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水深 03 | 理解 [ 用戶任務 ] 的 [ 顆粒度 ]
顆粒度並非一個準確值
蒜苗遇到了一個新問題:最近正在設計APP的註冊界面,經常被吐槽思考問題的『顆粒度』太粗糙。雖然上網查了很多資料,但依然沒搞清楚所謂『顆粒度』到底是什麼意思,遂提問求助。
關於如何理解『顆粒度』,Hozin給蒜苗舉了一個小例子: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是一首著名的唐詩,站在不同的維度剖析這首詩,會有很多種不同的結果。
假如按照『語句』和『文字』劃分,這首詩分為4句,共28個漢字,如下圖:
語文老師通常會按照『詞性』劃分,辨別詩中的景物,如下圖:
書法家會考用慮繁體字的筆畫數量去劃分,如下圖:
古漢語中沒有標點符號,因此可以用『長短句』的格式(句讀)劃分,讀起來與『絕句』風格有所不同,如下圖:
通過《早發白帝城》的例子,不難發現: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維度有不同的劃分形式(句、字、筆畫、詞性);同一件事物,即便有相同維度,因為格式的尺度不同,也會有迥異的結果(絕句、長短句)。
語言是邏輯思維的產物,每當人們用語言交流,如果雙方沒有在同一個維度上,就會出現『雞同鴨講』的尷尬情況;在同一個維度上,溝通雙方也要默許一些話題的範圍,比如禮貌、節操、底線、尺度。
尺度,就是『顆粒度』。它是用來在某一維度上控制事物劃分相對值;它並不是一個準確值,而是一個由『上限』和『下限』組成的區間。
如上圖所示,思考問題的過程中,『顆粒度』的上限和下限形成了兩層篩選結構,能夠避免兩種問題:第一種是『主題太大,抓不住重點』,第二種是『太深入細節,無法形成通用觀點』。
所謂『顆粒度太粗』,就是上限的孔徑比較大,毫無遮攔;所謂『顆粒度太細』,就是下限的孔徑比較小,事無巨細。
『任務』的無窮拆解
蒜苗繼續提問:『顆粒度』太抽象了!在思考問題過程中,使用顆粒度,能否舉例說明呢?
回答此問題,必須先明確一下思考維度,因為跨維度討論『顆粒度』完全沒有意義。本系列的上一篇文章中提到了『用戶任務』,那麼就以『任務』為主題進行討論。所謂『任務』就是『某人Who』因『某動機Why』在『某時When』去『某地Where』以『某手段How』完成『某事 What』,即達到『目標結果』。已有無數文章寫過5W1H,不再贅述。
關於使用『顆粒度』分解任務,有個非常有趣的例子:把大象放進冰箱,應該分為幾個步驟?
普通人通常劃分為三個步驟:
1.打開冰箱門
主要關係是【人】>【冰箱】,與【大象】無關2.把大象放進去主要關係是【大象】>【冰箱】,其中【人】是次要關係3.關上冰箱門
主要關係是【人】>【冰箱】,與【大象】無關
這種劃分的『顆粒度』比較粗糙,並且存在一個邏輯上的硬傷:大象身體非常龐大,世界上恐怕沒有那麼大的冰箱!
蒜苗靈機一動:可以犧牲了大象,把它切碎放進冰箱,就變成了四個步驟:
1.打開冰箱門
2.把大象切碎3.把大象碎塊放進冰箱4.關上冰箱門
如果可以犧牲大象的性命,把它放進冰箱,不僅需要四個步驟,Hozin認為至少需要九個步驟:
1.打開冰箱門
【人】>【冰箱】2.拿起斧子【人】>【斧子】
3.砍碎大象【斧子】>【大象】4.放下斧子【人】>【斧子】5.捧起肉塊【人】>【大象】6.來到冰箱旁邊【人】>【冰箱】7.肉塊放進冰箱【大象】>【冰箱】(【人】次要)
8.循環5>6>7直到沒有肉塊9.關上冰箱門【人】>【冰箱】
「嗯,我好像忽略了斧子的存在……"蒜苗突然明白了什麼。
在思考中丟失某些實體,有時候是致命的錯誤,所以請蒜苗堅持練習『概念設計』,那會大大減少『思考不全面』的情況。
九個步驟,並不是終極的拆分方法。只要有充足的思考時間,把大象放進冰箱,這個任務可繼續拆解下去。步驟鏈條會越來越長,每一個步驟上的環節會越來越短,沒有窮盡。
蒜苗繼續又問:以『任務』維度來說,是不是思考『顆粒度』越細越好呢?
