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張廼建等

摘要:介紹了西方心理學研究動態。本文擇取筆記內容介紹其中發展與教育、職業選擇、社會、異常心理學相關內容及各流派心理療法,其中部分內容觀點分散,難成體系,僅供參考,望有所啟發。

關鍵詞:發展與教育、畢生發展、職業選擇、

一 發展與教育

1畢生發展

發展貫穿整個人生;發展是多方向的;發展並非單一地向更高的效率提升,其包括得失;發展可能是因為生活環境和經歷不同而有不同形態、個體彈性、可塑性;歷史文化和環境的影響;其中智力的發展是得失的動力平衡。

2學習動機

我們每天都在與動機打交道,不幸的是我們發現學生的動機常是外在因素所決定,取得好成績,名次或考上好大學,而非由內在因素決定,如個人興趣,愛好,或自身對於學習的追求與滿足。

人們通常用來衡量學習成績的分數並不代表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由外在因素決定的學生其追求表現性目標,其對別人的批評過於敏感,視批評為對能力的否定,他們希望得到他人對自身能力的肯定。比如我想在這麼課程得到A。該類學生當面對挑戰時,表現出不自信,甚至逃避,一旦有機會,就容易放棄。由內在因素決定的學生其追求學習性目標,努力理解並掌握新知識,增強能力。比如我想知道溫室效應怎樣產生及其影響。該類學生具有較高自信心,願意接受挑戰,對學習任務表現極大毅力,關註解決問題的策略。

3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基於情境的,是活動,情境和文化的產物,無論是學習語言或數學,都不能離開有意義的背景。其不主張將知識和技能強加於人,認為學習者當根據自己過去或現有經驗,積極建構知識和技能,並在與外界的交往促進個人認知發展,其中同伴之間的交流更有利於促進邏輯和空間思維能力的發展。其學習重點在推理、解決問題、決策、批判性思維以及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應用,認為學習不僅應立足於有意義的環境中,而且應立足於如何有效地成為共同體的一部分,主張把真實世界裡的問題帶入課堂里探討研究,將學習目標嵌入到有意義的社會背景中,讓學者自己定義問題和人物。在學習過程中主張給予學生處理複雜問題的機會,如不然,則不能指望其具有解決複雜問題之能力。

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我們不明確目標究竟是什麼,也會遇到沒有預料的困難,把各學科知識綜合起來,尋求多種解決辦法,並為提出的解決方案辯護和解釋。學習並建立起作為人員的身份,像專業人員一樣思考和解決問題。學習過程中互聯網資源慎用,容易在網路瀏覽中迷失自己而忘記學習任務。

4教學模式

九段教學法:引起注意→告知學習目標→提示幫助回憶原有知識→呈現引發興趣的材料→根據學習者特徵提供學習指導→引導行動,讓學生來表現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供反饋→評定學生成績,測試學生對知識理解和掌握程度→促進知識保持與遷移。

ARCS動機教學模式: 注意:引起並保持注意力;相關:告知學習者此學習將會對他們有用;自信:讓學生清楚學習任務,為其提供成功的機會,讓其有個人操縱的條件;滿足感:讓學生有機會把所學用於現實生活,獲得滿足感。

5結語

以學生為中心的有意義的學習,其問題是學生能否真正對自己的學習需要做出評估,並對如何滿足需要作出正確判斷。但無論如何交給學生知識的金鑰匙為目的的教育方針已過時,我們要教育學生如何自己去獲得通向知識、創造知識的金鑰匙,即發現知識、構建知識、管理學習和知識的探尋工具。

二 職業選擇

人事選拔:如何最大限度地吸引符合職業要求的員工來申請這個職位,如何找出最符合職位要求的候選者。招聘→道德、智力、人格測試→結構化面試→情景判斷測驗→評估中心→無領導小組(給定題目)→工作動機

