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平安普惠:3大產品線撐起消金帝國,累計放貸超4000億
近日,陸金所上市的消息再次傳開。陸金所是平安集團旗下互聯網財富管理平台,截至2017年12月,其旗下P2P平台陸金服的累計交易量高達1386億元,已成為P2P行業的巨頭玩家。
作為陸金所P2P的主要信貸資產端,平安普惠在陸金所P2P王者之路的發展進程中功不可沒。
平安集團從2005年正式開展個人消金業務,到2015年,平安集團將平安直通貸款業務、陸金所轄下的P2P小額信用貸款以及平安信用保證保險事業部整合成平安普惠金融業務集群,至今已有足足12年時間。
據了解,目前平安普惠已獲得重慶金安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湖南省平安普惠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兩張網路小貸牌照。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8月,平安普惠12年來累計放貸金額超過4000億元,服務用戶超500萬戶,同時也成為了整個消金行業資產體量最大的消金平台。
線上+線下三條產品線,超大額抵押貸款全面暫停
清流Club發現,平安普惠布局的產品種類雖然很多,但有一個共同特徵——都是現金貸款。
平安普惠APP顯示,其產品包括最高額度3萬元互聯網小額貸款產品i貸、最高額度500萬元的房屋抵押貸款產品宅e貸、最高額度30萬元的無抵押貸款產品氧氣貸、針對小微企業主最高額度30萬元的萬商貸和為已貸客戶提供的追加貸幾個大類,除宅e貸外,其他均為無抵押貸款。
平安普惠方面稱,若按額度分類,其產品類型可分為件均1萬元的互聯網小額貸款產品;件均10萬元、期限1-36個月的無抵押中額貸款產品;以及件均58萬、貸款期限6-36個月的大額有抵押貸款產品。
平安普惠副總裁兼首席產品官倪榮慶曾透露,無抵押貸款、互聯網貸款和有抵押貸款的比例大概為4:3:3。也就是說,平安普惠以無抵押中額貸款產品為主,佔比高達40%。
據了解,平安普惠無抵押貸款根據不同的申請條件又分為薪金貸、業主貸、壽險貸、車主貸等細分產品,這類產品根據用戶的收入、經營的產業、房產、保單等為依據放款,類似中銀消金、湖北消金等一系列持牌機構的線下大額消費貸款產品。
2017年底,平安普惠突然宣布暫停的房抵類貸款宅e貸,至今仍在處在全面暫停狀態。至於具體原因,平安普惠方面對外稱此為常規運營調整。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平安普惠的抵押類貸款業務的全面暫停,或有資金不足和監管原因。
三種資金來源,引入信保模式
資金方面,據平安普惠內部人員透露,陸金所是平安普惠的主要資金來源,此外,平安普惠還擁有銀行和平安普惠旗下小貸公司作為資金來源。
在資金合作的具體模式中,倪榮慶表示,平安普惠也會通過讓借款人購買信用保證保險的方式,為部分P2P投資人或者合作銀行保證放貸資金的安全。
平安普惠的內部員工成越(化名)告訴清流Club,針對信用類無抵押貸款,平安普惠的放款模式目前有兩種,一是合作銀行聯合放貸,需要通過信用保證保險來接入銀行資金,另一種則是通過陸金所的P2P放款;針對抵押類貸款宅e貸,宅e貸原有放款模式主要由平安旗下的小貸公司進行放款,宅e貸輕資產模式則主要通過上述「銀行+信保」的聯合放款模式放款。
成越說,由於這種資金合作模式,用戶在平安普惠貸款時,最多需要分別向三個主體支付相關費用,分別是放款方(銀行、小貸公司等)收取的利息、平安產險收取的信用保證保險費用、平安普惠投資諮詢有限公司收取的諮詢服務費。
這也符合倪榮慶曾說過的,平安普惠的收入除了來自小貸公司放貸的息差外,也通過多種技術性服務輸出收取諮詢服務費。
三條銷售路線,一個「秘密武器,不良率0.8%」
雖然抵押貸業務暫停調整,但平安普惠近一年的貸款增量依然異常迅猛。
平安集團2016年年報顯示,截至2016年末,平安普惠累計貸款量達2720億元。到突破4000億大關,只用了不到一年時間,事實上,這與平安普惠別具一格的業務開展方式有關。
