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種發展模式更適合大陸:德國重視工業穩紮穩打的平穩發展,還是美國香港重經濟與第三產業的活力發展?

縱觀歷史,德國從未成為過世界霸主,但無論經歷怎樣的變動,都始終能保持在世界前列,屬於平穩向上的發展線路,這與其對基礎工業的重視和穩紮穩打的性格是不無關係的。但德國卻始終無法做到像美國一樣因為充滿活力海納百川抓住時代機遇而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也無法像香港一樣轉移工業對金融的重視使其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謝邀。這個話題太大,由於知識面和閱歷有限,可能回答會有局限。但是同樣,我也很有興趣探討這個話題,如有看法非常歡迎深入討論。但是首先我可能對於題主的描述要表達一些不同看法,請見諒。

縱觀歷史,德國以至於整個歐洲也是在文藝復興之後,伴隨著工業革命才真正意義上崛起的;美國至今也才兩百多年歷史;香港地區是在英國殖民接近末期才真正意義上崛起,利用了其特殊的政治地位換取其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而中國大陸早在歐洲人還完全是野蠻人的時候,就已經醞釀出了非常豐富和繁榮的政經文。

最近百年的屈辱,讓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及文化底蘊在今天雖然有些許抬頭,但總體仍然低迷。不可否認,歐洲為近現代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美國在科學技術上將人類推向了一個嶄新的視角。歐洲的崛起和美國的超級霸權,都是建立在為人類創造了新文明,將全人類推向另一個高度而產生的;香港…有待時間考驗;而中國,講實話我目前沒有看到可以創造新文明逆轉世界格局掌控世界局勢的可能性。你提到的霸權不是一天一百年可以促成的,也不是某點某面做到極致就可以自然形成,要天時、要地利、要人和。短期來看中國沒有地利、沒有人和,天時也未到。

回到你的現實問題,哪種發展模式更適合大陸。我從兩個方面來嘗試回答。

社會結構。我在歐洲呆得不算長也不算短。我的觀點和理解是,比較單一國家,中國和德國或者法英奧意西等國,完全不具備可比性。應該把中國和整個歐洲來比,或者和歐盟比。

這樣子的比較你應該就會有一個大體的答案。德國之於歐洲,就像中國某些經濟大省。在中國改開後大量的政策和資金砸向這些省去造就經濟優勢,現在這些省市掌握著足夠多的製造基礎和人才積累,他們可以挑挑選選把IT及金融作為自己優先發展項目,而把基礎低端製造向內部省份轉移。在歐洲,德國雖然二戰戰敗,但是卻跟日本一樣享受了大量的戰爭影響帶來的紅利(類似中國經濟大省獲得的發展政策,政治因素不談)。再藉助自己的工業底子,依靠技術壟斷支撐高端製造業發展。把所有的低利潤的製造業向捷克、波蘭、斯洛維尼亞等東歐國家轉移,積累了足夠多的資本後大肆進行資本運作,把有可能形成競爭的行業全部收入囊中。靠著技術和資本雙壟斷,讓東歐成為德法的打工仔。

所以從歐盟可以借鑒給中國的發展模式就是,工業基礎是社會經濟的奠基石,是經濟結構裡面核心中的核心。是百年老店得以生存的血液,也是大規模戰爭後迅速恢復元氣的丹藥。

科學文化。看待美國的經濟結構,視野要再高出一個層次,就是看全球經濟發展模式。美國在過去的50年中真正推動了全球一體化,整個西方社會及其盟友或多或少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中獲益頗豐,中國也是一定程度的受益者。大家之前在川普參選時無比擔憂,原因之一就是他的上台可能會讓全球一體化開倒車。在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看看是不是也很像歐盟先前的發展模式和中國現在的發展模式。美國一戰二戰大發戰爭財造就經濟繁榮,隨後在科技世界中大放異彩。把高尖端科技和製造帶來的利潤與西方共享、將自己的基礎低端製造業轉移至中國及東南亞,把新興科技及金融業牢牢掌控在手上。華爾街加矽谷,保了美利堅幾世昌盛。

