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孩子常打人怎麼辦,媽媽不想再道歉

全文10066字 閱讀時長約15分鐘

內容大綱:

1. 什麼是幼兒攻擊性行為aggresive behavior--what

2. 為什麼幼兒會產生攻擊性行為--why

3. 如何應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how

(1)攻擊性行為發生時,可以做出哪些反應(8個步驟反覆嘗試)

(2)大人們自己在主觀和客觀上應該做出哪些思考和反思

(3)對孩子的行為慢慢進行干預和影響的方式

(4)教孩子認知情緒和控制情緒的英文繪本介紹

(5)情緒和感受表達的遊戲推薦

(6)情緒認知和情緒表達的教學方法

We cant teach children to behave better by making them feel worse.

我們無法讓孩子在感覺更糟的時候表現得更好。


據說我未來女婿最近偶有攻擊行為,未來親家母天天擔心吊膽,不知道什麼時候又要去主動道歉了。

當初我未來女婿的未來丈母娘及未來丈母娘的親媽看上小寶貝並嚷嚷著以後一定要創造青梅竹馬的機會,就是因為小寶貝在2歲時就盡顯了暖男特質。在大家都走的時候,只有他一個人在門口等著最後穿鞋的爸爸,在爸爸登高做家務時小小的他在下面守著怕爸爸摔下。怎麼長大了點,還學會打人了呢?在家裡還好,到了幼兒園就常常被叫家長。爸媽慌了:「我們打他也不合適,怕他認為打是處理問題的方式。可是這樣該怎麼辦?」

帶有這樣疑問的家長其實不在少數:

「我知道我應該教孩子不要和別人搶玩具,也不要在生氣的時候打人。所以我每次都制止她。制止她的時候她會停下來。我也會懲罰她,在犯錯誤的時候罰站。但是久而久之,她也不怕罰站,還會去打人。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辦了。」

「孩子現在一不高興就動手。不僅對別的小朋友,對我們也是這樣。打我們好過打別人吧?可是他才不管那麼多,我們罵他,他就大哭,下次還會再犯。」

「當我試著和她溝通不要打小朋友,她就開始哭,她哭我也心疼。但是她還會踢我,踢身邊的小朋友。所以我現在都不願意帶他去小區里或者遊樂場了。有時候我真的很想打她。」

如果說爸爸媽媽們還能勉強理解幼兒在第一個叛逆期時時不時的「自我」,上升到打人、咬人等攻擊行為的時候,大部分就不能忍了,甚至還會以同樣的方式打孩子。有些家長覺得,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會害怕,以後就不會再犯了。但事實上往往事得其反。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所謂的孩子的攻擊性行為aggresive behavior(是什麼),2-6歲的孩子為什麼會有這些攻擊行為(為什麼),然後採取一些干預性措施,抑制孩子的這些消積行為(如何應對)。

永遠要記住,打孩子絕對不是制止孩子打人的教育方式。反而是造成孩子打人的原因。

(一)什麼是攻擊性行為aggresive behavior

幼兒攻擊性行為是指當孩子的需求達不到滿足或者要求時,甚至是自己的權利受到損害時,孩子會出現的一種身體上的進攻或者是語言上會出現的一種進攻性的行為。一般表現為:打人、踢人、咬人,或者是大哭、大鬧、大罵等。

所以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不僅表現在身體行為,還有語言行為。

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小朋友多數在社交上都會受到一定影響。不僅是教師和其他家長會說,最重要的是小朋友都「不愛跟會打人的小朋友」一起玩。所以,發現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並且及時作出干預intervention很重要。

但是我要強調的是,爸爸媽媽們不用太過焦慮和擔心。小朋友有攻擊性行為不代表他們是壞孩子,更不應該受到身體上和言語上的懲罰。及早地發現、用專業、科學的方式做出干預才是爸爸媽媽們應該要做出的反應。要知道,陪伴孩子們的成長,並且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做出好的示範,在遇到問題時不慌不亂地解決各類育兒問題,是爸爸媽媽們十分重要的責任。爸爸媽媽都不是天生的父母,我們也要在養兒育兒的道路上不斷學習和成長。而且,每個小朋友的性格和發展特點都不一樣,即使是同樣的方法也未必適合同時親生的兩個娃。所以呢,學做好的父母,我們一直在路上。