多位平安集團內部人士介紹,除直接在純線上申請的小額貸款外,目前平安普惠開展貸款業務的方式主要有三種:直銷、渠道和電銷。
平安普惠方面透露,其擁有超過5萬人的線下團隊和近6000人的線上遠程服務團隊,其母公司平安集團是一家誕生近30年的綜合金融服務平台,有著非常龐大的一線銷售部隊,尤其是保險業務員,在拓展保險業務的同時,也交叉營銷平安普惠的貸款業務,可謂是一個「秘密武器」。
其次,平安普惠還通過電銷團隊和渠道商合作的模式來進行展業。「三管」齊下,平安普惠迅速在消金行業分得了最大的一塊蛋糕。目前看來,平安普惠風險表現也並不差——2017年下半年,平安普惠方面公布整體業務的不良率僅為0.8%。
「普惠的不良率確實較低,一方面是風控較嚴,另一方面就是近兩年做的新增業務量非常大,很多貸款還沒有跑完整個周期。」最近從平安普惠離職的周玲(化名)告訴清流Club。
目前,平安普惠的貸款業務都接入了其APP,用戶在申請貸款時可通過APP直接提交資料,費用較為透明,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渠道商「押資料抬價」的行為,提高了客戶資料安全性;但另一方面,和其它主要在線下展業的貸款機構一樣,周玲認為,共債問題仍然是較難防控的。
「當客戶的貸款需求未被平安普惠的產品滿足時,你沒辦法控制渠道商或業務員幫客戶申請其他家的貸款。」周玲深表無奈。
在消費金融大起大落的這一年來,從大數據、AI、金融科技到最近大火的區塊鏈,每一次新技術的熱潮,似乎總能點燃風控革命的激情,但最重要的還是實際效果。
作為消金體量最大的資產端代表,平安普惠的風控表現備受業內關注,伴隨著未來陸金所的上市,這一趨勢更將有增無減。
3年時間貸款餘額放大近10倍,挑戰不容忽視
追溯源頭,平安普惠的放貸規模正式開始一路狂飆,其實要從前滙豐銀行韓國消費信貸市場營銷部副總裁趙容奭接手平安普惠開始算起,那時候平安普惠的貸款餘額僅230億元。
2014年,趙容奭正式接手平安普惠之後,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改革,砍掉了平安普惠繁瑣的傳統信貸流程,開始將貸款流程搬到線上,從門店模式,演化到今天根據不同風險程度,採取「互聯網申請無需面簽+遠程面簽+門店面簽」相結合的方式。
2015年,平安普惠新增貸款780億元,整個業務開始呈現爆髮式增長,到2017年底,貸款餘額超過2250億元,3年多時間,這一數字被放大了近10倍。
與應有的欣喜之態不同,面對平安普惠貸款規模近幾年的一路狂飆,周玲也略有隱憂。
由於平安普惠的大量放款資金來自陸金所,P2P資金放款又不上徵信,本身對借款人的信用約束力較低,部分前線銷售人員為了沖業績,甚至會以「不上徵信」為營銷點,吸引用戶辦理貸款。這就類似當初3C分期市場競爭激烈之時,各家銷售為了衝量,不惜誘導客戶借錢不用還款的手法一樣。
如果缺乏合理管控的話,可想而知,在這幾年大量的新增貸款跑完整個周期之後,滯後性的風險必會在逾期數據上有所體現。
另一方面,對所有件均數萬元乃至數十萬元的消費貸款產品,諸多從業者都有一個共識:大多數借款人借款並不是為了日常消費,金融機構也並不能控制借款人的借款用途。
「你會為了消費把房子抵押了貸款嗎?」成越反問道。和他的看法接近,這類額度較大的消費貸款,業內人士多認為「主要用在了小微企業經營和各種投資領域」,這與監管要求的消費貸款初衷有所出入,未來的合規風險同樣不可忽視。
「這些借款人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正常上班的工薪階層,他們借款往往是因為自身有一些博彩、打牌等不良嗜好。」周玲擔心這群用戶的質量並不高。
當然,金融必然天生就伴隨著風險。一直以來,業內也常調侃「富貴險中求」。不過值得提醒的是,消金企業在高歌躍進的同時,還需要始終圍繞著風險並保持敬畏,切不可輕敵。
推薦閱讀:
※持牌系的軍備競賽:半年增資近80億,分裂出捷信、招聯、中銀三大流派
※傳佰仟大裁員,欲關閉70+城市,直接砍掉現金貸部門|回應:調整會是常態
※消費貸的「原罪」:有人拆東牆補西牆,有人薅羊毛反被割韭菜
※消費金融,為何欺詐高發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