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思想家和西方的哲學家有什麼區別?


中國的哲學是以文學作品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從四書五經到論語孟子到朱子語類、四書章句集注,本質上都屬於文學作品。

文學作品的理路完全是用語句的含意架構起來的,在相互作用的語句含意之上沒有上層的架構。

所以中國的思想理論不能脫離原始文本,必須回到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文學邏輯去分析。

而西方思想理論在語句的含意上面有整體的理論架構,所以是可以脫離原始文本的。這正是中西方「哲學」的根本區別。二者各有利弊吧。

我另一個答案中的一段對此有更細的闡述:

比如說程朱理學的「理」與黑格爾的「絕對理性」。這兩個概念總被國人拿到一起比,認為性質是相似的。但黑格爾的體系,是定義、範疇、邏輯推理和論證建立起的森嚴大廈,而這些東西程朱理學一概沒有。所謂的程朱理學,其實只是對四書五經的一段一段的註解,《大學》里的「先誠其意」是這個意思啊,《尚書大禹謨》里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該那麼理解啊,等等等等,再就是程頤朱熹們和學生一段段談話的記錄,這個學生問人心和道心的關係是什麼?朱熹說是這樣這樣的,那個學生又問了一遍人心和道心的關係是什麼?朱熹說是那樣那樣的,兩次說的好像是一個意思,又好像不是一個意思,說法更是根本不一樣… 程朱理學,就是這麼一個體系。黑格爾體系里的理論架構,在程朱體系里統統找不到,所以把二者放在一起比的國人們,總是在心裡或服氣或不服氣地承認,黑格爾的哲學理論比程朱完善多了。

但實際上,程朱的體系根本就不是哲學體系,談何作為哲學的程朱不如黑格爾完善呢?兩個體系的架構方式本就完全不同,程朱理學,以及絕大部分其它的中國思想文化理論,本來就不是用西方理論體系的方式架構起來的,非要從裡面找西方式的範疇、定義、邏輯、公理、命題…自然只能東拼西湊,強詞奪理,漏洞百出。

中國理論的架構方式,就是語句之間的含意溝通與互動,也就是由這句話的這個意思說到那句話的那個意思,通過這句話和那句話相對應的含意將兩句話聯繫起來,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說到「道心者天理也,人心者人慾也」再說到「存天理滅人慾」,這種語句之間的推進方式其實和由「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推進到「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在這個語句含意的底層架構上面根本就沒有完整邏輯體系、明確的定義、命題、論證等等上層架構。不同語句的含意甚至可能是矛盾的,比如朱熹就曾在一句話里說「人心惟危」里的人心就是人慾又在另一句話里說「人心惟危」的人心不等於人慾,兩句話居然還在朱子語類的同一節里,幾乎就是挨著的。到底哪句話是對的?只能各自結合上下文去理解,兩句話都是朱熹思想的反映,都是對的。因為這兩句話都僅僅是語句而已,而不是某個上層架構的組成部分——比如某個大命題下的兩個小命題,所以也不存在理論架構出現自相矛盾的漏洞之類問題。你能說《出師表》里「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兩句話體現《出師表》理論架構的自相矛盾與缺乏邏輯性么?鑽牛角尖的話只能說明文學理解能力太差。

沒錯,我使用的是文學這個詞。這種用而且僅僅用語句之間的含意互動來搭建文本的方式,本質上是一種文學方式。中國從來就沒有西方意義上的哲學、神學等等理論體系,在中國起到相似作用的是一篇篇議論性的散文(或者駢文)、對其它文本的批評、註解、重述、各種札記…它們都僅僅遵循著文學的邏輯,尋求的是說理的生動、透徹、完整、實用,甚至浪漫與華麗…但不會尋求在語句和文本之上建立一個獨立於文本而存在的理論體系。

中國思想文化,都是以文學為載體的;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方式,是文學的方式。正確性不是來自哲學中的邏輯體系和公理前提,更不是來自神學中的不可證實或證偽的信仰——比如上帝存在、三位一體、耶穌死後三日復活,而是取決於說理過程本身是否恰當有力,文本的含意能否與現實良好地互相印證。

換言之,中國的思想文化體系是作為一個說理性的文學作品系統出現的。從《詩經》《尚書》《春秋》到《論語》《孟子》《莊子》到《論衡》到《朱子語類》《四書章句集注》。。。它們的思想和理論都是寄寓於文本之中,以文學的形式表達出來的。對西方哲學的理解是否可以脫離哲學家們的原始文本,我在這裡不想討論,但是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理解是必須回到承載著這些思想文化的文本之中、以文學的方式去閱讀和理解的。

原答案:中國思想文化的關鍵詞? - 冬蜇意的回答


我覺得主要是產生環境。

其實你大概估計一下中西方哲學發展歷程差不太多。只是中國哲學的完整書面記錄時期已經相對比較晚了,哲學家更多的在解釋現實道德和統治問題問題,而不怎麼研究世界本質了。

西方則比較早,剛開始研究本質的時候就立言了。

然後各自按照各自的套路走,就不一樣了。

早晚不是時間,很多因素,你看西方地方這麼小,一直夭舜禹時期研究哲學呢。中國地方這麼大,早就完整的封建社會了,誰讓你研究不和諧的哲學。


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語言不同,文法不同 ,加上翻譯,自然感覺區別甚大。亞里士多德講原子,老子講道,孔子講仁,看似風牛馬不相及,但若是佛經放到今天以白話文翻譯,你會覺得跟中國哲學很接近么?若要真說區別,亦不過是中國哲學文簡義駭,著重以一字知,以一句明,給跟繩子讓你登天,而西方哲學文繁理雜,讓你撥除迷霧而後見天。


也許最大的區別在於不在一個層面上。


老子

孟子

孔子

中國哲學家對鬍子的保養更好一些,老外看的比較狠。


外國思想家有工業革命帶來大量的錢,中國的屌絲多


推薦閱讀:

如何系統地了解西方民主政治理論?
為什麼西方既有早期的希臘哲學又有近代的啟蒙運動,而中國在經歷百家爭鳴後就沒有然後了?
方以智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但是為什麼方以智全集不正式出版呢?
如何理解金觀濤提出的「常識理性」?
俄羅斯19世紀興起的民粹主義與泛斯拉夫主義間有何流變關係?泛斯拉夫主義對一戰的爆發真的有決定性的影響嗎?

TAG:哲學 | 國學 | 人文abc | 西方哲學 | 思想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