對自己的清晰了解:潛能、能力、興趣、資源、局限以及形成這些特徵的原因;對各類工作的要求、成功的條件、利弊、報酬、機會及工作前景有充分認識;在兩組事實之間合理判斷並做抉擇。

霍蘭德認為機遇雖有一定作用,但人們的職業選擇是個人性格的一種表現,並非隨機任意的選擇,且從事同樣職業人群有類似人格和個人發展經歷,在面對很多情景和問題時採用著類似的對應方式。

興趣、潛能測試、價值、自我效能、結果預期、職業成熟、折中、界定、抉擇、職業志向

自我效能,一個人對自己在做某事或完成它的信心

結果預期,當一個人對做某事的能力的自我判斷是積極的,預期做這件事會帶來正面結果和價值,興趣就會產生並持久保持。

折中,修正職業選擇,放棄最佳選擇,接受可行選擇。

界定,逐漸排除被認為是無法接受的職業作為職業選擇的過程。

職業健康,是否有較差的物理工作環境,加班,經常出差,過量工作負荷、缺乏對工作的控制感和決定權、是否存在角色衝突,角色模糊,員工在組織中常承擔多種角色,而同一角色又對應多種要求、人際關係,同事或上司、職業發展,如成長的空間狹小,工作安全感較低、工作與家庭問題、是否存在情緒勞動,員工在工作過程中對自己情感的管理,內心感受與組織要求背離,容易導致情緒耗盡,對工作不滿。

三 社會

1侵犯行為

指有意傷害別人的行為和語言。究其原因,生理角度為天生的本能、解脫體內壓力、保護自己的利益;社會角度為性別、人格、個性、體內酒精含量、溫度、擁擠程度、雜訊、文化影響、受社會壓抑。侵犯者抑制解除,掙脫社會規範對自己行動的約束;1去個體化,忘記自己的個人身份和丟掉行為的責任感,掩耳盜鈴、無人知曉的境況;2不把受害人者當成人,不感覺侵犯的羞恥。體現於家庭暴力,性騷擾,恐怖主義等。

2親社會行為

包括助人行為和利他行為,前者指自願,有意識共贏地幫助;後者指極端的,只為他人,完成不為自己想。親社會行為原因:互惠原則、社會責任(有責任幫助他人)、公平世界假說(許多人的困境對他人是不公平的)、榜樣作用(看別人的助人行為常會提高自己助人的意識,尤其是助人行為受社會肯定)等。旁觀者,幫助和被幫助人的相似性會提高行為的可能性,長相好的人常會得到幫助,對自己的困境無責任的人比有責任的人更易得到幫助,但被幫助並不永遠都對自己有益,有時他人的幫助會威脅自尊和自信心。旁觀者淡漠效應:責任分散、觀眾抑制。

3合群與吸引

人會有一個按別人印象來表現自己的趨向。匹配假設,意見相同的人會相互吸引

相貌、年齡、態度、社會背景、興趣愛好。互惠原則,人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友誼與愛,友誼的發展是相互表露的結果,雙方會減少給對方的自我展露或展露出傷害對方的信息,友誼走向滑坡。社會交換理論,人在任何關係,都會有意或無意計算投入或獲得,若期望收支相同,當覺得投入大於獲得就會不滿,反之,內疚。

四 異常

異常雖不能明確界定,但有共同特徵,痛苦、適應不良、干擾社會和個人健康、不合理性、不可理解性、古怪的想法、難以預料與失去控制、保留或放棄控制被稱為彈性的控制、生動性和非傳統性、觀察者不適、違背道德和理想標準。

1人格動力學: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起源於根本的生物性需求,尋求衝動的即刻滿足和緊張性降低,忽視危險或社會適合性。自我遵循現實原則,協調本我與現實的矛盾,讓本我慾望的表達和滿足符合現實要求,以減輕本我的滿足可能造成的負面後果。超我指良知、理想化努力。異常人格中,心理能量過多地分配於本我,超我,自我太弱。在意識水平上,前意識,不處於注意力中心的信息和衝動,但可被檢索;無意識,被遺忘的記憶,處於衝突而被壓抑的記憶。本我、超我多屬於無意識的。

