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發現沒有人關注我。如果我突然消失了,世界會有什麼不同嗎?
電影下面的問題就用電影來說。
《生活多美好》中的主角心地善良,一心想著週遊世界卻最終無奈繼承了父親的貸款公司,幫助窮人建房。在被競爭對手陷害後公司面臨破產,自己也面臨牢獄之災,就在他萬念俱灰,準備一死了之的時候,一個天使被派下凡救他。
那麼,天使怎麼做的呢?
你不是覺得人生失去希望,想以死解脫嗎?
那好,我就讓你看看這個世界沒有你會怎樣。
然後,主角發現鎮上的人都不認識自己了,自己的母親沒有生過這個兒子,自己的妻子成了一個老姑娘,自己給窮人建的房子成了亂墳崗……
他發現,自己從來沒有在這個世界存在過。
他想到了自己的母親,想到了老婆孩子,此時什麼破產什麼牢獄都不重要了,只要能跟家人在一起就足夠了。
想想我們最在意的到底是什麼?你會有自己的答案。我現在坐在一棵大柳樹下
想念我的爺爺你肯定覺得我跟爺爺的感情很好對
但是他在我三歲的時候就去世了事實上,三歲的時候,我還沒有成型的記憶和概念。但是我依然想念我的爺爺
有一回我跟我姐姐在床上比賽翻跟頭
她大我兩歲半,比我矯健的多她從床的這頭翻到那頭,從那頭又翻回來她邊翻跟頭邊催促我:『你快翻過來,趕快」我腦袋使勁抵著床,十個指頭撐床,同時不停用腳借力當時我急的都快哭了
「翻不過去,我是不是不正常,別人會不會笑話我」滿腦子都是快要爆炸的各種情緒
這時候爺爺注意到我,轉手推著我輕輕一送,我很順利的就翻過去,翻完我呲呲牙,覺得也沒有那麼難。重要的是,我發現自己沒有什麼缺陷,也可以翻跟頭。於是鬆一口氣覺得很開心。
這是我對爺爺所有的記憶
長大後聽家裡的長輩講,爺爺是個寬厚又精幹的人,脾氣有點倔,在村子裡也很有聲望。
這讓我不禁想,如果還有爺爺,我的生活會有什麼不同?如果我爺爺還在,我爸爸可能會更有出息,也不會在四十歲迷上賭博,我的家庭可能會更幸福,高考成績可能會更好。
如果我爺爺還在,我奶奶可能不會那麼重男輕女,我媽媽可能會少了很多婆媳問題的煩惱,不至於人到中年還余有怨念。如果我爺爺還在,我的家族可能不會像現在這樣一盤散沙,不至於我每年收不到壓歲錢,也不至於我像現在沒有至親至信的家庭歸屬感。而這些問題直到我成年也依舊是我的傷口,我那沒有印象的爺爺也許也改變不了,但至少,會讓我的生活有一點點的不同。
而因為我爺爺的早逝,其實帶來了我的生活向另一個方向發展的一點點不同。這點不同,和我此時此刻對他的想念,就是他在這個世界上殘留的餘溫。
一個人的消失,也許不會帶走另外一個生命, 也不會改變萬物原有的形狀,但是他總有一點點殘餘的力量,還會牽動幾人的情感,還在改變幾人生活的軌跡。
這幾人幾意,雖小,但也真實的存在。大約,除了親人會痛苦,其它的沒什麼不同吧
你消失一段時間後回過頭來看你就會發現你特么想多了
最起碼的,知乎會少一個問問題的人。
無論消失沉寂還是躁動張狂,牽動的總是父母。
當然會啊,當然會啊,當然會啊。。。
每一個生命來到世間,都註定改變世界,這是你的宿命,你別無選擇。你要麼把世界變得好一點,要麼把世界變得壞一點。你如果走進社會,為了生存或是為了什麼不要臉的理由,變成了一個噁心的成年人社會中的一員,那你就把這個世界變得噁心了一點點。如果你一生耿直,剛正不阿,沒做任何噁心的事情,沒有做任何對別人造成傷害的事情,一輩子拼了老命勉強把老婆、孩子、老娘,把身邊的這些人照顧好了,沒有成名,沒有發財,沒有成就偉大的事業,一生正直,最後梗著脖子死撐到了七八十歲死掉了,你這一生是不是沒有改變世界?你還是改變世界了,你把這個世界變得美好了一點點。因為你,這個世界又多了一個好人。
所以啊,管他有幾個人關注呢?你來過,便註定來過。
突然發現沒有人關注我。如果我突然消失了,世界會有什麼不同嗎?
