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初年的折家種家是怎麼樣的存在?


北宋承襲五代,形成了很多紅色家族(將門),曹家,呼延家,楊家,姚家,種家都是。

不過一般我們都說「種家將」,「折家軍」這其中的差別是明顯的,後文細說。

北宋一代,對武將極為壓制,所謂「軍人不入常」。雖然宋太祖隨之收奪了功臣大將的兵權,但卻保留了包括其在內的開國將領諸多方面的特權,非凡是子弟蔭補武職、優先遷轉的待遇,甚至給予其與皇室聯姻的禮遇而這一做法為後世嗣君所承襲。因此,便造就出一批將門之家,綿延數代,幾世為將。

就像當年杯酒釋兵權裡面的人物,宋初的功臣大將,主要有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琦、張光翰及趙彥徽諸將1以及李處耘、韓重贇、羅彥瓌及王彥升等人都有繼世為將的記錄。當然曹家是因為自己本來也是個老革命,孫女又當了第一夫人。

種家第一代種隱君是個文官,轉武職。第二代種世衡在關西和狄青並稱名將,范仲淹鎮守關西,向朝廷推薦人才,種老爹和狄青是寫在一張奏摺上的,可惜運氣不好,不像狄青那樣有文官賞識,終其一生也不過是個校官(東染院使)。不過值得安慰的是,狄青自己也沒個好下場。

種家第三代才算是真正在西軍中立威,西軍三種之名,其子古、諤、誼。

「皆有將材,關中號曰『三種』」。

種古擔任鎮戎軍分區司令,少將師長等;種諤歷鄜延大軍區副司令等,中央軍委委員;種誼歷熙河大軍區副司令等等。 這個時代便是灌園子韓岡大展身手的時代,宰執天下里三種都是西軍的頂樑柱,鄜延路軍區也基本被種家把持,成為種家的基本盤。)

再之後就是老種經略相公那一代,達到了高峰,靖康時,基本算是當時的最高軍事長官,同知樞密院、京畿兩河宣撫使及河北、河東宣撫使等,一時成為軍中柱石,可惜那時候大宋已經藥丸了,其實老種小種也是個名將,只不過文官自己作死,害的種家滿門忠烈。 (這個時代便是南歸子蕭言的時代,當時老種小種已經是西軍的領袖了,折家也走到了投敵叛變的十字路口)

將門的形成是有其原因的,想想就行了。兵法是一門學問,天文地理,如何看星象確定方向,如何辨別地形,如何判斷天氣時間,這些都是禁書的禁忌學問,在市面上是絕對買不到的,而培養武官的專門學校,卻幾乎不存在。這就造成軍事才能的培養主要依靠軍營和戰場上的實際鍛煉,所以一般都是將門裡面老子把自己一生的經驗傳給下一代的,普通人很難學到。

再就是戰場上刀劍無眼,大部分的名將種子都死在了第一次上戰場的時候,但是將門就不一樣了,將門有自己的家丁護衛,讓少帥們不至於被流彈打死。。

還有,武將的升遷傳統上側重於實效性的軍功以及論資排輩,而較少考慮系統的文化素質及道德標準。正因為如此,武將之家擁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其子弟生長於軍旅,耳濡目染兵戎,有更多的機會參與軍事活動。

最後,北宋的蔭補制度非常有名,武將們基本都可以蔭補自己的孩子繼續當軍官,起步就是連長,有了更好的發揮空間,不至於當成炮灰。

總體而言,種家這個將門,是朝廷的正規軍,只不過代代都從軍,然後家裡人幫扶,形成了這種規模。種家的中堅被當時的文官當替罪羊,死在牢獄裡,種家咬著牙不敢鳴冤,因為有先例在前,種老爹設計殺了西夏的大將,但是當時的上司龐籍——就是包青天裡面的龐太師,龐太師不信,堅決不給請功,種家老大因此上書,而被朝廷集體打壓,北宋當時武將的政治地位是極為低下的,文官騎在武將頭上,而這等憋屈事換成折家試試,誰敢動折家的人。