(二)幼兒為什麼會有攻擊性行為

美國一項研究(Potegal and Davidson, 2003),研究孩子發脾氣的情況。結果顯示,18-24個月的孩子發脾氣的有87%,30-36個月的有91%,而42-48個月的有59%。所以說,孩子發脾氣是在他們這個年齡會有的一個情況。

他們發脾氣的時間不會太長,一歲的孩子一般2分鐘就好了,兩到三歲的會有4分鐘,四到五歲的就五分鐘。

發脾氣的次數一般是,一歲一周8次,兩歲一周9次,三歲一周6次,四歲一周五次。

我們一定要知道,某些程度上打人和咬人的行為對於一個幼兒(尤其是兩三歲的幼兒)來說是正常的。正如美國俄亥俄州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 in Columbus創始人所說,"Some degree of hitting and biting is completely normal for a toddler."這也是嬰幼兒發展的一個階段。

心理學家Alyson Schafer也說過,「Physical aggression, from shoving to kicking to biting, is still common at this age. A child can talk doesnt mean shes able to problem-solve or attach the right words to what shes feeling, so she may try to get what she wants by hitting or pushing."

幼兒學會了說話,但是不代表他具備了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用適當的詞語表達他的感受,因此他會用打或者推的方式去表達他的需求。

從嬰幼兒兩三歲開始,他們的語言發展處於迅猛發展的開端但是又沒有辦法很好的表達,他們獨立意識開始形成但是認知能力又沒有辦法平衡自我與他人,他們的同情心剛開始萌芽但是又不具備共情的能力,他們一樣也會有負面情緒想要表達但是又不能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也不懂得正面的表達方式,一系列這個發展階段所遇到的限制會影響到他們的表現行為,會讓他們從身體動作行為反應出來。於是,有了踢打咬這樣的攻擊性身體行為,或者大喊大叫這樣的語言行為。我們必須要理解,他們也會生氣,會沮喪。他們在糾結的成長著。

另外,還有許多主觀和客觀因素,造成了他們用攻擊性行為應對某種行為或者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基因決定論,環境影響論」,在一定情況下,孩子的性情、性格、氣質受遺傳因素的影響,環境(比如生活經歷)的影響更加重要。原因有很多種,我們首先要知道哪些原因可以造成這樣的結果,然後通過觀察和溝通了解自己的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

一般來說,造成孩子攻擊性行為背後的原因(長期原因)有:

  • 前面所說的發展階段特點
  • 基因和/或性格的影響,有些孩子天生就脾氣不太好(但是應對脾氣不好的表現與反應是和成長環境有關的)
  • 不安全感和家庭關愛的缺失
  • 持續的、無法釋放的外界壓力
  • 缺乏正確的處理問題方式的引導和技巧
  • 好榜樣的缺失(比如從同伴、家人、電視、遊戲等)
  • 壞榜樣的存在(比如爸媽會用暴力方式處理問題,孩子不乖就打孩子)
  • 消極的教養方式,例如,獨裁、控制、嚴厲或強制的教養方式;縱容,溺愛的教養方式;拒絕的教養方式
  • 父母和幼兒行為相互影響,更多的時候可能是幼兒行為造成了父母的消極行為
  • 家庭壓力、破裂和衝突
  • 不穩定和缺乏安全的環境
  • 神經性損傷,如後天性腦損傷。

孩子小點兒的時候(尤其是18個月到2歲半的時候)他們會咬人、打人以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這個時候發生了攻擊性行為如果沒有進行干預,或者在這個時候他們被大人用攻擊的方式對待,等到五六歲的時候他們他們還是會/開始會用攻擊性行為作出反應。因為他們的認知發展在經過幾年的發展階段,並且在生活的經驗中感受過看到,但是又沒有人教導他們事與非,他們的認知會發展到「認為這種方式是處理情緒和問題的方式」,他們就沒有辦法去判斷「這種行為是錯的」。

情緒的發生一定是有原因的。有情緒也說明了孩子正在成長發育。消極情緒的產生也是他們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面對負面情緒的應對也是他們需要學習的,學習控制情緒,學會用積極行為處理消極和不滿的感受。畢竟他們不是只需要吃奶睡覺的小嬰兒了。所以呢,發現後及時制止和干預,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並給孩子做好的示範和榜樣,教他們去處理情緒,作出正確行為反應,十分十分的重要。