在設計師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當然是越細緻越好;但是不要忘記,『任務』的前面還有『用戶』二字,輸出給用戶的任務可未必越細越好,比如:
司令給師長布置任務:攻擊並佔領某城市
師長給團長布置任務:攻擊並肅清某道防線團長給連長下達任務:控制並佔領某個制高點
連長給班長下達任務:摧毀某座碉堡班長給戰士下達命令:拿上炸藥包,衝上去炸碉堡
司令和師長不會關心炸碉堡這類小任務,戰士們也不一定都理解司令的戰略部署。所以,脫離業務規則和用戶,無法空談『用戶任務的顆粒度』,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改變『顆粒度』,組合可能性
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朝著兩個方向發展,一方面,從發現微生物開始,一直到分子、原子、質子、電子、夸克……越來越微觀;另外一方面,不斷發現新的星系、星雲、星團……越來越宏觀。
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通常是先發散再匯聚。註冊界面看似簡單,所以設計師通常都按照主流競品直接借鑒;但是,註冊界面的確存在著多種變化,下面依靠用戶任務的『顆粒度』,嘗試找出來一些『變化的可能性』。
整理需求,用戶完成註冊需要提交以下4個數據項目:
手機號碼(需要驗證)
頭像昵稱性別
按照『把大象放進冰箱』的拆解方式,Hozin列出了9項用戶任務(只要思考充足,可以拆解出更多任務),其中『裁切圖片』需要獨佔一個界面。
- 填寫手機號碼
- 發送驗證碼
- 填寫驗證碼
- 匹配驗證碼
- 選擇本地圖片
- 裁切圖片(獨佔界面)
- 上傳圖片
- 填寫昵稱
- 選擇性別
假如每一項的都是A,那麼將相互關聯的多個A進行聚合,可以產生出2A、3A、4A等。這些組合通過『顆粒度』的雙層篩選,便可得到不同的『用戶任務拆分方案』。
第一種方案:
將所有的A放在一起形成『註冊界面』,區間為上限8A,下限1A的任務顆粒度。
第二種方案:
聚合註冊主鍵相關任務,形成『創建賬號』界面;聚合其他個人資料相關任務,形成『完善資料』界面;區間為上限4A,下限為1A的任務顆粒度。
第三種方案:
手機、驗證手機、頭像、昵稱、性別,此五項各自分配界面;區間為上限3A,下限為1A的任務顆粒度。
說明:因為『裁切圖片』界面永遠獨佔,所以3個方案『任務顆粒度的下限』都是1A
以上3個方案,採用不同的『任務顆粒度』,雖然界面數量不同,但都遵守了『一個界面只有一個用戶任務』的原則。例如,設計師把『填寫手機』和『驗證手機』合併為『創建賬號』,就組合出新的界面(用戶任務)。
如果設計師理解了『顆粒度』是一個區間值,就不會呆板的以準確數量進行劃分,在相同上下限範圍之內,就會有多種任務組合,如果不斷的優化組合,可以得到更多方案。(某個『任務顆粒度』之下,未必只有一個方案。)
蒜苗有些疑惑:「輸出這麼多方案,哪個才是最佳方案呢?如果沒有最佳方案,作為交互設計師,會不會顯得不專業?」
所謂『專業的交互設計師』,並非是直接輸出一個『最佳方案』,而是輸出『儘可能多的設計可能性』為產品迭代提供『變異基因』,這樣驗證『最佳方案』的機會才能增加。最佳方案被用戶踩在腳下,並不在設計師手裡。
小結
『顆粒度』,指在某一維度,由上限和下限組成的雙層篩選區間。任務可以無限拆分,設計師應儘可能思考細小的顆粒度;但是,不同用戶需要的任務顆粒度不一樣,設計師要根據具體業務組合出各種可能性,通過用戶使用去驗證最優方案。
寫文章不容易,請呵護原創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精力有限,知乎專欄更新較慢,追番請移步微信公眾號 hozin-com
推薦閱讀:
※【設計野史】如何讓用戶感知到個性化推薦
※一些想法 | 做交互設計時我在關注什麼
※艾體驗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譯】Google對話式交互規範指南(二)理解對話機制,優化對話體驗
※用戶模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