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賺錢模式小解(基礎篇)
本公號ID:dknight2016,作者:騎行客,出自資本主義的「西點軍校」。橫貫風險投資(VC)、槓桿收購(LBO)、A股港股美股市場。解邏輯,授方法,幫大家用數據投資,賺放心錢。
A股近3500家上市公司當中,26支銀行股盈利佔去一半。
我國2017年GDP剛突破80萬億元,銀行業的資產總值超過240萬億。
宇宙行工商銀行市值突破2.6萬億,逼近07年3萬億高位,超越JP Morgan,位列全球銀行市值第一。
近十幾年來,銀行一直都是中國經濟中那個賺錢如麻,富得漏油,數錢數到手抽筋的角色。
銀行究竟怎麼賺錢?不同銀行之間賺錢能力究竟有沒有差異?本文為你解答。
一、息差
跟做所有的生意一樣,銀行賺錢首先從低買高賣開始。銀行做錢的買賣。具體說就是以較低的利率把錢從老百姓手裡收來,再以較高的利率把錢賣(借)給土豪。這一進一出間,銀行賺到了利率息差的錢。比方說,銀行的融資成本是三個點,貸款收益是五個點,它的息差就是兩個點。
息差越高,銀行的日子自然也就越好過。利率市場化以前,存貸款利率都由官方指定,銀行躺著賺錢。近20多年來,利率市場化改革從同業開始,10年前放開了貸款利率上限,近幾年改革進程加快,取消貸款利率下限,逐步加大存款利率浮動的 上限。整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讓銀行間競爭加劇,息差有所收窄。
二、資產
息差確定之後,銀行賺規模的錢。資產規模越大,銀行賺錢越多。兩個點的息差,240萬億的資產規模,銀行每年的利息毛收入達到4.8萬億。除了資金成本以外,銀行的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4.8萬億毛收入,按人均年薪30萬計算,銀行可以養1600萬從業人員。銀行當然沒養那麼多人,中國的銀行從業人員全部加起來也就400來萬。人群中屬於300里挑一的金飯碗,在二三線城市的婚戀市場絕對是一等一的搶手。
做不了銀行職員,可以做銀行股東,門檻低很多。貴為宇宙行,漲了一年,如今做它股東的門票也就740塊。股東要賺錢,利潤表的排位還得往下降。息差毛收入扣完員工薪金,扣完其它雜七雜八的開支,扣掉資產減值(後面講),再扣掉所得稅,差不多就是股東可以分的了。
作為股東,自然希望做錢的買賣的銀行資產規模越大越好,跟他們分錢的其它股東持有的股本越小越好。就好比一家公司收入越多越好,但員工越少越好,這樣每個員工能分到薪金就會更多。
銀行的資產/股本比不能無限擴張。為控制風險,銀行的監管部門規定了一個上限,叫資本充足率。所以,但凡銀行資產快速增長的過程中,股東並撈不到同等的好處,因為這時為了匹配資產的擴張,銀行也需要不斷地融資,擴大它的資本金(股本)。
融資會稀釋股東的權益。舉個例子。一家銀行原本資產規模是1萬億,資本金1000億。當年它的息差收入是200億,扣除所有稅費後的盈利是100億,這樣銀行的資本金增長到1100億,按1:10的資本充足率得以支撐1.1萬億的資產,也就是可以額外再去找【9】00億的存款用來放貸。結果銀行今年的資產規模擴到了1.5萬億,這多出來的4000億資產,需要增發籌資400億。儘管明年銀行的規模擴大了50%,盈利從100億變成了150億。但股本因為增發也相應擴張,原股東並拿不到全部50%的增長。
這就是銀行由資本驅動的資產規模擴張的商業模式的核心:銀行是重資產企業,它的增速受制於資本規模,難以爆髮式增長,是一個相對偏穩的傳統行業,一個中壯年企業。
三、準備金率
有充足資本金對應的資產並不是可以全部拿來做買賣。商業銀行要在央行那邊交保護費,形式是存款準備金。央行作為所有銀行的最終借款人通過存款準備金,行使調節市場貨幣供給的職能。
這樣銀行可供做買賣的實際資產規模要扣除掉給央行的保護費,剩下的就是它的資本金實際支撐起的槓桿。
央行通過(定向)降准(降低存款準備金率),讓銀行拿到更多做買賣的錢,搞活經濟,讓大家有錢一起賺。
三、壞賬
銀行經營過程中最大的風險是壞賬。息差只有兩到三個點,一旦放出去的貸款收不回來,損失就會接近100%。一筆壞賬的損失,能抵上50筆貸款的收益。這就是銀行經營高風險的本質。
銀行在經營過程中,每年都會對潛在的壞賬提減值準備,簡稱撥備。撥備是一個安全墊,在壞賬真實發生被核銷之前,撥備並不直接扣減銀行的資產。但撥備可以調節利潤。在利潤表當中,每年提取的撥備表現為資產減值損失,從銀行當年的息差毛收入中直接扣除。撥備越大,凈利潤越低,銀行股股東可供分配的利潤也就越少。
如果銀行撥備提得多,但最後實際的壞賬沒那麼多,撥備就成了銀行的隱蔽資產,最終能成為股東的豐厚利潤。
有了撥備,銀行就能調節利潤,使得利潤增速失真。年景好的時候,保守穩健的銀行多提撥備,控制利潤增長。年景差的時候,再通過沖抵原有的撥備,盡量少地侵蝕利潤,控制利潤下滑。
撥備是應對正常風險下的壞賬準備。一旦遭遇系統性的經濟危機,壞賬陡然上升,能把歷年積累的撥備全部吞噬,直到資產減值損失大於當年的凈息差毛收入,凈利潤為負,扣減資本金,甚至把資本金吞噬殆盡,銀行破產。
由於銀行經營高槓桿的本質,1塊錢資本金做著10塊錢的買賣。當做出去的買賣出現了10%的壞賬,資本金就全毀了。
四、不良
壞賬的產生緣起自不良,也就是貸款歸還逾期。借過錢給別人的知道,一般最後收不回來都是從借錢的人說晚幾天還開始的。所以銀行貸款的不良率就是它最終壞賬的直接表徵。各家銀行的不良貸款認定標準不同,加上上節中提到的調節撥備的力度也不一樣,這造成了銀行分析當中對盈利增長(下滑)和風險積累(釋放)橫向比較起來的實際困難。
前面我們說過,10%的壞賬就能讓一家銀行破產。在凈息差為2%的情況下,2%的壞賬就能讓銀行當年的利潤為零。如此標準下,2%的不良率是一個警示指標。儘管最終不是所有的不良都會成為壞賬,也不是所有的壞賬都會一個子收不回來,不良率的升降仍是銀行股股東能夠洞見銀行經營風險的最直接指標。
今天先說這些,總結一下:
- 銀行賺錢靠息差,利率市場化改革降低息差,目前企穩在2%左右
- 銀行擴張靠資產規模,對股東而言資產擴張超出一定的比例,其收益將無法與利潤增長同步
- 銀行用於做買賣的錢需扣掉交給央行的保護費(存款準備金),央行通過調整保護費,調節市場的資金供給,調控銀行賺錢的能力
- 壞賬是銀行經營面臨的最大風險,銀行通過提取撥備應對潛在壞賬,調節撥備可以調節利潤
- 不良是壞賬的表徵,2%的不良率是一道坎。
明天接著分析,這麼多調節之下,銀行當今的基本面究竟出現了怎樣的分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