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現行普通話其實是滿人說的蹩腳漢語傳襲下來的語言 是真的嗎 如果是 那原有官方語言是什麼?


不是 所以沒有後面了


題主舉的這篇」普通話真相「是十幾年前一個網名叫皮扎諾的海南醫學生編造出來的,那篇文章牛逼的地方是幾乎沒有一句話是對的。那文被作者發在北大中文論壇上後,很快就被扒了個底朝天並刪帖了。這種傻逼貼不刪刪哪個?但可悲的是,這樣的臭文十幾年來已經被無數無腦兒無限複製粘貼,甚至還被冠上金先生或中國社科院的名字,惡劣影響已經無可挽回了。

語言是變化的,漢語也不例外,從上古到中古再到現代已經經歷了極其劇烈的變化,每朝每代的實際通行語言都是不同的,都體現了當時的音變特徵。滿語對普通話的影響局限在少數辭彙上,相對於整個語言來說幾乎可以忽略。知乎上相關回答已經如山如海了,隨便搜一下就好。


不如說是江淮官話影響下的蹩腳北方話


並不。(亮觀點亮觀點啊喂)

======================================================================

資料複製自百度百科,可隨意轉載

======================================================================

先說下個人感受:普通話是以平津地區通行的漢語為基礎發展而來的,其實質還是我國的漢語一種。

但,不論是標準普通話,還是廣東話,福建話等地方漢語,都是我國漢語體系寶貴的一部分,任何企圖以民族大義來分裂、扭曲漢語的行為都是可恥的。

語言是神聖的,漢語的研究永無止境!

=================================================

1.普通話概況

1.1普通話的定義

普通話,即標準漢語。

普通話是中國不同民族間進行溝通交流的通用語言,以北京語音為基礎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1.2普通話的概況

普通話主要通行於中國大陸長江以北地區,長江以南則一般不說普通話,因為各地都有漢語方言,不依賴於普通話。

2.普通話在清朝

2.1滿漢雙語制

清朝入主中原,漢人仍說漢語,部分漢官操明代官話,所以清朝官場上的官方語言,實際上是滿漢雙語制。

2.2北京話的推廣

清代北京話分文讀、白讀兩種,文讀是舊的標準音,接近《洪武正韻》,讀書人多用,但到了清後期,基本失傳,只剩下了白讀。清中期,隨著對漢臣的倚重,且為提高辦公效率,清宮上朝一律改用北京話。

1728年,雍正皇帝確定北京官話為官方用語,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由政府主導的推廣標準音。

到清中後期,北方的大多數地區(包括四川、貴州、雲南等)都和以北京話為基礎的新官話靠攏,其影響已經超過基於《洪武正韻》的南京話,成為在全國範圍內最流通最廣的語言。

2.3北京話作為普通話被正式確立

到了19世紀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國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受到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特別受到日本的影響。

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後大力推廣日本語的共同語,日本人把日本語的民族共同語叫做國語。

國語這個詞本來是中國古代一本書的名字,日本人把國語當做民族共同語的名稱。19世紀末中國的文化生活發生很大變化,國語這個名詞得到傳播。

1909年清政府把官話稱為國語。

1911年清朝學部通過《統一國語辦法案》,以京音為準的官話為國語,取代原來明代官話(《洪武正韻》)的地位,並且加大力度推廣。

3.普通話在民國的發展

3.1關於國語的爭論

辛亥革命之後,國語這個詞得到當時北洋政府的承認,成為民族共同語的稱呼。

但是,清王朝的覆滅使北京官話的標準音地位受到了廣泛的質疑。

因此,民國初期出現兩場關於國語的爭論。

3.1.1在蔡元培任總長下的以吳敬恆主導的教育部讀音統一會籌備處的國音

1912年12月由蔡元培任總長的教育部成立讀音統一會籌備處,由吳敬恆(稚暉)任主任,並制定讀音統一會章程8條。

規定讀音統一會的職責是為審定每一個字的標準讀音,稱為「國音」。每個字的音素定下來之後,還要制定相應的字母來代表每一個音素。

當時來自北方直隸省的著名語言學家王照(「官話合聲字母」的發明人)對於會員構成非常不滿,指出江浙人佔25人之多,其中來自無錫的就有5人。

經過激烈爭論,最後決定會議實行一省一票制度,而不是每個會員一票。

該會從清代李光地的《音韻闡微》中選出一批比較常用的漢字,對每個字都用每省一個表決權、多數票決定的辦法,在1913年審定了6500多個漢字的讀音,又對」俚俗通行」的漢字和化學新字、度量衡譯音字等600多個,同樣審定了讀音。