(三)如何應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發現寶寶打人、咬人、或是踢人,或者大喊、大叫、大罵,爸爸媽媽們首先先不要慌亂。如果是一兩次的行為,也許只是偶然,並沒有太嚴重,不要給孩子扣上「主動攻擊他人」的帽子。如果是經常性的,就要好好思考一下自己平時的行為與語言,自己家庭給孩子的成長環境,自己處理情緒問題時的行為及語言等,找到孩子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原因。然後,再嘗試下面的方式,按照一定的步驟不斷地重複,找到適合處理自己孩子情緒與行為問題的方法。不要著急,他們真的還小,更不是壞孩子,專業的干預方式,絕對可以讓孩子的消極行為慢慢調整過來。所以,真的不要太焦慮。

這裡我從三個角度和大家共同交流一下:一是在孩子攻擊性行為發生時/後,大人們可以做出哪些反應(可按照步驟試反覆嘗試);二是大人們自己在主觀和客觀上應該做出哪些思考和反應(如家長的自我反思);三是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對孩子的行為慢慢進行干預和影響(如教養方式的調整)

1.為發生時/後,大人的處理方式(1)立即制止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比如他在打別的小朋友的時候,一定要迅速抓住孩子的手制止他的攻擊行為,並且告訴他打人絕對是不對的。但是需要注意的,千萬不要去給孩子的行為在他面前去下定義,不要說他們「不講道理」,說他們「欺負人」之類的。因為這個時候你還沒有弄清楚他憤怒的原因,不要先妄下評論。只要強調,孩子這種行為是錯誤的。即使是發生時爸媽不在,老師告訴了家長,家長回家也要及時做反應。

(2)告訴他你理解他會有這樣的懷情緒。

這個時候小朋友還處於憤怒或者不滿的狀態,先不要給他講大道理。先要告訴他,你能理解他的壞情緒,每個人都會有好情緒,也會有壞情緒。你可以問孩子,「你是在生氣嗎?我理解你有這樣的情緒。」這個時候不僅不要下標籤,也不會指責和抱怨。

(3)問他生氣發脾氣的原因

從理解到了解。當孩子平和一點的時候(因為你說你能理解他的壞情緒),詢問他之所以打人,不高興,發脾氣的原因。並且按照這個原因去判斷接下來如何對孩子進行引導。有的時候,我們也不能一味地責怪孩子。因為有可能是別的小朋友的消極行為讓他生氣了,或者是別人先打了他。讓孩子自己解釋生氣發脾氣的原因。

(4)引導孩子如何正面地發泄壞情緒。

做孩子的老師。告訴他不要動手,可以嚴肅地告訴別人「我很生氣」,或者拿著軟的東西拍一拍表示生氣的情緒(比如枕頭什麼的),找到情緒發泄的轉移方式,而不是動手打人或上腳踢人。告訴孩子這些都不是正確發泄壞情緒的方式。在孩子因為生氣而發怒的時候一定要這樣強調。如果是孩子因為沒有得到滿足而發泄情緒,就一定要告訴他不能這樣做的理由。比如,家裡已經有幾個同樣的玩具了,這不是必要的東西。因為小朋友在這個時期佔有慾也比較強,他們很希望得到一切想要的東西,甚至覺得東西都是他們的。無論是出於什麼原因,大人都應該對自己的反對給出相應的解釋。做一個老師,教孩子學習負面情緒發泄的正確途徑

(5)教孩子學慣用正面的語言表達情緒和感受。

從行為到語言。不要停留在孩子「不能做什麼」,而是告訴他「可以怎麼做」,「應該如何說」。如果是因為沒有滿足需求不高興,就告訴他們,「可以跟媽媽說,媽媽我想要這個玩具,但是你不給我買,我覺得很生氣。」如果是別的小朋友惹他了,教他們可以對別的小朋友說,「你拿了我的玩具,我覺得很生氣。」大人們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哭鬧是不會得到任何的需求滿足,別人也不會了解你發脾氣的原因,只有當你平心靜氣地告訴別人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的時候,別人才真的能了解到。肢體語言是無法讓他人了解到的。或者是覺得自己沒有被重視,想要得到關注,教孩子說,「我希望你能陪我讀這本書,你不理我,我感覺很難過」,等等。