但是折家就不一樣了,折家是私軍,折家有自己的地盤——府州,有自己的私軍,折家家主是府州的實際領導人,領導人由家族內部確定,算是個獨立的諸侯。聽調不聽宣,這在強幹弱枝的北宋算是奇葩了。畢竟折家算是純臣,一心一意的戍守邊疆,朝廷也需要折家的武力來防禦西夏和遼國,夏遼一日不滅,折家便一日不會被鳥盡弓藏。

折家基本上大節不虧,當然折家自己也知道,自己家總共才一府之地,玩不起什麼驅狼吞虎縱橫斡旋的把戲,算是一門心思的跟著朝廷。

折家本來就不是漢人,是党項人,五代的時候就是割據一方的諸侯,只不過百年來一直為大宋衛戍邊疆,漢化已久,朝廷也基本不拿他們當外人,不過肯定會忌憚,有什麼好事都是先給禁軍,最後才剩點渣渣給折家。

初代折家家主妹妹嫁給了楊業,就是大名鼎鼎的佘(折)太君,楊業當時是代州知州,和第一代太原知府潘美相映成趣。

楊家輝煌了三代,到了第三代楊文廣的時候還隨狄青南征,官居防禦使,這個時候早年的慕容家,基本都泯然平民了,,只可惜楊家也就到此為止了,此後再也沒有出色的人才,楊家轉眼就敗落了。

折家既是北宋將門的聞名代表,也是舊藩鎮和蕃將中的非凡世家。折氏出身党項族,五代時割據府州。宋初,折德扆聽命,遂繼續留用。折德扆死後,其家門長期承擔鎮守府州重任,以防禦西夏。其中折德扆長子御勛、次子御卿還獲授節鉞,五世孫可適為宋神宗和哲宗朝名將,歷涇原副都總管等,遷步軍都虞候,拜節鎮。

再之後是折可求,就是跟著童貫剿了梁山,滅了宋江的那個,此人的被封了個極為有趣的官職——靖康軍節度使。只可惜折家這一代出了個亂臣賊子,折可求投降了金國。當然自己也不得好死,被金國人毒死了。

靖康之後南渡,折家還有後代活了下來,折知常等人,考了進士,當了文官知州,不過這個時候已經轉為文官了,北邊曲線救國的折家人也被金國兔死狗烹,折家軍算是徹底乙烷了。

總之,府州折家

史稱:「雖不無世卿之嫌,自從阮而下,繼生名將,世篤忠貞,足為西北之捍。」

右上角呼和浩特下面那個府州麟州就是折家的地盤

再往下就是河東,太原府

西邊銀州,鹽州,就是西夏


北宋的折氏將門和種氏將門是完全不同的存在,一個是前代遺留的土豪世家,一個是文轉武資的代表,順便再在回答里夾雜一些麟州楊氏的比較。

土豪世家

「五代之末,中國多事,唯制西戎為得之。中國未嘗遣一騎一卒遠屯塞上,但任土豪為眾所服者,封以州邑,征賦所入足以贍兵養士,由是無邊鄙之虞……招集土豪,縻之以職,自防禦使以下,刺史以上第封之,給以衣祿金帛。又以土人補將校,使勇者貪於祿,富者安於家,不期月而人心自定。」——劉平《攻守疏》

先說府州折氏,在五代時,與麟州楊氏一起作為盤踞晉西北的地方土豪代表。比較有趣的是,折氏和楊氏都有很濃厚的党項民族背景——折氏先祖為党項折掘氏,歐陽修為楊氏後人所作墓志銘雖然說其源出弘農楊氏,但作為遍地党項羌胡的麟州土著豪酋,楊氏託名弘農名門的可能性更大。麟州楊氏的當主楊信在漢周之交兩頭下注,誠可謂五代表里比興之人~ 然而,過繼給北漢劉氏的長子楊重貴(楊業)投降後成為了宋朝廷的職業軍官,而繼承麟州的次子楊重訓先後依附後周、宋朝廷與北漢為敵,然而在宋太祖削藩的背景下,舉族內遷而失去麟州的控制權——從這個意義上講,與楊氏背景相若的折氏,能夠例外地終北宋之世而割據府州,實在是難能可貴。