這樣審定的漢字讀音用當時新制定的注音字母注音,稱為「國音」。

會議過程中,對有爭議的字音,以一省一票原則的多數票決定「國音」。

整體來說,最後的結果還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同時吸收其他方言的語音特點(主要參考南京語音),如區分尖團音和保留入聲。這次會議審定的漢字讀音被後人稱之為「老國音」。並從1918年開始推行。

不過,1918年錢玄同發表《中國今後的文字問題》,號召「廢孔學不可不廢漢文」,提出以國語羅馬字代替漢字的主張。

1923年,錢玄同在《國語月刊》第一卷《漢字改革專號》上發表〈漢字革命〉長文:「我敢大膽宣言:漢字不革命,則教育決不能普及,國語決不能統一,國語的文學決不能發展,全世界的人們公有的新道理、新學問、新知識決不能很便利、很自由地用國語寫出。何以故?因漢字難識、難記、難寫故;因僵死的漢字不足以表示活潑潑的國語故;因漢字不是表示語音的利器故;因有漢字作梗,則新學、新理的原字難以輸入於國語故」。

緊隨其後,一大批留過洋的知識分子,諸如蔡元培、黎錦熙、趙元任、林語堂、周辨明、許錫五等人,紛紛發表漢字拉丁化的文章,提出羅馬字拼音的方案,掀起了「國語羅馬字運動」的浪潮。

所謂國語羅馬字,就是用26個拉丁字母表示漢語的聲、韻、調。但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老國音」的比較複雜的語音成分就成了它的最大障礙。

因此,主張國語羅馬字的學者,要求統一漢字語音,以北京音為標準,修改國音,去掉「老國音」的尖音和入聲等語音成分。

3.1.2京國之爭

1920年國語推行不到兩年就爆發一場當時名為「京國之爭」(指京音和國音)的大辯論。

問題的起因就在於國語標準音。

支持國音和支持京音的分成兩派。國音是主要「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

京音是「純以北京話為標準」。兩派爭吵非常厲害。

於是張士一發表文章,主張「注音字母連帶國音都要根本改造」,應「先由教育部公布合於學理的標準語定義,以至少受到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話為國語的標準」。

這個主張得到許多人的支持,特別在南方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紛紛開會響應,甚至通過決議:「不承認國音,主張以京音為標準音」,「請教育部廣徵各方面的意見,定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1920年,「國語統一籌備會」在北京召開大會,通過了馬裕藻、周作人、劉復、錢玄同、胡適等人提出的議案《國語統一進行方法》,其中第三項為「統一國語既然要從小學校入手,就應該把小學校所用的各種課本看作傳布國語的大本營,其中國文一項尤為重要」。

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和江蘇全省師範附屬小學聯合會相繼做出了定北平語音為標準音的決議,最後由「增修國音字典委員會」將國音確立了「以北平讀法為標準音」,即「新國音」,並開始在全國學校推廣。

1921年,中華國音留聲機片及國語留聲機片先後發行,確定了國音聲調。中華國音留聲機片由王璞在上海發音,陰陽上去依北京聲調,入聲短而不促,仿自北京讀書音。國語留聲機片是趙元任在美國發音,上海商務印書館製作發行,陰陽上去依北京聲調,入聲則為標準南京音。

3.2京音的正式確立

1928年錢玄同提出「請組織《國音字典》增修委員會案」。

7月12日,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成立「國音字典增修委員會」,王璞、趙元任、錢玄同、黎錦熙、汪怡、白鎮瀛等六人為起草委員,逐字審改《國音字典》,正式採用北平地方音編成《國音常用字彙》取代《國音字典》。