(6)教孩子「同情心」和「共情」

問問孩子,你喜歡我打你嗎?孩子說不喜歡。那問他,為什麼不喜歡呢?是的,我們都害怕疼。會怕被別人打。問孩子你被打的時候是什麼樣的感受?是開心嗎,是高興嗎,還是害怕,是難過。得到答案後,告訴孩子,如果你都不喜歡自己被打,為什麼要去打別人呢。別人也會疼,也會害怕被人打,被打了也會難過。

(7)讓孩子懂得道歉

打人行為就是一個錯誤的行為。告訴孩子,如果是別的小朋友的錯誤,應該讓小朋友跟自己道歉。但是打人這個行為本身就是錯的,所以自己也要道歉。表現好會受到表揚,而做錯事了就要勇於承擔要懂得道歉。這個時候也要問問孩子,如果我打你了,你會不會難過?如果會,你希望我怎麼做才能讓你覺得好一點?如果我罵你,打你了,跟你道歉,說對不起,你會不會原諒我?一般情況下,孩子會慢慢懂得。如果小朋友開始還不太願意,大人們可以先替他道歉,再引導孩子一起道歉。

(8)回顧談話,告訴他,你愛他

在這個時候,孩子一般都會冷靜下來。但是孩子的記憶也不是那麼好,所以要再次和孩子一起回顧一下事情本身,把剛才強調的重點,孩子可能忘記的或者你覺得重要的態度和想法再和孩子確認一次,保證孩子已經理解了自己行為的錯誤性,了解正確處理壞情緒的行為和言語。最最重要的是,告訴他,你愛他,他也要懂得愛別人。而愛的表現之一就是尊重,是溫柔以待。

這8個有步驟可以按照事情的情況隨機應變。但是大人如果在,第一時間要給孩子這樣的反應。不然的話,孩子會認為這樣的行為是被認可的。他們也就不知道攻擊行為的錯誤,更加不知道什麼是正面的行為了。Repetation重複是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尤其是小朋友,你不斷地重複不斷地強調,他們就會慢慢在認知上形成發展。

當然,對於1.5歲到6歲的小朋友,處理方式還是不太一樣。每個小朋友的性格特點和對一個事情的理解方式也會不一樣。

對於1.5-2.5歲的小朋友來說,大人應以「安撫」和「轉移注意力」為主。把孩子抱在懷裡,輕輕地撫摸他,溫暖地告訴他,媽媽知道你生氣了,你可以告訴媽媽為什麼這麼生氣嗎,你知道嗎,媽媽愛你,媽媽不希望你生氣不希望你不開心。因為這個時候的寶寶認知程度還沒有那麼高,高到能夠去判斷自己行為的對和錯。他們需要得到關懷和關注,得到理解和接受,然後慢慢溝通。這個時候的寶寶最容易接受家長給出的引導信息。如果孩子哭鬧,用他喜歡的東西轉移他的注意力,先緩解懷情緒,再好好和他說。

對於2.5-6歲的小朋友來說,大人就應該多點堅持自己的原則。雖然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發展,認知能力也比2歲以下的小寶寶高得多,但是他們還是沒有辦法明白情緒和行為的聯繫性。他們以為哭鬧可以解決問題,達到需求,要讓他們知道事實上並不是,而且一定要「延遲滿足」。如果是因為得不到滿足而發脾氣的孩子,可以先讓他們冷靜下來,然後對他們先做「冷處理」(之前說的time out)。也可以按照上面的步驟試一試。對於大一點的小朋友,尤其是五六歲的孩子,在得不到滿足而發脾氣的時候,冷處理的方式要比立即回應要有效一些。因為他們完全具務了控制情緒的能力,但是他們卻選擇用其他行為來達到自己的需求。「冷處理」過後,還是要按照上邊的步驟和寶寶溝通。

2. 大人們主觀和客觀的反思

(1)反思自己是否有過攻擊性行為(比如打孩子)

看過打人或者被打過的孩子才會打人。攻擊性行為不會遺傳,但是孩子會在模仿中學會。而且大人的行為是他們行為形成的途徑。如果你在他們惹你生氣的時候打了他們,他們在生氣的時候也會去打讓他們生氣的人(因為你這麼做了,他們就不知道這個行為是錯的,只會認為這是發泄情緒的方法)。孩子的學習最主要的就是來自於生活中的經驗和他們所處的環境。

所以,無論如何,打孩子都不是好的懲罰方式。尤其是對幼兒來說。是最最要不得的。試想一下,做為一個成年人我們都無法利用正面行為去處理消極情緒,你又怎麼能要求自己幾歲大的孩子能夠處理他們都不知道是什麼的懷情緒呢?

