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很多時候討論無法深入的原因是什麼?


1.態度——如果討論的參與者的心並不在這裡,真的是很難進行深入的討論,我覺得這是最最關鍵的原因

2.角色扮演者——多人談話中在剛開始時很需要有一個人來引導話題的開啟與進行,並且協調每個人的角色,考慮到每個人的參與程度,當所有人都參與其中的時候也就更容易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來推動話題的深入。現實中往往在談話過程中會有些人發飆啊鬧情緒,這時候其他人會把更多精力關注於照顧這個人的情緒而影響話題的深入進行


一個風險是把討論問題預設為戰爭模式,那樣一定要爭論出輸贏,往往偏離問題,最終變成互相挑錯、找彼此漏洞。

切換模式可以避免,就是將討論問題預設為遊戲,彼此協作完成一項任務。


個人感覺 無法深入通常在以下情況下:

  1. 人太多,討論的深入程度與參與人數成反比
  2. 性格相左,出發點都是擊敗對手,於是糾結在很表面的假設之中
  3. 發起討論的人沒有帶入的能力,
  4. 忘記目標是啥,偏題 跑題

於是一個好的討論是在合適的地點 選擇合適的人 在大家都能感覺到目標是什麼的情況下產生的。


主題兩面性不強;

發起者急於知道答案;

為了討論而討論;

討論沒有方向;

有人生氣了:)


1 本身就沒有討論。

2 討論沒法深入最經常的原因是雙方用的語言,表述方式使得雙方只在問題外盤旋,還不停的糾纏於新發現的對方跟自己的預設前提的不同,同時將自己的認識用對方聽的懂得語言一次次的翻譯。每翻譯完一部分,就發現這早是知道的,是雙方本來應該作為起點的地方。而新的認識一點都沒有。

很快,人就索然無味了。

3 第三種更無奈,那個語言本身不精細,討論不出啥。


主要問題有三點,我舉幾個我們工作中經常會碰到的例子

1、雙方是否有共同的目標

比如一款產品上線,有一個系統的表現沒有達到預期,主策和系統策劃討論如何解決。如果雙方的目標相同,都是要儘快、不計自己得失的解決這個問題,那就能達到目標上的共識。有了這個基準,討論才能繼續下去。比如系統策劃只考慮自己的工作量會增大,不考慮產品的問題,那是無論如何也無法討論下去的。如果真的碰到這種人,趁早開掉好了。

2、是否有一個開放的心態

討論是一個思想不斷碰撞的交流方式,經常會有爭論發生。而且很多問題是沒有一個100%對或錯的答案。這就要雙方必須有一個開放的心態,能夠包容別人的想法,能夠設身處地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很多時候的口舌之爭,都是因為自己不夠開放,覺得自己必須要壓倒對方,必須在口舌上佔據上風才行。即使自己錯了,也不願意承認。碰上這種人,討論必然會跑題,變成口才的比拼。

3、雙方能用共同的語言交流

這個很好理解,一個做程序的,一個做市場的,可能思維方式、語言表達都有很大的區別,如果一個人說的東西,完全不在對方的知識層面上,完全與對方的溝通方式不搭調,那就是雞同鴨講了。我碰到過很多這種情況,某個策劃用n多的描述性語言,n多次的交流,還是完全無法讓程序理解他的想法,最終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一個流程圖。


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很多人在討論問題之前沒有深刻的思考這個問題,討論問題的時候就容易受人影響而更亂。如果所有人都這樣就無法深入。所以在討論之前讓參與討論的人有個時間好好思考討論主題非常重要,這樣使得自己說的話更有意義,也更清楚其他人說的什麼。

另外討論的氣氛也很重要,討論氣氛太安靜,更容易讓人不把自己的某個念頭或者說自己認為很不成熟的想法說出來,所以,開會的時候,要注意調動氣氛。

還有一個就是在溝通中如何表述的問題。說一個前幾天我在北京出差吃早餐的事:我說"一碗咸豆漿",小姑娘說"擱不擱糖"。我重申"咸豆漿"。她也重申"我問的是擱不擱糖"。我說"不擱"。我們都覺得自己表述清楚,其實沒有。我的記憶里有咸豆漿和甜豆漿,她的店裡沒有鹹的,只有擱不擱糖的區別。只有符合對方思維羅輯的表述才能算清楚。溝通都成了問題,深入討論就更不可能了。所以在溝通的時候我們需要考慮對方的專業,對方的經驗。


