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現象出現的原因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沒辦法杜絕?

少年時期我也曾被欺凌排擠過,到現在還記憶深刻。想不明白為什麼那些人一定要欺凌別人……國外的校園欺凌現象也很嚴重,難道真的沒辦法杜絕么?


說實話我對杜絕校園暴力持消極態度。

當然以下會有各種親身經歷事件。

1.之前我有一個答案寫過,我閨蜜因為胖被排擠、針對。

當時我和她在市重點中學讀書,周圍同學的父母大部分為大學本科學歷。

老師的處理方式:讓她當了班長+不管。

後來靠閨蜜自己的性格後來在女生圈裡有好轉。

遭受原因:外觀。

我們班另外一個女生。成績極差、長相中下、化妝、撒謊、做作。被排擠、針對。

老師的處理方式:讓她跟我們班最管不住的學生坐了一段時間同桌之後才進行調動。

後來她的同學關係仍未有好轉。

遭受原因:人品。

2.前兩個月在一所地級市的普通中學教書。該校大多數孩子為留守兒童,父母文化程度初中。

我們班上一個孩子被另一個孩子扇耳光,後兩方家長私下約見把事情處理了。

老師的處理方式:無

遭受原因:鬧著玩兒,不小心下手重了。當然打人者之後也有同學反應也被打了耳光。

另一個學生(初一,微胖,極其不愛講話),住混合寢室(與初三)。經常被從床上推下來、被無故毆打、被強迫脫掉衣服在學生公寓「遊街」,被拒絕後毆打該生並騎在他身上。而生活老師就住在他隔壁,對他們寢室的印象是:挺好的呀。

後來被班裡其他住校生髮現並告知班主任。

老師的處理方式:班主任聯繫生活部老師,及涉事人班主任和家屬。但最後仍未為該生調換寢室。

遭受原因:微胖、不愛講話、內向、被嘲笑丁丁小。

PS:班主任單獨向該生了解情況時,雖然哭的很厲害,但一句話都說不出,最後只能讓他寫出來。

除了強調校園暴力的普遍性和嚴重性之外。

3.工作時參加了初中這邊的家長會。會上:

班主任講話時底下四分之一的家長在聊天(雖然壓了點聲音)。兩位男士抽煙。兩位女士抱著孩子。三分之一的家長玩手機遊戲,時不時傳來「搶地主」「三條」的聲音。撞到我的家長沒有致歉反而瞪了我一眼。之前環節都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等到收集「家長意見」的時候那手舉的跟小樹林似的。

4.工作的時候被分了一個課題,就是去跟學生們講解校園暴力並預防。但是課上的相當失敗。

因為分給我的只有一節課,並不能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只能在有限的時間裡重點跟他們講「校園暴力的危害和當我們被暴力時我們要如何做」。

有個卵用。

後來有其他老師指導我,建議我在班裡找一個特別內向的孩子和一個「小霸王」的孩子演校園暴力的情景劇。

WTF,難道不會固化弱者的角色之後導致其他的同學也欺負他嗎?難道不會因為演弱者的孩子本身就內向所以他被當著所有人的面被「欺凌」不會有什麼創傷嗎?

視頻不敢放、圖片不敢放,怕學生模仿。全是文字又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

更別說達到「預防」的目的了。

於是就變成了。

你若是成績好一點、父母強硬點主動點,班主任還會處理一下。不然就自生自滅,畢竟班主任確實沒有太多精力去觀察所有人。

然而處理方式也只是口頭教育、聯繫家長。

更多的是現在的學生,不懂什麼「處罰」「犯罪」……他們只知道「未成年人保護法」。再加上網路遊戲的打打殺殺一點一點磨滅了他們對痛苦的感受性。

而我帶的班,大多數都是上面有哥哥姐姐的,確實男生會更受家裡的疼愛。這種情況又使得他們「吃不了一點虧」。

更多的家長,自己由於文化程度不高,經常打罵孩子使其有樣學樣。或者自己都沒有表現過對別人的尊重。

我一個老師說校園暴力的原因是施暴者無法正確發泄自己的情緒(因為他生氣的時候會欺負別的學生撒氣,開心的時候可能也會去踢別人的桌子)。

我持保留意見。覺得他們更懂如何發泄,只是他們自己選擇了這種方式。

所以有時候沒經歷過的還真不要責怪老師和學校如何不作為(估計把責任全推給學校老師的已經忽略了自己作為父母的責任了)。義務教育階段不允許開除、老師又不能體罰學生、也不能言辭侮辱學生、等高中又不想毀了學生的前途……

雖然提倡「愛的教育」,但是這是個長期並且相當耗費精力的事情。老師不可能不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去天天處理這個事情。而且不是你家孩子是孩子,應該被老師捧在手裡。