(2)在理解孩子的同時,請理解自己,自我冷靜

沒有人是天生的父母。很多爸媽發現自己沒有耐心,打孩子或者罵孩子的之後都會非常後悔。是因為爸爸媽媽們忘記了,誰也不是天生的父母。父妻之間,和自己的爸爸媽媽之間發生衝突還會生氣,會發脾氣呢,何況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在孩子發生攻擊行為的時候,先自我冷靜一下不要慌張,理解自己可能會因此發脾氣,但是控制好自己的懷情緒。平靜下來去處理小傢伙的行為和情緒問題。

(3)不要玩打人遊戲,不要看暴力電視

等下給爸爸媽媽們分享一些繪本,教孩子對情緒有所認知,以及情緒的處理方式。孩子們的學習能力都很強。所以在帶他們玩的時候,就盡量避免一些有肢體衝突,有打人內容的遊戲。在遊戲中推推搡搡的,也心理避免。不然的話,孩子有時也會把這些行為當作是遊戲的一部分。

(4)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不要因為孩子有攻擊性行為,就給孩子下標籤「愛打人」、「主動攻擊別人」、「壞孩子」、「脾氣不好」、「不懂事不聽話不乖」等等。任何人都不喜歡被貼不好的標籤,越是這樣,孩子也會越叛逆。而且小孩子也有很強的自尊心,所以幼兒教育重要的是鼓勵、引導和溝通,絕對不是懲罰,也不是責備。

(5)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之前分享過父母的四種教養類型,看看自己是不是那種忽視型的父母,典型的嚴厲型的父母,亦或是溺愛型的父母。這三種教養方式都可能會引起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對於忽視型的父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也許是源於他們被忽視,想要被關注,但是缺失關愛和安全感他們又不懂得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情緒;對於嚴厲型的父母,也許是因為自己打過孩子吼過孩子讓孩子學會了相同的方式;而對於溺愛型的父母,多是因為父母太容易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一旦得不到需求就會用不良行為去發泄情緒。

好的父母是給孩子足夠的愛、足夠的關注,並且恩威並施的。

(6)看看自己是否真的了解孩子

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性格的?一般他為什麼會發脾氣?他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問問自己,你真的有花時間陪伴孩子,花精力觀察孩子的成長,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嗎。如果並不足夠的話,真的花更多的時間給予孩子陪伴。父母永遠都是孩子最重要的人,更是自己孩子最好的老師。他們需要在環境中學習,更需要以父母為榜樣。他們的成長在幼兒階段,家長絕對不要缺失,父母這個身份是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

3. 可以慢慢嘗試的干預方法

對於一些大一點兒,五六歲的小朋友,攻擊性行為絕對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所以爸爸媽媽們不要著急。花多些時間和他們溝通,了解他們的攻擊性行為的直接原因,找到根本性原因,再一一去干預。

(1)以身作則--語言暗示和行為暗示

父母始終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在面對可能發生負面情緒的時候,或者發生負面情緒之後,積極處理負面情緒,自我控制,然後告訴孩子自己為什麼會有這些情緒,自己又是怎麼處理的。在發生一些事情的時候,多重複一些正面的話,並且讓孩子去學著說。在日常生活里,一點一滴的教孩子處理壞情緒的言語和方式。比如,客人打碎了媽媽最愛的杯子,媽媽很生氣。但是媽媽要去打碎人家的杯子或者和別人發脾氣嗎?不是的。雖然媽媽很傷心,也會有點生氣,客人為什麼這麼不小心呢,但是這不是處理問題的方式。正確的處理問題是要調整自己的情緒。比如爸爸媽媽吵架的時候,那麼要上升到打架嗎?不是的。在孩子面前,如果忍不住爭吵了(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吵架是必要的),就要立即在孩子面前化解問題,控制情緒,然後告訴孩子如果在面對衝突的時候解決問題。

