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爾是為什麼需要證明上帝的存在(第3和第5沉思)?他是基於怎樣的背景或是怎樣的思考?

我看了不少相關的資料,但大多都是解釋論證其如何證明上帝的存在,這點我已經很明確。所以關於笛卡爾用什麼方法,如何論證上帝的存在就不必解答了。


(請認真讀完文章再討論,讀完文章是對本問題的基本尊重。)

(講得有點細是照顧無基礎的童鞋,如果自認為基礎不錯,可直接跳著看「黑體字」謝謝。)

這問題單純很簡單,但要說完美就很麻煩,考慮到題主有些基礎,以個人觀點來簡單解釋一下,先給你笛卡爾在第一哲學沉思裡面的三元公設:

1,認識論:理性主義,而且倡導的是無限理性。

2,邏輯基點:人本主義。

3,基本假設(對於認知外部):不承認或預設外部存在,及它們在我心裡的摹本;它們是作為常識而被假定。

補充:方法論是:整體層次論證。

而對於理性主義在第一哲學上的模型,論證上帝存在性的唯一原因就是「他需要上帝」。

只要明確以上三點,就很好分析了。具體來看看。

一,關於第三沉思。

方向:構造問題。真理與現實性

內容:上帝之存在。

先驗現象的核心問題:論人的精神本性以及精神比物體更容易認識。

闡述論:

離開一切感官,甚至將它們看作假的,只考慮內部(先決假設:假定認知外部是模糊,既定,可判斷的)。

即便感覺和想像之物決不在我之外存在,那稱這類思維方式本身是存在於我之中的。(這便是「我所知」。)

本體論(認知本身):認識作為觀念對應於外在的存在,認識的不是感知到的外在事物,而是那些東西在我心裡呈現的觀念或思維

本體論(觀念):在本我之外,觀念來源於那裡(來源於既定的外部),

並且與之相符合,即使我之判斷正確(內部的),也不是對其真實性之緣由的判斷(外部的模糊性)。

有些思維是事物的影像(這些事物未必有實在性,但必有存在性),它們才稱得上是觀念;

另一類思維,有的叫意志或情感,有的叫判斷。(知、情、意內在於主體「我」)

觀念,就其本身而言,而不管其有無外在對應物,總是真的(因為它們是思維「我」的一方面)

認識論:思維來自於內部,是本我之主體下的認知,思維本身在於「我」,而「我」也是思維本體,並在內部表現為「認識,情感,觀念」等等。

對方法論進行歸謬:

判斷里最易出現的錯誤是把我的觀念判斷為和我以外的東西一樣或相似(由觀念推出外界實在)

那麼為什麼以上模型裡面必須有上帝呢?

(1)外部假設為既定,可判斷,模糊的,這種外部在內部認知下不可知,而可以存在內外對應,它在外部存在本格,但因在內部不存在實在性(也就是不存在本格)卻存在內外部對應,這模型矛盾,必須假設一個外部主體去引導外部,而這個主體就是上帝。

(2),真實性的緣由不可知,但我可以在本我之下獲得正確的判斷,而只要具備存在性,這些對象必然是「真的」,其闡述也必然是正確的,但是我為什麼即使在內部也會獲得「不真」的論斷呢?這必須存在一個具備「目的因」的外部主體,那就是上帝,也就是說「上帝在騙我」,這個「騙」是對既定外部「不可逃避的認知錯位」

(3)觀念當中,有些是與「我」俱生的(先天的或天賦的),有些是外來的(有其外部來源),有些是我自己做成或捏造的。出於本性,領會是一個功能,而感覺來自外部。

但是這些的來源是外部的什麼?必須有一個可具備成因的主體存在,否則解釋不了這些來源。

那麼對於以上三組理性模型需求,就必須證明「上帝」的實在性,如果實在性合理,其「實在性合理」的依據在於「預設條件下的完滿性」那麼就存在宗教意義的上帝,否則無限理想就有「構不成本源論」這種局限。

二,第五沉思。

內容:論物質性東西的本質;再論上帝及其存在。

先驗現象的核心問題:我的思維中有清楚的、關於上帝的永恆的存在性的觀念,是否可以判斷永恆存在性屬於上帝這個至上存在體?(此處的上帝和第三沉思不同,是假設為外部主動的終極真值)

本質論(觀念):觀念具有非常明顯的真實性,而且和我的本性非常吻合,也許它們所表象的東西在實際中並不存在,但不能認為它們是無,相反它們有真實不變的本性,具有確定性。(延續第三沉思的觀念預設,並擴展到確定性)

本質論(最高存在):上帝的存在和本質是不能分開的,就像我們不能領會一個沒有山谷的山一樣。上帝作為一個至上完滿的存在體,不可能缺少作為完滿性之一的存在性。作為「觀念」的「上帝」,是真實不變的

認識論(物質性觀念):「存在」非要假設他具有所有的完滿性,論證物質觀念存在,歸之「本體」並不需要假設所有特性,而是通過「物質本性」就可歸之存在。

那麼第五沉思為何必須再加入上帝假設?

第三沉思論證了,論證上帝的存在之先,探討了物質性東西的本質。而在考察之後,

物質的本質最根本的是廣延,而物質本性是「存在」的確據,並體現為完滿性之一

並目這種特性是和我的(本我)本性相合的。

在這裡,物質性事物的存在確實模糊的,

如果轉而更充分地考察上帝的存在,認識到上帝的存在,就有可能獲得關於有形事物本性的確實知識,

而在此處,「知識」的不可判性,本源外置,實在性本格,本我之下的確定性,必須要一個外部「主導」

故而假設一個「可主導」和「可對應」的外部主體,也就是上帝。

這個「上帝」同時擁有存在性和本質性,並且其是某些觀念的真實性和「我之本性」的確定性的先決假設。

並且

「上帝」的存在為外界事物的存在提供了堅實的保證


提供一下我的拙見,作為一名無信仰的科學工作者,無論在何時都不會質疑自己是否有一天會做完所有的工作。因為解決一個問題就會發現n個新的問題。那些研究得越深入的科學家越容易選擇相信上帝,因為相對於人類個體甚至是人類群體的時間軸來說解釋所有的現象是不可能的。至於上帝的存在就給許多不能證明的問題很好的解釋。這時候知乎就會湧現一批衛道士大罵說上帝說是消極的科學觀點。其實科學家,尤其是卓越的科學家是很孤獨的,他們站在全人類的前端,整天愁思如何解決問題。當個人生命將止,只能試圖用上帝安慰自己。牛掰點的科學家晚年幾乎一樣地選擇投身宗教,牛頓晚年也信上帝。


推薦閱讀:

學會如何學習(1)學習的本質是什麼?
沉思與實用1:從明星樣板戲談起
如何培養一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
鄧選筆記1

TAG:思考 | 哲學 | 笛卡爾RenéDéscartes | 上帝廣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