2認知模式:自動想法、中間信念、核心信念

不認為環境中的事件決定了人的行為,而認為認知過程影響人的行為。其包括自動想法,表層的認知,人頭腦中出現的實際字詞或圖像,具有情境特異性;中間信念,人的態度、原則、假設;核心信念,自孩童起,個體與生活中重要的人交互作用所發展的對自身和世界的理解,人們視之為絕對真理及事情的本相。通過不同層面對歪曲認知的識別與修正,可減輕甚至治癒行為問題。

3人本和存在模式

根據人從根本上來說是自由的這一哲學假設,自由讓選擇具有意義,並讓人對自己的選擇、行動和未來負起責任。

對死亡的恐懼,死亡即虛無,人通過相信自己是特殊的,以及用與他人融合來應對這份虛無,追求不朽,但其帶來的是對他人的過度順從和依賴,迎合他人,放棄真實的自我。

責任假設,我們是自己經驗的作者,我們決定自己感知和體驗的內容,如何對感知作出反應,負有責任,意味著,意識到個人創造了自我、目標、生活、困境、感覺、包括苦難。

意志,以目標為指向,不是逼迫自己去做什麼,而是發現自己真正想做什麼 然後承擔所需經歷的痛苦和風險。應該做什麼、必須做什麼不等於想做什麼。為外加的目標努力顯得困難,其目標黯淡無光。

人本主義強調此時此地的重要性,而不是糾纏於過去的經驗,注重個人對世界的主觀認識,相信人類具有積極的本性和自我發展的內在潛能。稱他們服務的對象為客戶而非患者。

羅傑斯的客戶中心療法:人心中有兩個形象,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差距越大,越令人感到緊張、沮喪,某人生活由他人主導,而不是遵循自己的體驗。他的積極成長受抑制,引發心理疾病。非指導性療法:主動聆聽、共情、協調一致的態度、無條件的積極認同。共情,保持對他者的需求,感受和環境的敏感性從而使其感到被理解。無條件積極認同是指不管客戶以前所作所為,每個人都應得到積極對待。

馬斯洛:食物生理需求、安全、愛、尊嚴、自我實現(越來越多地成為自己 成為一個人能成為的一切的慾望)。自我實現非自私,其具良好的社會性,利他與合作,其個體傾向接受自我與他人,接受生活本身通常就是艱難和悲傷的。

存在主義療法,兩個對立面,自由意願的自我決定和由生命最終局限帶來的焦慮。決定了個人將不可避免地做出種種重大選擇,目的是幫助患者找尋他們在現實世界中存在的意義,不斷向患者提問而讓患者把注意力集中到當前時刻。

處方性治療原則,最大的安全保障,熟練的治療師,為患者提供信賴,接納 ,承認,合作和尊重,實際地告知患者治療的可能長度和效果,外化性患者運用建立技能和去除癥狀的干預

內化性則運用領悟性或以關係為焦點的干預(人們對壓力的應對,內化性集中在個人的責任,內部體驗,外化性集中於他人的責任,外在體驗)治療開始時 集中努力建立新技能和改變破壞性癥狀

過程不激起患者抵抗 患者情感緊張水平為中度

五 心理療法

1阿德勒療法,強調個體的整體性,即特定的家庭、社會、文化背景。

治療師對來訪者的基本假設、生活目標及其根本信念,提出挑戰並加以修改。 其目的是發展個體的歸屬感,培養社會興趣,克服失落與自卑,幫助來訪者獲得一種與他人平等的感覺,讓其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2榮格療法,榮格否定性力和侵犯力作為心理能量的可能性。

