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藝術?看這裡!

一,關於藝術的定義、價值及其創造

什麼是藝術呢?大家必定都會立馬想到:音樂、舞蹈、繪畫、建築等等,但要知道這是藝術的分類,(藝術的分類在這裡我們不必多講)或者是藝術依靠媒介的形式來分類的表達方式的一種,是審美表達的「外殼」。並沒有深入探討藝術的本質。藝術是與美相聯繫的,美術一詞其實來自法語beaux-arts,它偏重於美,因此我們可以按照美學的角度去解釋藝術,美學是以人類自身為研究的特殊領域,是以審美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而審美活動中重要的內涵之一就是通過人類精神世界、情感世界的體驗,從而呈現美的創作物,即藝術品。審美活動是一種與世界整體性的精神性交流,而藝術活動是審美活動的集中的 完備的體現,因此,我們可以得出:藝術其實就是審美的物態化藝術的本質就是審美,是人類的高級審美形態。這是與非藝術的最大的區別。是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審美對象、美感經驗、審美範疇的集中的典型形態。其實翻開歷史中關於對藝術的定義有好幾種,比如從藝術的起源角度有遊戲說,集體無意識說,我們中國的感物起情的起源論,從藝術的本質的角度有模仿說,表現說,有意味的形式說,以及符號說。從藝術的功能角度有載道說,娛樂說。黑格爾就在《美學》中把美分為藝術美、和自然美。並認為藝術美高於自然美,以及在《美學演講錄》認為美學的對象範圍就是美的藝術,所以藝術它以審美的方式來觀照世界,藝術是審美的創造。藝術和自然美感的最大區別在於藝術是藉助物質手段,把人類的精神內容加以物態化從而就形成了藝術品,所以,藝術品與非藝術品的第一個區別必須是人工製品。是人為的對物質世界的審美改造和利用,所以藝術最主要的價值(功能)是審美價值(功能),(其他的價值有思想啟迪價值、文化交流價值、娛樂消遣價值、道德教育價值、認識價值、宗教感化價值、政治宣傳價值、心理平衡價值、社會幹預價值、商業廣告價值)而藝術的審美價值的基本特徵有兩種:

第一是有情感,就是說,如果沒有情感,則必然不被認定為藝術,這是藝術的基本特徵,藝術源於情感,而又表達情感,情感是藝術的主要內容,這在流行音樂很突出,流行音樂的情感主要是表達在男女之間。

第二是有超越(有精神),一是超越現實客觀生活,因為人類是會對生存困境發出牢騷的,發出不滿唱的,比如文學是來源於對現實生存困境的不滿,但你完全可以在紙上描繪一個世界,天馬行空,從而感到精神的自由,又比如當你聽完一首甜蜜到爆的流行音樂,它讓你得到戀愛的情感體驗,也能讓你得到精神的愉悅,從而超越。藝術的超越對象乃是現實的客觀存在,它表現了藝術家自覺的審美需要,以及審美標準等內容。而優秀的藝術創作又會現實生活進行「干擾」,告訴我們是什麼是值得追求的,對我們的人生進行展望,提供美好願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說明了這一點,而想當年歌德的《維特少年之煩惱》一出來,讓無數少年模仿,釀成悲劇。),優秀的藝術創作鮮明地提供精神力量,促使我們追求人生的完滿,追求美好理想的實現,讓我們變成我們想要成為「理想的人」,完善美好人格,凈化心靈,喚起我們的良知,豐富我們的美好思想。一言以蔽之,藝術能滌盪我們的靈魂。這是藝術最大的超越性,也是最大的「無用之用」。所以藝術史,其實就是人類心靈史。所以,藝術品與非藝術品的第二個區別是藝術品是人類精神產品。體現著人類的精神需求,包含人的主觀看法,如果一件作品限制於功利性和實用性,沒有審美創作,則必然不是藝術品。藝術的審美本質就維繫在這精神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超越之上。藝術提供了精神的庇護所或者「麻醉」我們,所以,藝術也是麻醉劑。當你失戀,聽完一首失戀的音樂,精神得到舒緩許多,這是最好的證明。

藝術創造是來自於審美意識的覺醒的,這個可以追溯到原始人類的巫術,及其歌舞表演,和圖騰崇拜,這些審美心理經過提煉,提供了審美的形式。形成了藝術的初次感性形態。藝術和審美意識的關係是雙向,是互相聯繫的。所以藝術的發生與審美創造分不開的。藝術品的創造與審美意象為核心,藝術的世界是審美意象的世界。