(附圖:表裡比興之人?新秦土豪?楊麟州刺史信、河東第一兵?楊大郎重貴)

——「只要幽雲十六州不地震,大漢劉家就安如泰山!」

——乾祐二年四月丁丑,幽、定、滄、營、深、貝等州地震。次年,後漢亡。

折氏早在宋代建立之前,就出了折從阮這樣打遍五代全場的名將,從根基上比依附後漢劉崇後才冒出來的麟州楊氏雄厚不少,這是折從阮、折德扆父子賣身宋廷都能比隔壁楊家多賣出更高價錢的關鍵之一;而府州比起麟州更靠近遼國西京道的地理,也決定了宋朝建國之初需要倚仗其為西北屏障——折從阮孫折御卿,是與楊業同時的抗遼名將;宋遼議和後,又因為夏州李繼遷的發難,折御卿子折惟昌、折惟忠又成為抵抗西北党項的屏障。自此近百年,這個原籍党項的家族,成為了抵抗西夏党項族政權最堅定的力量之一。

(宋太宗完成統一時的西北一隅:麟州、府州組成的晉西北突出部,北當遼之西京道,西抵西夏左廂神勇司)

府州折氏比起麟州楊氏,我以為更為智慧的一點是更能團結宗族力量。折氏兄弟相繼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例如折御卿繼承兄長折御勛為府州知州;折御卿子折惟正、折惟昌、折惟忠兄弟相繼為府州知州;元昊反叛時家主折繼宣苛虐,則由其弟折繼閔代之。這不但最大程度確保了家主的能力素質,又避免了因為長幼失序被宋廷借口削藩。(想像下,如果楊延昭能夠繼承叔叔楊重訓的家主之位,那麼日後面對西北党項的威脅,楊氏可能也能夠永鎮麟州了)

這方面與府州折氏最為相似的,是夏州李氏,對,就是「殺李元昊啊——」的那個党項族拓跋氏。李彝超、李彝殷兄弟相繼,其孫李繼筠、李繼捧又是兄弟相繼。李元昊的爺爺李繼遷都快出家主的五服了,最後借著繼捧獻土的機會反客為主,佔據定難軍。府州折氏和夏州李氏的這個繼承人選擇,既有五代歷史背景影響(參考閱讀2),也未嘗不可以從游牧民族幼子繼承製的角度去聯想一下,這裡就不繼續展開了。

(李元昊/趙元昊/拓跋元昊/嵬名曩霄:「能在歷史上留名的,不是你!」

但世襲府州並不是沒有代價,折氏家主雖然能夠輕易得到節度使、節度觀察留後等高位,但差遣一般官至路鈐轄而止。北宋中期以後,武將在前線的最高職位是路副總管以上。而折氏中官至路副總管的折可適,卻並不是府州當主,而是通過赴廷薦試從軍,配屬鄜延路種諤麾下後遍歷西軍各個系統。折可適作為旁支子弟,實際上已經從府州折氏中分家出去了。(自楊業起,楊氏三代官至路副總管/都部署,也是因為楊氏已經徹底放棄了地方土豪身份,轉成了中央的軍事官僚,這應是宋廷的底線。)

@溫飛卿 的答案里提到的靖康軍節度使折可求,是折可適同輩的族兄弟,前代家主折克行的兒子——這個靖康軍就是府州的軍名,是藝術家皇帝宋徽宗改的名字,後來宋徽宗覺得「靖康」這兩個字實在太好,作地名可惜了,就改成了自己的年號,後面的事就不用說了……但是滅宋江的不是這個人,而是他弟弟折可存,折可存的事迹不僅僅是抓宋江,據他本人的墓志銘說方臘也是他抓的(當然,韓世忠的墓志銘也堅持說方臘是韓抓的,呵呵)

