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輸出知識,學以致用?

最近因為辭職轉做自由職業,每天的工作環境由原來的公司里轉到了家裡,以前總是和團隊配合一起工作協同作戰變成了自己制定計劃,自己監督自己完成。就有了大把的充足的時間可以去看一些書,最近讀了,與神對話,身份的焦慮,傳習錄等心靈修鍊方面的書和名人傳紀之類。然後工作的時候也會一邊打開廣播去讀書會聽書,或者聽一些講座之類。晚飯散步時候還是戴上耳機聽廣播。這種海綿吸水式的攝入知識和信息的方式讓我感覺胸中總有一些想法和思考呼之欲出,但是提筆卻不知道如何總結然後有效的輸出,學以致用。希望有人能夠分享一下知識整理和輸出的方法可以讓我學習一下,感謝!


猝不及防就邀請我...

某不才,只能說些粗鄙之語,還請見諒

你這之前,輸出過觀點嗎?

我是說,系統的,詳細的,有理有據的輸出。

不是那種安慰人的時候一句簡陋的「沒事的」

輸出過,中學階段的作文

除此之外,還有嗎?

沒了。

所以你輸出觀點的方式,就是中學議論文的那一套

突然你發現,這套東西完全不夠用

於是你懵逼了,你掌握的唯一一種方法也不能用了

在做任何事之前,必須首先考慮的問題是

我為什麼要干這個?

你想表達自己的觀點,是為了改變人們的行為嗎?

為什麼要改變別人的行為?希望他們如何行為?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需要表達出什麼樣的觀點?

受眾的思維是什麼樣的?採用哪種媒介,用何種形式來傳達?

我是演講?寫微信號?還是在報紙上發表?

想做點事,需要考慮的問題很多

在這些問題理清楚之前,你沒辦法做到對症下藥,寫出來的東西毫無卵用也是正常的。

而一旦你理清了這裡全部的問題

你就知道需要寫什麼了

剩下的就是動筆了


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談戀愛,都是耍流氓;

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做生意,就是瞎扯淡;

不以輸出為目的的知識輸入,只是在自嗨。

一、知識輸入的形式

刷微信

微博

逛論壇

閱讀

聽音頻

看視頻

請教牛人

作為一個努力上進的三線城市小青年,我每天都在重複這些情景:

開車上下班的途中,我會帶著藍牙耳機聽得到APP裡面的音頻,時長大約25分鐘;

中午休息的一個半小時里,努力翻看一個小時左右的最新微博和微信文章,吃飯時間都是擠出來的;

晚上下班回到家,處理完雜七雜八的事情,正常看書時間在兩小時以上;

周末參加本市或者周圍城市的線下分享活動,會後還不忘加牛人的微信,樂在其中。

日子一天天在過,知識在不間斷的輸入,雖然葷素搭配合理,進食時間規律,但是沒有適當的排出,便秘的痛苦就是內心掙扎卻無可訴說,開始陷入迷茫的狀態。

可以觀察一下我們自己及周邊的朋友,我們有多少時間和活動是進行知識輸入型的學習,而又有多少時間和活動是進行知識輸出型的學習。

知識輸入更多的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只是輸出則需要主動地消化吸收所學到的知識。要知道,知識產出的重要性遠大於知識的儲存。

好比攢足了錢卻不花,娶了老婆卻不生娃。

你說你虧不虧?

二、知識輸出的形式

寫作

演講

錄製視頻

培訓

分享

上高三那會,我和班上學霸一個宿舍,每次下了晚自習10點過後,她回到宿舍總是麻溜的洗漱完畢,11點統一熄燈前在一片檯燈的照耀中倒頭就睡,事實上她壓根就沒有檯燈;早上7:00的早自習,她總能在樓梯上看到班主任的背影,然後發揮腿長的本能,側身超越班主任,頭也不回的衝到座位前,保持最後一個進教室卻不遲到的優良作風。

就這樣,她依舊是考前的寵兒,總有一票人在模擬考前賴在她的座位上,在苦大仇深和恍然大悟的表情之間來回切換,考試完她的成績也總是賴在班上的前三不肯下來。

作為室友兼同桌的我,很是羨慕嫉妒加不解。論學習時間,我肯定比她多;論刷題的數量,我絕對不少於她;論智商,我解難題的速度可比她快多了。

問題出在哪裡,出在她不單是自己學習,還在教他人學習,在分享的同時系統總結自己的知識,吸取他人的經驗。你做一道數學題做錯了,看完答案解析,再做一遍,只是一次的更正;如果同時有三個人做錯了,我們一起討論,就等於吸取了三種方式,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才會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更系統的解答。如果與此同時,你把做題的思路分享給正在困惑的其他人,又是一次鞏固提升的機會,想忘都忘不掉。知識輸出有助於一個人形成完備的知識體系,而不僅僅是碎片化信息的存儲器,這樣的效果可以用1+1+1&>3來表述。

所以無論是什麼知識,學習了就一定關注輸出,輸出不僅指在文字或者語言上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還包括考慮怎樣將學到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知識成為力量。

就像我們看書、看微信文章、看電影一樣,這些人人都可以做,但只有經過自己思考消化而產生一定的輸出才是自己知識的一部分,才能融化到血液里,與你共生長。

三、當下就是最好的輸出時候

種樹的最好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投資的最好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學習的最好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多蘿西婭在《成為作家》中,寫到過這樣的一段話:

拖延不動筆或是寫不下去,造成這一現象的背後原因是:等待靈感火花迸發的依賴心理。通常情況下,這樣做是為了追求完美的、理想的結果,就像總也等不到天光大亮一樣。有的時候(但是很少會這樣),這是一種微妙的虛榮心在作怪,容不得半點被拒絕的冒險。在預先沒有十足把握寫出大受歡迎的作品時,他寧願不寫。

無論結果如何,只要開始就好了。只有開始,你才會獲得修改的許可權。

一如斯蒂芬.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記者拿著他厚厚的手稿問他,「天吶,你是如何寫出這些作品的?」

「一個字一個字的寫出來的」,他這麼回答。

PS:

我已經在路上了,等著你.....


邪幺。對比,就是在採用別人的方法時,思考別人和自己的方法,感覺。到底有什麼不同,其次就是不斷的嘗試,我覺得題主把精力放在準備階段太多,最重要的是把注意力多放在實踐上。就是輸出,最開始做出的東西不好,就反思一步一步來。在實踐中回想學過的東西。兄弟!別逛知乎了,逼自己做一把!


輸出不了,說明你還沒參透


推薦閱讀:

從做TA談自我提升最大化的方法論
那些先天很笨很沒有天賦的人經過後天的努力真的會獲得成功嗎?
學霸為什麼那麼喜歡學習?
從AlphaGo談思考的意義
20170731-學習日記

TAG:學習 | 知識管理 | 自我管理 | 個人知識整理 | 學以致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