(2)允許孩子發泄壞情緒

可以允許孩子哭,也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發泄的物品,比如發泄枕啊什麼的。告訴孩子不高興的時候可以打發泄枕,但絕對不能打人,不能傷害小動物小植物等等。

(3)做一個「懷情緒魔法瓶」和「好情緒魔法瓶」

給孩子準備兩個玻璃瓶,一些彩色的小球(可以準備四種顏色,紅色代表非常生氣和憤怒,黃色代表有一些生氣和難過,綠色代表有一點點生氣和不開心;還可以準備粉色小球,代表開心),然後告訴孩子如果生氣了,憤怒了,不開心了,有這些壞情緒的時候就選擇前面三個顏色的一個小球放到瓶子里,根據情緒程度不同選擇。在進行前面8個步驟之後,將小球放進玻璃杯里,告訴孩子壞情緒已經被收走了,放到了魔法瓶里。如果孩子特別開心的時候也可以選擇粉色的小球(或者是孩子最喜歡的顏色),放到「好情緒魔法瓶」里。一定的時間裡,讓孩子自己看,自己的情緒。然後和孩子回顧一下,這些開心裡都有哪些開心?孩子往往對開心的記憶更深。同時簡單地短暫地回憶一下為什麼會有壞情緒。如果有對壞情緒處理的好的,爸爸媽媽們就要強調一下,表揚一下,專門提出來。慢慢的你會發現,好情緒魔法瓶子會更受歡迎,也會越裝越多。

(4)做一個攻擊行為記錄表

如果孩子時有發生攻擊性行為,那爸爸媽媽一定要做個記錄表,和老師一起記錄,交流和探討行為發生的原因,發生的規律,以及可以處理的方法。記錄和觀察永遠都是了解孩子的最好的辦法。事了必有因,對於小朋友來說,更是這樣。每一次發生時,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要及時作出反應。

(5)提前做好準備應對孩子的壞脾氣

了解了孩子容易發脾氣的原因,爸爸媽媽們就可以做好預測了。通過記錄可以了解到哪些行為是孩子常發生的。比如孩子不懂得等待,可以準備一個計時器,每次需要等待的時候就拿出計時器--按照時間來,並且公平和平等,每個人都是同樣的時間。

當孩子對常發生髮脾氣的原因而沒有發脾氣的時候,一定要表揚孩子,告訴孩子這才是正確處理問題的方式。

(6)尋求幫助

大人們常常覺得「不好意思」,比如很多有心理問題的大人自己都不想去看心理醫生,卻不能意識到看心理醫生和摔傷看外科醫生一樣平常。如果小朋友的攻擊性行為是由於生理原因,或者是不正常的心理原因的時候不防尋求學校,專業人士的治療。一般來說,教育有三個階段:影響,即在生活中用語言和行為影響自己的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二是干預,即在一些行為和語言不當時及時作同反應和處理,找到長期和短期的處理方式;三是治療,這是在影響和干預都沒有效的情況下,並且實在沒有原由的情況下,尋求專業的治療。childn with speical needs,特殊問題兒童需要特殊教育的專業人士的指導。

