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和內地人思考問題的方式有什麼差異,具體體現在工作和生活中是什麼樣的?

希望能以具體的事例說明,謝謝。


嗯,這個問題有點意思,正好我的工作經常要同時和內地香港同事,公司以及合作夥伴打交道,那我就從我自身的一些經歷來聊聊(以下都是個人真實的經歷,並沒有廣泛代表性)

1.一人十用和專業為先:

之前工作中,我的職位像是一個樞紐,把內地和香港宣傳公關工作匯總後彙報老闆。所以必須同時和內地同事打交道。

內地同事極其變通,任何工作一個電話過去都能一口答應然後迅速搞定完成並反饋結果。

但是每次反饋的結果我都要再三核對,因為讓他查法律,他就用word文檔放上百度百科的截圖給我,一看那是03年的回答,要他找設計他就發了10個設計稿來,每一個設計稿中的中英文公司名都是錯的,所有英文都是穀歌翻譯做的........

香港同事就沉穩一些,需要你給詳細的資料,發郵件確定問題,然後在限定時間(比內地同事長一倍)的最後他會給一個答覆。

同樣是法律問題,香港同事會附上律師行的回函,詳盡清晰地解答給他的問題,我通常不用怎麼檢查可以直接拿去彙報給老闆...

2.一夜十稿和精工細作:

因為我司經營房地產項目,所以經常要委託內地和香港公司廣告公司同時製作廣告方案,內地廣告公司可以在2-3天內製作將近10個不同方向的提案,香港公司需要1-2周時間,且最多也只能做1-2個方案。仔細看這些方案,內地做的方案中總是有一些好像似曾相識,香港這邊的方案,就比較認真和細緻,原創性也高一些。

(我這裡說的只是工作方式不同,其實設計這個東西很難說好壞,我們也經常兩地設計公司都會選用,我個人覺得內地設計公司越來越有競爭力,反而香港平面設計公司因為人才缺乏,規模越來越萎縮了)

3.工作生活分開:

在香港大部份公司,工作和生活是分開的,下了班(OT結束之後也叫下了班),基本都是自己的時間,公司或者同事基本上不會打電話騷擾你的。

在內地工作的時候,無時無刻都有可能接到老闆和同事的電話,哪怕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兒丫也找你,不管是凌晨6點還是晚上12點,好像你應該時刻準備好接電話並處理各種雜七雜八。(去年在玉龍雪山山頂,一個內地朋友還在接老闆電話然後按吩咐處理公司事務........)

4.和老闆的關係,這裡我用一個前滙豐銀行總裁(後來去了民生銀行)的例子

 王浵世深諳內地職場規則,並對內地式溝通、內地式領導、內地式管理,甚至是內地式酒局,均頗有領悟。他在上海做演講時,曾舉了個例子。他稱自己剛剛赴內地民生銀行任職時,確實感到了困難,難度在於「文字上的差異」。以他在外資銀行(香港滙豐)的經驗,溝通不是沒有,不過以「no news is good news」(沒消息便是好消息)的基礎來溝通,如果事情總是正常運行,跟上層根本不需要經常溝通,如有階段性的進展,才另當別論。

 「我在民生銀行上任兩三個星期後,總覺得那裡有些古怪,我的左邊、右邊、上邊、下邊,幾乎沒有人跟我說話。開始我覺得也沒什麼,用英語講就是『no news is good news』,沒什麼事情啊,天下太平,我也毋須去領導那裡溝通。結果他們都勸我說,你去一趟,去一趟吧,後來我就真決定去一趟。結果就像看電影一樣,我這一吩咐要去董事長那邊,辦公室瞬間就像點燃了一個炸藥包,樓下所有人都知道我要去那兒,個個面帶微笑,跟我揮手,然後沒想到一到對方那兒,樓下已經有人接了,好像知道行長要過來溝通了。」

 「董事長很客氣,『啊,來來來,咱們溝通一下,給行長弄個好茶,這個煙好,弄個煙』,我也不抽煙,就說,『董事長,今天沒什麼事兒,我來溝通一下而已』,他說『好啊』。董事長也沒問溝通什麼,就是來了就好,然後就一起去吃飯。吃完飯回來,馬上有個人過來,說『走啊,走啊』。原來跟董事長溝通那麼厲害,自那以後我開始有空就去溝通一下。」

「在內地,溝通的內容並不重要,溝通這個動作很重要。」王浵世說,「看歷史書便知道,請安有多麼重要,其實溝通是一種分辨尊卑的姿態,去溝通的人,是向上級表態『我聽你的,你說了算』,掌握其中精髓的人,知道什麼時候溝通,表個態,恰到好處」。

來源:港人在上海:港「老將」授內地職場處世術

5.職場鬥爭

香港的職場鬥爭比較精彩,尤其是豪門家族內鬥,隨便一個拿出來都比電視劇還要好看,但其實中層下層員工鬥爭遠遠沒那麼激烈,而且香港本地同事不大會掩蓋自己的不滿,基本上可以看得出來誰對誰是有意見的......