當然也有的孩子以此覺得「這老師太弱了」,於是連老師都一起欺凌的事情也有。


謝邀。

因為有太多的人,沒有對自己的「心」進行自我凈化,有太多的家庭沒有考慮孩子心靈成長的問題,有太多的孩子還處於自卑、混沌、製造悲劇也在承受悲劇的人生狀態……


人性是複雜的,盛得下極善極美,也絕不乏惡意。

#中關村二小校園欺凌事件#過去有些時間了,該普及的普及的差不多了,該聲討的也聲討過一輪了。那麼,這篇就來寫寫人性之「惡」吧。

從心理學的觀點,攻擊或暴力是一種學習得來的反應,尤其身為高等動物的人類,本能性的攻擊是由大腦皮質所控制,但更受到後天經驗的影響。

對於本能性的攻擊和後天經驗的影響,在這裡,想舉兩個真實發生的案例。

「他們真的可以對我做任何事情」本能性的攻擊

前衛藝術家Abramovi?經曾有一次藝術表演是這樣的:她在房間貼出告示,准許觀眾隨意挑選桌上的72種物件與藝術家進行強迫性身體接觸。在這72件物品中,有玫瑰,蜂蜜等令人愉快的東西,也有剪刀,匕首,十字弓,灌腸器等危險性的器具,其中甚至有一把裝有一顆子彈的手槍。在整個表演過程中, Abramovi?把自己麻醉後靜坐,讓觀眾掌握所有權力。

這個表演歷時6小時,在這個過程中, 觀眾發現Abramovi?真的對任何舉動都毫無抵抗時,便漸漸大膽行使起了他們被賦予的權力,藝術家的衣服被全部剪碎,有人在她身上划下傷口,有人將玫瑰猛然刺入到她腹中,有位觀眾甚至拿起那上了一顆子彈的手槍, 放入她的嘴裡,意欲扣下扳機——這是藝術家最接近死亡的時刻, 直到另一位觀眾驚恐不已地將手槍奪走。在被施暴的過程中,藝術家眼中漸漸充盈了淚水,心中充滿了恐懼,然而她的身體無法做出任何反應,她清醒地意識到:他們真的可以對我做任何事情。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頭向惡的野獸,理智的大門一旦關閉,那頭野獸便會兇猛竄出。

未完成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後天習得的惡

1971年暑期,津巴多招募了24名大學生進行心理學實驗。學生們扮演獄警和囚犯,體驗真實監獄生活。津巴多則全程監控實驗進程。

所有人很快進入角色。做「獄警」的學生戴上墨鏡握著警棍,變得髒話連篇,粗暴好鬥。做「囚犯」的則被剝奪姓名,以數字代號相稱。

第一晚,「獄警」讓「囚犯」們站成一排報數。4325號因為報不出號碼,被罰交替做俯卧撐和跳躍運動。8612號因為看不慣,發表意見被關小黑屋。從小黑屋出來後,8612號又被「獄警」要求把床上的被褥疊了拆、拆了疊。「囚犯」們似乎迅速被馴服了。當晚,在給親友寫信時,有個囚犯的落款竟是「此致敬禮,囚犯2093」。

實驗進行36小時後,一位「囚犯」心理崩潰,要求退出;又過了36小時,第二名「囚犯」崩潰……面對人性失控,津巴多竟莫名地陶醉其中。「當我進入監獄,我會將雙手放在背後。我以前從不這樣,那是將軍閱兵時所採取的姿勢。」「監獄長」津巴多說。

陪在津巴多身邊的女友覺察出實驗的殘酷。在她的勸說下,這項原計劃持續兩周的實驗在6天後放棄。

這項未完成的心理學實驗至今被人們討論。1992年,BBC拍攝了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紀錄片。2001年至2015年,實驗三次被改編成電影。(分別是2001年德國拍攝的《死亡實驗》,2010年美國翻拍的《死亡實驗》,以及2015年美國再次拍攝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其實,大多數有暴力罪行的人都有攻擊行為的歷史。暴力的學習主要來自兩種社會學習的特徵︰替代學習與示範或楷模,也就是說經由直接的模仿或單純的觀察,不僅會產生新的攻擊行為,也會誘發更多舊有的攻擊反應,已有研究發現,喜歡觀看暴力影片的兒童(尤其是男孩),在人際關係的攻擊性上也較強,而施行暴力的後果往往又助長了更多的暴力。

因此如果說一個人因為遭遇挫折、缺乏自尊或是對於社會的不公平感會導致攻擊行為,那麼權威者或管理者的行為更是激起暴力的主因。攻擊行為似乎在兒童時期甚至幼兒時期就已經形成,此時正是性格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主要的社會化階段。而許多研究指出,自兒童時期到青少年時期,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並非有任何劇烈的改變,事實上,多數人都同意, 此一時期的親子關係更有其重要性。

換言之,青少年雖被視為身心變化極大,且一向在心理分析的傳統下將之看做離開父母影響,接受同儕規範的時期,但仍然是父母與家庭的依賴者。

那麼,讓我們把目光再次轉向「校園欺凌」這個話題。此類事件是偶發性的嗎?不是,看一組數據就明白了。

據統計,2014年至2015年,媒體曝光的校園欺凌/暴力事件共43起。其中,2015年3月以來就有26起,發生地從大型城市北京、上海,到欠發達的廣西、雲南,從東北遼寧,到南端省份海南。

