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組》閱讀筆記①

《連接組:造就獨一無二的你》

作者: [美] 承現峻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666358/book.douban.com

序:最後的前沿

人的大腦組成不僅僅被基因組決定,更被連接組決定。基因組代表先天因素,從父母遺傳而來無法輕易改變;而連接組象徵後天因素,是經過無數外界信息塑造後的大腦。

引言

一個連接組不是一條連接,而是所有的連接。

心靈和思維不同,正是因為連接組之不同。

人的基因組是固定的(暫且不論表觀遺傳,可參看推薦表觀遺傳學著作《遺傳的革命》),但大腦神經的連接組在一生中始終改變(可參看尼古拉斯·卡爾《淺薄》):

  • 重新賦權:神經元調整彼此之間連接強弱的比重
  • 重新連接:創造新的突觸或者去掉突觸
  • 重新連線:改變原來連線的結構
  • 重新生成:新神經元不斷產生,舊神經元不斷死去,使得連接重建

連接組理論不是宿命論,認為連接組可以由我們的行為和思維來塑造,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大腦的連接結構。

總之:你不只是你的基因組,你是你的連接組。

但還有種說法:你是你所有神經元的活動。它更強調的是動態的自我,認為僅僅研究一個靜態(死去後的)大腦其神經元的連接模式是不夠的。不過這樣的說法並不正確,以為人既有動態的、時刻在變的自我,也有靜態的自我——穩定的個性,這就好比流動的河水與穩定的河床的關係,誰也離不開誰。

但連接組太複雜了,人大腦神經的連接數量是人基因組的100萬倍。

第一部分 尺寸重要嗎?

一 從天才到瘋子

早期顱相學認為大腦越大的人智商越高,但這只是統計學上的關係,並且大腦尺寸與智商高低的關係較弱,無法適用到個體上。

但它提出了一個有益的假說:心智的差異,是由於大腦的差異。

後來的顱相學將大腦分區定位,每個皮層區域對應不同的心智功能,並且有很多病例可以應證。甚至大腦兩個半球雖然如此相似,但它們的功能是截然不同的。

這表明心志功能確實是模塊化的。

後期顱相學認為皮層不同區域的尺寸大小可以對應某一心智功能的高低,但依然和整體尺寸一樣,相關性太弱,無法運用到個體上。

但研究發現,自閉症患兒的大腦會更大,精神分裂者患者的大腦會更小。

二 邊界爭端

心智鍛煉會使皮層組織增大,就像身體鍛煉會使肌肉發達一樣,這說明後天經歷確實會引起大腦結構的改變,但相關性依然不強。

通過對腦損傷病人(中風患者的恢復;切除小兒癲癇患者的半球,他們在術後都恢復得很好)的跟蹤研究,發現受傷的大腦會重新規劃功能區域。這說明實現某些功能的皮層受傷或切除後,其他皮層替代了受損的區域。

幻肢現象正是由於皮層的重新規劃而導致的:如某一肢體被截掉,它在皮層上的領地就會失去功能,而其他領地會入侵它的地盤。比如小臂被截掉,臉和大臂的領地會入侵,從而刺激人的臉和大臂也能引起小臂的感覺。

不過普通學習引起大腦的重新規劃的理論,其相關性依然較弱。

心智水平幾乎不依賴於神經元的數量,而更依賴於它們的組織結構。

心智功能廣泛地分布在整個皮層上,所有皮層都有潛力去負責其他功能。這就像是一個工廠,每個工人有自己的專門分工,但他們卻有同樣的潛力。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測量的是基於血樣水平的信號,圖像的「亮區」表明這個地方在一項任務中比在另一項任務中使用更多,而圖像的其他地方並不處於閑置狀態,因為每幅圖像是由兩幅相似圖像相減得到的,說明其他地方活躍的情況類似,而只有這個地方活躍的情況發生改變。

推薦閱讀:

人類嗅覺退化了嗎?
關於學習外語的一點隨便亂談
突觸可塑性:陳述性記憶形成的細胞機制
小鳥如何學會唱歌? 神經系統中的強化學習 或 大腦利用隨機數產生器探索運動空間
飲光止渴的老鼠——舌尖上的水滴

TAG:神经科学 | 认知神经科学 | 书籍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