內地職場鬥爭中下層也很精彩...每個人對每個人都是熱情大方,完全看不出誰和誰有矛盾,但是私底下或者老闆面前就不一定了.........


就拿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吧,曾蔭權角逐連任時選擇了「我會做好呢份工」做競選口號。(來源:我會做好呢份工 from:@kngine )

大多數的香港人(指我身邊的local大學生群體)比較頹,GPA過三就萬事大吉。相反,他們更注重找Intern、做part-time、填充自己的CV,以至於將來可以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獲得一份穩定的收入。可能因為本身香港就是一個市場相對飽和的地方,幾乎沒有什麼機會留給年輕人去打拚,加上高額的生活費用,導致了這座城市總體上缺乏創新的能力。

至於文化方面,我感覺周圍大多數的local,都比較崇拜日本、英國的文化。不知道是國內多年政治洗腦的效果還是其他的什麼原因,我本人幾乎對日本的流行文化沒有太多好感,更加鍾情於美帝的自由和創造力。而local則對美國完全無感,他們喜歡的是英聯邦的那種傳統和高貴,相比大陸的普遍素質低下……其實也就可以理解他們對大陸的厭惡了。

例子:

1、即使是世界排名很高的大學,幾乎只有10%--20%左右的人讀研,相比於國內清北,比例低的可憐。大部分人會更傾向於修讀商科,然後在銀行謀得一個職位,過平淡無奇的生活。

2、保留了很多中國人的傳統,比方說風水、吉利……各大書店暢銷榜永遠有風水類的書籍,港式粵語中許多討吉利的改變,比方說:豬肝——豬潤,空屋——吉屋

————————————————————分割線————————————————————

其實,作為一個內地來港讀書的本科生,經過對local的大致了解以後,覺得其實大家都具有中國人的一些特質,但很難把一個具體的標籤套在每一個人身上。比方說,能來這兒讀書的大部分都是各省市高考的top100,甚至是top3,幾乎是最優秀的一批人了,但你不得不承認的是,大多數情況,班裡拿第一的和拉低mean的都是local們,內地生只是其中相對優秀的一批人罷了,並不總是虐爆local的。同時,有的local 會極其勢力,一切以利己為唯一目標,有的local又完全熱衷於社會進程,曠課去支持各種遊行罷工。這就像內地人一樣,個體的差別太大,以至於不管你用什麼辭彙來蓋闊他們的特徵,總是以偏概全。

大家經常聚在一起討論中港矛盾,其實站在宏觀看,香港人對大陸的排斥,不也同時發生在北京上海么?只不過這一特區的地位使得問題變得稍微複雜了一些。FB上會有人po出」一國兩智「,微博上不也有對某個地區的直接攻擊?所以,廣義上講由思維方式導致的工作和生活的差異,更多的是個性化的案例,你沒辦法把這歸因於香港人和內地人的思維差異,所以,在舉例的時候還是很痛苦的,總覺得不能很好的回答你的提問。

或許,其他在香港生活了更久,對香港了解更深的人可以提供一個更準確的答案吧。


頂頭的朋友談了一般大陸人跟香港大眾的部份思想分別,我慚愧地認同大部份觀點。但論題廣泛,我倒想談自己印象中兩地「行業精英與精英的分別」,我也不想用誰優誰劣的分化觀點,但從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s)去簡單談一下,說不定可以拋磚引玉帶起新話題。

我想這觀點涉及地理問題造成的視野,就是內地精英的「胸襟、膽色」及香港人的「視野、效率」。

在大陸,即使在城市出身也好,精英人士的視野(並不包括國際視野)、胸懷怎也要比香港廣闊得多,因為中國的土地加起等如歐洲大部份的國家,「城鄉」與「國」的觀念令國人對「大小」這分別有自己的定義,就像美國人,原有英國小農低下階層移民到北美後,後裔在廣闊領土上培養了胸襟視野及冒險精神,加上良好教育基礎,成了今日擁有「美國夢」的社區。大陸真正發展、起飛是近十年的事,這種大國的見識、胸懷視野可以容許任何建設、可能性發生,即使十年間多少「英雄豪傑起義」,被抓槍斃,也是膽色令社會能夠「亂世出裊雄」。若非政制所限,以至「自由意志」得不到舒展(還未談在國內土生土長、鮮有接觸國外文化),這廣闊國土造就的「Wild West」,絕對可以令變得真正雄才偉略,但雄才偉略的的缺點也就是欠缺細節執行力。

在香港,除九十後以降外,大部份香港人「國土」的潛意識是羅湖、深圳河計起。這不免令香港人出現類似英國、日本人愛精緻、斟酌細節的島國、小國心態。香港地方小,令斟酌效率成為有可能-如在香港遲到十五分鐘或上基本可以測定是該人守時問題;公車、火車延誤也可以被追究-將這心態極大化,就成了香港人對效率這東西幾乎有強逼症的情況,從倫敦回國後,這感受更深。

