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劍道前後打面完有時候會站不穩,打完會有點晃,是怎麼回事?是因為手臂不夠放鬆么?


謝邀,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問題。

首先,我向各位練習者提出一個倡議,在劍道練習中遇到問題先考慮腳。為什麼?因為劍道是用腳打的。這句話練習者應該都被大家的師範傳達過,但更應該銘記。所以大部分劍道問題讓我們以腳或者更高層—腰的思路去考慮會更加有效地解決。

其次讓我們來根據題目分析情況,題主說到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所做的是前後打面,我想應該是可以理解為素振的時候,也就是滑足前後擊面動作,當素振時發生站不穩的現象我想起因有這麼幾個可能,供題主參考:

1、兩腳間距離過小。中段兩腳間距離應該是一個腳半的距離(我上課使用的說法,每個道場應該不太相同),什麼是一個腳半的距離,一個腳半的距離就是一個腳的寬度加上半個腳的寬度(是寬度不是長度),為什麼是這個寬度距離呢?因為這個寬度距離應該是我們正常人肩寬,好了,大家都做與肩同寬就錯了。這裡的肩寬指的是肩寬剪除兩手臂寬度,也就是軀幹寬度,對的,你的腳的外側邊緣應該跟你的軀幹寬度相當,這是好的中段腳位,手臂的重量不由我們的下肢承擔。過小的腳間距讓人像一個立錐,加上移動就容易失衡,導致題主的問題;

2、兩腳前後距離過小或兩腳內側不平行。兩腳前後距離過小是常見的滑足錯誤,往往初心者練習之始沒辦法很好的控制前後腳距離,中段腳位的前後腳位置應該是前腳的腳跟與後腳的腳尖平行,或者說在一條直線上,而每一次滑足應該形成新的中段腳位,對於1-2年的練習者還是比較困難的。兩腳內側不平行也是一個難改問題。劍道要求兩腳內側平行,這樣才可以讓上體正直,腰身正向,利於移動和進攻,而大部分人都有一定的外八字,導致後腳腳跟無法筆直,這個樣子的中段讓行進不正向,最終導致重心不穩發生搖擺;

3、重心不在常位。通常我們在講到體的重心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說前6後4,攻時前7後3,當然還有好幾個版本,其實這種說法雖為官方但是初心者難以理解。如果單講重心,以我們中段腳位的站法來看,它應當位於前腳的腳跟與後腳的腳尖之間的那個點上,重心位是客觀位置,我們擺放的重心位與客觀位吻合那麼人才是平衡的前腳過多承擔或者後腳過多承擔本來就讓人失衡,這種失衡是出於移動和進攻的考慮而不是天然的。天然的重心位我認為就應該保持在前腳腳跟與後腳腳尖之間的那個點上,這個重心位也是大家站中段時候恆定的位置。如果做前7後3那是進攻配置,在素振中不合適,為什麼?因為前進進攻時不考慮後退,素振則是前後移動的動作,與進攻配置不一樣;

4、腳始動移動。腳始動移動不是很正常的一種方式嗎?沒錯,但是在素振中腳始動移動方法有時候會成為移動負擔。腳始動的方法會讓人上部和下部緊張,上部是手揮動的力量下部是腳移動的 力量,而人體中間卻鬆散了,導致素振失衡。在稽古中無法感受腰始動的同學應該更加在素振中關注腰始動,素振動作特別是跳擺中做好腰推對整個素振動作有很大幫助。我小時候很喜歡觀察小動物,我發現蝦在逃離的瞬間的彈射感覺就是我們跳擺時候揮出劍的感覺,大家不妨可以借鑒下。

以上幾點均是從腳和腰的角度來考慮給出的建議,多有不正請後來人補充,謝謝。


關於兩腳左右間距我補充一下,這個距離每個人不同的,中段的左右開距要結合自己的髖骨寬度來看。

髖骨寬的人適當張開,窄的則較合攏。

光看腳長來測算其實只能找個大概。

我的狀況是髖骨寬,腳小。用腳量就一定站不穩。

另外對於髖骨寬的人,練習劍道更要注重腰胯的訓練。切記不要強求一足一刀的遠度,紮實穩定為主,腰胯忌浮,要沉好。多練步法。


@兄貴分析的很詳細,在注意動作正確的情況下多練習,找感覺。

如果技術正確,還是這樣,估計是現代人通病,腰臀力量弱,上下半身分離,無法控制重心,

加強核心、腰臀的練習會有幫助。


推薦閱讀:

退擊胴的殘心和得本?
劍道有沒有棄守中線的進攻?
你最初是什麼原因入門劍道的?
把劍道當體育練和當武術練的區別?

TAG:劍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