比較有趣的是,金人在選舉中原傀儡政權的偽帝時還認真考慮過府州折氏,也就是靖康軍節度使大人作皇帝。不過金人最後選了劉豫說明人家還不傻,要不然就是:我一個党項的土豪怎麼就到開封作皇帝了呢?

初,宋人既誅張邦昌,太宗詔諸將復求如邦昌者立之,或舉折可求,撻懶力舉劉豫。

土鱉抗鐵牛之前,下一段講講種氏將門,不願意等更的請自行擴展閱讀曾瑞龍先生《北宋種氏將門之形成》

參考閱讀

1、如何評價北宋西軍?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

2、宋太祖的真實死因是什麼?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

3、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為什麼沒演變成流血事件,這一朝君臣為何那麼獨特? - 紅茶魔術貓的回答


折家軍,是指折氏所帶的軍隊。從唐代初年至北宋末年,折氏數百年間世居府州,"內屏中國,外攘夷狄"(《折克行神道碑》,載清乾隆《府谷縣誌》卷一)。五代諸國與北宋為減輕西顧之憂,皆許其父子兄弟相傳,襲其世次。

《舊五代史·折從阮傳》稱折氏"代家雲中"(今山西大同),是當地的一大世族。《金石萃編》所載《折克行神道碑》則雲,折氏出河西折屈(今陝西府谷一帶)。此二說,前者推考於折氏家族崛起之時,後者則著眼於這一家庭徙居府州之後。宋人李之儀在為折克行的侄子折可適撰作墓志銘時,便寫道:"其先與後魏道武俱起雲中,世以材武長雄一方,遂方代北著姓,後徙河西……"可能,折氏是先昌盛於雲中,而才遷徙到府州的。

折氏徙居府州,其時代也相當久遠。唐武德年間(618-626),折氏曾以土著強宗的地位,被任命為"府谷鎮遏使"(《折嗣祚神道碑》,載清乾隆《府谷縣誌》卷一)。據此推斷,折氏徙居府州的時間,大約在南北朝後期;《折嗣祚神道碑》說折氏為"宇文之別緒",極有可能就在北周宇文氏立國之際。

《折可適墓志銘》稱,折氏"其先與後魏道武俱起雲中"。這裡所說的"後魏道武",即兩晉十六國時期北魏王朝的創始者鮮卑人拓跋珪。《折嗣祚神道碑》也稱,折嗣祚"以魏孝文帝二十七代之孫也,世襲家聲……"這裡所說的魏孝文帝,便是北魏第六代皇帝,後來改為元氏的拓跋宏。由此可見,折氏是鮮卑族拓跋氏的後裔。儘管這一家族漢化程度已經很深,但直到北宋朝廷仍然以"蕃官"視之,將官們也習稱折氏統領的軍隊為"蕃兵"(參見《宋史·折德扆傳》、宋張師正《倦遊錄》"許懷德"條)。

從唐代初年至北宋末年,折氏數百年間世居府州,"內屏中國,外攘夷狄"(《折克行神道碑》,載清乾隆《府谷縣誌》卷一)。五代諸國與北宋為減輕西顧之憂,皆許其父子兄弟相傳,襲其世次。

有名有姓有事迹可考的折氏傳人,最早可推唐代末年的折宗本,當時任"振武軍沿河五鎮都知兵馬使"(《宋會要》"方域二十一·邊州門·府州")。府州,當時稱為"府谷",即為沿河五鎮之一。這位折氏先人,號太山公,在當地頗有威望,"因其所居,人爭附之。"晉王李克用為河東節度使時,"知太山公可付以事,收隸賬下,凡力所不能者,悉命統之"。折宗本"輯睦招聚",以功封為上柱國(《折可適墓志銘》)。