至於我說的「視野」,則是指香港的資訊基建質素在全球的確是數一數二,這是作為一座金融城市的優勢,所以香港人,無論其人素質高低普遍也長期曝露在全球資訊低下,會知曉世界在發生的事。但由於缺乏胸襟,「新可能」並不會從他們身上發生,因為他們不敢,腦袋根本沒想過這世界可以有這麼多可能性。但觀其效率,卻是十分不錯的執行者,這跟香港人作為以往作為英國殖民地為英國執行各種職務的角色十分相近。

因此,容我沒有真正認識國內情況下泛論個人觀點-兩地合作空間明顯-內地的胸襟膽色,結合香港人的執行力,相得益彰,歡迎交流想法,謝謝。


在香港求學,到目前為止接觸到的香港人並不是太多,但以目前經歷過的一系列graduate recruitment program來看, 也算是接觸到了一些香港本地的同齡人,本科或者研究畢業生,能夠參加到那些大公司的group assessment階段的應該也都算是同齡人中還不錯的群體。總體的感覺,香港人思維相對單純,一個marketing campaign,香港人會比較直接聯繫到一些實用性更強的東西,更具體,但在框架方面就感覺不太足,很容易在一個點上縱深下去,而不是先鋪開來,part1, part2這樣去思考。另外,感覺香港人更直接,要得到什麼,要做什麼都很明確。他們也不怕別人覺得自己現實或者什麼,國人在這方面反而修飾得更多。記得以前看到有個說法,在社會制度更完善的地區或國家生長起來的人,思維方式相對更單純,我想不是沒道理的。一點淺見,歡迎批評


大概同意「胸襟、膽色」與「視野、效率」的對比。我再舉兩個例子,準確說來不是香港人和大陸人思考上的分別,而是「香港人」和「日趨大陸化的香港政府」在思考上的分別。可能大陸同學回應一下,在以下兩件事上,香港政府是否跟普遍大陸人的思考方法類似?

最近四川地震,梁振英政府宣佈撥款一億元注資賑災基金,為災民提供緊急救援。香港市民出現強大的反對聲音,原因最主要是不信任大陸政府會妥善處理捐款,真正用於災民身上。

大陸同學可能會覺得:哇,賑災這麼重要的事還要計較,不是很傷同胞感情嗎?事實上,親政府和親大陸的議員也是這個看法,一味強調血濃於水救人要緊。不過,很多香港人看的卻是另一面:根據2008年的往蹟,與其捐了也是被中飽私囊,不如不捐,或至少不應該捐給政府機關。香港雖然是個商埠,但社會議題卻往往不是由於錢的原因而被反對,反而是因為市民對「是否有效」、「是否能真正達到目的」抱有懷疑,才出來反對。

從這裡可以看得出,香港人不大可能因為愛國就義無反顧,明知捐了也是浪費也去捐,會真的問清楚所有細節。當要把「血濃於水」這類宏大的概念落實在行動上,香港人會傾向要先談好具體操作和底線。我想這是我們從與西方做生意的傳統中養成的一個習慣。

另外一個例子,是數年前的高鐵撥款。詳細數據我手頭上沒有了,簡單來說就是政府認為我們要加強接駁大陸的鐵路網(宏大概念層面的東西,主流並不反對這個方向)。但香港有多大地方,九龍下一個就是相距不遠的深圳福田,如果建高鐵開得最快的距離也只比我們的機場快線高一點,所以很多人不認同要建高鐵,反而是應該要多建一條接駁的鐵路到深圳的高鐵站(香港人會認真斟酌這些細節)。

此外,基本法規定大陸官員是不能在香港執法的,如果將來從武漢坐高鐵到香港,大陸人是下車才出關嗎?不行,因為大陸海關不能在香港境內執法。大陸人上車時就出關嗎?那豈不是要求所有高鐵站都像廣州東站處理直通車的方式一樣?大陸有可能所有高鐵站都為香港有這些設施?不可能吧。還有,怎麼分辨中途下車和到總站出關的人?在車上由關員逐個檢查?會不會太費人力物力?這些疑問,香港政府一直都回答不到,只說相信到時會有辦法。

總的來說,建高鐵是為了一個細節想得不周全的遠景去建,要費600億,而政府亦無法自圓其說為何高鐵方案是最好的選擇,最後靠著不按比例地人數多的建制派議員在立法會通過。這種想法是跟香港的傳統背道而馳:不可能因為聽起來目標很宏大,就先答應了才再去講細節講條件。


呵呵。

吐槽為主,不喜勿看。

基本上因襲老祖宗的傳統教化,華人骨子裡的毛病是一脈相承的,只是由於社會的經濟發展程度、法制完善程度、環境因素等原因,使得在契約精神、法制精神以及社會公德等意識方面目前香港人做的比較好,這與「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完全是一碼事,而更適於看待為發達地區較於欠發達地區的體制優勢所致的思維先進性。