二,關於藝術的接受

(1)藝術接受的主體性及其實質

藝術的接受的實質其實就是審美的接受,也就是對於藝術作品的欣賞與評價,即對藝術作品審美價值的一種判斷。而審美價值就必須經由接受者的本身的審美觀念的、審美需求之下來解讀,融匯了接受主體(包括讀者、聽眾、評論家)本身的審美標準,審美意識等取捨的過程。這種過程也是一種再創造,所以,通過接受主體的再創造活動,藝術價值會達到全面實現,

接受者會調動全身心的感官去體驗藝術,去領悟藝術,去欣賞藝術,去猜測藝術家創作的意旨,這是接受主體的主體能動性的一個方面。另外,

梵高的《星夜》來自網路,侵權刪

評論一件藝術品的審美價值的高低與否,必須看其接受者,換句話說,就是藝術的審美價值只有經受接受的過程才能最終體現。

梵高被西方繪畫史上公認為表現主義的先驅之一,其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死後才被確認,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劇。

藝術接受主體的主體性的另一個方面則在於接受者的「期待視界」,即人自身的生理素質、文化教育、傳統積澱以及所處的歷史環境等會形成每個藝術接受者的主體情況,包括藝術敏感能力,想像能力、文化心理、審美趣味、等現實變化因素,也就造就了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定的審美文化心理結構,我們把這種就稱作「期待視界」。

所謂讀懂藝術的內涵,就是能夠說明自己比較確定的審美體驗

此外主體性還體現於接受者對藝術作品形式的結構的預測、判斷和修正。接受者對藝術作品形式的解讀是需要時間的,在此時間,接受者重建藝術形象的過程就是主體不斷對藝術品提供的總體框架進行填補空白的過程、揭示意義、再創造的動態過程,所以,藝術的內涵會被不斷被接受者補充,不斷被解釋,不斷被完整、不斷被豐富,藝術形象不斷被拓展,從而也就是造成了「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現象。接受美學就是研究接受主體的接受過程的規律、現象的這樣的一種美學流派。藝術作品與接受主體的關係是相互制約的。對於欣賞一首詩來說,首先就要讀懂、認識到詞語、字詞的意思,然後慢慢去領悟。由於文學是想像藝術,所以相比其他藝術來講,要欣賞它、讀懂它、是比較困難的,文學的審美表達方式--語言文字來間接表達藝術(文學)形象的,這種特殊性直接決定了接受主體的能動性的極高要求。所以很多人才會抱怨讀不懂海子、讀不懂朦朧詩。從詩歌的結構角度來說詩歌的言外之意就是詩意。詩意的重要的體現在於「興」。聽覺藝術--音樂的「詩意」的重要體現在於聽完後,餘音不絕,繞樑三日。

(2)藝術接受過程的心理特點

前文講到藝術接受的實質,不難發現藝術的接受過程是一種特殊的心理體驗形式,生命價值的實現包括功成名就、延年益壽、和精神追求,只不過後一種被藝術家獨享(當然三者幾乎辯證統一),這是一種直接超越功名利祿、物質實在的與生命意識直接相關的一種感情,這是一種審美化的美學感情的生命意識。

接受過程的心理特點在於心和物相融,也即是接受主體的情感活動、思維活動與客觀世界不再對立,而是融匯於藝術作品的創作主體的情感活動、思維活動。說得簡單點,就是當你聽完一首周董的《等你下課》,你就立馬回憶了自己的高中時代。為作品難過而難過,為作品遺憾而遺憾。感受到了周董的高中時代,產生了一種心物相融內心的思維和想像。這可以叫做「共鳴」。典型例子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共鳴是藝術接受理想的效果,即接受主體可以達到和這審美對象、藝術品達到高度的契合。接受主體會與作品本身傳達的情感體驗渾然一體,從而忘我甚至超我。另外複雜的心理體驗現象的代表還包括移情、和內摹仿。

更多精彩內容 敬請關註:詩歌隨筆錄

標語:人生的極致之道就是不斷塑造


推薦閱讀:

人的審美是如何形成的?天生還是後天?那個的影響更大些?
雜談 | 跑起來,你們這些倉鼠!
為什麼有的人短髮好看?有的人長發好看?
為什麼我們的審美不一樣?| 女神進化論
《芳華》(二):只有她逝去的才是芳華

TAG:艺术欣赏 | 美学 | 审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