這個世界有時候很滑稽的,你想稍微說一點嚴肅的事情都說不了,即使是在大學。會發現沒發說話,呵呵


懂行的人討論起來才會直搗重點、才會深入;不懂的人才會泛泛


討論者的心態不夠Open,主持人無法控制討論節奏;

問題的討論和尋求解決辦法連在一起,沒有切分,討論變成一鍋粥。


討論的目的是解決知識(信息)不對等,有效溝通就成為合理的解決方案。討論無法深入的原因根據具體情況會有不同的結果。

同事的建議:觀點明確、表述婉轉

我的補充:換位思考(本質還在思維模式)考慮當前的更考慮全局的。


討論時,規範的議事規則也很重要。

沒有相應的規則,只會將討論的時間拉長,偏題,使得討論無法深入下去。

參照羅伯特議事規則,將需要討論的議題提前收集整理,有一名不參與討論的主持人來控制整個討論,控制每一名參與者都有發言討論的機會,但又不會造成混亂,且避免人身攻擊等,這樣才能是討論深入


1、每個人都在說自己的,沒有理別人(理由同大家所說的)

2、還有,現在是內測的環境下,大家容易形成一個心理,即在這裡面得不到真正的答案(相比於廣闊的互聯網)。

3、沒有討論的形式,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版面的機會,所以容易形成回答了就交差的心理。即使別人說的與自己的觀點相左,也不會有機會辯駁,自然提不起興趣(論壇的成功性在於把現實中的談話平台虛擬化了),建議加一個回答修改的機制,要不起不了互動,別人的觀點升級了也無從得知。

4、心理感情因素——還沒有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地方。

5、權威不是真正的權威。這裡的領導思想比較重,大家都盯著權威去了(一棒子打死一船人)。其實問題的解答是多方面的,互聯網的價值在於開發集體的潛能。


1、雙方都在試探、交流有所保留、不充分

2、目標不明確或是具體實施分工、方法不明確

3、雙方差距較大的情況下

4、雙方目標不一致,都有確定底線的情況下

5、語言不通


很多時候討論無法深入,原因是領導tmd的一棒打死一群人!


呵呵,現在,很多電視台都有問題討論節目。這些節目,多是《盲人摸象》的重演。雞對鴨講。越吵越亂。看過之後,經常是一頭霧水。討論為什麼難以持續?為什麼難以找到正確答案?因為缺乏整體把握規則。

《盲人摸象》這個寓言已經流傳很久了。可是,真正明白其寓意的,還不是很多。其實,這個寓言是想告訴我們:有時候,如果大家都從個人角度出發看問題,是不可能找到正確答案的。只能陷入盲目爭吵和思維混亂。

盲人摸象的正確方法是什麼呢?應該是,讓其他盲人們,分別負責撫摸大象的四面八方。再有一位盲人,負責提示大家,堅守整體把握定位。然後再將大家收集的信息加以綜合歸納。這樣就可以得出明確的結論:大象前面鼻子像一根水管。大象後面的尾巴像一條繩子。大象的軀體好像一堵牆。等等。

這樣一來,很快就可以把握大象的全貌。

討論問題應該是整體把握的過程。而整體把握的規則是:打開」前後左右表裡高低中「這九條思路,去把握問題。不管多麼複雜的問題,都是九位一體的。只要打開九條思路,就可以整體把握問題。


推薦閱讀:

設計遊戲的最佳實踐方式(二)
你心目中真正的教育應該是怎樣的?
如何評價蔣介石的新生活運動?
如何看待《聖經》中《出埃及記》中「仁慈」的耶和華對埃及人的屠殺?
什麼是愛呢?

TAG: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