4. 情緒認知和控制情緒的英文繪本推薦

繪本,角色扮演,都可以幫助孩子去認知情緒,表達情緒。這裡介紹幾本英文繪本,其中有些有翻譯版,有些還沒有。

The Feelings Book

孩子很容易生氣,他們需要的是能夠表達情感,而不是扼殺他們的壞脾氣。

Mad Isn』t Bad: A Child』s Book about Anger

讓孩子知道,你很好,生氣的情緒是正常的。

Angry Octopus

這本書教孩子們如何使用漸進式肌肉放鬆和呼吸技巧來鎮定、降低壓力和控制憤怒。

Hands Are Not for Hitting

讓孩子學習,生氣是可以的,但我們不能用打人的方式來回應這種憤怒情緒。

Calm-Down Time

這是一本適合兩三歲寶寶的書,內容是幫助孩子們管理自己的行為和情感。

When I Feel Angry

很溫和的一本書。很適合教寶寶。

When Sophie Gets Angry–Really, Really Angry

這本書鼓勵孩子們如何處理自己的憤怒,並顯示了一個例子「索菲做什麼」。

Cool Down and Work through Anger

這本書對教孩子們如何處理憤怒很有幫助。可以和孩子討論「道歉」和「原諒」。

The Way I Feel

這本書以一種孩子們會理解的方式讓孩子面對情緒。方式也很特別。但是不是所有家長都喜歡的書。

Taking a Bath with the Dog and Other Things That Make Me Happy

讓孩子了解什麼能使人快樂--要讓自己和別人快樂,而不是難過。

5. 情緒認知和控制情緒的遊戲推薦

1. 做一個情緒小熊(可發消息索取)

2. 情緒晴雨表

材料準備:

  • 22「x 13」紙板
  • 圓規和直尺
  • 彩色厚紙(紅、橙、黃、綠、黑)
  • 金屬紙扣件
  • 油性筆

玩法:

在大紙上寫一個標題,如,「現在,我感覺…」。用圓規在你的海報中間畫一個大的半圓。然後,用你的尺子把半圓分成兩半,然後把每個兩半分成兩半,這樣你就有了四個「切片」。每一種顏色的特種紙,一綠、一黃、一個橙色和一個紅色的做成如圖的形狀。用膠水的從左到右的:綠色,黃色,橙色,紅色。在綠色的片上,寫上「平靜而快樂」的黃色,讓她寫下「有點不安」。在橙色的部分,「非常沮喪」。在紅色中,她可以寫,「爆炸!」或者任何錶明她極度沮喪的詞。孩子用油性筆在海報上畫畫或添加其他裝飾物。把情緒晴雨表表放在家裡的顯著位置,並鼓勵你的家人在時間合適的時候使用它。

3. 情緒彩色小球製作

準備裡面是空心兒的彩色小球,和孩子一起畫情緒的臉,並在小紙條里畫上或寫上情緒的內容,放進去。這個和我之前說的「情緒魔法瓶」很像。

4. 情緒盤子

5. 情緒認知

為孩子打出來代表不同情緒的照片,然後讓他將照片分好類別。

6. 音樂《How are you feeling today》

做個情緒小人,然後利用小人一起唱歌。

7. 做一個寶寶情緒書

8. 動物情緒遊戲

做兩個骰子,一個是情緒,一個是不同的動物,讓孩子丟了之後模仿相應動物丟到的情緒。情緒可以有很多呀,開心,生氣,憤怒,害怕,驚慌,害羞,失望,等等。

6. 情緒認知和控制情緒的教學方法

(以下所有資料可發消息索取pdf版本)

1. 教學目標:

(1)認識自己的情緒

(2)學會如何有效地做情緒管理。

(3)學習「同情心」和「共情」,要明白其他孩子和大人也有感情和情緒。

2. 三個步驟:

(1)教孩子識別自己的情緒(有哪些,程度是什麼)

可結合前面的遊戲,也可利用<Five little Ducks> 這首經典情緒認知的兒歌和相應的繪本。可以和孩子們討論一些問題:

  • 為什麼一隻鴨子在山上玩時會感到悲傷?我們怎麼能讓她感覺好點呢?
  • 鴨子為什麼會生氣?鴨子應該怎麼做才能感覺好點?
  • 為什麼鴨子玩時感到睏倦?他應該怎麼做,才能不睡一天而失去玩的時間?
  • 快樂的鴨子跑回到媽媽身邊。媽媽讓快樂的鴨子做事更容易,為什麼?
  • 鴨子喜歡跳舞。無聊就跳舞。當你覺得無聊的時候你想做什麼?

除了認識到有哪些情緒,認知情緒的程度也很重要。幼兒在情緒認知上一直在發展。有一些人會用情緒溫度計(如下圖),或者前面所做的情緒晴雨表。

2. 教孩子自我冷靜的方法

這裡有23張關於教孩子自我冷靜的教學卡,以引導孩子管理憤怒的負面情緒。除了這些,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加上去。

可以通過哪些方式冷靜呢?比如:走路,跳,跑步,找個安靜的角落發松一下,喝水,發獃,深呼吸,聽歌,閱讀,玩玩偶,玩泥巴,數數,畫畫,等等,可按孩子喜歡的方式去自行添加和篩選。

和孩子們談談憤怒的情緒表達不同的選擇

  • 讓孩子們決定什麼策略可能適合他們,或者他們想先嘗試什麼
  • 提醒或鼓勵憤怒的孩子在生氣時利用他們選擇的方法
  • 孩子提出的自己喜歡的方式如果你認可也是可以的(留一些空白的,然後畫一張相關的圖片作為提示--模版里有)

在你的孩子決定了他們想嘗試什麼樣的方法後,把那些卡片放在顯眼的地方。

有185張卡片購買選擇,但我認為自己做就可以了!