後來1913年「讀音統一會」擬定的國音就被修改為京音了。

1932年根據新國音編纂的《國音常用字彙》由民國政府教育部公布,在《字彙》的序言中又對國音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含義做了進一步的說明,即所謂以現代的確北平音標準音者,系指『現代的北平音系』而言,「並非必字字尊其土音」。

1935年,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改組為國語推行委員會,開始進行國語的全面普及和推廣教育工作。

1932年之後的國語廣播,都採取了以《國音常用字彙》為標準的形式。

1937年,中國第一部現代漢語辭典《國語辭典》由黎錦熙、錢玄同主編、中國大辭典編纂處出版。

4.1普通話在新中國的發展

1949年主持教材工作的葉聖陶力主將小學「國語」科改稱「語文」。

1950年《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準(草案)》規定:「所謂語文,應是以北京音係為標準的普通話和照普通話寫出的語體文。」「講解用的語言,仍用以北京音係為標準的普通話,不用方言土語。」《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初稿)》和《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再次強調:「教給兒童的語言必須是規範化的漢民族的共同語言。這種語言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普通話。推廣普通話是小學語文科的一項重要任務。」「第一是詞的聲音。這首先要求依照普通話的語音進行教學;在方言區域須特別注意正音工作。」

在1955年10月召開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期間,將漢民族共同語的正式名稱正式定為「普通話」,並同時確定了它的定義,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為促進漢字改革、推廣普通話、實現漢語規範化而努力》的社論,文中提到:「新中國的共同語,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普通話」。

1955年11月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向全軍發出了《關於在軍隊中推行漢字簡化、推廣普通話和實現語言規範化的通知》。1955年11月17日,教育部發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於在中小學和各級師範學校大力推廣普通話的指示》。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出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並補充了對普通話的定義:「以北京語音為基礎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這個定義從語音、辭彙、語法三個方面明確規定了普通話的標準。「普通話」一詞開始以明確的內涵被廣泛應用。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普通話標準音採集地。「普通話」中的「普通」二字有「普遍」和「共通」的含義。

1982年,呂叔湘在人民日報上呼籲推廣普通話,提出「所有學校都應該是推廣普通話的陣地」、「中學是推廣普通話的重點」。

1990年國家語委明確以廣東、福建兩省和上海市作為南方方言區推廣普通話的重點地區。

1991年第七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也明確提出要「大力推廣普通話」。1991年派出專門的調查組深入廣東、福建的一些地區做了較為深入的調查研究,就兩省推廣普通話的工作提出建議。

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施行,確立了普通話「國家通用語言」的法定地位,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通過漢語文課程教授普通話和規範漢字。」「廣播電台、電視台以普通話為基本的播音用語」。

2014年9月21日由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與河北省政府共同舉辦的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重點活動在河北省灤平縣舉行。

2014年是國務院確定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17周年。李衛紅說:「17年來,國民語言文字應用能力顯著增強,目前全國有70%以上的人口具備普通話應用能力,95%以上的識字人口使用規範漢字,中華民族幾千年書同字、語同音的夢想正在逐步成為現實。」

普通話是以北京話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與會專家認為,推廣普通話不是要人為地消滅方言,而是為了消除不同方言的隔閡,以利於社會交際。

以上。


是的。

清朝起以北京話為代表的北方官話區里,語言已發生重大變化。

尖團音消失(現在流行語「搞siao」即源於閩南話的尖音,普通話中已念「xiao」)

入聲消失(如在古漢語及現在南方各方言中,「力」和「利」是兩個發音,前者為入聲,故「權力」和「權利」發音不同。普通話已相同。同樣的例子還有「一」和「醫」等。目前古漢語的入聲在韓語和日語中仍有延續)

明朝的官方語言是江淮官話。


推薦閱讀:

為什麼老國音中只還原了一部分疑母和微母?
為什麼感覺大陸配音遠不如台灣配音?
如何自學香港口音的普通話?

TAG:語言 | 普通話 | 滿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