1)僵化守舊思維

香港社會的發展基本上在回歸前就緩下了腳步,回歸後除了與大陸融合激起的些許火花,缺乏亮點,近年經濟總量更被新加坡超越。

一個發展成熟的社會,社會階層穩定、社會分工明確、人人各司其職,這樣的社會帶來的是優秀的效率和品質。比如說,現在大陸社會難得一見的「世家」@佐藤謙一:星巴克就是比雀巢好喝嗎?),在香港並不稀罕:一個一輩子做菠蘿包的師傅,他的兒子可以子承父業繼續做一輩子菠蘿包,因此他們家做菠蘿包的效率和品質自然是超一流。但是這樣的社會也帶來了一種僵化的思維,讓人局限於已屬領域,缺乏創新和冒險精神,面對挑戰和不確定性過分謹慎。

在工作中表現為,本職工作上香港人追求精益求精做到最好,要求苛刻,這讓他們很容易成為敬業愛崗的專業人士、職業經理人;但只要涉及的問題和要求稍稍超出他的認識,「請示主管」將情況escalate 的處理方式非常普遍:怕「孭鑊」(背黑鍋)、不願擔責、視野太窄是香港人職業習慣中的弊端。這種弊端反映在需要較強的創新冒險精神的行業時尤為明顯,譬如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現在,熱門的本土產品大多仍然停留在Web 1.0的狀態,在追趕整個業態發展上顯得步履蹣跚。

在生活中表現為,香港人不習慣主動擁抱變化,對待環境變化的態度十分被動,既排斥反感又無所適從。他們非常懷舊,對被淘汰或即將被淘汰的事物充滿眷戀之情;他們雖然擁有物質非常豐富的條件,卻依然對樸實簡單的舊香港懷有深情。這從近年走紅的電影《歲月神偷》、《桃姐》略見一斑。此外,因為所處社會地位穩定,職業身份很大程度上代表著香港人的身份認可,因此香港人對於自己的職業衣著打扮有著近乎偏執的在意;如果你仔細觀察,你幾乎可以從外套、眼鏡、髮型、背包、鞋子、帽子等外物細節看出街頭每個人的職業身份。又及,在衣食無憂社會保障較完善的境遇下,香港人對於美食亦有非常挑剔的追求。

最後,僵化思維在政治上表現為,保守,缺乏狼性,視野不夠大,在對外(尤其對北京)的博弈中充滿羸弱感。香港是世界「遊行之都」,現時每年有7000多次遊行集會,平均每天20次。爭取權利無可厚非,但問題卻是,香港人善於反對卻不善於建設。港人治港十五年間,昏招頻出數惹民怨;另一邊廂泛民主派忙於組織遊行、拉布,以反對建制派為己任、充滿活動力量,唯獨不見有建設性的議題及有管治才華的能人。這樣下去即使實現全民普選亦足憂。

2)人生三大矛盾

其實,最了解香港人的還是香港人自己。

黃子華,這位棟篤笑始祖及「哲學家」(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哲學學士),對香港人的特質有著最深刻的體悟,他所提出的香港人「人生三大矛盾」尖酸刻薄地揭示了香港人的思維本質。(有興趣的可翻牆看一下黃子華的棟篤笑精華:黃子華棟篤笑Best10)

所謂「三大矛盾」,其實是:香港人面對矛盾衝突時的三大解決金句/口頭禪。

第一句:「搵食啫。」搵食,找吃的,意為賺錢、養活自己。這句話深刻反映香港人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草根核心價值觀。因為無人不認可,它成為了解決矛盾爭議的尚方寶劍。香港人生活壓力大,「你有壓力,我有壓力」(巴士阿叔),但無論是普通上班族、自僱人士,還是藝術家、記者、工人、黑社會,香港人之間並沒有絕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因為大家都是:「搵食啫」。賺口飯吃,何必為難彼此;以和為貴、悶聲發大財才是正道。哪怕富可敵國的李嘉誠、「做好呢分工」的特首跟你說,搵食啫,你也沒辦法反駁。搵食啫,只不過有的人山珍海味,有的人殘杯冷炙。這一方面反映的是香港人積極、融通的務實精神,另一方面無形中它把如藝術、人文之類的精神財富 devalue 而不自知。

第二句:「犯法啊?」如果「搵食啫」還不能解決矛盾,來一句「犯法啊?」反問,基本上能將90%的攻擊消除於無形。「犯法啊?」,意即「我犯法了嗎?憑什麼指責我?」這句口頭禪充分體現了香港人「法」字當頭、事事以「法」為先的法制思維:只要不犯法的,都可以做。但同時,也暗藏了香港人被動接受法律的心態。

第三句:「我想嘎?」如果以上兩句都不能消弭矛盾,說出這句話就無敵了。它的邏輯是:我也不想發生這樣的事情,或,我的動機是好的,所以出了錯你不能怪我——法制外衣褪去後,情先於理的內核呼之欲出。這一點,@羅登 在回答 「香港電影的文化、環境與規則與內地有哪些不同?」這一問題時曾鞭辟入裡地指出:「香港社會內核處於亞洲農業社會晚期形態,因為只有農業社會才會真正體現「情義無價」,一個對制度,典章,法律條文並不信任,並不真正成為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細節的社會,人和人的超越普通熟人朋友的關係,人和人之間超越法律制度的信任,人和人之間那種血肉精神相聯的感覺,成為人在世界上生存的最可靠保證。」