個體潛意識,幼年早起被壓抑或忘卻的內容組成;集體潛意識,個體對代代相傳來的全人類在以往歷史中集體經驗的記憶。

3精神分析療法,幫助來訪者尋找癥狀背後的潛意識動機,使之與意識相見,來洞察自己困難的來源,從而消除癥狀。

4人本主義療法,以人為中心,幫助來訪者獲得自我和體驗的統一,從而使來訪者成為心理功能和諧的自我實現者。該療法相信人完全是可信賴的,且有很大潛能理解自己並解決自己的問題。

來訪者的實際體驗和自己的觀點之間存在差異或情緒的不協調 治療師無條件積極關懷和接受來訪者的感受,且能傳遞給來訪者言行一致。

ex 我太失敗 此人的意識是他沒有成功而應成功

目標讓個體達到深程度獨立和整合,重視個人而非個人目前的問題,給來訪者提供一種可以幫助他們摘下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面具,成為一個全面的人。

5存在主義療法,人既有自由意志和潛能又有其局限性、孤獨、煩惱、困惑、自我覺察、自由和責任、自我認同和與他人的關係、意義尋求、人生焦慮、對死亡和不存在的覺察或認識、認識到自己的自由同時承擔改變自己的責任。

6格式塔療法,來訪者自己正在體驗什麼和正在做什麼,通過這種察覺,改變就會自覺產生,經由察覺而獲得更多選擇。

7現實療法,人天生四種心理需要,歸屬、力量、自由、娛樂和生理需求、生存。教給來訪者能夠滿足自我需要的具體行為。

8合理情緒行為療法,認知、情緒、行為彼此相互作用並互為因果。

A、激活事件;B、個體對A的非理性信念;C、非理性信念引起的後果、治療是一個教育的過程;D、治療師試圖改變來訪者的B; E、從D產生出來的新思想和理性信念。

來訪者可確認那些自己建立的並通過自我灌輸而保持下來的不合理信念並對其提出質疑,學習如何有效與合理的認知來代替那些無效的思維方式。

9心理動力療法等,發現潛意識以達到來訪者對自己言行規律的認識及改變。

對來訪者無條件關懷使其整合分離的自我,教育、指導、培訓等幫助來訪者改變其有害的行為。用合理的思考方法挑戰來訪者不合理的思考方法,使其對自己和世界有正確的認識。

沒有一種療法可穩定優於其他,問題的好轉由於共同特點:與治療師良好的關係,宣洩,建議,行為的規範,認知學習。

附錄

青年人一旦失去上進的信心和動力,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健康身體、滿意工作、幸福家庭、聰明孩子、許多好朋友、漂亮體貌、殷實家產?心理健康

印第安人認為精神第一位,人是自然之部分,草木皆有命,人應保護自然,對自然以及別人的生活方式,採取不干涉態度。

歸因理論,探求外因需要時間和精力,內因:人物的能力、個性,外因:環境、他人

強化記憶:1建立不同信息之間的關聯 2主動積極地處理材料(提問題 詳盡闡述) 3強調材料的重要性

問題解決能力:減少區別策略(減少當前形勢與想要結果間的差別),先退後進(人們通常不願採用如此步驟)

問題的具體表達方式對人的選擇具有重大影響

遠景理論:人們把小數額之間的區別,看得比大數額之間的區別大得多。

人們對損失比盈利更關注

專業技能 10年的學習 研究 每天投入大量時間

刻意的訓練

當學生們意識到所學知識有用,可以服務他人,他們會表現出很高的積極性。

個人有一害怕心理,怕自己的行為能夠證實社會上他人對自己所屬的群體所有的負面刻板印象

理論終究是為實踐服務的

延長壽命以及提高生活質量


推薦閱讀:

對好奇心的好奇
戀愛對大腦的影響,竟和毒品有點兒像
為什麼兒童對待elsagate視頻的態度和成年人對待elsagate的態度存在巨大差異?
理想中「為母則剛」,現實是「為母則慌」
這雞湯有毒嗎?

TAG:心理学 | 职业发展 | 职业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