2015年6月5日,日本政府公布的《兒童和青少年白皮書》顯示,日本校園欺凌現象普遍,在為期6年的追蹤調查中,近九成學生曾遭遇校園欺凌,形式包括集體孤立、無視、說人壞話等。調查顯示,從2007年小學四年級到2013年度初中三年級的6年間,只有13%的學生表示從未遭受校園欺凌,從未欺負過他人的學生也只佔12.7%。

2011年,美國約瑟夫森青少年倫理品格研究所發表了一份關於美國高中校園欺凌行為的研究報告,結果顯示,50%的學生承認在過去的一年裡欺負過別人,47%的學生在過去一年裡被以非常令人難過的方式欺負、取笑或者嘲弄過,10%的學生在過去一年裡至少一次帶武器到學校。

1983年,挪威的全國性調查顯示,7~16歲的學生中,15%的人與欺凌行為有關。

此類事件能被杜絕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認為不能。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成人,都有潛在的「惡」的一面。在成為家長之後,都可能因為這樣那樣的誘導性因素(比如上班被領導訓了)在孩子面前起到一個不好的示範(撒氣到伴侶或者孩子身上),使孩子無意識地效仿,最終傷害到他人。

而就如同傷害Abramovi?的觀眾們和斯坦福監獄實驗中的那些獄卒志願者們,比欺凌、暴行更可怕的是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無知者無畏,在這種情景中代表的恰恰是另一層含義:我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欺凌、惡行)會對他人造成多麼嚴重的影響,因此我將繼續我的這類行為,就如同吃飯、喝水一般自然、妥帖。

最後,讓我們再複習遍欺凌的定義吧:

欺凌(英語:Bullying),又稱欺辱,指的是一種長時間持續的、並對個人在心理、身體和言語遭受惡意的攻擊,且因為欺凌者與受害者之間的權力或體型等因素不對等,而不敢或無法有效的反抗。

欺凌的欺凌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透過對受害人身心的壓迫,造成受害人感到憤怒、痛苦、羞恥、尷尬、恐懼、以及憂鬱。而欺凌所帶來的傷害往往是不可逆轉的。

欺凌可能發生在校園、職場、包括在互聯網上。隨著科技進步,即時通訊軟體、網路論壇等交流平台也成為欺凌事件的發生場所,欺凌者藉網路或電信設備以文字和多媒體長期、反覆攻擊受害人,稱為網路欺凌(Cyberbullying)。

欺凌事件對學生產生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

對於欺凌者

§ 傾向以暴力表達情緒和解決問題,容易與人產生衝突。

§ 將來長大後可能繼續用暴力和強權去待人,犯事的機會也較高。

對於被欺凌者

§ 心理方面:感到焦慮、害怕,甚至會演變成情緒病,例如社交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和抑鬱症。

§ 行為方面:可能會逃避上學、拒絕與人建立關係,對人猜疑不信任。

對於旁觀者

§ 感到驚慌,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受害人,於是可能演變出支持欺凌者的行為;

§ 若覺得欺凌別人並不會有負面效果,日後或會嘗試參與。

如何讓自己的孩子避免被霸凌?

美國校園欺凌事件特別多,所以政府特別建立了一個叫做stopbullying的網站,網址是:Home | StopBullying.gov

它們針對所有在校學生製作了一套教學內容,包括動畫視頻和小測驗,將什麼是校園欺凌,遇到校園欺凌怎麼辦講得非常透徹。很推薦美國stopbullying機構推出的這套防止校園欺凌的教學內容,它一共分為3部分。

第一部分面向入學前的幼童,一共2集,告訴孩子什麼校園欺凌,一方面讓他們避免做這些不好的事情,另一方面也避免孩子遇到這種欺凌事件手足無措。

第二部分面向學齡兒童,一共12集。告訴孩子面對校園欺凌該怎麼辦。

第三部分是基於第二部分的測試,一共12套。每集動畫都會對應一套小測驗,以考驗孩子對這部動畫內容的掌握程度如何。

所有的這套教學資料(包括動畫視頻和測試試卷),飛心理均提供下載播放。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類知識,也希望大家多多轉發!

*特此感謝「憨爸在美國」上傳此套視頻,讓更多的人知曉相關知識與技能。

獲取教學資料方式

進入公眾號:飛心理

在對話窗口回復:校園欺凌


推薦閱讀:

未成年人校園暴力該受處罰嗎?
為什麼校園暴力總會有路人加入?
和舍友幹起來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被校園暴力後該怎麼辦?
在學校碰見校園暴力,遭同學排擠欺辱該怎麼辦?

TAG:生活 | 心理學 | 社會心理學 | 校園暴力 | 校園欺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