再回到比較的話題。比較有很多維度,有人喜歡比較深度,有人喜歡比較廣度。從現在來看,各行各業的深度中國似乎還未趕上世界一流水平。但是別忘記人家是上百年的積累,中國最近一兩百年錯過了那些機會;從廣度來比較,中國恐怕已經具備了全世界任意一個單一國家都無法企及的工業範疇。我相信,深度可能只是時間和選擇的問題了。我其實覺得現在沒有太多必要去和別人比較什麼,堅持當前方向,去不斷完善和修正即可。我們需要從美德的成功中去借鑒經驗,但很明顯他們至今為時尚短的成功的模式都是很難滿足中國的發展需求的。中國前面已有5000年,後面還有5000年。

所以要問我怎樣的發展模式更適合中國。我的回答是中國本身就是一個世界,很幸運的是在這個世界裡面我們用著同樣的語言,我們在這個世界裡面盡量地糅合和包容著互相不同的文化。根據區域文化迥異,政府應該鼎力支持其特色的經濟產業發展,使中國的經濟結構更加全面。經濟發展是存在階段性的,這是客觀事實。沿海先富裕起來的省市現在面臨產業升級或轉型,他們也許更關注金融、IT及服務業,那麼空餘出來的基礎製造產能,政府應該支持協調去向內部省份轉移而不是丟棄;北方老傳統重工業區域應該要開始重視自己的科研發展,讓中國的重工機械走向世界去參與競爭;從前幾年開始,一些基礎輕工業比如家電、代工等產業集體往中部遷移,中部人口大省應該藉助這個機會大力提供優惠政策給輕工產業使之存活並繁榮生長;而近年來川湘地區對全國的文化輸出,對川湘人的娛樂性有了比較普遍的認可。政府應該大力培育川湘影視、娛樂產業的發展;而中原文明的起源就是農耕文明,農業是孕育華夏的乳汁。

說到民族性。歐洲普遍嚴重缺乏勞動力和勞動性(沒錯我就是說他們懶)催生了機械化自動化的動力,機械化自動化的不斷提升和改進衍生了所謂的高科技尖端製造。德國引以為豪的尖端製造和高科技即源於此;而美國充滿活力,是在特定時期背景下經濟和政治的穩定繁榮洞吸了來自於全世界的活力和創造力,反哺或者賦予這個國家充滿活力的特性。而中國,很難形容中國人的民族性到底是什麼,福廣和江浙完全不同,江浙和東北完全不同,疆藏又是另外一個世界。但是目前輿論生力軍的討論話題,無不顯示著中國人的一個共性,就是永不滿足,並且相信人定勝天。之前很多人說,中國精工要和德國比,空天行業要和美國比,福利要和北歐比blabla…雖然確實是諷刺的論調,但是充分顯示了一些中國人的民族性。我覺得這是好事,經濟和民族發展與民族性密切相關。所以最適合中國的發展模式是什麼,就是有人負責製造,有人負責金融,有人負責三產,還有人負責思考。中國有足夠多的人去全面發展,事實上這個世界也沒有條件讓中國做單一發展。中國對於某些產業的單一發展不能滿足中國巨大的經濟利益需求;而被中國丟棄的產業,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滿足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


哇,看到了女神了( ⊙o⊙ )!這個問題很感興趣,雖然問題太冷門可能收不到贊,而我又要花很長時間去想去寫,我還是想答了。

首先是我對於這個問題有一些看法,你說德國不能成為世界第一是因為沒有抓住時代的機遇云云,我不贊同,這個問題與國家的規模有關,德國人口有幾千萬國土面積就這麼大,再怎麼發展也難以成為世界第一。香港也是若不是長期以來作為內地的唯一對外金融窗口,它也不會成為亞洲金融中心。

關於哪種模式適合中國,我覺得無論是德國模式還是美國的模式都不適合中國。如你所言這個事情和性格有關,和這個民族的性格有關。

說美國人重視第三產業,我看主要是因為美國人的性格里是很會玩的,你看從百老匯到好萊塢,從拉斯維加斯到迪尼斯樂園,從蘋果手機到谷歌眼鏡,從暴雪到EA,從nba到超級碗,凡是涉及玩的就沒有美國做不好的。這些美國人很像像我們的外向型朋友,天天出去玩,要麼去k歌,要麼去蹦極、要麼去打球,要麼去看電影。閑著沒事會出去旅旅遊。如果全體美國人都是這麼會玩愛玩的話,這些關於玩的產業的興盛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說起來美國的會玩我想起兩部電影,一部是亞當桑德勒的代表作《長大後》,這部電影其實就是一幫老朋友帶著他們的家人去玩,裡邊亞當桑德勒很痛心自己的兒子連水漂都不會打。

他們好像發現了什麼不得了問題,實際上就是玩具不一樣。實際上美國這種全家出去玩的喜劇電影特別多,我看就像是美食紀錄片對於吃貨的意義。

另一部美國電影叫《觀鳥大年》,看完之後覺得美國人是真會玩啊,真可謂:

事業誠可貴,

愛情價更高。

但為了看鳥,

兩者皆可拋!