還有一句經常聽到的口頭禪「系咁嘎啦」(就是這樣的啦),讓人覺得許多香港人不願認死理,而傾向以圓通妥協的方式解釋矛盾的思維。這在熟人社會中避免了許多衝突,但卻有攪屎棍的特性,讓他們常常將問題簡單化、不求甚解。比如說當他們聽到大陸發生了什麼不好的事情,通常的反應是:「大陸是這樣的啦」「阿爺是這樣的啦」。也許他們沒意識到,這樣的反應難免讓人產生「膚淺」的感覺。

當然,責人易,非己難。除以上所說外(其實,也並非港人獨有),對於香港官方的核心價值:民主、法治、廉潔、自由、人權,每一項我都舉四肢贊成,並對堅決捍衛這些價值的香港市民表示尊重和力挺。


同意@Tony Wong的說法

「香港人對事不對人,內地人對人不對事。」

------------------------

扯點題外話:

為何會有這些差別?

我分別在中港兩地讀過書,兩地教育確實很不同。

到了香港才真的體會到八十九剪六十四=25到底是有多少血染的風采的含義,曾經在井底的我是無知到何種地步,甚至不會想到問一個為甚麼。

在香港讀高中時,我們的道德觀,價值觀,真是一點一滴從課堂裡建立起來的。

通識課我們不用學習用中國特色的語法把「幾項原則」默寫在考題上,而是真正的去研究香港的中國的世界的社會議題,學習什麼是香港的核心價值,學習多角度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如何清晰的表達觀點。

不得不說,在香港上高中,讓我多了份關心社會的情懷,在思考問題時會不自覺的將質疑、批判的態度放入心中,而不是任由施政者大行其道。(或者說盲從,任聽威權者說話)

對港人而言,回歸後香港人對他們的身分認同更加清晰(香港人),所以更會去捍衛地方的核心價值。

「香港核心價值普遍被認為是:

  • 《獅子山下》精神 - 積極不干預、自由市場、「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互助互愛、成功靠打拚、靠自己。
  • 高效率 - 追求快捷、速度,急求成果多於過程

而香港主流傳媒認為香港核心價值包括以下元素:

  • 法治
  • 人權
  • 誠信
  • 廉潔
  • 新聞自由
  • 言論自由
  • 集會自由

以上元素均受香港基本法所保障。」

摘自維基

是不是看到了樓上許多答案的影子?

或許從兩地教育的冰山一角,就能明白兩地、現在和未來的小花朵將會怎麼思考的吧。


這幾年都跟香港的同事合作,舉個印象最深刻的例子:

我負責運營和產品、CTO和架構師為香港同胞,帶著一個開發團隊,都是大陸同學。

每次講需求的時候,CTO和架構師會帶著團隊一起參加,CTO和架構師最常問的是「XXX是什麼,怎麼來的」(Domain model思維),大陸的開發同學最常問的問題是「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不要這樣?「這時候他的領導通常會問他」需求你清楚了沒有?如果不清楚,就問清楚;如果清楚了,go ahead and action。"

他們認為,他們的責任是幫運營和產品團隊把想法實現出來,至於為什麼需要這個功能、這個功能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交互效果,運營和產品團隊會處理好。當然,他們會把實現的時間提前告知。

這在大陸的開發團隊中很少見,因為每個開發人員都認為自己是個產品經理、還是個交互設計師、還是個市場運營專家。

這是非常專業的做法,一個團隊,之所以會成為團隊,就是因為大家各司其職,各盡所能。

PS:在這段時間裡,我從他們那學習了用Domain Model來分析產品,並且越來越發送這個分析方法的強大,已經介紹了身邊不少人用這個方法。


香港同事一起的時候,他們比較傾向聊美食,聊享受生活的話題多些。內地同事在一起的時候,話題看起來沉重。比如住房的問題(香港同事大都沒有住房問題),而內地的非永久居民的我們還在糾結要不要在這裡紮根。還會聊很多時政。

總的覺得那是兩套不同的文化體系。


思維模式,價值觀念,政治氣氛、環境都大不相同。香港人非常敢言,特別是涉及政治,有什麼政策出台,不滿意就發言、批評,各種遊行集會。看不起內地同胞的現象非常普遍,油尖旺區成了旅客區,商家們都習慣了接待大陸同胞,偏見沒那麼嚴重。在其他地方的話,說普通話非常容易遭到白眼。順帶一提,在FB,YouTube,推特,G+來看,香港年輕的一代(85後以及90後),對內地的同胞有著非常大的抵觸,經常可以看到各種罵戰,有的是香港同胞開罵先的,有的是大陸同胞開罵先的。然後有一些好心的香港或者是內地的同胞出來勸解的話,直接被香港同胞出來罵是被gong——chan——dang洗腦的走狗。還有很多想寫的,但是、、


思維方式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可是說是由價值觀決定的,所以個體之間有差異,所以小弟從各個階層港人來分析一下。