折宗本之後有折嗣祚(862-911),又名嗣倫,官至麟州刺史(轄神木、府谷兩地)。他的第三個兒叫折從阮(892-955)。李存勖"以代北諸部屢為邊患",任命從阮為河東牙將。府從由鎮升為縣,再升為州,從阮即任府州副使。後唐同光二年(924),又升為府州刺史。他歷仕後唐、後晉,累官至振武軍切度使。後漢初,府州升為永安軍,從阮即改任永安軍節度使。乾佑二年(949),從阮入覲,朝廷罷永安軍,府州改隸河東節度使劉崇,從阮子德扆(917-964)任府州團練使,繼領州事。北宋名將楊業妻折氏,即為德扆之女。不過在小說、戲曲中音轉字論,成了"佘"太君。

郭威代後漢自立,折德扆北離主崇,歸順後周。廣順二年(952)府州又升為永安軍,德扆即任節度使。他曾入朝請遷內地,"世宗以其素得蕃情,不許,厚加賜賚而遺之"(《宋史·折德扆傳》)。宋初,德扆奉土歸來。朝廷厚遇德扆,仍讓他回統領州事。

折德扆卒,其子御勛(938-977)以汾州團練使權知府州事,後升為永安軍留後。太平興國元年(976),御勛改任泰寧軍節度使,其弟弟御卿(958-995)繼領州事,淳化五年(994)升為永安軍節度使。

折御卿卒後,其長惟正、惟昌、惟忠相繼統領州事。繼祖有子,他卻要求朝廷讓繼閔之子克柔繼任自己的職位。

折克行(?-1108)復繼兄克柔統領州事,累官至秦州觀察使。卒後,朝廷詔賜他為武安軍節度使,命其子可大繼知州事。

折可大之後,是其弟可求,又名可存。他曾從童貫平方臘,遷武節大夫,又以擒宋江功遷武功大夫,累官至靖康軍節度使。建炎二年(1128),他降金,被任為麟府路經略使,仍領府州。紹興九年(1139),可求被金人置酒毒死,西夏遂乘機襲取府州。可求子彥文逃往雲中,折氏世代統領府州,至此遂靠告完結。

自宋紹興九年,上溯到唐末,折氏世守府州,達200餘年,歷九代之久。如再前推到唐初,則達500餘年,當十數代以上了。後人稱之"簪纓不替,其勛業彪炳史冊,舊絕千古"(清畢沅《關中金石記》卷六)。雖褒楊之至,殆也無所過之。

折家將起自五代時期的名將折從阮,原系鮮卑族拓跋氏之後裔(亦說党項或羌族人)。折家是雲中(今山西大同)大族,武將世家。折從阮自後晉、後漢、後周以來,一直以府州(今陝西府谷縣)為根據地,為中原政權鎮守西北,屢敗契丹。周世宗時,折從阮為汾寧節度使,其子折德扆為永安軍節度使,父子俱為邊關主將,一時傳為美談。

第二代折家將是折德扆、折德願兄弟。折德扆是長子,少時從軍,以勇猛善戰知名。北宋初年,兄弟二人鎮守府州抵禦契丹人,屢次破軍殺將,折德扆年輕時就已經擔任永安軍節度使,負責府州軍務。傳說折德扆有一女,嫁給了名將楊業,此女便是大名鼎鼎的折(佘)太君。

第三代折家將最著名的是折德扆之子折御勛、折御卿兄弟。折德扆死於任上後,折御勛領汾州團練使、權知府州事,後改任泰寧軍節度使,太平興國二年卒。折御卿協助其兄統領部眾,屢有戰功。淳化三年,以軍功升任府州觀察使。淳化五年,拜永安軍節度使,大敗契丹大將韓德威,斬首五千餘級,韓德威「僅以身免」。不久,折御卿病重,韓德威欲乘機報仇,率眾來襲。御卿抱病出戰,《宋史》記載:「其母密遣人召歸。御卿曰:世受國恩,邊寇未滅,御卿罪也。今臨敵棄士卒自便,不可,死於軍中乃其分也。為白太夫人,無念我,忠孝豈兩全!言訖泣下。翌日卒,年三十八。」其忠肝義膽,令人慨嘆。

