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上哪些流派和思想家對"家庭"這一組織形式提出過質疑甚至反對的?


謝邀。首先要看「家庭」在此的定義了。或許家庭是最常見的社會組織之一,但是其內涵和外延一直在變化,比如在很多農業社會,家庭同時也是生產單位、基本的政治單位,甚至是金融單位。很多社會功能在社會相對簡單的情況下由家庭包辦了。從基本的日常生活到生產行為,再到子女教育和老年人的養老。直到今天,世界上很多地區的政治和防務其實都是地方實力人物在操辦。他們的哲學理念就是擴大的家庭觀念,因為整個地區的人都算大家庭的,所以那些實力派人物以家長的身份來操辦很多政府的事項。今天日本的很多傳統行業,比如傳統能樂的傳承,也要服從名義上的家元制。新進入的學徒要與師傅建立類似家人的名義關係,並且在傳承的時候要以家族內換代的名義進行。以至於很多能樂名角的藝名都是不變的,一代代的傳承下去。作為生產單位的家庭,其實從中世紀開始就有很多人在反對。某種程度上講,這裡的家庭就是西歐式封建社會的象徵,因此資本主義的詞措其實也是希望用資本作為社會運行軸心取代以家庭關係(名義上)和以此關係為基礎的道德作為軸心的中世紀社會。

因此,這個概念上的家庭,恐怕任何一個近現代的經濟學家都會反對的。如果再把經常與這樣的家庭觀念並生的其他產物,比如:家長制度、男權主義、威權主義、人身依附主義等等都算上,幾乎就是封建時代的代名詞了。其實國人從小就熟悉的馬列主義也是反對傳統家庭制度的。《共產黨宣言》就預言過家庭的消亡,當然不是所謂「共產共妻」這樣簡單的消亡。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裡邊也強調說「一夫一妻制家庭產生的唯一目的是為了保護私有財產的社會延續」。並且認為,婦女的壓迫地位就是一夫一妻家庭導致的。因為「在前階級社會,家務勞動有一種公共的性質,而一夫一妻制家庭產生後,家務的料理,不在涉及社會了,它變成了一種私人的事務;妻子成為主要的家庭女僕,被排斥在社會生產之外。」並且認為如果要想真正的解放婦女,必須讓婦女加入社會勞動,使得她們在經濟上不依賴男子。而家務勞動則是通過社會化來解決。說的通俗些,家庭生活的吃飯、育兒、養老等等都通過社會化解決才是婦女的解放之道。這意味著男性統治的基礎會消失,而婦女則在經濟上與男性不會有根本差別。不然的話,哪怕再富裕的時候,也是不平等的。比如50年代西方推行福利國家的時候,其指導思想仍然是男人是bread winner,婦女在家提供家務保證。這樣仍然不能解放婦女。因為政府會認為只要解決男人的就業就行了。婦女結婚後就不建議就業等等。西德在50年代如果要僱傭已婚婦女是要求得到其丈夫的同意的,這樣也被認為是阻礙了婦女就業,從而在實質上降低了生產率。因此,必須讓女性進入社會勞動,獲得經濟獨立,肯定不會因為經濟等原因維持不滿意的婚姻,因而達到真正的婚姻自由。進而達到婦女解放。恩格斯認為如此社會化自然也是要求廢除私有制的背景下才能達到。不過就目前的世界而言,西方社會家務社會化的程度其實更高。那怕蘇聯時代也沒有達到這個程度,不過西方家庭社會化的背景恐怕是基本家庭行為(吃飯、養老、育兒)都成為了商業化的一部分,都需要在商業化的大框架下解決。這是否促進了婦女的解放,則是眾說紛紜。比如同是西方,西歐的家庭觀念比美國要淡很多。美國社會在西方範圍內算是保守的。不工作的婦女比例也大。而北歐這樣比較開放的地區,同居而不結婚的人數已經超過了登記結婚的人數。這樣做的底氣在於北歐的社會福利可以保證不結婚的同居男女也不用擔心養老育兒等等家庭任務。因此北歐的婦女地位也確實很高。而且很多傳統上的男性行為也開始有女性染指了。只是其他國家的婦女不一定喜歡這樣的地位而已。

這樣的觀念確實是直接拷問社會組織的基本形式。確實啟發了日後西方諸多流派的女權主義。不過當代女權主義確實也是不太待見馬克思恩格斯的。比如朱麗葉 米切爾(Juliet Mitchell)那篇《婦女:最漫長的革命》,認為恩格斯的問題在於僅僅把家庭視為私有制的前提。而忽略了自然產生的性別分工。如果無法改變只有婦女為人類再生產進行付出的現狀,那麼分工和壓迫總是會出現的。

