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思維-04-恐懼
同理心訓練:理解憤怒與恐懼
這節課依舊是第一模塊同理心的內容,關注四個底層生物性思維的另兩種情緒:憤怒和恐懼。這兩種情緒都源於:被侵犯。
重點:直面自己的恐懼,觀察、體會別人的恐懼。
主要內容:
- 憤怒和恐懼,就是在感覺到自己的邊界被侵犯時,內心如何應對的一種狀態。
- 人的邊界就是自己的存在感的邊界。
- 焦慮是對恐懼的想像。
- 羞恥感來自於對社會評論的恐懼。
- 一個人的恐懼就是他的邊界。
- 恐懼可以轉化為動力。
- 每個人的痛點都是他的恐懼,要做抵禦恐懼的產品或者是愉悅到暴爽的產品。
對於恐懼的理解,我不得不從一部電影入手:《驢得水》。當然很多人看恐怖片、驚悚片也會恐懼,西方的驚悚片有一部分的創作理念來自於宗教的邏輯,很深。還有一部分恐怖片就是:嚇。通過衝擊性很強,反差很大的鏡頭,引起觀眾的不適。這兩種恐怖片都不值得看,第一種太深奧,作為東方文化孕育出來的子民很難對西方宗教的歷史、主張有很好的了解,通常是看的一頭霧水,雖說人性相通,但表達方式和接受的方式是一個障礙。所以,在我遇見《驢得水》之前,我是沒想過一部真正的恐怖片是什麼樣的。
《驢得水》是一部「喜劇」。沒錯,它是一部喜劇,官方說是「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是一種荒誕的、變態的、病態的、哭笑不得的幽默,20世紀60年代美國重要的文學流派。
但是在復盤這節課時,我想到的恐懼就是這部有著非常好聽的《我要你》和幽默劇情的《驢得水》。
這部電影網上討論甚眾。點贊的很多,分析很多,攻擊說是爛片的也有,我記得我剛看完的時候,在豆瓣的評論區置頂的評論大致是這樣描述的:把人性醜惡的一面赤裸裸的、不加掩飾地展現,讓人壓抑到喘不過氣,看一遍就不想再看第二遍,難受。
我相信,除了專業的電影製作人,把看一部電影當成工作之外,其他人看完都會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壓迫感。但這篇復盤不講電影,不夠格去搶專業評論人員的飯碗,只是結合梁寧老師這節課,通過這樣一個深入我心的影片,更加透徹地理解「恐懼」這個詞。
憤怒是恐懼的淺層表現,都是源於邊界被侵犯
電影中這兩種情緒有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特派員拔槍射向周鐵男的時候。從這個點開始,氛圍從憤怒轉成了恐懼。周軼男反應過來自己沒被打死後匍匐到特派員前面使勁兒磕頭求饒,緊接著侍衛在周軼男房間里準備QJ張一曼,他的蜷縮,他埋下的頭,他在後來對佳佳解釋說:我差點就死了,你沒經歷過,只能曲線救國。
電影中的憤怒來源於哪裡?
他們害怕被巡視員發現那位叫「驢得水」的老師不存在。深層次的恐懼是,因此失去實現理想的可能。你可以說他們的理想是虛無縹緲的,但在校長的帶領下,他們對理想充滿了期待。
正在焦頭爛額數著日子的時候,偶遇銅匠。而鐵匠在發現了他們的恐懼之後,頤指氣使回來報復,這個時候銅匠就抓到了「痛點」,首先暴跳如雷的就是周軼男。
此時理一下場景:
- 特派員是彬彬有禮、溫和的。對老師們的威脅是:理想。可行使處罰權,切斷周軼男們理想實現的途徑。
- 周軼男們最擔心的是被特派員發現銅匠扮的驢得水是假的,不存在的,理想實現的途徑被切斷。
- 銅匠從底層進入了一個「高質」的身份,生存法則變了,最壞的結果無非是被戳穿,回到以前的身份,在投機,有恃無恐。
這時周軼男們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角力。本著對「教育部特派員」的正面人物設定,低估了後果。他們的恐懼點在特派員,但憤怒點聚集在銅匠的身上,並且此時的恐懼程度較低,恐懼的後果是可以承擔的。但隨著銅匠身份的暴露,衝突再次回到老師們和特派員。一個權威的人物設定走下神壇,變成了衝突的關鍵雙方,猙獰的面目露出後,不用再矜持著,周軼男類以為也抓住了對方的痛點,以對方的恐懼為底線,像銅匠跟他們一樣,平起平坐進行談判,但忘記了在這個場景中,銅匠和周軼男們在特派員的絕對地位下,他們相對低位可以是一樣的,彼此都沒有生殺予奪的權利。但特派員不是,他擁有這個場景中的絕對地位,因為沒有更高地位的威脅,他有生殺予奪的權利,他要保住的也是這個場景的邊界不被擴大,恐懼點被地位更高的人抓到,這是他的恐懼。
所以當特派員發現這個衝動的周軼男有可能壞事的時候,特派員對事發的恐懼轉成憤怒,周軼男恐懼了。
所以我們知道了,憤怒和恐懼是一種感受的兩種表現。怎麼區分呢?
- 同一環境,預估對方,勢均力敵,對方侵犯邊界時,表現為憤怒。
- 同一環境,預估對方勢力遠在我之上,或對方表現出來了我不能抵抗的摧毀力(參照物),對方侵犯邊界時,表現為恐懼。
- 在2的基礎上,殊死搏鬥,這就是恐懼帶來的憤怒,它的力量更強。
所以,他有個度,什麼時候應該單純的憤怒,什麼時候瓦解恐懼,是可以選擇的。作者說:
《勇敢的心》里的華萊士,面對蘇格蘭統治者的殘酷,99%的人都恐懼了,而他是憤怒,所以他是英雄。
當然,到如今這樣的和平年代,暴力性的生存恐懼在我國是不太可能發生。生活質量的快速提高,精神生活的匱乏,和對未來的不確定,出現了新的恐懼。要房子,要車子,要化妝品,要保健品,教育、醫療,知識焦慮,這些脫離了基本生存威脅的恐懼一個個表現出來,人們為了解決恐懼,毫不猶豫地花錢。所以做產品,要麼做一個讓人愉悅到爆爽的產品,要麼做一個可以幫人抵禦恐懼的產品,要抓痛點,每個人的痛點都是他的恐懼——恐懼是痛點。
所以我們在了解一個人的時候,除了他的滿足、愉悅和爽的,他的恐懼這個隱藏在最深處的一部分,不能遺漏。比如我們在勸一個人做一些不用思考,明顯正確的事情,對方雖極力贊同,卻遲遲沒有付出行動。這個時候,就要深入觀察他的恐懼點,他並不是不知道,而是無法卸下恐懼。待在一個沒有前途的崗位遲遲不離職,也不轉行,在一段關係里,被折磨卻不離開(虐戀),都不是對方對他有多好,而是他剛好抓住了你的恐懼,而這個崗位,這個對象是你逃避恐懼的選項。
這就是」知道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的一個深層原因。
所以,在迷茫時,不妨靜下心來,梳理下將要面對的恐懼。
在勸一個人超過五分鐘沒有效果時,直面他的恐懼。
在選擇一個產品時,深入了解一下,它解決了我的那些恐懼。
在醞釀產品時,看它是否解決了用戶的恐懼。
所以,如何找產品的接入點或者怎麼改變自己的人生。
其實就是四個字:
直面恐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