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中的人像是在漩渦樣的迷宮中徘徊

你不想痛苦,就會越痛苦

相信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有著這樣的體驗,有時候一些曾經讓你感到羞恥、悲傷的事情又突然捲土重來,打擾你的生活,可是你越告訴自己不要去想,就越無法停止自己的腳步,一步步走向漩渦,一次次讓自己在無數個夜晚失眠和自我掙扎。

他們想不透,也猜不透,自己為啥那麼喜歡舔自己的傷口。

其實,舔傷口這種行為,是所有動物的本能行為

養過貓/狗的人都基本知道,當他們給貓/狗做手術,或者寵物受傷的時候,常常要給寵物們帶一個罩子(伊麗莎白項圈)。

這種罩子的最大作用就是,避免貓咪拿後腿抓撓傷處或用嘴舔食患處而造成病情惡化或感染髮炎或把敷在傷口上的葯給舔掉,或者防止傷口感染。

當貓咪戴上這個項圈後,它就再也舔不到自己的傷口了,病情也會好得更快一點。

你再仔細想想,當你口腔潰瘍的時候,你的舌頭是否總是情不自禁地去舔那個讓你疼痛的小傷呢?即使你噴了西瓜霜,你的舌頭還是會不自主地去舔一下,有時候還會把葯舔掉,不得不又再噴一點。

內心的創傷亦如身體的創傷那樣,受到你本能的關注。

也正因此,那些過分在意/關注自己的人,就會特別在意這些傷口,因為渴望回歸平靜。

在人受傷的時候,人就會去關注自己的傷口,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唯有你關注了自己的身體,你才會想盡一切辦法去讓自己的身體恢復健康,在這過程中你會產生諸如焦慮、煩躁的情緒,這其實是一種進化帶來的生存本能,它會讓你變得更加敏感,更易情緒化,但其目的不過是迫使著你去恢復自己的軀體。也因此,你會願意花很多的時間和金錢看醫生、吃藥讓自己好起來。

可是,如果你得的是慢性病(如糖尿病),而這些病又常常是看不好,只能緩解不能根治呢?

生不如死!

慢性病全稱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種疾病,而是對一類起病隱匿,病程長且病情遷延不愈。

慢性病不僅帶來身體上的難受,也對人的心理產生重大的影響,研究表明,慢性病人常有莫名的壓力、恐懼、憂慮、內疚和無用感的體驗。

這是因為,身體一直不好,本能卻又無法停止關注,由本能帶來的焦慮和煩躁就會像是一條鞭子一樣一遍一遍地折磨著你。

然而,大眾往往可以理解慢性病人的痛苦,卻無法理解那些抑鬱、焦慮病人的痛苦,覺得他們無痛呻吟。

痛苦中的人像是在漩渦樣的迷宮中徘徊

那些因痛苦記憶/事件自我折磨的人,其實是在本能地不斷關注著自己的內心創傷,卻又不想被創傷帶來的情緒所折磨,因此想主觀地忘卻,可是身體卻很誠實。

理性情緒療法認為,人類的這一矛盾行為可以以「心理活動的交互作用」來解釋。

簡單的說,當我們因創傷事件悲傷時,身體本能地會去注意這些創傷,創傷帶來了痛苦的情緒和不愉快的體驗,而這種悲傷和焦慮的情緒/體驗通過認知或者信念強化了我們的感覺敏感性。

於是,我們又進一步去注意這些創傷,然後,又帶來了情緒,又進一步強化感覺的敏感性。

這樣,感覺與注意彼此促進、交互作用。

這樣,你就會發現,你就好像在漩渦樣的迷宮中徘徊,不僅找不到出口,還會越陷越深。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矛盾行為,我們依然用上面口腔潰瘍的例子,當你口腔潰瘍的時候,你會不自主地關注和注意你的傷口,用舌頭去舔一下,可是很疼。這一舔出事了,你的感覺敏感起來了,你開始變得更加關注這個傷口,由於你更加關注這個傷口,你就會時不時地又舔一下,然後又更敏感了。

當然,大多數人都會明白一句話,就是「學會控幾你自幾」。

他們知道自己要買葯來噴,噴完之後不去舔,讓傷口慢慢自己好起來。

推薦閱讀:

【認真想】《超越智商》——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我們應該怎樣理性看待大數據報告?
在價值與立場之爭前,讓我們先聊聊「私利」
當我們在談論科學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TAG:抑郁 | 焦虑 | 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