第四代折家將最知名的是折惟信、折惟昌、折惟忠兄弟,《宋史》記載。折惟信作戰勇猛,折惟忠善治軍,折惟昌智勇雙全,射術精湛,屢建奇功。折惟信、折惟昌皆戰死沙場,折惟忠亦死於永安軍節度使任上。

折家將第五代主要有折繼世、折繼祖、折繼閔等,都是抗擊西夏的名將。第六代折家將以折克行最為知名,他隨名將種諤抵禦西夏軍隊,「與西人戰大小百七十遇,未嘗喪敗,擄獲鉅萬萬」(《折克行神道碑》記載)。「每出必勝,夏人畏之,益左廂兵,專以當折氏」(《宋史》)。

第七代折家將有折可大、折可存、折可適、折可求等人。折可存曾隨童貫率軍鎮壓方臘起義和宋江起義;折可適隨種諤征戰,勇武多智,曾大破羌夏聯軍十萬之眾,是北宋西北邊境少有的大勝仗。

第八代折家將中,折彥質、折彥野、折彥文等俱為一時名將。兩宋之交,天下大亂,折彥質率軍十二萬大戰金軍,後隨宋高宗南渡,居官三十餘年。而折彥文則戰敗降金,金人仍命其鎮守府州,仍與西夏軍對峙。後為改善與西夏的關係,又將其調往青州任職。

種家將

種家將籍貫洛陽,是北宋中後期在抵禦西夏、金人的侵略戰爭中崛起的名將世家。種家將前仆後繼,滿門忠烈,世人稱之為「山西名將」。

第一代種家將起自種世衡。種世衡是宋初大儒种放的侄子,种放終身未娶,種世衡因种放的緣故,蔭補(指因祖先功勛而補官)為官。但種世衡和種家將的崛起,靠的不是祖宗的功業。種世衡足智多謀,鎮邊期間常出奇計,屢破西夏兵。曾以智信收服西北諸少數民族部落,對西夏作戰時常得其相助。西夏軍隊以騎兵為主,為了培養善射之士(對付騎兵),種世衡命令在府衙附近設立箭靶,軍卒百姓如有過失,射中箭靶就赦免其罪。有奏請事務的,也要看射箭成績而定奪。這個招數取得了奇效,當地軍民人人都是射箭高手,在與西夏的作戰行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有說法,種世衡以白銀為箭靶,射中者得銀,一時間軍民紛紛習箭)。《宋史.種世衡傳》和沈括《夢溪筆談》中,都詳細記載了種世衡巧施離間之計,令西夏國主李元昊與名將野利遇乞、野利旺榮兄弟君臣反目,智除野利家族的故事,其精彩程度絲毫不亞於《三國演義》。

種世衡有八個兒子:種詁、種診、種諮、種詠、種諤、種說、種記、種誼,這是第二代種家將。種詁、種診、種諤各統領種世衡之一部,世稱「三種」,均為宋朝大將,頗有戰功。這一代種家將中,以種諤、種誼最為知名。《水滸傳》中提到的「老種經略相公」指的就是種諤。曾以計迫降西夏名將嵬名山,得民一萬五千戶,降兵萬人。又以鄜延經略安撫副使,節制諸將於米脂城外無定川大敗西夏軍八萬,斬首八千級,生擒西夏大將七人,俘獲士兵、物資無數,打出了「種家軍」的威名。種誼是種世衡的小兒子,好讀書,治軍嚴。用兵謹慎,臨陣對敵無把握不戰。一次西夏軍隊進犯延安,種誼統兵出戰,敵聞風而逃。當地人說:「得種誼,勝精兵二十萬」