首先,這種想法是正常的,絕對不止你一個人有這樣的想法。對他人關注、對存在感的渴求,我認為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頂層——自我實現需要的一種。但常常,也許我們自身發展的能力並沒有達到那個高度——智商與情商差——我們渴望去實現某種價值,但我們還需要更多磨合還能具備那種能力。
看到這個話題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把它歸屬到「死亡」的大話題下,恰好最近和一位修佛的前輩聊了這個話題,所以想談談我的理解。我問前輩,他為何會選擇在30歲時信佛,坦白講,在這個浮躁的年代,有一個堅定的信仰真是太叫人羨慕了。前輩的答案非常令我吃驚,他說,他當年信佛是因為他深陷於「死亡恐懼症」當中,因為害怕死亡後的狀態處於夜夜無法入眠的困境當中。而佛教的很多觀點,幫他擺脫了這種處境。
前輩是一個辦事非常理性,極為急性子的人,基本上的問題,他都能直戳要害,奔著解決問題的目的,直戳准心,很少見他有任何慌亂的時候。但面對死亡,他告訴我:「當時我對死亡特別焦慮,因為我發現,這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與之相關的一系列問題,我都無法解決……」令我驚訝的是,後來我和其他朋友交談時發現,竟然好多人都有這個困境,於是沒心沒肺的我也開始思考關於死亡的問題:「死亡後,人會去哪兒里?」、「死亡後,世界會變成怎樣…」
確實,這個問題是無解的,沒有任何「死過」的人能告訴你,死亡是怎樣一種體驗。在中國,「貪生怕死」被作為極為貶義的辭彙存在。但貪生怕死有什麼不好呢?一個貪生怕死的人,或許正是一個能珍惜現在,能享受當下的人。
這麼說,似乎有些跑題了,畢竟消失≠死亡。繞回來聊聊題主關心的事吧:「如果我突然消失了,世界會有什麼不同嗎?」
身邊有外國朋友的親們,能不能幫我問問他們,他們是否曾經有過這種困惑?
我不知道這種困惑,是否只存在於中國「為人利他」的價值觀下?最直觀的,小時候,我們努力成為父母的乖孩子,老師的好學生。成家後,我們又努力做好孩子的父母,替孩子操心各種難題…就算面臨「死亡」、「消失」這樣的問題時,我們的第一反應仍舊是:那些認識我們的人,會有怎樣的反應?…
在我思考「死亡」話題時,我頓悟出了一個觀點,或多或少解決了一些困惑。我開始意識到,其實我們不需要把人生想像得太過複雜。說到底,你的人生就是一場以你為主角的電影而已。你可以即興做出選擇,是留下是離開;你可以在街上瘋狂奔跑,或是安安穩穩平平淡淡的過一生…無論是哪種風格,你就是你自己演繹的電影,在你的生命里,其他人只是配角,哪怕,他從頭到尾都處在你的鏡頭下…
那麼一部電影結束時,會對其他電影有任何影響嗎?或許有,如果這是一部精彩的電影,或許會有其他的導演效仿、借鑒~但從本質而言,你的電影和別人的電影,是相互獨立的,當你拍攝結束後,別人的劇情仍會以他們選擇的方式,繼續演繹下去。無論你有多渴求,大屏幕黑下去,影院就不再屬於你。
這個觀點對於「消失」同樣適用,所謂「消失」,如果不是「死亡」的消失,那我們可以理解為,換了一個場景,拍了一個續集。速度與激情7部曲都看過吧?仍舊是關於你的電影,或許你改頭換面,這部劇與上一部再無關聯,或許千絲萬縷,你隱藏在某個小鎮,故友卻在某一天突然聯繫上你…不管哪一種,你的電影主角仍然是你,永遠不會有超常的篇幅描繪他們是如何找到你…那些,是在他們自己作主角的故事中,才會娓娓道來的事。
如此,一個在活著的時候,都不可能全心投入的問題,結束後,又何必糾纏呢。
作為別人人生的旁觀者,我們常常在電影結束後唏噓不已。不少電影,或追了很久的劇集結束後,我們都會覺得心裡空落落的。然,人森終要繼續,或許會為這部電影感慨1天?2天?或是1周?…這周心情終會結束,我們還會去感慨別的電影,我們還會關注現實中各種驚喜…哭過笑過之後,我們知道,那只是電影。
不要在意別人的關注,即使你以為,在你的人生中,你只是個每個關注的小角色。在劇場看客眼裡,你就是主角。如果能夠選擇的話,不要作一個自卑自棄自憐自哀的角色。不能成為經典,至少演繹一場喜劇,博看客一笑,不辜負他們時間的付出。在他們悲傷時,仍會想起你的故事,打開光碟,靠著你的力量,走出悲傷……世界從來不是某一個人的,是每個人的,對於每個人來說,世界都是不同的。你消失了,你的世界沒什麼不同,只是結束了而已(也許沒有結束,這種事誰說的准呢)但你父母的世界或許就坍塌了吧。你可以失去自己不憐惜自己的生命,但你的父母不行。
世界與你無關,又息息相關。
你的消失一定不會讓地球停止轉動;但於你來說,世界就是你的,當你深睡不醒是否也曾感受世界的消失。更何況,宇宙物質質量守恆定律!這浩淼宇宙永遠於你息息相關!
如果你的存在感要通過別人來體現。那麼還是消失吧
人們會試圖尋找各種你突然消失的原因
晚上剛剛看好一部電影,消失的愛人,影片非常長,看後久久說不出來味道。因為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婚姻中經歷類似的情境,我們被生活綁架,但是我們沒有這個電影女主角的能力,把生活也綁架回來。其實,我們人生中,消失或者被消失,真正在意我們的人都非常少,孤獨是每個人的頑疾,不用嘗試去治它,因為只有死亡才能結束它。
要看你對世界的定義是什麼,私以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如果你消失了,就等於別人的世界中不見了你,你的世界也會消失,一定程度上會對別人的世界產生影響,但是最終還是會被遺忘。每個人自我的世界還是會繼續運行。
有個說法很有意思。 只要我活著,我就是在拯救世界。
你沒有你想想的那麼重要
並不會,世界根本不知道你是誰。
推薦閱讀:
※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認真想】現實世界的電子遊戲隱喻
※全球七大洲,你知道這七大洲有多大嗎?最直觀的數據告訴你。
※知乎上的撕逼,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語言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