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過歧視傳統的地區,時過境遷後,其歧視現象是否仍會比其他地區嚴重?還是會更易形成反歧視文化?
比如:美國南部有黑奴傳統,那麼現今南部的種族歧視現象是否仍會比北部更加嚴重?
又或者,德國曾經歧視迫害猶太人,現在就反而形成反歧視的文化?僅以此為例,也可以別的地區為例。------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 偏見、歧視與不公,更多關於歧視話題相關討論歡迎關注。
個人認為、歧視之所以產生要歸結於歧視者和被歧視者這兩類群體的社會資源佔有程度
這種社會資源是多維度的、例如經濟、地位、權力、他人的認同程度等很多精神和物質方面的社會資源
往往被歧視者在社會資源中佔有比例不高、特別是在精神方面的、故而往往容易受到不同對待
而歧視者往往自身佔有的社會認同程度高、對程度低的群體產生看法
這裡我用的是「看法」和「不同對待」、原因是面對這種弱勢群體時、強勢群體往往會產生厭惡、或者同情兩種情緒反饋
強勢群體中部分人會因為厭惡而產生歧視心理、部分人亦會因為同情弱勢群體的處境遭遇而倡導建立反歧視文化
有的地方大部分人選擇前者、故而這個地方會形成很重的歧視氣氛、而有的地方則會因為選擇後者的人多、這個地方形成濃厚的反歧視氛圍
歧視文化與反歧視文化、是兩種同行且對立的文化選擇、並不是一種先後的文化選擇、不是歧視文化一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成反歧視文化、兩種並無必然的因果聯繫
故而筆者所問到的是不是早期有歧視文化的區域在後期會容易形成反歧視的文化、是沒有必然聯繫的
補充:一個區域或地區無論形成了歧視或是反歧視文化、都是社會群體價值觀的一種選擇表徵、兩者產生是人類不同價值觀的體現、儘管我反對歧視、但歧視本身依然存在、依然有人去選擇、客觀看待兩種文化、是很重要的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供大家交流
美國與德國的所謂歧視,我覺得並不同。美國南方的歧視源於奴役與鄙視,而現在的黑人仍處於社會底層,因此不可能改變被歧視的現狀。而德國對猶太人的歧視與迫害,是表象,根源在於對猶太人的恐懼,而猶太人從古至今都有能力有財富,因為財富而取得了話語權,這才有可能改變所謂的「歧視」。
這個問題似乎有點模糊,因為一個地區總會有歧視的人、反歧視的人,當很多一樣的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群體(有共同想法的群體)
歧視的根源還是來自偏見或者不正確的認識和態度,這個可能和從小的教育或者成長的環境有關,人不可能一生下來就有歧視心理,如果從小就形成正確的三觀,也許並不會有歧視
題主的例子中,美國南部的歧視現象是有很複雜的原因,比如歷史原因(黑三角貿易)宗教信仰(認為上帝是白種人所以白種人認為自己是上帝的寵兒)社會地位(作為侵略者白種人有更多的財富以及更高的社會地位)奴隸制等等,因為這些根深蒂固的原因,所以種族主義種族偏見一直存在,很難得到消除,某個地區更嚴重可能是體現的更為明顯。
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可能並不是來自歧視,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猶太人從羅馬統治時期到第一次第二次遷徙,更多的是歐洲人對猶太人的恐懼(認為猶太人好起義和變法,以及猶太人在經濟上的地位)再加上宗教的問題(猶太教信仰上帝和上帝的靈,基督教除了這些還信仰聖子耶穌,但是猶太教認為真正的彌賽亞—就是耶穌還未到來應該繼續等待,所以互相不承認也是有衝突的,再加上一直以來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恩恩怨怨,所以現在信仰猶太教的只限於猶太人內部),導致了歐洲人對猶太人有著根深蒂固的看法。而且,猶太人所積累的財富的確很讓人嫉妒(固然在某些歷史說法中有一些貪得無厭的猶太銀行家,但更多的還是各行各業有成就的猶太人),德國納粹發起戰爭需要金錢,而且在墨索里尼的極端政治思想下,希特勒認為清洗國內「異端」是很好的響應方式。所以德國對猶太人的歧視,更多的是集中在納粹或者某個群體中,和美國南部的歧視不同,並不是種族之間的歧視,不是日耳曼民族對猶太人的歧視。而且,戰後德國對二戰中迫害猶太人的反思以及懺悔(在柏林有紀念死難猶太人的「銘文路石」和「排猶政策紀念牌」),還有在和平反戰的世界大潮流下,反歧視文化的形成就更好理解了。
題主把歧視和反歧視或者有過歧視傳統的問題的問題放在國家地區人種這樣的位置,範圍可能過大,因為大範圍就可能會有很多的原因,或者一些是無法解釋或者難以避免的,有過傳統並不是決定原因,個人覺得放在一些典型的社會問題上討論可能更好,比如同性戀和異性戀,身體殘疾人士和健康人,單親子女和雙親子女,城市人和農村人等等的某些社會歧視社會不公現象。
以上僅僅是我的個人想法,不喜勿噴。sexism 其實很多保護女性權益的,仔細想想也是種歧視,當男女平等甚至需要條條框框去要求,就已經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歧視. 比如女士優先,女性未婚不得使用冷凍的卵子,表面上是保護,實際上剝奪了一些東西.