第三代種家將主要包括種諤之子種朴,種記之子种師道、种師中、種師閔等人。名氣最大的,是人稱「小種經略相公」的种師道。种師道少時跟隨大儒張載求學,做過推官、通判等文官。因「議役法忤蔡京旨,換庄宅使、知德順軍」(《宋史》),得罪了奸臣蔡京,這才進入軍界。其文武全才,見識廣博,用兵老成持重,對鎮邊、攻遼、抗金等軍事行動見解獨到,是當時主戰派的核心人物。當時,宦官童貫手握重兵,炙手可熱,見之者皆行大禮,獨种師道以常禮待之。宋徽宗多次將其招入朝廷,詢問邊關事宜,並賜予襲衣、金帶。种師道因得罪當朝權臣,屢遭貶謫。金人南下,宋欽宗急招入京,「拜檢校少傅、同知樞密院、京畿兩河宣撫使,諸道兵悉隸焉」(《宋史》),成為宋軍的最高指揮官。然徽宗、欽宗總是猶豫觀望,決策反覆無常,种師道有職無權,當權者又橫生掣肘,用兵方略難以實現,終致靖康之難。故京師失守後,宋欽宗捶胸言道:「不用种師道言,以致如此!」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大舉入侵,種師閔、种師中先後壯烈殉國(此前,種朴已在與羌人的作戰中陣亡)。不久,种師道亦憂憤而死,時年七十六歲。第四代種家將如種浩、種溪等人雖任武職,但其武功成就遠不及先人,種家將從此湮沒無聞。

隨著靖康之難,宋廷南遷,折家、種家離開了世代鎮守的西北邊陲。江南的水土人情,似乎很快就把將門世家的軍事才幹銷蝕殆盡了。曾經叱吒風雲的折家和種家,再也沒出過像樣的軍人。

(中國有句俗語: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兩宋多戰亂,父子兄弟前赴後繼,一同征戰沙場的將門世家不在少數。除了折家將、種家將之外,山西姚家四代名將(姚寶、姚兕、姚麟、姚雄、姚古、姚平仲)與種家將齊名,《宋史》有傳;楊家將的傳說與歷史相差甚遠,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父子孫三代)是楊家將的代表人物;至於南宋的岳家將和韓家將,由於趙構、秦檜之流的猜忌和迫害,僅僅延續了兩代。)


最高的兩個答案都說的很詳細了,就想補充下,北宋北部邊疆的折家將世代鎮守府州,也就是現在陝西榆林市的府谷縣。那地方可真是易守難攻,北邊和東邊是黃河絕壁,西邊連接麟州,世代由楊家鎮守,也就是現在的神木縣。 南邊連接延安,是北宋的延州,是北宋邊境從范仲淹時代開始要塞化的軍州。可以說北宋的橫山西北戰略防禦體系還是很管用的。可惜最後敵人來自另外一個方向,無險可守的東北。


一開始沒人讀得對他們姓的存在


回答這個問題的話可以看看小怪獸寫的宰執天下,還算是跟歷史五分相似


又是折家又是歸義軍的。。。。看了關關的小說來知乎解惑的嗎。。。


終於知道老種經略和小種經略是誰了


折氏家族史略 看到這個話題 回復一下 可以看一下這本書 還有這是真名


你是不是看了贅婿(手動滑稽)


歸化游牧民族

從某種角度上講有點類似關隴集團


推薦閱讀:

她被稱為「女中堯舜」 為何不直接稱帝?
克己復禮,慈民愛物——趙禎
為什麼會有宋光宗這樣怕老婆的皇帝?
唐代建築與宋代建築有何異同?
#姨容直播間#第八期:阿姨論宋史 武大遭僭越

TAG:歷史 | 軍事 | 宋朝 | 新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