而這個問題,其實也是目前西方保守主義者對女權主義者的疑問。之所以保守主義者認為目前女權主義者對家庭制度的攻擊會從根本上動搖社會的穩定,就是他們認為沒有能夠真正代替家庭的社會關係。其實,不論是前蘇聯在革命時期實驗的「按需分配婦女」還是中國在大躍進的時候實驗的「集體食堂」,「公社集體勞動」實質上都是希望把傳統上由家庭負責的內容公共化,由社會負責,進而改變整個社會的結構。不過這些實驗都失敗了,原因之一是實質上這些活動都是由政府負責了,而不是社會。而真正由社會負責的育兒養老,或許美國某些宗教社區和世界上某些母系社會(比如中國雲南麗江瀘沽湖畔的摩梭人)反倒是真的有不少正面的例子。只是,那些例子都是小群體的。並且都在相對閉塞的環境下,今天他們自己也面對如何平衡自己的獨特家庭制度和社會發展新潮流的問題。這樣看的話,確實女權主義的要求挺難達到。而且,女權主義確實是流派太多,而且彼此也不待見。比如,如果某婦女自願以身體為資本出賣色相,甚至志願作為性工作者,女權主義應該支持這樣的行為么?這個問題上女權主義的不同流派就會爭的很激烈。

因此,對與家庭,似乎一方面要承認其社會屬性並非神聖,也是社會結構的產物,並且家庭本身也在多元化。不能用傳統家庭的概念去要求當代所有的家庭。比如同性戀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另一方面也要承認目前確實沒有完全代替家庭的辦法。並且,就目前家庭多元化的趨勢看,想找到一個能代替這樣多元化現實的制度,還真的不容易。


具有 「崇高革命理想」 的思想流派,大體上都有 「反家庭」 的傾向。

比較典型的拜上帝會,將男女分別編入男營、女營,須至天國成功之日,夫妻才能團聚。

因為 Samuel Yi 還嫌拜上帝會不夠徹底,那我再補充幾句。

徹底的 「反家庭」 思想是否存在,我不確定。

反對家庭就意味著反對「婚姻,血緣和撫養關係」,而這幾乎是人類進化繁衍的組織基礎了。石器時代之前沒有家庭,但這不是「反對」的結果,而是人類的組織關係還沒有發展到那個階段。

想像一下,如果沒有家庭,一群男人和一群女人互為所有(看到這裡,有人嘴角露出了邪惡的笑容,哈哈),呈現為一種關係複雜的血親雜交,這和豺狼、角馬、麋鹿就沒有什麼區別了。

如果說存在這樣的思想流派,邪教性質的末世論者勉強算一個,這幫人幾乎反對一切,不但家庭,甚至生命。

自覺無法解除 Samuel Yi 的疑問,期待更專業的回答...


如果把家庭理解成一種社會制度(即包括一些行為規範的話),那麼現代社會一直在質疑和改造這種制度。在西方,過去的天主教社會,離婚在教會法上說是不可能的,但現在,離婚大概比吃飯難不了多少。

從本人有限的了解,近代以來的那些激進派思想家有不少是對家庭持批判立場的。早期的共產主義者梅葉(Jean Meslier)就是這樣一個人,不過他還沒有徹底否定男女間的家庭組合,而是說這種組合應該更為自由,任何一方不喜歡對方了就自動解散關係;孩子應該集體撫養,由此構建起一個「博愛大家庭」。法國大革命期間的女權主義者Olympe de Gouges雖然還沒有走到反對家庭的地步,但她認為婚外性關係是正常的,不過在我看來,這無異於摧毀家庭制度。

所以,這個問題還涉及到各人對家庭制度的多維度的理解。根據一些所聽所聞,我覺得今天中國的很多家庭已經名存實亡了。作為一個保守主義者,我相信遲早會有報應的;但報應更多落在後人頭上,因此局中人就只知道自己爽了,還美其名曰「人性」——其實是為動物性慾望的放縱找一個美妙的借口罷了。


推薦閱讀:

最棒的「儀式感」:「問題解決型家庭」
你的親密育兒可能會害了孩子【一媽帶你讀經典系列】
何為孝道,是否是我情商低?

TAG:哲學 | 家庭 | 社會學 | 人類學 | 思想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