除了美國的這種外向型民族性格造就的相應產業的發達之外,還有內向型民族性格造就的產業發達,最典型例子就是日本,日本宅文化產業非常發達,包括動漫、模型、手辦、各種周邊產品。還有什麼產業呢,你或許會說出好多。但其實就是技術宅的產業十分發達,就是日本的產品技術很先進,像長城哈弗這是中國買的最火的國產車,實際上是以日本車為藍本逆向研發的,發動機是三菱的,還有馬自達的創馳藍天技術很省油而且性能很好,確實達到技術的巔峰。還有渦輪增壓發動機也是日本人最先發明出來的。但技術宅也是有缺點,就是中二病很嚴重,你像馬自達非要把生活用車按賽車的感覺去造,你說這不是賽車動畫看太多了嘛。還有三菱發動機做的很好,但是車就賣不出了,和馬自達一個毛病。還有夏普明明可以造的出好產品,明明能夠生產出世界上最好的顯示屏,現在卻淪落到快被收購了,其實就是中二病。這樣說可能有些絕對,但日本的產品技術先進確實是不爭的事實。

還有德國的就是屬於理性型性格造就的相應的產業發達,說起德國的產品你會想到什麼?最大的特點應該是品質好,其實德國並沒有生產很神奇很有科技感的東西,我們經常進口的德國產品就是些工具,像是扳手、螺絲刀、菜刀、螺母、開關、鋼筆之類的。這些東西中國都能產,但就是造的不於德國的好,你可能以為這是技術的原因實際上就是認真程度的原因。

「這絕不是技術的問題,而是責任心的問題」,一語道破天機。理性者就不會像某些人那樣花花腸子那麼多,他們死心眼,寧可增加更多成本,絕不損害半點質量。反觀國人,估計進過工廠的會有更深的體會。

最後就是感性型性格造就的相關產業發達,最典型代表是法國,相應的產業像藝術品、服裝、首飾、奢侈品等等。這個不多說了,知名度高大家都知道。好累的說居然寫了兩個小時還沒寫完。

中國的情況和這些國家都不一樣,中國的文化極具包容性和多元性,就有美式的及時行樂、也有日本的宅系萌系,感性系的人也不少,但確實缺乏極度認真理性的人,即使有也會在這種「小聰明」盛行的社會中被淘汰。如此看來中國的內向型經濟發展的程度不會低於日本,外向型經濟也會發展的不錯,感性型的估計也會不錯,我個人認為感性型的經濟可能會超越法國,成為中國發展最好的經濟模式,因為歷史上中國產的藝術品是很棒的,中國人的藝術細胞仍然強大,中國的潮流總有一天引領世界。

具體來講中國的一些特色經濟會走在世界前列,首先中國是吃貨帝國,這是一種感性型的經濟,餐飲業自然會處於世界前列。

電商行業目前已經是世界第一。

以上結束,撒花!


中國必然走美國的的路呀

事實上德國是美國主導的世界經濟中的一環,以高端工業和製造業立國,在美國主導的世界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分工而已。

美國是金融業(華爾街)為先導,以服務業作為經濟的主體,掌握工業的制高占(航空航天,半導體,新材料),同時控制世界的價值觀(好萊塢)。

誰都知道服務業利潤最高,人均產值最高,這裡說的服務業是指金融,諮詢,法律,設計,營銷,品牌推廣之類的。

其他的能外包都外包了。

中國的低端產業不可能外包,也不可能在金融和價值觀上受美國的控制,所以路怎麼走已經非常明確了。


題主,是什麼給了你德國工業比美國工業強的錯覺?


推薦閱讀:

當今德國人如何看待普通的納粹士兵?
維騰貝格——一座被遺忘的宗教聖城
霍亨索倫家族的崛起
真·歐洲白左怎麼看德國科隆性侵案與歐洲難民危機?
顏值?可能真的不重要!2017德國建築獲獎項目盤點(上)

TAG:美國 | 德國 | 發展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