後生一代。除了海歸和港大,中大,科大的年輕人,很多都是民主派的支持者,由於香港地方太細,香港的民主潮流就比較的本土化。這類年輕人基本無論對錯就支持類似長毛(香港一個立法會議員)這樣比較急進的人,被別的人群視為「膠人」 。他們喜歡宅在家裡,喜歡上討論區(類似高登什麼的),喜歡看《蘋果日報》,無論什麼事,都是娛樂化處理,有時間上街支持一下社民連和人民力量(香港兩政黨)。對大陸比較仇視,個人覺得和大陸的宅男思維方式很像。

師奶和老一輩。 傳統的中國人,上班下班,就是中國人的路子。平時最大的愛好就是收看CCTVB的電視劇集。對特區政府和大陸的施政比較支持。是建制派拉攏對象,思維特點就是傳統的中國人,就好像我們的父輩,為了養家含辛茹苦,勤勤懇懇。

中產階層。這一批人應該是每個地方的中流砥柱了把。具體到香港,工作穩定,收入不錯,像他們會花錢購買NOW或者香港有線的電視(那就能看全世界所以知名電視),會去世界各地度假,真正生活在香港這個國際化大都會。基本都是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的,對政府施政,有自己的看法。總體來說,他們右傾,偏向自由化。思維方式會西方化。

精英階層。具有國際視野的一批人。包括部分港人,大陸精英,外國的精英。供職於金融企業,是香港的未來,他們的思維方式特別國際化,小弟很欽佩這批人,視他們為努力方向!


我現在服務的公司總部在香港, 和香港同事有比較多接觸(公司所在是快消食品行業, 非高富帥的金融行業), 感受到兩地職員在工作上的一些差異.

1 香港同事工作比較認真, 負責, 所謂的"專業打工仔"形象. 工作做不完, 會加班完成.相比, 上海的普通職員加班的可能性很少.工作只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不會看得那麼重.

2 香港同事對流程, 工作彙報都比較注重, 很忌諱觸犯公司的規章條理, 甚至可以說太拘泥細節, 而沒有大局觀. 國內的同事做事情比較靈活, 善於遊走在灰色的地帶把事情辦了.

3 30歲以下的年輕同事去比, 總體能力而言香港的比不上國內的.主要覺得香港的同事的眼界很窄, 不同他們的上一輩, 在八十到九十年代走南闖北地積累經驗和磨礪膽識. 香港實在太小了, 如果他們不能走出去到國內, 或者歐美去感受, 就只會受限於眼前的東西.而國內這十年都是人員流動很強, 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 你會看到不同地域的人不同的表現, 更容易接受新東西.


契約精神。最近體會的特別明顯。
比如採購一批貨,大陸的供應商會說我幾號幾號給你,到了交貨期又推遲,三番五次,本來一個月供貨期推遲三個月,導致我們無法正常使用。
香港的供應商,承諾了幾天就會幾天送到,一般不會推遲。
拿了人錢就要做事,白紙黑字寫的清清楚楚,可是大陸這方面很差,從政府到商界,契約精神非常弱。


1. 港人強調「手停口停」,充滿生存危機感。工作極為敬業,工作時態度極好,非常專業,經常OT也不抱怨,壓力大了自己吃藥扛——這一方面是由於極高的生活成本所致,另一方面也是他們的重商重實利的思維方式所致。

2. 政治氛圍比內地好,每年六月初萬人空巷(你懂的),但普通民眾對內地政治狀況並無實際了解,基本靠選擇性的看新聞和腦內想像——有一次與香港同事聊天,他們以為我們的歷史課本是只講述黨史抹去古代史的。

3. 他們對內地人並無了解的渴望,對內地人整體印象一般,但一旦熟練使用了他們的語言(廣東話),可使溝通的距離拉近非常非常多。


來港讀書半年,有感於學校里來來往往的大齡local們終身學習的精神。

香港的研究生學位有兩種,研究型與授課型。研究型碩士是搞學術的,基本就一路讀到博士了,港人很少。授課型碩士又分兩種,full-time和part-time. full-time的大陸生多, part-time的都是港人。

一、室友的項目和IT有關,他第一次上課的時候遇到一位五十多歲的同學,part-time, 港人,看上去比老師年紀還大,記筆記特別認真。

二、我的項目里有位local來讀full-time. 我好奇的問他:「沒有考慮過part-time嗎?這哥們說,他以前工作的內容和咱項目類似,想讀個項目深造一下,趁著還年輕,再享受一下當學生的單純生活。