3. 不斷地練習,不斷地重複


我有一個爆脾氣的媽媽,我也有一個好脾氣的爸爸。所以,我還真的就有時而溫和又裡面火爆的性格。但是我感謝我的爸爸媽媽,無論嚴厲還是溺愛,我是在愛中成長起來的。

我親愛的爸爸媽媽們,永遠要相信,沒有天生的好爸媽,更沒有天生的壞孩子,沒有天生愛打人、咬人、踢人,對人大喊、大罵、大叫的孩子。事出必有因。1.5-6歲的小朋友,處於情緒發展階段,更處於控制情緒,自我表達的學習階段。爸爸媽媽們一定要理解,並且接受孩子的懷情緒,接受自己可能對他們的懷情緒做出消極反應,積極引導孩子會用積極的行為處理消積情緒。最重要的是,自己問自己,自己是個好的榜樣嗎?你會不會太過溺愛,會不會忽略了孩子的成長,會不會太過嚴厲?你有沒有打過孩子?

研究表明,一個幸福家庭里被愛包圍的孩子智商和情商都會比家庭破裂、關係不和的孩子要高。被愛的孩子更懂得愛別人,好脾氣的爸媽更容易培養好脾氣的寶寶,被呵護多的孩子才能學會如何去照顧和體諒他人。但是這種愛,不是溺愛,是有意識的培養,是有目的的引導,是有正面積極的示範。是陪伴,是尊重,是理解,是有原則地包容和體諒。

據《爸爸去哪兒》導演說,該節目之前收視率已經大跌,第五季之所以瞬間回暖就是源於陳小春兒子Jasper那句:「Can you stop angry now?"一個火爆脾氣的爸爸和媽媽,卻有那麼暖心的兒子。很多人都不解,直到了解了Jasper的外公、外婆。這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陳小春和應采兒能陪伴孩子的時間並不多,大部分時間孩子都是和好脾氣的外公外婆相處的。他們的隔代撫養是成功的。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個性情與父母大不同的兒子。所以,基因決定論,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環境影響論。後天的影響才是最能成就一個孩子的成長的。

當孩子發生攻擊行為的時候,請:

理解他(每個人都會有好情緒和壞情緒)、了解他(問他當時為什麼發脾氣打人的原因)、引導他(示範性教孩子如何用正面語言應對負面情緒,告訴他打人是錯誤的行為,也不是情緒表達的方式)、教導他(學會同情心,學會共情,告訴孩子每個人都喜歡被別人尊重不喜歡被打,讓孩子懂得做錯事也要學會道歉)、說你愛他(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告訴你,你愛他,他也要學著去愛別人)。

如果你曾經打過他,讓他學會了打別人,那麼,請多花些時間,在和孩子進行一系列情緒認知和情緒的正確表達的學習後,告訴他,你的歉意。學會和孩子道歉,是教會孩子懂得錯誤的認知的最好的方式之一。

哪有天生的乖寶寶,哪有天生的好父母呢。爸爸媽媽和孩子,都是在一起成長著。

爸爸媽媽們,別忘了,無論何時何地,請做孩子們最好的老師,做他們最好的榜樣。

無論他們讓你開心還是讓你失望,請告訴他們,你愛他!


感謝閱讀,歡迎您的分享及交流~

如有興趣,請分享轉發喔~

如需要轉載,請留言,謝謝!

Wechat公眾號:Cynthia國際幼兒教育


推薦閱讀:

想從事蒙氏教育,應該怎樣起步?
歐洲國家的幼教靠譜么?地球知識局
關於帶孩子的一點不成熟的小思考
怎樣觀察孩子遊戲的水平?

TAG:幼儿教育 |