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移動醫療「熟人醫患」模式出現的問題有哪些?

以構建線下熟人醫患關係為核心商業模式的公司,在實際運營中普遍出現困難,比如杏仁、一呼、挂號網微醫、華康醫療、如醫、杏樹林病歷夾、青蘋果和易加醫等。


移動醫療經過三年多的發展,已經明顯出現了各個細分賽道的領跑者,他們的流量和優勢在不斷擴大。在垂直細分領域,有實力的醫藥廠商從側方這進入,構成整個生態的活躍。Dr.2在不斷復盤中覺得有些問題值得商討。當然批評一件事情很容易,構建一個體系很困難,指出問題不代表會做得更好,只是展示出來讓讀者多提意見,拍磚指正。

開篇想說的是一類共性的問題:以杏仁、一呼、挂號網微醫、華康醫療、如醫、杏樹林病歷夾、青蘋果和易加醫等為代表,以構建線下熟人醫患關係為核心商業模式的公司,在實際運營中出現困難。比如,杏仁醫生和青蘋果強調,以醫生自己看過的患者,讓他們自己構建隨訪和醫患關係鏈沉澱體系,同時進行延伸。因為這些移動醫療公司的商業邏輯,首先是建立在醫生為主導,通過他們進行反向構建關係。換句話說,就是患者和醫生有一定的「地理半徑」和「時間半徑」關係,即患者曾已到達,並且未來線下到達也相對容易。

這種醫患已經實現線下O2O關係的商業模式,看起來很美,但當他們要求患者再通過線上諮詢,隨訪然後付費,其實卻是非常艱難的。反而不像春雨和好大夫,醫患並不直接見面溝通或者半徑很長,當患者支付一定費用,得到有效快速反饋,雙方都覺得是件好事,偏陌生的關係可能更順利。當線上線下變為熟人關係時情況變了,因為熟人的錢反而是很難收的,長期收更加困難(可以參考朋友圈微商等),所以未來無論醫生收費還是患者付費,都會很怪。

首先這種建立在一定地理半徑為基礎的熟人醫患O2O,會出現為控制醫療風險(越熟越慎重),很多醫生隨訪希望讓患者前來。其次從利益驅動來看,可能為患者開兩盒葯就能把收入賺回,還能完成績效工作量,而不必增添那麼多溝通麻煩。第三如果熟人醫患真的越來越多的話,醫生會感覺非常鬧,而且很難逃離啊,因為有上述「半徑關係」患者可以很方便就找到他,雙方都會出現「尷尬」和「疲勞」。第四從患者來說,熟人的醫患溝通有一定的心理安慰,有時患者也希望看到醫生,如果按照這些移動醫療公司的理想設計,醫患逐步溝通越來越多,那麼他們雙方就構成了「強關係」,平台的價值反而弱化了,而不是離不開平台,這種關係不收費還皆大歡喜,如果兩頭收費就會出現很強的系統性悖論,實際,醫生並無動力收患者的錢,患者也無動力付費,因為都是在可達地理和時間半徑內的「偽反向O2O關係」。One more,醫療是低頻需求,平常隨訪是以2周,1-2個月為衡量的。

下面具體分析一下杏仁醫生的運營情況,復盤進行研究。

之前Dr.2曾經寫過杏仁一次成功的病毒營銷,他們現在的模式是希望用超量資源,有錢任性地快速獲得用戶。隨著膨脹整個公司超過400人,成本已經失控,總算最新一輪融資成功,我之前著實捏了一把汗,如果他們這個明星項目融資失敗,會對整個移動醫療行業造成很大的短期打擊,幸好有人接盤,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這樣他們可以繼續燒錢快速教育用戶,也不得不這麼做,將為整個行業謀福利。