也許回復的內容和本題關係不大,但是這兩位local給我的觸動挺大的,拿來分享一下。


在香港生活的大陸人

做事上面來講 其實很多方面和大陸都是相似的 香港人不守時的情況也不遜色 也會亂穿馬路 在公共場合喧嘩等等

不同之處個人認為是制度造就的,例如認為一切跟法律走 按合同來

性格上來講

一方面香港是殖民文化影響下的國際都市 年輕人有許多都不乏出國的經歷 即使在香港也能感受到不同的文化衝擊 可謂見多識廣

另一方面 對中國大陸的認識卻少的可憐 甚至不如對中國稍有興趣的外國人 更不用說台灣同胞 有些令人費解 似乎也不是排斥 好像只是西式教育之下沒有了解大陸的需求了

這就造成了不論在中港問題上還是其他zz問題上有些過於理想化 但又可以理解的觀點和爭議

工作和學習生活都遇到過不少香港人 個人覺得可以說是可愛的香港人 當然也會碰到狹隘市井的人 但是這應該每個地方都有吧


就拿一次最深刻的經驗來說吧

前幾個月我在中國移動營業廳做part time

有位香港人B告知前台諮詢的A小姐 說他想把大卡換成可以裝進iphone的小卡 然後A告訴他有兩種方法可以補卡 一種是直接換卡 另一種是剪卡 然後B繼續一臉疑惑不斷問A 「兩種方法有什麼區別?我不明白」 A仍然重複解釋同一番話 然後B繼續說他不明白

開頭我以為B的理解能力太差

之後B問「我想知兩種方法有咩區別?對我利益有咩唔同姐?小姐你明唔明我講咩姐?」

接著我得出一個結論就是,港人思維就是要很直接達到他們的目的,並且以最簡單直接快捷的方法。而內地人就有很多很多花哨的形式擺在目的前面。


大家都是說職場,讓我這個90後留學生說說我在英國對香港人的看法吧。香港人幾乎都是在英國留學,高於大陸人兩倍,我們學校裡的話,從打扮長相,我們很容易就能分辨得出香港人,用我們的話來說「香港人長的怎麼都一樣」首先第一種 黃色頭,越黃越喜歡,第二種 我們覺得很low的誇張色彩 例如粉紅、白色,其次香港男分為兩類,長得一樣的普通,第二種很帥。很奇怪的是,在我們學校(6000香港人,3000大陸)追潮牌,穿givenchy等等的永遠都是我們大陸人。第二點,交往。大部分的香港人是扎堆的,他們不喜歡和我們大陸人做朋友,看不起。因為大陸人很少會說粵語的,但他們不怎麼樂意說國語,我會說粵語,我交往過的香港人裡面,他們都表示「沒有去過大陸,為什麼去大陸,我們什麼都有,又不用做美甲???」說實在的,我們整個學校的大陸人都不喜歡香港人,已經到了「想打他們」地步。我曾問過他們「你們有沒有介意我是內地」他們的答案「其實是有的」還有第三點,吵。首先第一個現象,我們這棟樓有一堆香港人喜歡扎堆佔領公用廚房,這導致了越南人、大陸人的不滿,他們從早站到玩,看書打麻將都在公用廚房,那個桌子本來是給大家用來吃飯的,導致別人無法使用。第二,平時不承認是「中國人」而有一次他們倒油燒廚房,火警響了以後 他們說是「中國人做的」。我有很多朋友,不僅大陸,泰國,新加坡人都表示住他們周圍的香港人很吵,就算舉報了也還是沒有用,兩三點也鬧,考試也鬧。第四,開學典禮的時候,老師讓china的舉手,我們舉手,他們沒有,然而到了hongkong的時候,他們開始像我們發噓噓聲,然後起鬨,真是氣死我們這邊的大陸人了。第五,私生活亂。我這不是一竿子打死全部人,只是針對我們學校的現象。有一班香港人,每次喝醉酒在club裡面朋友之間互相親,上床,我們在學校裡的聽聞都是,某某香港人有女友「大部分都是有女友男友」依舊在club裡面被人一啦就上床,我自己親身的是一個香港人趁我喝醉敲我門,砸我門,我不敢開,後來找了朋友才救了我。我身邊的朋友是被香港女生勾引,然後在一起以後又去勾引第二個男生「兩個男生是好兄弟」,第三個朋友是一對情侶,在一起很久了,同班,一個香港女生(有男友,在本校)勾搭他,想引誘他上床。在我身邊的,都亂。其實不是說香港人不好,在我去英國留學之前,我是深圳的,本身就不喜歡香港人勢力愛錢了,但是自從去留學以後,連同全部的大陸人幾乎都討厭香港人,說真的,在澳洲的朋友,美國的朋友他們說那裡的香港人比較少,所以都是聽從大陸人。在我們這邊香港人一大堆。還有一點很可愛,大陸人打架,只要你是大陸的,我們都會幫,而他們打架的時候,幾乎都顧著自己逃。總之談戀愛,奉勸各位,香港渣男多「我香港的朋友奉勸我的」加上我自己之前也喜歡了一個香港渣男,被玩的死去活來,我再也不會去挑戰這個了


有點偏題,但是想講這個故事

卡司這幾周心血來潮報了什麼初級烹飪培訓班,一到周末就揪我陪她上課。全程兩個小時我都昏昏欲睡,直到老師拿出來一小份一小份的粗海鹽分給大家做食材分析我才勉強清醒過來。這可能是這節課里我唯一聽說過的東西了,說起來還是因為Uncle Disney的緣故

