銃近距離殺傷),因為常年使用「鳥銃」,日方對這種武器更熟稔,戰術也更為變化多端。而明軍除了「神機營」則大多還是使用冷兵器,至於朝鮮軍隊么就呵呵了,這就是為什麼,日軍使用鳥銃,而明軍使用大炮。最後,說一句題外話。前段時飯局上,很多發行方覺得奇怪,韓劇在中國這麼受歡迎,為什麼韓國電影在中國都會杯具,前有《大叔》後有《鳴梁海戰》。《大叔》暫且不表,先聊聊《鳴梁海戰》。在最近幾年,韓國一直致力於塑造「大韓民國」的形象,尤其是對民眾進行國民驕傲感教育,比如傳說中的「新羅第一帝國」之類的。其實縱觀韓國歷史,可以拎出來的戰爭不多,鳴梁海戰算是朝鮮將軍獨立完成的戰爭之一,放在韓國國內確實是可以大書特書的。但是放在中國,就實在不值得顯擺了,我國的海戰太多了,就是朱元璋當年和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都能拍成大片。而且縱觀整個萬曆朝鮮戰爭,主要戰事都集中在明朝軍隊與日軍的陸戰,朝鮮軍隊出場的兩次海戰,一次是鳴梁海戰,一次是露梁海戰。鳴梁海戰雖然取得勝利,但是未給日本海軍任何致命打擊,戰事結束以後朝鮮海軍依然要面對撤退的命運,可以說對整個戰事沒有任何影響。而關鍵的露梁海戰中,主導海戰的是明朝海軍,陳舜臣更是在此戰中陷入日軍埋伏並身中流彈斃命,實在沒什麼可說的。換言之,「鳴梁海戰」只是局部戰役,根本沒有影響全局的價值,雖然它的結果是奇蹟,但是並非是真正的關鍵戰役。這樣的電影,除了韓國電影人和韓國國民能暗爽一把,就實在沒有什麼可稱道了。在這方面,同為韓國導演的《雪國列車》倒是很好的案例,如果你找不到可供炫耀的歷史,不如就去創造歷史。
大舢板撐不住大炮
老帖了,上面大家回答不錯,但是有個問題,日本先於明朝獲得火繩槍的製造技術,並且大量在戰爭中使用,積累的多。而火炮技術一直不咋地,我記得有記載的大筒應用於實戰的是關原合戰,數量也不大,不知道是否是資源的問題,反正侵朝日軍沒有,日水軍是否裝備無文獻支持。上面有位朋友的答案里有大筒的,不過應該存世不多,記得幕末黑船事件,武士們把大鐘倒置過來嚇唬美國人,不曉得美國人有望遠鏡。
相反,明朝較早獲得佛郎機炮的製造技術,也較早傳入朝鮮,後來朝鮮臣服於滿洲的時候,清軍還從朝鮮征炮手。
明軍也有火銃,但比日軍的鐵炮要差很多,繳獲日軍的鐵炮後才開始改進,不過大明劫里那種銃貌似和鐵炮差距也挺明顯的。電影中的日軍大安宅船上有炮,日軍當時應該有小口徑火炮。
日本沒制炮技術。
推薦閱讀:
※說一部看的過程中情緒波動極大的電影?
※韓國電影《素媛》里犯罪人抓捕後,媒體進行了報道並且拍下了受害人所在的醫院,這算不算侵害未成年人隱私?
※和國內一些美貌和演技都屬上乘的女演員相比(如湯唯),孫藝珍屬於什麼水平?
※《殺人回憶》——並不存在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