我之前分析過,這種「熟人醫患」在運營中出現了系統悖論。但是獲得融資後,通過暴力推廣獲得的數據「一俊遮百丑」。現在全國自有及少量兼職超過了200個地推,進行瘋狂推廣,峰值根據數據拉取已經達到日註冊醫生用戶1600以上,平均1000左右,這是十分驚人的數字,遍布全國的營銷部門快速膨脹拓展,所有重心主要在運營上,光相關HR團隊就超過20多人,為了應對以KPI為導向的「快進快出」推廣人員體系。裡面已經有大批員工離職,基本上初創時期的員工已經快剩下個位數了,而且不管任何一方的原因,自然都不用付出曾經說好的股權期權,完成了公司人才迭代,當然對一件事情的解釋可以很多,但事實只有一個。

真實醫生用戶註冊數確實突破10萬了,但是活躍度非常低。根據反覆線下回拉檢測,有效的活躍醫生肯定在5000以下,日活也不高。第三輪融資後則必須推進商業化了,所以前段時間開始向患者收費。根據我們實體抽樣調查發現,到6月底,整個中國參加收費的真實醫生在80名以下,並遠遠達不到其廣告頁上宣傳的單次問診50元,基本在9-20元之間,因為大部分是醫生自己定價。每日真實流水在數千這個量級,但是後台可能會顯示比較大,為什麼呢?因為公司向代表強行壓任務,所以推廣業務員及相關人員也沒有辦法,自己註冊賬號虛擬付錢給醫生,有時候與醫生合謀,這樣獲得公司的千元現金或實物補貼。如果就快速冷啟動來說,其實這是一個普遍現象,比如青蘋果、如醫和一呼醫生,都是在以公司行為模擬用戶問診進行補貼。不要想當然地認為醫生看不上這些。如果一個東西不麻煩,並能獲取收益醫生是會做的,這是人性,例如為了獲得青蘋果的幾個小蘋果,兩個副教授都會分別註冊兩個用戶互相點贊,主要微信紅包替大夥教育了市場。不過杏仁比較獨特,對業務員的所作所為採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連我只要實體一跑客戶就發現問題了,他們聰明的管理層不可能不清楚,只是這樣獲取用戶成本過高,融資之前做做就可以了,否則不利於公司長期誠信文化的建立,而是上下欺瞞。不過相關業務員也要小心了,因為欺詐,這是一個正當的裁員理由哦!

無論如何杏仁構建了這麼大的成本結構,鋪了這麼多關係,如果不快速推進商業模式驗證,會出現很大問題。於是Dr.2對其進行業務推演,杏仁還是將會通過葯企或關聯方變現。

不過杏仁猛推醫生端,另一端是通過微信建立醫患關係,雖然便捷,但微信數據結構化成本非常高,而且數據分析限制奇多無比。那麼對葯企來說,碎片化的數據價值和意義比較低。所以我推測,只要杏仁想繼續走通這種商業路線圖,就一定會開發患者APP,也許已經在做了,並準備在患者端發力,通過正反兩端啟動。類似青蘋果和如醫等雙端app,可以直接建立結構化數據。但運營早期通過醫患雙端同時推,把握節奏異常痛苦導致冷啟動非常困難,時間越長越容易僵化。而一端已經建立,再推另一端是比較好的路線圖。當然如果能夠活下來,從長期來看雙端app會比「一端是微信」有優勢。

建立醫生為核心向葯企收費模式,杏仁的內容短板顯而易見。靠匿名社交,自己發帖,庸俗搞笑,活躍不了多少核心用戶。從長期來看和醫生的嚴肅社交也有悖論關係。不過杏仁的關係鏈沉澱營銷是非常值得學習的,這也是重中之重,通過同學,科室和通訊錄等來沉澱,未來看能否建立長期有效的持續活躍是關鍵。目前看他們缺少重要的醫生工具、內容和獨一無二的資源,這是以輕關係鏈為核心醫生社區運營都會遇到的問題,撞到老牌廠商丁香園,醫脈通,MEDSCI的「內容牆」,難以突破,不是短期大力出重拳就能速成的,還會被人掐脖子。