Uncle Disney不會烤餅乾不會做曲奇,去做客他都拿長著倆大耳朵的米奇馬克杯做冰檸紅茶糊弄我。運氣好的話可能還有七鋪蛋卷。做的時候要整顆的小金橘,檸檬切片,紅茶隨便用大吉嶺啊阿薩姆啊,沒什麼固定的也沒什麼正經的。海鹽磨碎了把杯子倒扣上去讓杯口沾滿,反過來,杯底鋪一層碎冰,擠點楓糖漿,把金桔檸檬蓋在上面,小半瓶蘇打和著四果朗姆酒倒進去,插根吸管插根攪拌棒就齊活了。端上來以後Uncle Disney說要先拿吸管攪拌棒把檸檬片戳碎了把糖漿拌開了,然後就著杯口海鹽喝。我誠惶誠恐的聽完,覺得簡直矯情

剛開始真沒什麼特別的,尤其是加海鹽那一步,簡直二三流調酒師的不行了。但是喝了六七八九次以後就會上癮,特別是最熱的天氣,一杯海鹽冰檸紅茶簡直像四顆濃縮大西瓜,又像喝下去一整場雷陣雨,從胃裡涼到頭髮尖兒,high翻了,再也別想著戒掉

Uncle Disney是爸爸的好友兼前生意合作夥伴,常年往來大陸的香港人,聽他講話比聽我爺爺的福建口音還費勁。他還是我認識人里唯一一個擁有複姓和四個字長名字的人,只憑這點我就覺得他很酷。他從他爸爸手裡繼承了一家非常大的玩具廠,專為香港和海外迪士尼樂園供貨。第一次見面他給了我佩佩豬禮盒套裝,我當時以為自己見到了迪士尼派來的上帝,打那以後我就一直叫他Uncle Disney,他就一直叫我baby peppa

Uncle Disney沒有孩子,只有5隻流浪狗。香港查寵物查的很嚴,但這並不影響他一直往回家帶路邊的小可憐們。他的太太是位非常利落的服裝設計師,吃淋了蜂蜜黃油的西多士。談新聞政治不談年齡,舉手投足就像活脫從港劇里走出來的一樣。他們兩個很搭,分別和見面都要親臉頰,生活里只有吃不完的小籠流沙包和鳳爪的早茶。

爸爸總說Uncle Disney不適合當生意人。他太感性,心思單純,又善又好騙。也許應該去當個詩人或者畫家什麼的。果不其然,後來他和他的玩具廠沒能逃過被騙被坑被排擠的過程。幾場打擊下來玩具廠開始日漸蕭條,只能勉強維持著流水線的暢通,毫無盈利可言。爸爸聽說以後唉聲嘆氣了好幾天。

我最後一次見Uncle Disney是全家去香港度假前夕,當時他僅剩的一套房子已經抵押到期,被銀行和律師滿世界追著躲到了深圳,正好聯繫到了要從深圳過海關的我們。他收留的5隻流浪狗被困在家裡沒人管,Uncle Disney又難過又無能為力,但見到我們以後還是好開心的笑,轉身在租來的房間翻箱倒櫃要給我們做冰檸紅茶。米奇杯還是那個米奇杯,但是茶葉已經變成超市裡二三十塊一大盒的紅茶包,海鹽也來不及準備。五六個人默默的喝著,沒有續杯,也沒什麼話講。

前幾個月和爸爸打電話說起上海迪士尼要開業,順帶就聊到Uncle Disney,爸爸說他把玩具廠賣了還債,幾個朋友提出要幫他被他拒絕,之後他就消失了,再也沒人見過他。

我把海鹽冰檸紅茶的配方告訴卡司,她說這有什麼稀奇的,樓下的pub里就有這個,叫冰鎮赤松子。我說誰給這冷飲起這麼不倫不類的名字,把掌管雨水的上古天神都冰鎮了,聽起來真是又搖滾又難過啊。

故事來自公眾號:喂喂下北澤(shimokita_)


港人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工作極其嚴謹, 細緻賣命卻又樂在其中的態度.

非常非常講究timing, 準時.

Decency.

專業.


在深圳工作的時候接觸的到的香港人,主要有這些看法

1. 推卸責任,找理由,如做採購的可以做出 採購商品的成本高於售價

2. 當面一套背面一套,當面笑嘻嘻,背面就去老闆那邊打小報告

3. 吹牛,總是吹自己多牛B。。。

4. 不準時。說好的時間 拖了1個小時。。

5. 各種法輪功,街頭抽煙到處丟煙頭比大陸還恐怖

6. 奸商多。買個IPAD 還要搭售。。

7. 一大堆香港人每天出入深圳保養的 桑拿的。


推薦閱讀:

中美戀愛文化的差異?
外國好像對神鬼之類恐懼之外還會覺得很酷,會去裝扮成吸血鬼殭屍之類。而我們一般不會去扮鬼,原因是什麼?
出國前想像中的留學生活和現實中的留學生活有什麼差別?造成這些差別的原因有哪些?
中國有沒有榮譽謀殺或類似的案例?
在自己身上,捍衛一個自由美國|城與邦

TAG:香港 | 生活 | 文化差異 | 文化 | 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