感覺中國基本沒什麼反歧視的文化,從眾心理導致沒有人願意站出來說話;女性 同性戀 廣州黑人 單親子女 窮 農村人 乙肝患者 艾滋病患者 孕婦 大齡剩男剩女 不勝枚舉 都多多少少離不開歧視,並且除了時代的自然更迭沒有發生過任何反歧視活動,真是令人嘆息。
題主想研究只能參照歐美的:人種,同性戀,女權等成功案例我覺得不會。我的一位大學加研究生同窗,女性,來自國內某重男輕女地區。她在大學期間曾驚訝於我們就學城市的男女相處模式——女性在家庭佔主導地位(或至少表面上如此)男性負擔大部分甚至全部家務。她也曾反思自己從小被灌輸的觀念,重新考慮婚姻和人生的規劃。但不知道為什麼,研究生入學後她的觀念卻一夜回到解放前,跟我抱怨不該考研究生的,耽誤結婚生子,而她當時卻連男朋友都沒有!在她看來結婚生子可能是不可逾越,代表著人生圓滿的大事吧,不管嫁的人怎樣,嫁出去了就是成功。研究生畢業後她順利回老家結婚了。婚禮當天她發的朋友圈讓我有些不適,也十分無法理解——她形容自己因為捨不得父母而留下的眼淚叫「瓊瑤淚」,表示自己成了男方家同輩人的大嫂,以後要好好相夫教子,迎接男方家下一位媳婦進門。事實說明,歧視的觀念是全方位的,不光貫穿於歧視的一方,還貫穿於被歧視的一方,他們甚至並不覺得自己的待遇有何不妥。反歧視,需要被歧視的一方跳出思維觀念的怪圈,正確認識自己所處的情景,才能有反歧視意識的覺醒。但這是很難的………
歧視是怎麼形成的呢?就是非正常的行為在我們的眼中變成了異類,我們出於本能地去排斥,造就了歧視。其實說白了就是眼光的狹隘......在我們農村你穿條黑色絲襪在大街上走一圈就能感受到無數的白眼。更不要跟他們提同性戀,那在他們眼中是要下地獄的行為。然而我們都知道穿條絲襪本無可厚非,同性戀現在也比比皆是。我們知道存在即合理,但是當一對男同或者女同當眾接吻的時候我們心裡還是會不由自主的咦一聲。什麼時候能消除歧視呢?我覺得就得是非正常的事情正常化。
就像大家都開始穿絲襪,我並不鼓勵大家都同性戀啊……我還是喜歡異性的。我鼓勵大家都正視自己的性取向。
然而做到這一步有多難?我要說服我媽冬天不要穿秋褲都很艱難,要怎麼告訴我媽你有沒有想過我其實喜歡女的,然而這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意識上的改變是最艱難的,我之前做老師的時候親眼見過一個當奶奶的告訴八歲的小姑娘說不要跟農村的小孩玩耍。是不是只要有人在就永遠有歧視?想到了昨天剛剛考六級的閱讀理解就是說美國黑人的各種歧視
在中國,地域性歧視一直都存在。而且人們根本不願意去改變。
歧視,在遙遠的國外,遙遠的北京,我沒去過,不知道。但是浙江,生活的,也去過一些地方。對於歧視,那是真正的存在,已經根深蒂固了,不論家庭地位.公司內同事.還是客戶等,你看到的,看不到的,它一直都在
中國底層人的歧視來源於收入地位,離婚的女人社會上一大把表面上同情正常,其實大不然,歧視也就必然了
從美國南部來看仍然會
第一個想到的同性戀
想到我大河南依然被黑的體無完膚
推薦閱讀:
※身份、信任與宗族網路——一位華人經濟學家40年前的洞見
※英國史推薦?
※為什麼布雷頓森林體系在最初實行的十年很穩定然而最終還是崩潰了呢?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向列強借款,拿到手的是支票還是紙幣,還是白銀?
※中國的龐大人口在那些方面制約了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