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某種管理現象的分析,「剝洋蔥」的方法,是否更有效?或可分享其它經過實踐檢驗的方法?

問題的靈感源自【台塑】王永在先生的觀點,語出劉順仁的《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所有的管理現象只要抽絲剝繭,當你問到第六個問題時,幾乎都能徹底理清」(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版,第25頁)

問題本身與這句話沒有必然關聯,只是一個啟發


周末在即,來個不是那麼掉書袋的回答,土狗五問法小八股,博看官一樂。

破題:土狗與中華田園犬

剛收到遠哥邀請,看到「對某種管理現象的分析的剝洋蔥方法」時,詫異程度不低於第一次聽到「中華田園犬(Chinese Rural Dog)」這個土狗的別稱。

想這又是哪個常青藤西洋教授搗鼓出來的西洋鏡?

定睛觀瞧,「台塑王永在」、「問到第六個問題時,幾乎都能徹底理清」。於是大膽假設,說的就是用五問法分析管理現象。

也曾師從台灣東帝士集團某董事,對台式管理略有研究。台式管理接近日式,不會在西方管理之外另立框架,只是通過連續改進使西方管理思想更適合本土管理實踐而已。

正統的台灣管理人王永在所謂「剝洋蔥」,也不過是還中華田園犬以土狗的本來面目而已;畢竟在國人聽來,土狗比中華田園犬親切得多,也容易理解得多,。

不知道書中關於「剝洋蔥」是否還有下文。如果僅僅是這幾行字,洋蔥無從剝起。

所以,我用自己的理解把「如何剝洋蔥」寫完,保證看完您知道這洋蔥是如何剝,如何問到第六個問題把所有管理現象理清。王永在老爺子今年也高壽九十一了,一不會來知乎,二也不會為這口舌之爭見為咱們作證,所以是不是的他本意您多包涵,即使不是他的本意您也不得不包涵……

承題:搗洋蔥泥與剝洋蔥

在展開五問法之前,先看@葛聰與@古道提到的MECE。

知乎將MECE玩得最好的莫過三水哥,他有一個回答非常系統全面地闡釋了這個方法: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996012/answer/13602330

結合三水哥的回答,我來說明為什麼王老爺子的本意必定不是指MECE?

1、王家兄弟馳騁江湖的時候,麥肯錫還沒有挾MECE進入中國。

2、MECE逐級分類之後絕對不是「六個問題」,「六十個問題」亦家常便飯。

3、MECE分析管理問題的時間成本與精力成本太高,只適用於管理戰略決策,而不適於日常管理分析。

換句話說,MECE是搗洋蔥泥剖析管理元素,而非剝洋蔥理清管理現象。

起講:什麼是五問法?

上文書到,「剝洋蔥」其實就是用「五問法」分析管理現象。

那麼,什麼是五問分析法?

五問法,即「5WHY」分析法,緣於日本豐田公司,是一種診斷性管理技術,用來識別現象和說明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鏈,幫助人們找到問題根源。五問分析法法通過問五次「為什麼」,避免表面現象,從而找到現象背後的根本原因。

入手:為什麼是五問法?

從定義本身來看,結合台灣的企業管理的理念很大程度上受日本影響這一事實,再加上王氏家族與日本的十四年恩怨情仇歷史背景,王永在剝洋蔥的方法無疑就是五問分析法。

接下來說五問法的使用。

起股:如何使用五問法?

連續問五次為什麼。

第一個為什麼,可能問到管理現象本身;

第二個為什麼,可能問到表面原因;

第三個為什麼,可能問到深層原因;

第四個為什麼,可能問到接近真相的原因;

第五個為什麼,可能問到真正的原因。

往往不需要五問就可以找到管理現象真正的原因;當然如果有必要,也可以繼續追問,直到沒有答案可提供為止,並用這些答案來指導行動。

大體符合「所有的管理現象只要抽絲剝繭,當你問到第六個問題時,幾乎都能徹底理清」的描述。

問對「為什麼」就好,就是如此簡單,也不需要深奧。

中股:五問法使用案例

引用豐田使用五問法的案例:

客戶的汽車無法啟動。(問題)

為什麼?電池電量耗盡。(第一個為什麼,問到現象)

為什麼?交流發電機不能正常工作。(第二個為什麼,問到表面原因)

為什麼?交流發電機皮帶斷裂。(第三個為什麼,問到表面原因之後的深層原因)

為什麼?交流發電機皮帶遠遠超出了其使用壽命,從未更換過。(第四個為什麼,問到接近真相的原因)

為什麼?我一直沒有按照廠家推薦的保養計劃對汽車進行過保養和維護。(第五個為什麼,問道根本原因,客戶在意識到這一點之後,經常保養就能最大程度上避免類似問題的出現。)

後股:管理現象以外的五問法

五問法不惟可以用於分析管理現象,解決管理問題,亦適用於管理以外。

不斷問「為什麼」在管理以外中同樣是打開真相大門的鑰匙。

1、「為什麼這個蘋果會掉下來?」、「為什麼空中的物體總是會掉到地上?」「為什麼像是地球在吸引著空中的物體似的?」「為什麼地球會有這種吸引一切的力?」「為什麼不叫它萬有引力呢?」——牛頓

2、「為什麼你的穿著男人的大褲衩子?」「為什麼我回來時你躲在被子里?」「為什麼你看到我神情十分緊張?」「為什麼你不時用眼角餘光掃一眼衣櫥方向」「看在上帝的份上為什麼不請他從衣櫥出來咱仨一起喝杯咖啡呢?」——滿清八大鐵帽子王之綠帽子王