當然實際推廣中發現,醫生的知曉率很高,尤其在一些城市,其大力培養用戶使用習慣後讓我們的軟體推廣起來也輕鬆,特別順利的是成都和北京,醫聯、杏樹林和杏仁全覆蓋,讓其他同類軟體進入非常容易。不過根據調研,杏仁的推廣團隊中很多來自房產中介,快消品推銷等這些行外人士。他們推銷更多採用送禮,軟磨硬泡和比慘等方式與醫生建立關係。他們替醫生註冊,掃描胸卡,直接認證好之後交給醫生,但並沒有實際激活,真實月留存率非常低。這意味著推廣獲得每個真實有效用戶的成本持續高漲,早就遠遠突破了300元/人。

那麼這種熟人醫患模式未來走通,我覺得可能有三個路線圖,第一是走高ARPU值的長尾科室,如美容、腫瘤、骨科和婦兒。第二是面向B端,走機構或企業,通過GPO購買或者保險付費,推進真實交易。第三要積極準備醫生自由執業的徹底放開,這樣在院外重構醫患關係,走zocdoc模式。但是杏仁面向全科室,分散投入可能是個無底洞,出現了脫節的虛榮指標,看起來有量,但離開了幾百個業務員和補貼就沒有了,不知道是否能夠堅持到真正大風口到來。同樣這麼做的還有醫聯等紅杉系公司,註冊給100,主任副主任醫生給好幾百上千,甚至發帖也給錢。但是這和打車跟團購等補貼不同,比如乘客和司機,商家和消費者,構建的是交易關係,有一個「環形牽引」行為。而這裡只是醫生用戶上來,還沒有構
成交易行為,也無法構成強效關係鏈沉澱。所以這種補貼可能90%都是付之東流的,因為不是自然增長,而是通過暴力推廣來獲得流量,大部分會怎麼來怎麼走。快速猛推反向重構,就像小時候的數學題。上面水管進水,下面出口流水,多長時間可以將水池加滿。當資金不足時,流失更快,不能停歇,一旦鬆一口氣就會出現很多系統性問題。活躍度和用戶人數呈現正相關的函數關係。華康醫客和挂號網微醫的陣發性推廣也出現了同樣的問題,當有超量資本去推進後會帶來數據快速增長,很多問題都被掩蓋了。但長跑一段時間,數據一下來很多問題都會暴露出來,資本就是一個激素,本身就有兩面性效果。


也可以參考這個問題下的回答:D

醫生是如何評價病人管理這些工具類應用? - 互聯網


看了上面的答案,我提幾點意見:

1. 在付費方面,是否可以有單次問診/月費/年費的不同機制?一開始是生人,單次問診,慢慢變成交年費的熟人;醫生優先服務年費會員,其他人就要等。這樣發展下去,醫生只要維護好自己的患者群就可以保證收入,藥物回扣之類的就顯得不重要了(亂開藥會流失患者)。多餘的市場等新醫生進來填。

2. 面對熟人鬧醫等問題,是否可以開啟醫患雙方互評機制?或者開啟患者群的交流,這樣可以避免某些患者過度利用資源(因為會影響其他患者的收益,某人風評不好會被拉入黑名單)

3. 理想狀況來看,每一地理片區應該有固定數目的全科醫生,比如1名專家醫生,3名資深醫生,5名實習醫生,該片區的患者被這些醫生均分(當然如果患者體驗不好也可選擇區外就醫);如果需要專科問診,則他的全科醫生有義務將病患介紹給專科醫生。


推薦閱讀:

惡性腫瘤(移動醫療)方面的APP怎麼樣獲取患者以及構築強關係?
阿里健康和滴滴打車聯手推出專車送醫生上門大家怎麼看?
有誰用過生物谷公司的移動醫療APP?他們網站Medsci看上去還挺專業的
有誰研究過醫瘤助手這個軟體?
在華康移動醫療工作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TAG:移動醫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