還是如此簡單,問對「為什麼」就好,還是不需要深奧。

束股:結論

1、不要被西洋教授的西洋鏡迷惑,「中華田園犬」這類名詞很多時候只是「土狗」這類名詞的代名詞。

2、「剝洋蔥」就是用五問法分析管理現象,用五問法分析管理現象就是用「為什麼」這款切割器剝管理現象洋蔥直到剝出事實真相。

3、管理以內可剝洋蔥,管理以外亦可剝洋蔥,洋蔥辣眼,Truth hurts,善哉善哉……


Mckinsey and Company的管理諮詢思想中有「(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MECE)」,即「相互獨立,完全窮盡」。要是對問題的分析,細分要是能做到MECE,是可以做到「所有的管理現象只要抽絲剝繭,當你問到第六個問題時,幾乎都能徹底理清」這句話的。另外,我認為,各個問題之間還應當包含邏輯上的遞進關係。


我對「剝洋蔥」法並不是很了解,上網檢索了一下,大概理解這個含義,基本上就是一種邏輯分析方法,當然要把個人的經驗結合進來。個人認為,這類方法的核心無非就是三個方面: 邏輯上的分析 、相關因素的羅列和經驗與特殊知識的融合。

邏輯上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剝洋蔥法本質上來說也是這種,無非是把問題更加強調順次深入而已。

相關因素的羅列也是一種方式,比如你可以選擇類似於頭腦風暴的模式,將所有可以想到的相關因素羅列出來,我一般喜歡用思維導圖工具來羅列,然後把相互關聯的內容使用軟體的拖動方式拼湊在一起,當然偶爾也會把看似完全不相關的因素放到一個分支下,或許能夠觸發更加奇妙的靈感。

最後就是個人經驗與特殊知識的融合,這個方面毫無疑問非常重要,但是在邏輯分析方法中卻往往不太偏好提到這一點,可能是西方管理學中的邏輯更加強調「科學驗證的可重複性」,而加入個個人經驗與特殊知識,很容易造成結論大不相同的情況。但我個人對此非常重視。

綜合來說,我個人相對偏好MECE(前面的答案提到了,不再多說,好像這種方法在麥肯錫非常火,典型的介紹書籍參見《金字塔原理》)和TOC,而後者可以更好的將個人經驗與特殊知識融合進來。


有用是有的,但不見得真的有效,在一層一層分析問題的時候,如果是別人的問題,可能會分析的很透徹,但如果出現自身的問題,有的人就會將問題進行轉移。這是工作中最常見的事情,就是有些問題很難進行客觀的分析。


看過麥肯錫意識,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很多問題的分析到第四層和第五層即可解決。以此回答第一個問題:對問題現象進行剝洋蔥是非常有效的,特別是團隊合作情景中。

個人理解「第六個問題」,不是指總共要問六個問題,而是六個層面的問題。根據個人的經驗來看,處理問題的時候會自然形成問題樹,並且通過經驗和訪談等快速方法收集數據、信息,使得問題朝著最有可能的方向前進。

所以,我們看到的問題或是精簡過的,即:完美情況下的標準問法。實際上,在我們具有「王老爺子」那樣的經驗與知識結構之前,不可避免地問更多的或許可能愚蠢的問題。

另外,不同的人對同一問題的描述有很大的不同。個人以為,若以層次來區分的話,那麼這些描述應該是在不同的層次上面。

「剝洋蔥」的方法,本質是把問題分層。只不過這洋蔥是天然分層,而現實中的問題如何分層要麼依靠經驗,要麼依靠學識,不那麼容易而已。

最後,為什麼剝洋蔥、學會剝洋蔥,不妨看看《麥肯錫意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多積累。


感謝邀請,哇哇,這個問題難倒我了,剝洋蔥方法確實很有效,尤其是結果導向分析,拿出一個結果,分析為什麼會得到這個結果。用這個分析法的人邏輯性要強,結論要站得住腳。補充:「結論」其實和流水的道理一樣,一點一滴的匯聚成,或者按蝴蝶效應一樣,看似微小的動作其實影響到將來很大的結局。看看蘋果,當初蘋果說要做播放器的時候,沒有人相信成功,當蘋果要推出手機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他會失敗,當蘋果推出IPAD的時候,我認為是個無聊的醜陋東西,但是我現在買了IPAD。

我想說的只不過是,分析結論不能帶你進入正軌,學習別人只能是降低成本。


這個方法基本屬於扯淡,當然「扯淡」有時候就是全部,對「諮詢」之類的工作而言。我理解是,如果你知道怎麼「剝洋蔥」,自然並不須要學習這個「剝洋蔥的方法」,直覺和經驗會引導你快速完成,如果不知道怎麼「剝洋蔥」,找個牛叉的人教你一萬遍也沒用。那個豐田汽車就是很好的例子,交給我這個局外人,看完那5個問題我也不知道在說什麼。不過你要問我業內問題,說不定3個問題我就能把洋蔥剝完了。


推薦閱讀:

明星們初次試鏡:他們曾如此青澀
你會對入職第一年的社會新鮮人提供哪些有價值的建議?
你有什麼建議給剛進入社會、年輕漂亮的女孩子?
在你的行業里,你得到過什麼深刻的教訓?
低調地裝逼是種怎樣的體驗?

TAG:管理 | 經驗 | 團隊管理 | 組織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